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海洋生态文明观系统思维探析

2023-12-27殷昭鲁

现代交际 2023年11期
关键词:海洋文明生态

□王 涛 殷昭鲁

(鲁东大学 山东 烟台 264000)

在新时代,随着我国海洋发展空间不断拓展,海洋强国战略向纵深领域发展,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迫切性日益凸显。相应地,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亦成为绿色生态治理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习近平高度重视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在经略海洋伟大实践中形成的习近平海洋生态文明观内蕴着丰富的系统思维,遵循着绿色发展理念,聚焦着海洋生态可持续发展实践路径。习近平海洋生态文明观多维度、多层次研判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困境并寻求破解之策,对加快“蓝色国土”建设,构建系统视域下共谋海洋发展共同体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一、系统思维是习近平海洋生态文明观的重要思维向度

1.系统思维的内涵特征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指出,万事万物处在普遍联系之中,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随着政治经济发展和生产交换日益频繁,社会作为一个纷繁复杂的系统有机体,不能仅仅依靠简单线性思维去考察把握社会运行多元维度和庞大体系。这就需要依托注重结构关联、动态开放、非线性的系统思维,形成对于社会有机体的全息系统思考和综合判断。系统思维是一种秉持整体认知、观察分析问题的思维模式,它强调事物各部分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探赜事物要素内部组成及发展向度,进而从全局上揭示事物发展规律,洞悉系统整体,寻求最佳解决方案。

系统思维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指导下形成的,与辩证思维存在相得益彰的内在关联性。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已经开始着眼于总体与局部、系统与结构的关系,形成了初步的系统思维。譬如马克思、恩格斯秉持世界本源物质第一性问题,这一根本方法论不仅揭示了社会现象的本质,而且概括了物质、意识两者之间的社会层次和从属关系。系统思维是一种辩证思维方法,内蕴着区别于其他思维的独特特征。

整体性特征是系统思维最首要、最基本的思维特质。系统是由若干个子系统和具体的要素构成的,不是一种简单的线性连接,而是通过一定的辩证整体思维将各种要素相互联结、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有机结合。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曾阐述世界从混沌中产生,世界具有“高度有序的精细结构”,事物内部各要素进行着运动变化,认为事物之间存在普遍联系。系统思维整体性要求不能仅注意到事物的局部,而应该立足系统全局、高屋建瓴,具有大局意识。将事物的发展变化放在复杂系统全局中把握,既要看到事物的特殊性表征,又要关注在系统网络所体现出的整体视角思路和对策。

动态性特征是系统思维对事物发展动向的属性反映。事物系统结构内部简单或复杂,在系统网络中与所处环境进行连续不断的能量传递、信息交换和相互作用。运动变化是所有客观物质之所以存在的根本属性,不存在没有动态运动的物质系统形态,一切领域中的万事万物都在永恒地、动态地变化发展。系统思维的动态性就是强调以运动变化的辩证思维为指导,从系统动态变化角度考察认知系统功能的发展动向,避免孤立静止的简单机械思维定式。

结构性特征是事物内部构成要素之间耦合交互特征的系统思维认知。系统与各子系统要素之间是整体与部分的结构关系,结构性在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系统整体效能的高低与否离不开系统内部结构性的合理构建和优化。不合理的系统结构往往带来系统整体功能的效果减弱,甚至影响系统运行和目标实现。因而,要在把握系统结构性思维特征、注重系统要素自身功能的同时,不可忽视整体结构的联结性作用,推进系统合理有序地运行发展。

开放性特征指的是构建和研究对象本身要素,要秉持开放性系统思维,同时也要将对象作为开放的系统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信息与能量交换的有机联动。系统开放性区别于系统要素内部层次结构性、发展动态性和协调整体性交换互动,是联系系统外部环境,从多层次维度推动系统存在和有序发展的稳定条件。这就要求在把握系统内部环境要素的同时,开阔思维视野,强调外部环境与系统结构的有机联系,为系统营造稳定的外部环境,避免陷入信息交流闭塞的思维窠臼。

2.习近平海洋生态文明观的系统思维意蕴

理论的出现离不开历史的演进、时代的呼唤。事物的历史生成演进就是在历史进程中考察发展实践的理论逻辑。习近平海洋生态文明观是系统思维的产物,在面对长期存在的海洋生态环境问题时,以系统思维作为指导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和思想向导,在构建开发思路和谋划海洋生态治理上都反映出系统思维特征。

