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路径研究

2023-12-29刘祖强

科学导报 2023年88期
关键词:建党思政精神

刘祖强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经过百年奋斗形成的,包含党的理想信念、初心使命、责任担当、为民情怀的精神凝聚。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职思政课教学,能够为其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持,成为引领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高质量发展的精神动力,从而激励大学生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赓续红色血脉,传承中国共产党人优秀的政治品质和良好的道德修养。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目标是培养具有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思政课作为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当前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法陈旧、教学资源不足等,这些问题制约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效果。因此,本文旨在探讨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路径,为提高高职思政课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对于高职学生全面深入理解伟大建党精神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可以帮助学生深入分析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和生成。其次,可以帮助大学生全面理解伟大建党精神中蕴含的时代价值。

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对思政课教学本身而言十分重要,它可以有效推进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与思政课教学的全面融合。这种融入涵盖广度与深度两个方面。在广度方面,教师在探索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可以积累一般性的教学经验;在深度方面,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可以实现精神谱系深度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

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可以促进伟大建党精神在全社会的弘扬。首先,这种融入并非仅融入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更是融入的重点,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学会传承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方法,既能严格要求自己,也能充分影响他人。其次,青年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職思政课,可以通过润物无声的教学,培养大学生成为伟大建党精神的弘扬者、传播者,当大学生从学校进入社会,由学生转变为社会主义劳动者,伟大建党精神将会随着他们的角色转变深刻影响着社会的各个阶层和领域,进而激励全体劳动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持续奋斗。

(一)教学目标的设计与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吻合。在高职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中,目前存在着对学生理论认知、情感发展以及思维能力提升需求的不足理解。这导致实践教学与学生需求之间的匹配程度不高。学生对于实践教学目标的理解往往偏重于活动的趣味性,而忽视了实践对其理论知识和思想认识的深化作用。这种偏差影响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参与感和成就感。要强化伟大建党精神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就必须全面考虑学生的理论基础、认知水平和情感培养,从而更有效地提升思政教育的效果。

(二)教学内容设计没有把握好理论性与实践性的关系。在将伟大建党精神与高校思政课实践育人相融合的过程中,一些高职院校对实践教学内容的理论性与实践性之间的关系有待进一步厘清。主要表现为:首先,教学内容单一。思政课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不够紧密,导致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其次,教学方法陈旧。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方法陈旧,缺乏创新。许多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讲授方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缺乏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和手段,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最后,教学资源不足。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一方面,学校对实践教学的投入不足,导致教学设施不完善;另一方面,教师数量不足,质量不高,无法满足实践教学的需求。

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并不只是融入教材、融入课堂教学,同时还要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之中。所谓思政课实践教学是“以课堂理论教学为前期教学基础、并具备教学大纲、教学实施计划等完备教学要素的教学行为”。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实践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养成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习惯,最终“落脚于教育对象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和养成”,对此,需要着力构建“学校主导”“教师主教”“学生主学”的“践行体“。

在高职思政课的框架下,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行动是一个关键环节,旨在促进学生知识的实际应用。为此,应坚持“开放式思政教学”的理念,拓宽思政课的教学范畴,有效地利用校园内外充满思政元素的教育资源。通过这种方法,伟大建党精神不仅被融入课堂教学中,而且能够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实践活动中得到全面的体现和应用,从而实现思政课程的深入和广泛传播。

一是校园主题实践教育教学活动。在高职思政课程的实施中,应强化“第二课堂”的教育作用,将伟大建党精神与学校的特色校园文化和历史资源相结合。利用图书、校内博物馆等多样的教育资源,融入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教育和教学活动中。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如举办红色主题讲座、文艺演出、经典诵读、诗歌朗诵和党史宣讲等。这些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在认知与情感、理论与实践之间实现有机地结合,从而最大化思政教育的效果。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在校园内就实现从理论学习到实践应用的转变,实现思政教育的深入和广泛传播。

