APP下载

初中学校“双线德育”的建构与实施

2023-12-29庞仿英杭州师范大学附属仓前实验中学

教学月刊(中学版) 2023年35期
关键词:双线德育工作道德

庞仿英|杭州师范大学附属仓前实验中学

当前,我国中小学校德育工作普遍遵循目标导向模式,即在国家德育目标的指引下来具体设计与实施学校的德育工作。这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方式,可以缩短目标与行为之间的距离,减少信息传递过程中的耗损,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但它也有不可忽视的弊端,那就是容易形成路径依赖,无法真正调动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

基于这样的认识,近年来,杭州师范大学附属仓前实验中学创造性实施了“双线德育”,即通过对德育目标进行分层实现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德育评价等的分层,以切切实实提升德育实效。实践证明,对处于青春期叠合“三观”形成期的初中生有层次地开展德育工作,不仅可以因应他们德育水平的差异性,而且能引导他们发展符合自身状况的价值追求。

一、“双线德育”的内涵和特点

教育部2017年印发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是中小学开展德育工作的主要依循。涉及初中生的德育目标,既有意识形态层面的,如爱党爱国爱人民、革命传统、民族精神、公民意识等方面的目标,也有道德层面的,如社会道德规范、自主自立、尊重他人、乐于助人、善于合作等方面的目标,还有个人素养层面的,如法治观念、身心健康、热爱劳动、勇于创新等方面的目标。可以说,它的内容非常庞杂,价值指向也不尽统一。落到实际操作层面,有些学校要么眉毛胡子一把抓,要么茫然不知所措。更为重要的是,它是国家设定的总目标,其宏观性、整体性、抽象性与学校实施过程中要求的微观性、个体性、具体性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面对千差万别的学生,有时这样的目标可能无法真正落地。而现实性转换必然要求化繁为简,重新厘定各种类型德育的边界,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德育的校本化甚至生本化改造。从这个意义上说,“双线德育”是对学校德育实践模式的一种创新。它所主张的层次性恰好可以弥合宏观与微观之间的裂痕,从而实现德育工作的有序和升级。

(一)“双线德育”的内涵

“双线德育”的建构基于学生不同的德育基础,这是它的前提。“双线德育”的主要内涵就是“守基线”与“拉高线”,并以此来整合学校的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等内容,有选择、差异化、系统性地实施学校德育工作。其中,“基线”是指基础层次、规范形态的道德,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善行”,而“高线”是指目标层次、价值形态的道德,即一般意义上的“美德”。“守基线”意味着它是一种普遍性的诉求,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遵守;“拉高线”则表明它起的是引导作用,重在引领与激励,毕竟学生的德育起点不同。

在实施过程中,学校把做人的基本底线和行为准则划为“双线德育”之“基线”,它对应《指南》里所涵盖的公民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与此同时,将学生做事的崇高追求和人生理想归入“双线德育”之“高线”。现阶段,一些学校开展的理想信念教育、国家层面与社会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都是“拉高线”的具体体现。

“基线”与“高线”的划分帮助学校厘清了德育工作的思路,即将德育目标或诉求约略地归入两个边界相对清晰的层级,并向下延伸“倒逼”诸如德育内容、德育方法等的分层,以最终实现不同德育基础的学生的差异化发展。如:对不守纪律的学生,可重在“基线”道德层面的监督与考核,鼓励其争做“道德小标兵”等;对那些品行优良的学生,则要施以“高线”道德的要求,引导其早日加入共青团等先进组织。

(二)“双线德育”的特点

“双线德育”的特点就是层次性,即学生的道德认知是有差异的,道德情感是有不同的,道德能力更是有高低的,所以德育工作不能搞“一刀切”或“大水漫灌”。与之相对应的是,“双线德育”主张面向初中生的德育要充分体现个体性和差别化,强调“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此外,“双线德育”还要求循序渐进地开展德育工作,坚持由“基线”向“高线”的往复性运动,也就是让学生经历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理论到实践、从行动到习惯的德育过程。只有长期性、螺旋式地提高,才能最终实现学生道德的内化。