海洋事业建设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我国海洋资源开发有无可比拟的天然优势。我国拥有300万平方千米管辖海域,海岸线绵长,南北纬度跨度大,地域环境差异明显,近海岸多优良港湾,海洋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的旅游价值高,海洋生物资源种类多,海洋能源资源储量大,海洋建设优势明显,因而在我国社会建设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长期以来,我国重陆地轻海洋,整体海洋意识匮乏,海洋领域建设起步较晚,加之社会发展片面强调经济增速,忽视海洋生态环境自然承载力,造成海洋生物资源恶化枯竭,生态可持续发展平衡被破坏。这不仅影响近海经济和生态发展,而且阻碍海洋强国建设迈向深海领域。习近平强调:“中国高度重视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持续加强海洋环境污染防治,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实现海洋资源有序开发利用,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碧海蓝天。”[1]464由此可见,海洋生态环境是海洋强国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基和保障,事关能否推进国家发展总体布局、回应海洋强国建设的时代使命。

党中央直面海洋“蓝色国土”生态建设中出现的一系列难题险阻,系统部署经略海洋总体战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联通全局的系统整体性,兼顾关乎新时代强国发展全局的多维度保障。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一个国家社会发展活力能否持续迸发,关乎人民群众追求幸福生活能否落到实处,对于国家兴旺发达具有深层次、根本性的重要意义。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是事关战略全局的系统性工程。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发展全局谋划中,不仅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提供能量交换和信息支持,更有助于深化推进持续发展总体布局战略目标。

习近平海洋生态文明观念是其自身几十载沿海经济城市工作实践基础上的经验凝练而成的。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对于经略海洋发展科学认知达到新的理论高度,形成具有系统思维特征的逻辑严密、理论完备、内涵丰富的思维向度。其系统思维的呈现理路主要表征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体现中国智慧,注重统筹海陆协调发展的整体思维,把握人海和谐共存的动态治理思维,抓牢优先保护海洋生态,优化系统结构关联思维,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全球视野的开放思维。

二、习近平海洋生态文明观系统思维的逻辑理路

揆诸当下,作为深化改革亟待解决的关键领域和重点难题,习近平重视在经略海洋全面深化改革实践中要坚持系统思维,要求“坚持陆海统筹,坚持走依海富国、以海强国、人海和谐、合作共赢的发展道路”[2];强调运用系统思维方法统筹谋划,调整海洋生态发展理念,创新经略海洋实践路径。习近平海洋生态文明观系统思维特征,表征为海洋生态建设理论创构和实践探析两条主线内在耦合交互,具体表现出整体性、动态性、结构性、开放性四个外显向度。

1.整体性:协调海陆统筹、山海互济的系统谋划

新时代海洋事业建设是一项内容丰富、结构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其整体性特征一方面体现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经略海洋战略发展的重点领域,对于大变局背景下中国发展多维度综合擘画海洋发展蓝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体现在立足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战略性全局,统筹山海整体联动,协调“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的大生态观。综合治理要求找到各生态要素系统之间的关联性,探求各要素之间的良性互动,进而形成整体性发展合力,推进生态领域总体布局治理。面对当今大变局时代的调整变化,海洋领域世界性难题日益严峻,风险挑战态势加剧,严重阻碍经略海洋建设发展步伐。为此,兼顾海陆要素统筹协调,谋划山海协同互济的发展格局,秉持系统思维治理海洋生态,是海洋强国建设势在必行的举措。

习近平强调“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3]。海洋生态文明建设要在坚持海陆统筹、山海互济全局谋划发展中体现马克思主义系统整体性思维,充分凸显生态系统内在辩证统一特征,坚持陆域和海域联合协调建设联动机制,把握两者相互依存、内在关联的动态耦合,挖掘陆地治理与“蓝色国土”建设并举的可行性举措,在海洋经济建设实践中开展一体化开发利用,提高海洋开发整体综合效能,加快补齐海洋建设短板。同时,提升习近平海洋生态文明观理论向导力和实践创新力,深耕海洋生态治理难题,坚持全局谋划,破除生态系统发展的区域壁垒,提升海洋开发可持续发展能力,将海洋生态治理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总体系统,实现全领域生态系统综合治理,以生态文明提升带动社会物质建设水平,既要海洋生态建设“碧海银滩”,又要海洋经济发展“金山银山”,赓续推进新时代国家发展总体布局。

2.动态性:构筑人海和谐共生的动态平衡

系统思维动态性特征反映的是事物内部要素与外部环境的动态变化,既要认识到当前海洋领域生态建设问题的本质属性,又要把握海洋发展长远的复杂性、动态性、开放性,做到抓好现实与着眼长远相统一。进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阶段,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阻碍国家总体发展和社会治理的突出短板。面对亟待解决的生态环境难题,习近平站在总揽全球文明发展的全局视野,以系统思维动态性特征布局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习近平强调,要做到海洋系统治理,最先要解决当前经略蓝色海洋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发展瓶颈制约和突出环境难题。习近平着眼当前面临的人海关系冲突的紧迫生态问题,增强人海和谐的海洋生态意识,系统谋划海洋生态文明体系建设,强调构建合理的海陆空间开发利用格局,制定区域联动发展体制,加强海洋生态治理、生态修复、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能力,构建经略海洋宏观部署和顶层设计谋划。

