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系统思维视域下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科学路径

2023-12-27王闻萱赵力佳

现代交际 2023年11期
关键词:美丽文明生态

□王闻萱 赵力佳

(1.大连海事大学 辽宁 大连 116026;2.河北师范大学 河北 石家庄 050024)

“不论自然界、人类社会抑或思维领域,系统无处不在、无处不有。”[1]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必须坚持系统观念”[2]20,并提出“我们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2]50的重要论断,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系统治理环境保护及污染防治提供了科学思想方法。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今后5年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时期”[3],将美丽中国建设置于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并系统部署了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对系统思维视域下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进行深入的研究,对加快推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更好地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前瞻性思考:深刻把握美丽中国建设的历程与愿景

前瞻性思考是一种综合性、整体性的系统思维方式,旨在全面理解和把握复杂、系统的本质、结构、相互关系和演变规律。运用到美丽中国建设上,就是在全面考虑、辩证看待和着眼长远的前提下,从整体和全局的角度去认识美丽中国建设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战略性地位,从而推动其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迈进。

1.全面思考美丽中国建设的历史、现实与未来发展

坚持以系统思维从整体和全局的角度去认识如何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需要从美丽中国建设的历史沉淀与经验启示中凝练规律性认识,深挖其现实的挑战与机遇,进而对其未来展望与策略进行长远的、系统的规划。从历史视角出发,建党初期,中国共产党对农田土地的休养生息与革命根据地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系统的分析,认识到农林水利不仅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更是社会经济系统的基础。在这个系统中,土地、水资源、群众和政权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因此,我们党采取一系列措施确保这个系统的稳定和健康运行,为日后革命的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面临的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挑战十分严峻。对此,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系统思维的重要作用,将经济发展、生态保护和文化建设视为一个整体,不断加强三者之间的密切联系与良性互动。因此,我们党提出开展绿化运动,旨在通过植树造林、水土保持等措施,实现经济、生态和文化的和谐发展。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进入“快车道”,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这引起党的高度重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1983年,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召开,中国共产党将环境保护正式确定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部署“三同步”与“三统一”的战略[4],强调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要加强生态保护和技术创新,确保三者之间的平衡。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新元年”。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总书记从新的历史实际出发,遵循发展规律,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系统规划建设路线,以前所未有的高度、广度、力度和深度大力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取得了一项项举世瞩目的生态成绩。从建党初期到现在,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运用系统思维,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深入的、系统的研究与谋划。这一思维方式不仅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更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实践的指南。从现实向度来看,美丽中国建设的内涵不断丰富,环境污染治理已从单一治理走向系统治理。面对当下面临的生态环境挑战,系统思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局、整体和互动的视角。近年来,我国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污染防治攻坚向纵深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迈出坚实步伐。生态文明建设因时因势而动,为支撑实现美丽中国建设贡献了巨大力量。从美丽中国建设的未来发展看,系统思维在美丽中国的建设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未来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必须主动思考、超前谋划。其一,要集中更大力量开展美丽中国建设的相关科技研究,要通过对生态系统进行动态建模,及时预测气候变化、资源短缺等问题对我国的潜在影响,从而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其二,要积极探索新的认知领域,要围绕新型交叉学科和领域前瞻部署,汇集各种专业资源与知识,形成一个高效、协同的工作网络,从而更好地引领美丽中国建设的未来发展方向。其三,要以全球视野把握国际生态合作的大趋势,破解共性生态难题。因此,必须坚持以系统思维纵向贯通美丽中国建设的历史、现实与未来发展,从而实现对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全面系统谋划。

