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山论”对生态理论与经济理论的双重超越

2023-12-27刘海霞

现代交际 2023年11期
关键词:两山论中心主义银山

□司 蕊 刘海霞

(1.山东建筑大学 山东 济南 250101;2.北京邮电大学 北京 海淀 100876)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考察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时就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形象地把生态保护比作绿水青山,把经济发展比作金山银山。“两山论”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它既包含丰富的生态思想,又蕴含着独特的经济思想,深刻阐释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科学关系,揭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道理,同时也指明了实现发展和保护协同共生的路径。其基本内涵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从侧重发展的角度指出,“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强调要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建设的协同发展,是对盲目追求经济增长的传统发展观和片面追求保护环境的环保主义者的扬弃和超越;二是从侧重保护的角度指出,“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强调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在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有不可调和的矛盾时,果断选择“绿水青山”;三是从辩证的角度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提出了“生态环境就是生产力”的理论,使生态环境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两山论”对生态理论盲区的超越

“两山论”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深刻阐述了人与自然之间对立统一的关系,以其超拔的视野和卓越的方法论,打开了在处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矛盾问题上的新视界,指出了现阶段该如何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问题,化解了“生态中心论”与“人类中心论”、“生态资本主义”与“生态社会主义”之间的矛盾,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得到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认同和支持,是现阶段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理论指导。

1.“两山论”对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1]马克思辩证地看待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他认为人来源于自然的进化,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为人类提供物质基础,对于人类而言具有先在性和客观实在性,因此人类不能离开自然而存在。同样,人与动物也是有区别的,动物只能被动地适应自然,而人类与自然之间是双向互动的关系,两者的中介就是实践。人类通过实践来适应自然、改造自然,使自然能够为人类所用,为人类提供生产生活所需,同时自然也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不断地向前发展、变得越来越丰富,人与自然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恩格斯也早在《自然辩证法》中告诫人类,“我们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支配自然界,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去支配自然界”[2]560,人类离不开自然,要想从自然中获取利益,就必须保护好自然,这样才能源源不断地从自然中获得充足的资源来满足人类生产生活需要。马克思、恩格斯都非常重视人与自然、人和人之间矛盾的解决,他们的著作中体现出来的生态思想也深刻反映了当时人类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

与马克思所处的19世纪相比,现在我们面临的环境问题更加严峻,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严重。如何保护生态环境,如何实现绿色发展,如何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问题,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21世纪我们正面临的问题。习近平提出的“两山论”,就是站在经济与生态互换的视域来阐述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我们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与社会的和谐,通俗地讲,就是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3],为我们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新思路。首先,“两山论”把“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放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整体视域来考察。“绿水青山”指的就是人类生活在其中的自然生态环境,“金山银山”指的就是人类通过实践活动作用于自然产生的结果,实际上就是在讲述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问题。其次,“两山论”站在矛盾对立统一的角度,指出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同生共荣、互惠互利的辩证统一关系。“两山论”应时代之需,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解决现实问题,从马克思主义普遍联系整体性的角度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为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问题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是对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的继承和发展。

2.“两山论”对“生态中心论”与“人类中心论”之争的超越

“生态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是在生态环境领域极具代表性的两大派别,它们的主张有各自的合理性,但是又有一定的局限性,它们之间的争论也是不可避免的。生态中心主义与人类中心主义争议的根源在于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首先,在对待自然的态度上:生态中心主义认为自然有其内在的价值,是高于人类而存在的,人类应该敬畏自然;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是世界的本源,人的价值高于一切,自然是为人类服务的,人类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其次,在对待人自身的态度上:生态中心主义认为,人类应该减少自身的消费,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类可以尽可能地满足自己的欲望,让自然为人类服务。最后,在面对生态危机的时候,生态中心主义认为罪魁祸首是人类,人类无节制地向自然索取物资生活资料,导致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人类中心主义则认为生态危机与人类自身没有关系,是大自然自身发展过程中必然遇到的问题,不应该归责于人类。

