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化学促枝和刻芽对不同定干高度甜樱桃发枝效果研究

2023-12-29侯森付全娟魏国芹高瑞郭永军孙玉刚

落叶果树 2023年6期
关键词:芽体膏剂分枝

侯森,付全娟,魏国芹,高瑞,郭永军,孙玉刚*

(1.山东省果树研究所,山东泰安 271000;2.泰安市岱岳区天平街道办事处,山东泰安 271033)

目前,甜樱桃矮砧密植栽培多以超细轴形(Super Slender Axe, SSA)、高纺锤轴形(Tall Spindle Axe, TSA)和自由纺锤形等有中心干树形建园。树的中心干健壮直立,其上直接着生结果枝和临时性主枝,通风透光好,修剪技术简易,早实丰产。栽植单干苗木,因顶芽的优势对侧芽的萌生有抑制作用,则侧芽成枝力较低,树形培养难度较大[1,2]。为促进幼树分枝整形,生产中多进行定干加刻芽等方法。但通过定干仅能刺激剪口下4~6个芽发枝,且促发后的旺长枝易与中心干延长枝形成营养竞争,加剧中心干下部光秃[3],致使整形失控。利用刻芽措施虽可促发分枝,但刻芽过多过重会使树体受伤严重,且多数刻芽后不进行杀菌消毒处理,造成流胶和腐烂等多种病害,导致树体早衰。

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外研究者施用6-苄氨基嘌呤(benziladenine,6-BA)与赤霉素(gibberelin,GA)等药剂喷施或涂抹苹果和樱桃幼树枝的侧芽可增加发枝量,扩大发枝角度,利于树形建造[4-6]。笔者研究了甜樱桃1年生裸根苗在不同定干高度情况下,利用涂喷化学药剂和刻芽方法对甜樱桃促发分枝的效果,为培育矮砧甜樱桃分枝大苗提供技术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试验于2019年在山东省果树研究所天平湖试验基地进行。品种为1年生布鲁克斯/吉塞拉6号。苗木粗度1.5~1.8 cm、高度200~230 cm,健壮无病虫害。将苗木栽植于高45 cm,直径40 cm的无纺布袋中,营养土配比为有机肥料∶草炭∶壤土=1∶2∶3(容重1.05 g/cm3)。

促分枝药剂:①苹果抽枝1号膏剂,含6-BA 200~300 mg/kg,氯吡脲(KT-30)15~25 mg/kg, GA4+7500~800 mg/kg[7],河北农业大学研制。②抽枝宝膏剂(含6-BA 900 mg/kg,GA 350 mg/kg, NAA 5 mg/kg)[8],河南洛阳林业科学研究所研制。③普洛马林配制参考LUDEK(2019)等的方法[9],将3.6%普洛马林(美国华仑生物科学公司生产)配制成2 500 mg/L的水溶液备用。

1.2 试验设计

定干高度分别为地面以上60 cm(H1)、100 cm(H2)和不定干(H3);8种促分枝处理,如表1。每处理4株树为1小区,随机区组排列,重复3次,共72个小区,288株树。

表1 不同促发枝方法试验设计

1.3 试验方法

3月20日,将苗木植入无纺布袋中,保证嫁接口高于营养土平面之上5 cm。后将无纺布袋按株行距1.5 m×2 m植入地下,南北行向,常规管理。4月3日,芽体露绿[10]时(气温17~20 ℃)进行发枝处理。定干高度60 cm和100 cm的苗木保留剪口下2个芽,确保有1个芽形成中心干延长枝,若两芽的萌枝长势均等,则疏除其中一枝。剪口2芽之下10 cm内的芽全部抹除;不定干苗木保留顶芽及其下1个芽,下部芽处理方法同上。

