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海药物所构建三元协同纳米粒攻破三阴性乳腺癌的免疫抑制网络

2023-12-27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23年23期
关键词:两亲性免疫抑制靶向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李亚平课题组在ACS Nano发表了题为“Breaking tumor immunosuppressive network by regulating multiple nodes with triadic drug delivery nanoparticl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构建了具有级联酸敏感的三元协同纳米粒,其可同时重编程TAM、抑制MDSC和阻断PD-1/PD-L1通路,以TAM、MDSC、CD8+T细胞为直接调节靶点,利用瘤内免疫网络的串扰实现对NK细胞、树突状细胞和Treg的间接调节,从而全面激活固有和适应性抗肿瘤免疫应答。

在肿瘤微环境中,以肿瘤细胞和抑制性免疫细胞为节点构成了复杂的免疫抑制网络,各节点之间的信号传递由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和代谢产物介导。不同的免疫抑制细胞,如髓源抑制细胞(MDSC)、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和调节性T细胞(Treg)之间相互促进,并抑制NK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的作用。免疫疗法已在临床上用于治疗三阴性乳腺癌,但由于肿瘤免疫抑制微环境的代偿调节和药物的非靶向分布,使免疫疗法的效果仍非常有限。

针对此局限,研究人员首先合成了pH敏感的两亲性聚(β-氨基酯)衍生物,并用其构建了共递送MDSC抑制剂恩替诺特(ENT)和PD-1/PD-L1抑制剂BMS-1的胶束(BEM)。随后,将BEM与清道夫受体A(SR-A)的配体硫酸葡聚糖(DXS)通过静电吸附形成复合纳米粒BEN。BEN具有级联酸敏感性,即在pH7.4时稳定、pH6.8时DXS外壳脱落、pH5.5时胶束解离。

研究发现,BEN可以实现有效的CAPIR(循环、蓄积、渗透、摄取、释放)过程。带负电的BEN在体内血液循环中保持稳定,有效延长药物半衰期,并通过被动靶向作用在肿瘤部位蓄积。在肿瘤弱酸性微环境中,DXS从BEN上解离,阻断TAM上的SR-A并诱导其向促炎的M1型分化。暴露出的BEM带正电,有利于瘤内渗透和细胞摄取,在溶酶体的酸性环境中,载体聚合物由两亲性变成亲水性,从而导致BEM解离,释放出BMS-1和ENT以阻断PD-1/PD-L1和抑制MDSC。

此外,在三种免疫调节药物的协同作用下,BEN重塑了肿瘤免疫微环境,提高瘤内巨噬细胞M1/M2比例、NK细胞数量和CD8+T细胞数量,下调MDSC和Treg,有效激活固有和适应性抗肿瘤免疫反应,并诱导抗肿瘤免疫记忆,从而抑制肿瘤的生长、转移和复发。

上海药物所博士研究生颜雯璐为该论文第一作者,李亚平研究员、尹琦研究员及临港实验室郎天群博士为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和上海市“扬帆计划”等项目的资助。张江实验室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和上海药物所冷冻电镜研究中心也在实验中予以支持。

猜你喜欢

两亲性免疫抑制靶向
如何判断靶向治疗耐药
两亲性接枝淀粉/PVA混合物的上浆性能研究
MUC1靶向性载紫杉醇超声造影剂的制备及体外靶向实验
猪免疫抑制性疾病的病因、发病特点及防控措施
毛必静:靶向治疗,你了解多少?
新型两亲性糖聚肽肝癌靶向诊疗一体化纳米粒子的制备及体内外实验研究
防控猪群免疫抑制的技术措施
含氟两亲性嵌段聚合物乳液的合成
丹参总酚酸对大鼠缺血性脑卒中后免疫抑制现象的改善作用
靶向超声造影剂在冠心病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