“生态中心主义”与“人类中心主义”虽然都具有各自的合理性,但它们共同的弊病在于割裂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使人与自然的关系走向对立的一面。“两山论”跳出生态中心主义与人类中心主义的局限性立场的窠,从更高的视野实现了对二者论争的超越。“两山论”指出,“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4],强调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人类的生存发展离不开自然界,需要从大自然中源源不断地汲取物质资料,同时,自然界也在人的参与过程中不断向前发展。在处理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问题时,我们首先要理顺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把握自然发展的规律,坚守生态底线,在保护自然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发展,努力使生态资源转化成资产,利用生态资源带动经济发展。我们既要看到人的自然属性,也要看到人的社会属性,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3.“两山论”对“生态资本主义”与“生态社会主义”的超越

“生态资本主义”与“生态社会主义”都聚焦于引发生态危机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二者的本质区别在于基本制度取向立场的差异。生态资本主义的实质是主张把生态问题商品化、资本化,认为通过价格机制来给生态环境定价,可以促使资本家为了利润而不得不考虑环境问题;生态社会主义则认为造成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在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二者之间的关系处理上,主张通过缩减经济规模、减少消费,寻找一个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适宜的度来实现两者的发展。

“生态资本主义”与“生态社会主义”都没有正确认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生态资本主义打着保护生态环境的旗号,但本质上是站在资本主义的角度,维护的还是资本主义的利润,并未触及生态危机的根源;生态社会主义虽然意识到生态危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造成的,但是夸大了生态危机的范围,希望缩减生产规模、减缓经济发展速度,找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的平衡点,这也是非常困难的,而且没有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具有一定的空想主义色彩。针对上述“生态资本主义”和“生态社会主义”的局限,“两山论”指出,既不能盲目追求经济的发展而不顾生态环境的破坏,也不能只顾生态环境的保护而忽视经济的发展,而是要正确认识两者之间的关系,推动经济发展绿色化转型,使自然资源转化为自然资本,在保护生态的同时带动经济的增长。习近平强调:“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和做法,决不能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一地的经济增长。”[5]210

二、“两山论”对经济理论盲区的超越

“两山论”不仅包含丰富的生态思想,也蕴含丰富的经济学思想,“绿水青山”是指生态资源,“金山银山”则是指物质财富、经济收益。“两山论”体现的是发展观上的变革,是相对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也是对传统经济理论的再发展。在生产力要素上,把生态资源加入生产力要素中,从而实现了对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发展;在思维方式上,摒弃了以往盲目追求经济利益的经济理性,以全新的生态理性来推动形成新的生产方式,实现了生态理性与经济理性的辩证统一;在价值观上,摒弃错误的异化消费观,推动形成正确的绿色消费理念。

1.“两山论”对传统生产力理论的发展

传统生产力理论认为生产力主要是指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重视发展的重要性,把实现经济发展作为最终的目标。但是它忽视自然本身的承载力,产生超过自然本身承受能力的污染物和排放物,破坏了自然发展的规律,对绿水青山造成严重损害,把绿水青山变成了黑水秃山,最终导致生态危机。正如刘晓义和苏百义指出的:传统的生产力理论是一种人类中心主义“征服论”的思维方式,强调人对自然的改造能力,将自然界视为人类征服和占有的对象,忽视了自然界的内在价值。[6]它离间了人与大自然之间的关系,错误地评判了大自然的价值,破坏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状态,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错误解读。

在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理论体系中,生产力理论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要素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要素。马克思说:“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是:有目的的活动或劳动本身,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7]马克思主义指出,劳动生产力是由生产者的劳动、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三部分构成的,人类进行的劳动生产过程是离不开自然的参与的,自然界也是生产的基本要素,承认了自然力在生产力中的重要作用。在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时,马克思主义强调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应该尊重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但是马克思生产力理念受到当时时代背景的限制,主要是基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视角,倾向于把绿水青山等自然环境作为人类生产活动的恒常背景,是一个基本稳定的常量因素,着重突出人在改造自然过程中的能动性,强调人的主体地位。