三种定干高度的整形带分别为地面以上15~50 cm、15~90 cm、15~190 cm空间。在整形带内从上到下螺旋形每隔3~5个芽进行促发枝处理。用毛刷均匀涂抹苹果抽枝1号膏剂、抽枝宝膏剂,涂抹面积略大于芽体,因膏剂附着力强,故仅在4月3日涂抹1次。用微型喷壶喷施普洛马林溶液,喷至芽体周围充分湿润,因喷剂附着力有限,故分别在4月3日芽体露绿时、4月11日芽体褪去鳞片时各喷施1次[4]。刻芽,用小钢锯在芽体上方5 mm处横刻一刀,深达木质部[6,9]。

1.4 指标测定与分析

4月15日统计各处理整形带内萌芽率(枝条上萌发的芽占总芽数的百分率)。停长后统计萌发分枝的数量,用量角器测量分枝角度,用卷尺测量枝条长度。

采用Excel 2019和SPSS 16.0软件进行试验数据分析和绘图。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对甜樱桃幼树中心干萌芽率的影响

如表2,定干高度为60 cm的植株,T2~T8处理间萌芽率无显著差异。萌芽率由高到低依次为T3(78.2%)、T2(77.3%)、T5(75.8%),显著高于T1(CK);T4、T6、T7、T8处理萌芽率分别为71.5%、65.3%、66.4%、64.5%,与T1(49.0%)差异不显著。

表2 不同处理条件下布鲁克斯甜樱桃的萌芽率

定干高度为100 cm的植株,T2~T7处理间萌芽率无显著差异。萌芽率由高到低依次为T3(80.8%)、T5(78.0%)、T4(76.7%)、T2(75.5%),与T1(CK)相比差异显著;T6和T7处理分别为72.3%和73.1%,与T1(57.5%)相比差异不显著。除T1(CK)外,T8萌芽率最低,且与T1(CK)差异不显著。以上结果可看出,定干条件下,仅采取刻芽措施无法显著提高萌芽率,但喷涂促发枝药剂可显著提高萌芽率。

不定干植株,T2~T7处理间无显著差异。萌芽率由高到低依次为T3(75.9%)、T5(73.9%)、T2(71.4%)、T4(70.2%)、T7(69.3%)和T6(67.2%),显著高于T8(60.7%)和T1(40.6%)。T8萌芽率虽较低,仍显著高于T1(CK)。表明不定干情况下,单用刻芽方式和喷涂促发枝药剂均可显著提高萌芽率,但二者结合效果更佳。

2.2 不同促发枝处理对中心干侧生新梢数量的影响

如图1a,定干高度为60 cm的植株,在15~30 cm整形带内,T2~T8间分枝数量无显著差异,其中T5处理分枝数量平均为3条,显著高于T1(CK)处理的1.3条,其余处理分枝数量由高到低依次为T7(2.6条)、T3(2.5条)、T6(2.4条)、T4(2.3条)、T2(2.0条)和T8(1.8条),与T1(CK)处理相比差异不显著;30~50 cm整形带内,T2~T8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其中T5分枝数量平均为4.3条,显著高于T1(CK)的2.3条,其余处理分枝数量由高到低依次为T7(3.9条)、T3(3.8条)、T6(3.5条)、T2(3.4条)、T4(3.3条)、T8(3.0条),与T1(CK)差异不显著。

图1 不同促发枝处理整形带内分枝数量注:a定干高度为60 cm,b定干高度为100 cm,c不定干,下同。

如图1b,定干高度为100 cm的植株,在15~30 cm整形带内,T2~T8处理间分枝数量无显著差异,各处理分枝数量由高到低依次为T3(2.7条)、T5(2.5条)、T2(2.4条)、T4(2.2条)和T6(2.0条),均显著高于T1(CK)的分枝数量(1.3条);T8处理分枝数量为1.7条,与T1(CK)无显著差异;30~50 cm整形带内,T2~T7处理间无显著差异。T3和T5处理分枝数量分别为3.1条、3.0条,显著高于T8和T1(CK);T7、T4、T2、T6分别为2.8条、2.7条、2.4条、2.3条,均显著高于T1(CK)处理;50~70 cm整形带内,T2~T7处理间无显著差异,均显著高于T8和T1(CK)处理;70~90 cm整形带内,T2~T7之间虽无显著差异,但均显著高于T8处理和T1(CK)处理,其中T3分枝数量最多,达4.0条。T8处理分枝数量为2.7条,也显著高于T1(CK)的2.0条。