二是暑期社会实践教育教学活动。为了有效地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职思政课程中,应当将其内容和理论特征贯穿于实践活动的各个阶段。这包括实践主题的选定、方案设计、初期的调查访问、中期的报告撰写,以及最后阶段的心得总结。通过这种方式,伟大建党精神的核心价值和教育意义能够在实践教学中得到体现,并通过学生的自我实践活动,将这些价值观融入他们作为大学生的社会角色形成过程中,从而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行动的有机结合。这种教学方式旨在促进学生在思想和行动上达到一致,深化理解并实践伟大建党精神。

三是实践教学基地教育教学活动。在高职思政课程中,通過体验式和沉浸式的教学方法,将爱国主义的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与思政理论课程紧密结合起来,是一种有效的做法。通过在红色文化教育基地中进行生动且接近学生实际的教学,如博物馆、党史馆、烈士陵园和纪念馆等地的参观学习,可以在实地授课和具体实践中深化学生对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解。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能增强他们的参与意识。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行动,使他们在心灵和情感上得到触动,并以具体行动实现对伟大建党精神的践行。

在融入伟大建党精神至高职思政课程中,教学与实践的结合至关重要。在重视思政课堂教学的主要作用的同时,也需强化实践教育的效果。这包括充分利用红色资源、研究平台和红色文化等实践教育手段,以不断增强伟大建党精神在思政教育中的应用实效。通过运用生动实例,将伟大建党精神的深厚内涵整合进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引领学生深入理解该精神的理论基础、宗旨、意志和品德。此举旨在以红色精神磨砺学生的灵魂,滋养他们的初心,并让红色基因渗透他们的血脉,培育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未来建设者和领导者。对于思政课教师而言,这是实现“为国育人、为党育才”宗旨的关键步骤。

在高职思政课程中,利用互联网和科技手段实施虚拟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一种仿佛亲身经历的学习体验。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参与虚拟模拟的红色革命展览,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仿佛穿梭于历史的不同时期,直观地感受历史事件、革命英雄和革命经历。这种结合沉浸式体验与互动的教学方法,旨在让学生在探索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以及中华文明的过程中,更深刻的理解伟大建党精神的重要性和核心地位。通过这样的历史、现实与未来相结合的虚拟场景,可以有效地展现思政理论课的情感吸引力和独特的教育功能。如此,借助现代科技,高职思政课可以更加生动地将伟大建党精神传达给学生,使其在虚拟与现实的交汇中更加深刻地感受和理解这一精神的深远意义。

为了确保伟大建党精神在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中的有效融入和教学质量,关键在于建立一个针对性的评估系统。首先,需要设立清晰的评估标准,专门针对伟大建党精神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的融入情况,并将其作为衡量整体教学成效的关键指标。其次,要构建一个多元化的评价体系,集合不同评价主体的观点,以形成一个全面的评估机制。此外,评估过程应特别强调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发展性特点,从而确保评价过程不仅是对教学方法的审视,也是对学生学习成效的综合评估。这样的评价机制应逐步从仅关注教学方法的形成性评价转变为同时关注教学和学习的发展性评价。通过这种方式,评估结果可以为教学方法的调整和改进提供及时的反馈,从而增强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评价的实际效果。这种评估体系的建立对于促进思政课教育的深化和提高其实效性至关重要。

思政课实践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伟大建党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在建党、兴党、强党的百年奋斗中生成和发展的精神之源,能够为其注入丰厚的精神滋养。推进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在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的同时,也帮助大学生从中国共产党的理想信念、使命担当、斗争精神、为民思想中汲取精神力量,在精神上筑牢思想根基,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因此,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既是激励高职学生传承伟大建党精神、赓续红色血脉的时代要求,更是提升思政课教学育人效果的现实之策。

本文系2022年度广东省高校党建研究会课题“伟大建党精神有效融入高职思政课程实践教学的路径研究——以‘习思想概论’为例”(项目编号:2022GZ066);2022年度广东南华工商职业学院党建课题“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路径研究:以‘习思想概论’课程为例”(项目编号:2022DJ02)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广东南华工商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猜你喜欢

建党思政精神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建党百年颂
建党百年
庆祝建党百年(五阙)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