“两山论”以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为基础,结合现阶段经济发展要求,提出“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重要论断,把生态环境融入生产力要素,从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要素构成理论。在“两山论”的视域下,绿水青山不仅仅是经济活动的背景,其本身就是具有增长性质的显性的生产力要素。同时,伴随着工业生产的迅速发展,现在我们面临的自然生态环境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阶段绿水青山的存量和质量也都受到了威胁,自然资源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因此,“两山论”在解决自然资源的利用和生产力发展之间的矛盾时强调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指出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之间不是相互对立的,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同时,一定要坚守生态底线,当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时,“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这为我们指明了经济发展的方向:宁可减缓经济发展速度,也要保护好自然资源,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可以说,“两山论”既是对传统生产力理论的超越,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当代阐发,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

2.“两山论”坚持经济理性和生态理性的辩证统一

生态理性是与经济理性相对的一种理性思维。传统的经济理性把人仅仅当作经济人来看待,以获得经济效益和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的,忽视了生态资源自身的承载力,使全球面临生态危机。在此背景下,生态理性应运而生。生态理性在新时代是以生态保护为最终目的,注重人与自然的双重价值,倡导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要处理好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强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资本主义工业化时期经济理性盛行,在经济理性的主导下,人们盲目追求经济的快速增长,甚至不惜大肆破坏浪费自然资源来发展经济,完全不顾及大自然的承受能力,从而引发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导致生态危机。现阶段,生态危机的爆发使人们的观念发生了转变,呼吁保护生态环境、减缓经济发展,似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是必然的对立关系。针对这一状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决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8]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论为我们指明了新的实践导向: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不是不可解决的,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之间也不是完全对立的,关键在于处理两者关系时尺度的把握;要扬弃过去经济理性思维,在生态环境许可的范围内进行经济生产,推动人与自然、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共同发展,坚持经济理性和生态理性的辨证统一。

3.“两山论”推动形成绿色消费理念

“两山论”认为,当前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不仅是因为传统生产方式的不合理,还与人们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现代工业文明时期,在资本逻辑的主导下,资本主义片面追求资本增长和生活享乐,通过满足人们过度消费的欲望来弥补人们在生产活动中的不足,但这种需要并不是人们的真实需要。盲目追求“跟风攀比、豪车大宅、精致生活”的奢侈浪费的消费模式,大量购买超出自身实际需要的商品和奢侈品,以及在短期内消耗大量的商品,最终都导致自然资源的消耗和浪费,也造成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

绿色消费理念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消费理念。绿色消费就是指消费者站在生态保护的角度上,贯彻勤俭节约、绿色低碳的理念,适度节制消费,选择绿色、环保的产品,避免或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有助于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赢绿色理念。随着地球资源越来越少、生态环境破坏越来越严重,我们的消费必须回归人的真实需要,适度消费,绿色消费。“两山论”提倡的绿色消费理念,就是对异化消费观的摒弃。绿色消费是一种简约适度、绿色清洁的消费方式,它不仅有效缓解了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矛盾,而且更好地满足了人民的真实生活需要,有利于实现经济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两山论”正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指出绿水青山是群众基本的生存需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生态建设需要人人参与进来,生态文明建设不仅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也要转变生产方式、消费方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生态文明建设同每个人息息相关,每个人都应该做践行者、推动者。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强化公民环境意识,推动形成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风尚。”[5]396

三、“两山论”对生态理论与经济理论双重超越的意义

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生态学派和经济学派、生态理论和经济理论之间长期处于一种相对独立的关系,二者各自独立发展。其实,生态和经济两者本来就是一个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生态理论和经济理论之间也同样如此。生态理论中有值得经济发展所借鉴的东西,同样,经济理论中也有生态保护要关注的内容。“两山论”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二者不是相互对立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只要方式方法正确了,就可以实现生态经济化和经济生态化融合发展。“两山论”还强调自然资源也有其自身价值,我们应该尊重自然规律,在此基础上确立绿色生产力理论,推动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实现统一,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理论,促进经济理论和生态理论的互鉴。