从长远来看,国家“十四五”发展规划纲要对现代海洋发展构建了系统蓝图,突出强调拓展海洋发展空间,提升现代海洋产业科技水平,立足长远建设高水平海洋经济发展产业集群,探索可持续海洋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积极参与全球海洋系统治理,提高维护国家海洋权益能力。同时,各地方响应国家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号召,纷纷出台具有地方特色的经略海洋发展蓝图,为谋求多维度、多层次的海洋建设提供政策指引。

3.结构性:善抓海洋生态保护优先的大局观念

近年来,随着我国海洋发展空间得到拓展,海洋建设中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问题日益凸显,具体体现为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存在片面追求短期经济效益,忽视生态自然承载力的不合理现象,导致海洋生态系统结构性遭到破坏。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4]对待生态环境建设,要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立足生态系统整体,树立大局观念,同时注重优化海洋开发系统结构,防范突发性海洋生态危机,抓住海洋生态保护优先的主要矛盾。在海洋领域,要优化海洋开发结构总体布局,均衡海洋发展空间,合理利用海洋资源。

为构建合理稳定的海洋发展空间系统结构,提升经略海洋实践可持续发展能力,应多措并举。一是完善海洋法律制度规章体系,参与全球海洋治理机制建设,加快制定海洋开发规范标准政策,加强法律制度保障,并修订与之相适配的海洋生态保护制度,增强海洋经济监管执法制度建设,避免海洋开发过程中不必要的生态环境破坏和资源浪费。二是加大海洋建设领域科研投入,提升经略海洋科技水平,为探索海洋产业开发提供发展引擎。“要加快海洋科技创新步伐,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培育壮大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5]坚持海洋生态防范与修复并举,海洋开发与保护双管齐下、两手发力,做到海洋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相得益彰。三是强化全体国民海洋意识教育。我国历来是海洋大国,但受农耕文明思想影响,国民海洋文化意识较为薄弱,海洋教育长期缺位。加强海洋强国建设,不仅要法律制度和科研创新实力过硬,更要提升海洋生态建设文化软实力。因此,应将海洋意识培养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纳入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总体系;多层次优化大中小一体化海洋生态课程内容,引导青少年群体培育海洋意识,树立正确的海洋生态观;在全社会弘扬海洋精神,增强海洋文化自信,营造知海、爱海、敬海的思想共识和文化氛围。

4.开放性: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全球倡议

在如今这样一个开放联通的世界,蓝色海洋作为人类文明传播的载体和纽带,将各具特色的文明孤岛相连接,使得各个国家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唤醒人类共同发展的蓝色基因。面对全球性海洋生态危机呈现多发态势的新形势,习近平秉持谋求全人类共同利益的天下胸怀,创造性地提出新时代解决全球海洋治理难题的中国方案——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全球倡议。在经略海洋领域同样包含着共同体理念内涵拓展和开放外延。习近平提出:“各国应坚持平等协商,完善危机沟通机制,加强区域安全合作……集思广益、增进共识,努力为推动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1]464海洋治理是一个开放的系统,需要各方加强信息的交流,包容互鉴、博采众长,共同推进海洋命运共同体发展战略。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是推进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走向实处的关键环节。

面对百年未有大变局下全球海洋治理体系和利益关系调整变革,中国加强海洋治理合作,积极寻求海洋共建伙伴,提倡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向世界各国表达加强海洋领域战略合作的诚意和意图,谋求互信、互惠、互鉴的海洋治理合作,创设共同海洋利益追求,在保护海洋资源合理开发和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中展现了大国应有的国际责任担当。习近平提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为加强全球海洋合作提供开放性发展平台,是中国为加强各国之间谋求政治互信、把握战略合作机遇、加强海洋发展深度融合的价值追求和现实路径。新时代背景下,海洋开发治理应始终坚持系统开放性思维,积极推进海洋生态治理,实现海洋强国战略目标,构建全球海洋治理新格局。