2.统筹思考美丽中国建设的总体、阶段和理想目标

在系统思维视域下,系统被视为一个整体,其中各个部分相互关联并共同作用以实现特定目标。“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各因素之间的存在方式和运行方式处于持续的变化之中。”[5]正是由于这种持续的变化,美丽中国建设可能会面临意想不到的挑战。这就需要不断评估和及时调整美丽中国建设的目标和策略,通过遵循系统思维的动态性和相关性原则等方式来促使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趋向于特定目标。当前,美丽中国建设的目标愿景主要有三个层面。[6]首先,在总体层面,要立足总体目标,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不仅是经济增长,还包括文化传承、社会和谐和环境保护。所有这些元素都是相互关联、不可或缺的。美丽中国建设要找准其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总体目标,使这一目标不断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日常自觉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指南。同时,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策略和政策也需要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地调整与更新,要通过鼓励技术创新、产业结构优化和推广绿色发展模式等方式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重利益,进而推动社会向生态转型迈进,为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在阶段层面,要把握阶段目标,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美丽中国建设的阶段目标是到21世纪中叶,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必须确保生态环境得到根本性的改善,使美丽中国建设的愿景得以实现。这意味着要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持续的生态支撑。在此基础上,要确保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确保生产力绿色、高质量发展,增强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影响力和感召力,从而系统提升美丽中国建设的综合能力。最后,在理想层面,要着眼理想目标,共建清洁美丽世界。面对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中国不仅着眼于国内的美丽中国建设,更展现了其全球视野和世界情怀,积极推动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共建清洁美丽世界。当前,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积极履行其大国责任,为全球生态治理与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独特的中国智慧与方案。这些方案不仅是理论上的探讨,更是在实践中得到了检验,为全球的绿色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这种全球视野与世界情怀,不仅是中国对外部其他国家的承诺,更是对内部自我发展的驱动力,从而推动中国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全局性谋划:强化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顶层设计与系统谋划

“坚持系统观念是新时代新阶段完成新的历史任务之必需,是党中央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具体体现。”[7]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要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系统思维方式,找准事物的内部矛盾和发展规律。按照系统思维观念,美丽中国建设不仅是环境保护的问题,更是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综合体现。这就要求在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时,要加强全局性谋划,强化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顶层设计,把握好系统的整体性、立体性、动态性、开放性原则;不仅要关注生态环境的保护,还要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以及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而确保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既有深度又有广度,既有局部又有全局。

1.注重系统整体性:确立美丽中国建设的整体性原则

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顶层设计与系统谋划,首要的是要注重系统的整体性原则。这一原则要求在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时,相关主管部门不能仅仅关注某一方面或某一环节,而应该系统把握其固有的各种辩证关系。这就要求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不仅要关注生态环境的保护,还要正确处理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的关系、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的关系以及外部约束和内生动力的关系。[3]这就需要构建一个系统的、全面的、协调的高质量发展模式,使得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三者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共同推动美丽中国建设。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通盘考虑各个因素,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等,以及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要理解和把握这些因素的特点与规律,并以此为基础,制定科学、有效的策略与措施。系统中要素的作用是非线性的,决定了不能孤立地看待系统中的各要素,而必须以整体的视角对各要素进行优化组合,以实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果。因此,要注重在全面推进美丽中国的建设过程中推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各个环节的协调与配合,要坚持一以贯之,不能相互替代,从而形成一个强大的合力,以此共同推动美丽中国建设。总的来说,系统的整体性原则要求相关主管部门在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过程中,要全面考虑、全面规划、全面行动,确保美丽中国建设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2.突出系统结构性:设定美丽中国建设的立体化原则

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顶层设计与系统谋划,必须坚持系统的立体性原则。这一原则要求相关主管部门在规划与实施中,不仅要有深度,还要有广度,从纵向思维与横向思维两个角度切入。一方面,从深度上看,即纵向思维,相关主管部门要对美丽中国建设的历史背景、现状和未来趋势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这需要深入挖掘美丽中国建设过程中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问题的根源,确保与之相关的规划和决策是基于对事物本质的深刻理解。例如,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主管部门不仅要关注当前的环境问题,还要深入了解这些问题的历史背景和形成原因,以及未来的环境变化和挑战,确保推进方案的规划和实施既能解决当前的问题,又能应对未来的挑战。另一方面,从广度上看,即横向思维,要将美丽中国建设置于一个更大的背景中,加强与其他相关领域的比较联系。这要求相关主管部门在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时要打破局限性思维方式,加强与其他领域专家学者的交流与合作,及时综合其他专业领域的先进技术与经验,以确保所制定的规划与决策是全面、协调且科学的。