学校把握好“双线德育”的特点,对德育工作进行顶层设计。如开展理想信念教育,采取“三阶段”模式:七年级是“筑梦”阶段,侧重教育学生对理想信念的“知”,帮助他们认识自己并说出自己的所思所想;八年级是“追梦”阶段,强调学生要逐步夯实对理想信念的“情”与“意”,也就是要有相对稳定的认知和追求;九年级是“圆梦”阶段,鼓励学生从自己的理想信念出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将理想信念付诸实际行动。

二、“双线德育”的实施路径

初中德育工作千头万绪,如何做到忙而不乱、忙而有序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按照德鲁克的说法,我们在制定目标时一定要确定好优先次序,即使这个次序不合理或不正确,也比毫无顺序要好[1]。没有次序,德育工作就会呈现出碎片化的特征。“双线德育”给定的逻辑就是分层性,根据这一特点,初中学校可基于学生的身心发展以及道德发生的规律,对各项德育工作进行整体安排,有所侧重、有所先行,而不是齐头并进或顾此失彼。

具体来说,学校的“双线德育”遵循以下实施路径:

(一)目标细分

当下,初中学校开展德育工作主要有六大途径,包括课程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三条直接途径,以及文化育人、管理育人、协同育人三条间接途径。实施“双线德育”就要对这六大途径和相关德育主题、德育活动以及学校的德育目标进行双向细分,目的是梳理并分析其中的“基线”目标与“高线”目标,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工作或统筹安排下一步的教学内容。

如在文化育人上,学校推出传统文化教育、红色革命文化教育、环境文化布置等德育主题,分别开展了有关仓前老街文化、章太炎故居,西南山新四军烈士墓,班级环境文化布置等的活动。按照“双线德育”的层次性划分,它们都应该归入“高线”目标,即理想信念教育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范畴。所以,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学校主动摒弃仪容仪表检查、具有地方特色的羊锅文化等内容,以免使整个德育活动失焦或主题不够凸显。

再如课程育人,学校深入开展法治教育,如“法律零距离”校本课程、模拟法庭活动、法治辩论赛、“八个一”工作方法(每位学生配一本《中学生学法小手册》,每班选培一名法治宣传委员,每月一次法治案例小课堂,每月一次法制宣传小报,每学期一次法制专题讲座,每学期一次法律知识竞赛,每学期一次法治征文或演讲比赛,每年一次外出参观学习)。等都有极高的人气,很受学生欢迎。这时,如果把课程目标仅仅定位在“基线”层次,即发展学生的法律素养、教育学生要遵纪守法等,那么视野就显得略窄了一些。反之,从“高线”目标来思考与设计,如将反腐倡廉与共产主义精神挂钩,那么活动的立意和站位就会更高。

(二)整合融入

“双线德育”主张面向初中生的德育是有进阶性的。所以,学校狠抓养成教育,使养成教育贯穿学生整个初中三年的学习生涯。从始业教育到毕业典礼,从学习常规到集体生活规范,从日常礼貌用语到文明礼仪规范等,养成教育实现全覆盖。此外,生命教育及与之紧密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等也是“双线德育”的重中之重,这是因为初中生正在经历生长的第二高峰期,对他们开展的德育工作必然离不开对生命及生命意义的诠释。

这不是说不重视理想信念教育,而是把它融入其他形态的德育活动中去。也就是说,学校尽量将“高线”目标内隐于“基线”目标中,借助移情效应等不断提升学生的道德认知与储备,帮助他们积累和丰富情感体验,使其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正如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教育者的意图越隐蔽,就越是能为教育的对象所接受,就越能转化成教育对象自己的内心要求。”[2]

(三)情境体验

“双线德育”强调要把道德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变“教道德”为“学道德”,所以,道德说服不再是德育活动的主要目标。学校希望给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实现沉浸式体验的道德场景,让学生通过图景思维活动来解决各种道德冲突,从而完成自我对生活的建构。如学校开展的“写给十年后的我”活动,通过“学习梦”引申出“职业梦”与“人生梦”,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紧密联系起来。

另外,学校还开展“梦想盛典”活动、志愿者活动、“文明督察员”活动等具有积极正面引导作用的活动,发挥其对学生的心理同化效应。这些活动充分整合“基线”目标与“高线”目标,其由此及彼、由近及远的递进式实施,有助于学生在具象的道德与抽象的道德之间建立起联系,从而有效提升道德思维水平。