1.“两山论”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理论的创新

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是历代思想家都关注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此也早有论述,在马克思的《1844年政治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以及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等许多著作中都有所体现。马克思强调人与自然是相互统一的整体,是不可分割的。恩格斯告诫人类要正确对待自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否则人类将会受到大自然的报复。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的很多论述都是具有科学性的,对我们现在仍然有很大的借鉴意义。但是,他们主要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角度来理解和阐释的,并且当时的生态问题也没有这么严重,没有提出具体对策,有一定的局限性。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山论”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当前中国与世界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从微观的角度更细致精确地分析了当前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生态保护与人类幸福的联系,给中国和当今世界指出了一条可持续的经济发展道路,是在继承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基础上,结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与生态文明建设规律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强化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性特征。

2.“两山论”推动了经济生态化和生态经济化融合发展

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看似两个相互独立的系统,但实际上是相互依存、相互融合的,经济的发展要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为支撑,而生态环境的保护又要依靠经济实力的支持。生态经济化,就是把生态资源看作具有经济价值的,彰显环境资源保护的重要性,把环境保护转化为经济利益,对生态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赋予生态资源一定的价格。经济生态化,就是要求我们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考虑环境保护的因素,把生态的理念融入经济发展中,让人们认识到要想实现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就必须注重保护资源。

传统的经济理论和生态理论都认为,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两者之间是矛盾的,很难协调,经济发展必然带来一定的环境破坏,加强环境保护必然会影响经济发展速度。“两山论”指出:“良好生态本身蕴含着无穷的经济价值,能够源源不断创造综合效益,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9]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其实并不是相互排斥的,生态资源本身就有经济价值,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采取正确的方式方法就能够实现在保持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生态环境也能够得到有效的保护。生态经济化和经济生态化两者是相辅相成的,生态经济化让生态环境保护具有了经济价值,经济生态化使经济发展过程中融入了生态保护的因素,是完全不矛盾的。“两山论”的提出解决了一直以来困扰我们的难题,推动了经济生态化与生态经济化的融合发展,为我国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3.“两山论”彰显了自然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的统一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着的。我们通常所说的生产力是指社会生产力,它指的是人们在生产物质资料过程中,通过人的作用而把自然物改造成为适合人类需要的物质资料的力,人是起主导作用的。相反,自然生产力是指单纯由于自然因素的作用而产生的力,它不需要人类的介入,是自然界中存在的各种物质力量,包括水力、风力、电力等,自然生产力在未被人们认识和利用之前是一种非常盲目的力量。恩格斯曾经强调过自然的力量,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2]559-560马克思把生产力分为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两部分,指出自然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存在基础,它们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依存,必须合理利用自然生产力。

“两山论”把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归属到生产力中,承认了自然的价值,形成了绿色生产力理论。绿色生产力理论坚持以人为本,它虽然承认了自然生产力的地位,强调人类要尊重自然规律,但是并没有否认人的主体地位,人仍然是绿色生产力的主体。绿色生产力实现了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的统一,它要求我们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在“两山论”的视域下,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必须协同发展,二者可以统一于绿色发展理念之下,也即实现发展和保护协调共生的新路径。在这一崭新视角下,绿水青山被赋予多重身份,而且绿水青山本身就是生产力,还是精神层面的金山银山,是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无价之宝,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到绿水青山的独具魅力,促进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的良性互动。

综上所述,“两山论”深刻剖析了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在历史演进过程中的辩证关系,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规律,指明了生态与经济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破解了传统经济理论与生态理论中存在的难题,是对生态理论和经济理论的双重超越,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两山论中心主义银山
论我国实体中心主义的非法证据排除模式
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习近平外交思想对“西方中心主义”的回应与超越探析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法益中心主义的目的解释观之省思
读懂习近平在安吉首倡的“两山论”
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绿色发展的理论依据及现实路径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论“两山论”的现实意义和哲学意蕴
RIGIDITY OF COMPACT SURFACES IN HOMOGENEOUS 3-MANIFOLDS WITH CONSTANT MEAN CURVA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