3.把握系统动态性:坚持美丽中国建设的动态性原则

“系统具有不断地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性质和功能,系统向环境开放是系统得以向上的前提,也是系统得以稳定存在的条件。”[8]系统的世界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在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顶层设计与系统谋划中,系统的动态性原则具有重要意义。这一原则强调系统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在不断的变化和发展中,系统的各个部分也在相互作用和影响中不断调整和变化。首先,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要深刻理解美丽中国建设涉及多个环节,这些环节并非静止不变的,而是在相互作用和影响中不断发展与变化的。例如,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生态保护的方法和手段也需要不断创新和改进,以适应新的挑战和需求。其次,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各个环节并非孤立的,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个整体在不断变化与发展中得以不断升级。因此,在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中,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不仅需要考虑到其内部各个环节的当前状态,还需要预测和规划它们的未来发展,找到当前存在问题的破解之匙,以确保系统的持续、稳定和高效运行。最后,美丽中国建设不仅是国内的事务,也离不开与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同频共振。相关主管部门在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中,要站在地球生命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考虑到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动态变化,及时把握全球气候变化所出现的新挑战,以及国际社会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新要求、新标准和新理念。

4.坚持系统开放性:把握美丽中国建设的开放性原则

坚持系统的开放性原则是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方向。系统的开放性原则强调系统与环境的交互关系,这种交互关系不仅包括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更包括信息、知识和经验的共享与传递。一方面,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要坚持胸怀天下。当下,美丽中国建设不仅是中国的事情,也有益于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进一步开展。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海洋污染等问题,都将会对美丽中国建设产生深远影响。对此,相关主管部门需要加强与国际社会的交流合作,积极为生态文明建设相对较薄弱的国家提供中国经验与方案,共同应对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推动人类生态文明新形态迈入新阶段。另一方面,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要时刻关注全球绿色发展的趋势和机会。绿色技术、绿色金融、绿色产品和绿色服务等都是全球绿色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相关主管部门需要加强与其他国家在生态领域的技术交流与深度合作,坚持统筹国际与国内的思维视野[9],共同推动绿色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推动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的协同并进。综上,相关主管部门需要通过科学的系统分析,理解和把握这些交互关系,以此为基础,制定出科学的、有效的策略和措施,从而更好地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三、整体性推进:形成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科学路径

系统哲学认为,一定的系统结构可以使组成系统事物的各个子系统要素发挥它们不能发挥的作用与功能。各要素之间联系越紧密、越协调、越合理,系统的功能也就会越强大。因此,在整体性推进层面,要从组织领导、运行机制、保障体系三个维度着手,通过系统结构层次的优化达到整体的优化,从而形成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科学路径。

1.加强组织领导:优化美丽中国建设主体组织结构

首先,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美丽中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党的全面领导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核心地位,历史也反复证明,拥有科学理论的政党,才拥有真理的力量。因此,要充分发挥党总揽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与此同时,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决扛起美丽中国建设的政治责任,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践行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初心使命”[10],制定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做到责任明确、权责一致,从而确保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得到有效落实与执行。其次,要强化各部门、各领域、社会各界的协调合作。要加强中央与地方、部门与部门之间在生态领域的协调合作,确保各方能够形成合力,共同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中央政府要推动环保、农业、水利、交通、教育等部门加强合作,形成合力,确保政策的连贯性和执行的高效性。地方政府要根据中央政府的指导方针,结合本地实际情况严格落实目标责任,制定和执行相应的生态文明建设策略。同时,各企业和社会组织也要担负起美丽中国建设参与者的重任,通过加强交流合作,推进绿色产业、技术、文化的进一步发展,鼓励社会组织参与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形成政府、企业、社会的多方合作模式,加强协调联动。最后,要引导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也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政府要加强对人民群众的宣传教育,提高其环保意识,凝聚其生态文明共识,鼓励其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来,使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2.健全运行机制:完善美丽中国建设三维系统机制