由上述结果可看出,定干条件下,无论采取何种促分枝措施,仍以中上部发生分枝为主。

如图1c,不定干的植株,在中心干110 cm高度以上各整形带内平均发枝量为2.5条,高于110 cm以下平均1.9条,中心干发枝量整体呈现由下至上逐渐增加的趋势。T2~T7所有整形带分枝数量均显著高于T1(CK)处理;T8仅在170~190 cm整形带内与T1(CK)处理相比差异显著,其余整形带内差异不显著。

以上结果表明,无论是否定干,仅采用刻芽措施无法显著提高整形带内分枝数量,但结合喷涂促发枝药剂后可显著提高发枝数量。

2.3 不同促发枝处理对中心干侧生新梢分枝角度的影响

如图2a 所示,定干高度为60 cm的植株,在15~30 cm整形带内,除T8外,T2~T7的分枝角度均显著大于T1(CK)的45.3°。分枝角度由大到小依次为T3(59.9°)、T4(59.0°)、T5(57.5°)、T6(55.3°)、T7(55.1°)、T2(54.4°)和T8(51.5°),但T2~T7间无显著差异,T8与T1(CK)无显著差异;在30~50 cm整形带内,T2~T8分枝角度显著大于T1(CK)的32.8°,T2~T7间分枝角度无显著差异,分枝角度由大到小依次为T2(47.8°)、T5(46.7°)、T7(45.8°)、T3(45.4°)、T4(43.0°)、T6(42.9°)和T8(39.2°),另外,T2、T3、T5、T7分枝角度还显著大于T8(39.2°)。

图2 不同促发枝处理整形带内分枝角度

如图2b 所示, 定干高度为100 cm的植株,在15~30 cm整形带内,T2~T8处理间分枝角度均显著大于T1(CK)的37.3°,但T2~T7间无显著差异,T8的分枝角度显著小于T2~T7;在30~50 cm整形带内,T2~T8的分之角度均显著大于T1(CK)的33.5°,但T2~T7间无显著差异,其中T3分枝角度为66.0°,显著大于T8的57.5°;在50~70 cm整形带内,T2~T7的分枝角度均显著大于T1(CK)的43.1°,T2~T7间无显著差异,其中T5和T7分枝角度分别为63.8°和62.3°,还显著大于T8的51.5°,但T8和T1(CK)间无显著差异;70~90 cm整形带内,T2~T7的分枝角度均显著大于T1(CK)的21.5°,但T2~T7间无显著差异,T6和T7分枝角度显著大于T8的29.6°,T8与T1(CK)间无显著差异。

如图2c 所示,不定干植株,中心干15~50 cm、50~110 cm和110~190 cm整形带内分枝角度平均分别为65.3°、54.7°和60.8°,角度由下至上呈现大、小、大的规律。所有整形带T2~T7间枝条角度未见显著差异,且均大于T1(CK),而T8与T1(CK)在各整形带内均表现差异显著。

由以上结果,定干情况下喷涂促发枝药剂较刻芽措施更能显著提高分枝角度。不定干时,2种措施相结合为佳。

2.4 不同促发枝处理对中心干侧生新梢分枝长度的影响

如图3a所示,定干高度为60 cm的植株,在15~30 cm整形带内,除T6与T1(CK)差异不显著外,T2(61.8 cm)、T3(74.7 cm)、T4(53.0 cm)、T5(49.4 cm)和T7(53.3 cm)均显著长于T1(CK)的31.8 cm。T2、T3、T4、T7均显著长于T8的37.1 cm,而T8与T1(CK)差异不显著;在30~50 cm整形带内,T2~T7分枝长度均显著大于T1(CK)的32.5 cm,T2~T7间无显著差异。T2、T3、T5、T6和T7处理分枝长度显著长于T8的38.6 cm,但T8和T1(CK)间差异不显著。