三、“双线德育”的评价策略

只要有德育实践活动,就必然会有德育评价。否则,光凭经验,没有科学有效的评价技术和评价手段,我们就难以对整个德育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测定、分析与比较,就无法在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的基础上对德育活动进行迭代升级。“双线德育”是对传统学校德育实践模式的创新,更需要有评价的支持和引领。实施与评价是它的“两翼”,任何一方的不足,都会影响其实效。在“双线德育”实施过程中,学校主要采用如下策略:

(一)人本性策略

“双线德育”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始终关照人的发展,突出人的价值。所以,其评价也变传统的工具价值取向为人本价值取向,以促进学生最大可能地实现自身价值。用雅斯贝尔斯的话来说,这就是“帮助个人自由地成为他自己,而非强求一律”[3]。具体来说,人本性策略包括:第一,评价的目的不在于管理学生而在于发展学生;第二,评价的过程要以学生为本;第三,评价的手段要尽可能全面或多向度,也就是说不能把学生视为“扁平人”或“单向度的人”。

为此,学校把学生置于“双线德育”评价的主体地位,坚持“我的发展我做主”原则。譬如在推进“魅力班级”建设时,学校将与德育相关的目标设定、内容安排、方式确定以及成果呈现等,都交由学生协商来确定。有时甚至于整个活动中出现的道德冲突,也让学生先自行化解,实在解决不了的,才由教师指导解决。一句话,学校给学生充分的评价空间,也给他们充分的成长空间,让评价结果成为促进学生道德发展的动力源泉。

(二)多元性策略

“双线德育”对德育目标的分层,使德育目标变“整齐划一”为“量身定制”,连带性地推动了德育内容、德育方法的分层,德育评价自然也不能例外。初中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极不稳定,品德表现上的多因性、模糊性、变化性等特点也更为明显。所以,“双线德育”要求基于价值选择的多种可能性,构建多元性的德育评价体系,如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相结合等。

如在三八妇女节前,学校给学生布置了一道“作业”——给亲爱的妈妈做一份爱心早餐。活动结束后,学校要求学生及时将这一天的心得体会用周记的方式记录下来。然后,教师再利用班会课,让学生彼此分享活动过程和心得体会,并对这份爱心“作业”进行评价打分(分数作为学生参评班级其他荣誉的一项条件)。如此,就把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很好地融合在了一起。

与此同时,学校还依托各种信息化平台,将“双线德育”所涉及的课内课外、线上线下、校内校外等各种大数据搜集起来,对学生进行道德“画像”,以此来弥补传统德育评价的不够客观、精确以及缺少前瞻性等弊端。

(三)开放性策略

“双线德育”重置了理论教化与行动体验在学校德育体系中的重心,它对情境、交往等的强调意味着我们必须扩大评价的主体范围,构建起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多元开放的德育评价体系,以提高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不断地与他人交往、与外界沟通,并通过参与实践活动来实现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将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化于心并外化于行。

为保障“双线德育”的实效,学校坚持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即学校、班主任、任课教师、家长、同伴、社区等都是评价的主体。同时,学校充分利用平板电脑、手机、电子班牌、人脸识别系统、微信公众号、校园网等获取和了解学生道德发展的有效信息,关注他们在不同情境中的品行表现。此外,在进行道德评价时,学校还重视评价结果的开放,即结果以报告、展示、展览、故事会、听证会等多种方式来呈现,以增强“双线德育”的信度与效度。

初中阶段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面向初中生的德育工作不仅充满了必要性与紧迫性,也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实施“双线德育”,可以有效地帮助学校和教师明晰德育工作的目标方向、路径步骤以及评价策略,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并形成个性化的德育模式。它不仅能够提升初中学校的德育实效性,还有助于重构师生关系,增强班级建设的内驱力和学生的学校归属感,推动高质量育人体系的构建。

猜你喜欢

双线德育工作道德
中老铁路双线区段送电成功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双线自动闭塞轨道电路故障时发车进路准备的探讨
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工作
双线模式下概念教学的探讨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