首先,要建立健全评价机制。根据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目标和要求,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确保各项工作都能够得到有效的监督、评价与反馈,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为了确保美丽中国建设的目标得到有效实现,必须建立一个科学、公正、透明的评价机制。美丽中国建设除了生态领域外,还涉及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因此,评价机制的建立不仅要评估环境质量,还要关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等多方面的变化。这就需要建立一个综合性的评价体系,通过整合现有资源,统一核算标准,将各个领域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整体情况的指标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全面的“碳账户”评价框架[11];还要保证这一评价体系具有关联性,能够分析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不仅要关注单一的指标,还要关注各指标之间的关系。其次,要完善激励机制。对于在美丽中国建设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要给予适当的奖励和激励,激发各方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一方面,要坚持长期激励与短期激励相结合。既要引导相关单位和个人长期投身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也要对其所创造的短期阶段性成果给予奖励,这可以确保各方在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中始终保持积极的态度和高度的热情。另一方面,要坚持正反馈与负反馈相互促进。正反馈是指对于在美丽中国建设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的行为和成果给予财政补助、税收减免等经济激励,也可以给予政策支持、荣誉表彰等非物质激励,从而鼓励其继续努力。负反馈是指在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中,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要加大打击惩处力度,从而促使其改正错误,严守生态红线。最后,要强化信息反馈机制。建立一个高效、畅通的美丽中国建设信息反馈机制,可以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关于各项生态环境治理措施实施效果的及时反馈,从而根据现实情况不断对相关政策进行调整,以确保政策的及时性和针对性。信息反馈机制为各方参与者提供了一个及时了解美丽中国建设工作进展和成果的平台,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调整和完善工作策略,提高工作效率和效果。

3.完善保障体系:健全美丽中国建设三重保障体系

首先,要完善资金投入保障体系。完善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资金投入保障体系是确保其建设取得实效的关键环节。要通过设立专项生态环境保护基金、政府预算拨款、绿色金融、鼓励社会组织和企业参与等方式建立起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确保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在资金层面的连续性与稳定性,并要注重其资金使用结构的优化,对一些偏远地区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提供足够的财政支持、税收政策支持、金融支持、价格政策支持等,促进该类区域均衡发展。与此同时,还要建立严格的资金监管机制,强化资金使用的绩效评估,要确保资金专项用于污染治理、生态修复、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等关键领域和环节,确保资金使用的透明度和效益,防止资金浪费与挪用。其次,要完善人才队伍保障体系。打造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一流的人才队伍保障体系,是实现生态文明目标的核心支撑。要加大生态环境领域的后备人才培养教育与现有人才培训,一方面,要在各级教育体系中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实现大中小一体化培养,培养一批在生态哲学、生态科技研发、生态法治、生态数字化治理等领域既具有国际视野又具备高超的专业能力与实践经验的综合型人才;另一方面,要加大与高等教育机构的合作力度,通过开设相关人才培养项目及研修班等方式,为生态环境领域的专家学者提供更好的进修学习平台,还要鼓励生态环境相关专业人才进行跨学科、跨领域的合作和交流,既要大胆地“走出去”,又要积极地“引进来”,促进生态文明理论的创新与传播,形成综合性、多学科的人才队伍。最后,要健全法律法规保障体系。健全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法律法规保障体系是确保其目标得以实现的法治基石。在立法层面,要制定和完善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法律法规,尤其是环境保护法、资源管理法、生态补偿法等,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明确的法律依据,确保其建设的每一个环节都有法可依。在执法层面,要加强法律的执行力度,避免法律法规仅是“纸上谈兵”,而应真正落到实处。这需要建立健全的执法机制,加大对污染行为的处罚力度,明确各方的权利和义务,确保法律的实施效果。要制定生态补偿法,“积极探索资源环境税费改革与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12],明确因开发活动导致的生态损害应当由开发者进行补偿的原则和方法,以确保生态损害得到有效的修复。要制定生态红线法,明确生态敏感区和生态功能重要区的界定和保护措施,以确保这些区域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的保护。对于违反生态文明建设法律法规的行为,应当明确其法律责任,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形成强大的法律威慑力。在司法层面,要探索建立环境资源审判规则和制度体系,推进构建生态环境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13],助力理性系统的“绿色司法”制度体系真正形成,推动我国传统司法体系的生态转向。在法律法规监督层面,要鼓励社会公众积极参与,通过公众监督、信访等方式,促进法律法规的良好执行。

猜你喜欢

美丽文明生态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我们创造美丽
对不文明说“不”
平凡又美丽
谁是最美丽的虫(三)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