图3 不同促发枝处理整形带内分枝长度

如图3b所示,定干高度为100 cm的植株,各整形带内T2~T7间分枝长度无显著差异,但均显著长于T1(CK)处理。T2~T7处理分枝长度均长于T8处理,T8与T1(CK)间差异不显著。

如图3c所示,不定干的植株,50~110 cm整形带内枝条最长,平均为43.5cm,其次为110~190 cm整形带,平均为28.2 cm,15~30 cm整形带内最短,仅为25.3 cm。各整形带内T2~T7间分枝长度无显著差异,但均显著长于T1(CK),T8平均分枝长度小于T2~T7,T8与T1(CK)差异不显著。

由以上结果表明,喷涂促发枝药剂较刻芽措施更能显著增加分枝长度。

3 小结与讨论

甜樱桃苗干所发侧枝的生长受多种内源激素协同作用,在根尖合成的细胞分裂素(CTK),自下而上运输,可缓解梢尖顶端优势对侧芽的抑制作用,促进侧枝生长。本研究中1年生单干苗木移栽过程中经受断根,根系供给地上部激素和营养物质功能尚未完全恢复,若不进行外源激素刺激,仅利用定干或刻芽等方法难以使中心干中下部抽生新梢。在试验过程中即使同时利用定干、刻芽和外源植物生长调节剂促发分枝,中心干中上部发枝量依然高于中下部15.8%~54.5%,这可能与幼树移栽后根系生长状况和功能恢复有关,前人研究也表明裸根苗木移栽后,苗木生长1年根系功能恢复再进行促分枝效果较好[10],目前生产中利用限根容器育苗后带土球移栽建园,可有效降低根系功能受到重大伤害,利于促发分枝。

药剂配比、浓度、施药方式、时间和温度对叶芽外源激素的吸收起到关键作用,促发枝药剂有效成分多为6-BA和GA,混合使用效果多优于单独使用[9]。在施药方式上,多为涂抹膏剂和喷施溶剂2种,涂抹膏剂粘附在芽体上,故在芽体露绿时涂抹1次即可达到效果。喷剂附着性较低,即使加入助剂依然需要多次喷施才能达到效果[11,12]。本研究中T6和T7均采用喷施普洛马林措施,虽然发枝量低于涂抹膏剂处理,但均显著高于仅刻芽处理T8。试验中,未发现喷施高浓度普洛马林对树体生长造成损害,且效果与涂抹膏剂接近,认为若合理控制喷施药剂浓度和次数,也可有效促发分枝,可为规模化分枝大苗生产提供借鉴。

定干对促分枝有一定作用[1,9,13],但仅利用定干促发分枝,常表现出枝条数量少、枝条角度小、发枝高度和方位不理想的结果[10,11]。刻芽可刺激部分芽抽生新梢,但操作复杂,劳动力成本高,对树体造伤过多。化学促分枝效果显著优于刻芽措施。综上认为,对于1年生甜樱桃裸根单干苗木,采用化学促枝与刻芽相结合是定植后促发分枝较为理想的技术措施。

猜你喜欢

芽体膏剂分枝
板栗嫁接接穗五不用
板栗嫁接接穗五不用
板栗秋季修剪促花增产关键技术
一株吊兰
豨桐凝胶膏剂基质处方的优化及其体外释放度
带移民和拯救的二次加权分枝过程的有关性质
受控两性分枝过程
上临界受控分枝过程后代均值的条件最小二乘估计
中药油膏剂治疗糖尿病足溃疡临床研究
糖尿病足溃疡中药油膏剂研制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