三、习近平海洋生态文明观系统思维的价值彰显

面对世界百年变局,当前国内外更为严峻的发展形势给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挑战。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必须坚持系统观念”[6],在谋划海洋生态治理实践中始终秉承系统思维进行理论创构、实践探赜,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内涵丰富、理论完备、彰显系统思维特质的海洋生态文明观。马克思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7]。习近平坚持以系统思维思考和部署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对于研判海洋生态问题、推进新时代海洋强国建设,构建人类海洋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1.习近平海洋生态文明观系统思维是研判新时代海洋生态问题的思维方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加快拓展海洋发展空间,海洋事业发展逐步走向深层次领域。然而,长期对海洋粗犷式开发利用造成的破坏恶果逐渐显现,近海生态环境恶化带来对人类社会的反噬,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人海关系矛盾冲突严重。海洋生态恶化问题严重影响到人民追求高品质美好生活的现实问题,以及实现“美丽中国”发展目标的新要求,习近平洞悉海洋生态治理困境,科学把握海洋发展内在规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重新审视人海关系,提出了富有科学性系统思维的海洋生态文明观,强调“环境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作为重大民生实事紧紧抓在手上”。[8]大自然孕育出人类文明,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自然的庇护,人与自然之间是相互关联、和谐共生的关系。面对实施经略海洋战略遇到的生态难题,习近平提出:“要下决心采取措施,全力遏制海洋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趋势,让我国海洋生态环境有一个明显改观。”[2]为此,在研判新时代海洋生态问题时,应以习近平海洋生态文明观系统思维作为思维方法,破除单程式线性思维,立足战略发展全局,从生态系统整体考量海洋生态治理,注意内部结构的相互联系和优化构建,以开放性发展视野把握海洋生态可持续发展。

2.习近平海洋生态文明观系统思维是新时代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指南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从战略全局角度擘画中国现代化事业发展进程,将“美丽中国”建设作为现代化事业发展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战略要领,坚持以“两山论”平衡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将生态效益转化为发展优势,提出“生态兴则文明兴”。海洋生态文明建设要以习近平海洋生态文明观系统思维为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加强海洋生态治理是新时代海洋强国建设的重要环节。理论是否科学可行,能否具有指导实践的价值,最终需要付诸实践来验证。新时代以来的实践充分证明,坚持以系统思维谋划“蓝色国土”生态文明建设,擘画海洋生态治理顶层设计,破除了许多长期以来未解决的海洋生态治理难题,助推了海洋经济建设迈出坚实步伐,为拓展海洋事业新格局提供了环境支撑和动力保障。

新征程上,习近平提出:“一定要向海洋进军,加快建设海洋强国。”[9]应推动国家事业发展深入拓展到“蓝色国土”领域,向海图强、依海富国,海洋事业发展迈向新的发展阶段。习近平在海南视察时提出:“建设海洋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任务。”[10]将海洋建设提升到事关民族复兴大业的战略任务高度,是习近平从中国现实国情出发,在实践中审视海洋事业发展,做出对于海洋强国战略地位的重要判断,也是中国锚定全球发展百年变局,把握海洋发展战略机遇期,为构建合理公正的国际海洋新秩序而做出的经略海洋顶层设计。

3.习近平海洋生态文明观系统思维是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创新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作为全球化的载体,海洋在各国地缘战略中的地位呈不断上升的趋势。”[11]习近平以非凡的系统思维战略眼光洞察世界发展新形势、大变局,审视纷繁复杂的全球海洋事务,直面人类生存面临的危机与挑战,提出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同居蓝色星球的各个国家保护地球蓝色国土良好生态、推动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海洋治理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中国经验、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面对共同的海洋生态问题,各国人民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必然要转变思想观念,共建有效机制,安危与共,协同应对全球生态危机。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升了全球海洋生态治理的认知维度,为解决全球性海洋生态治理难题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启迪。

习近平指出:“海洋的和平安宁关乎世界各国安危和利益,需要共同维护,倍加珍惜。”[1]463习近平海洋生态文明观以系统思维创新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体现了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包容互鉴、互利共赢、大国担当的精神秉性。推动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是为顺应新时代海洋治理发展潮流的理论创构,为各国海洋建设加强沟通合作、包容互鉴、开放联通提供价值引领,为全球海洋生态治理提供有效的、可持续发展的实践路径,为世界各国谋求休戚相关的海洋发展福祉。

四、结语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事业发展事关大国兴衰存亡。新时代以来,面对日益紧迫的海洋生态困境,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成为经略海洋实践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习近平打破线性思维定式,着眼于海洋生态治理改革难点,高瞻远瞩地统领海洋强国战略发展全局,创构出包含系统思维的习近平海洋生态文明观。以习近平海洋生态文明观为指导,海洋生态治理秉持系统思维统筹海陆的全局谋划,促成人海和谐的平衡共生,坚持海洋生态保护的大局观念,提出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全球倡议。习近平生态文明观提供了解决海洋生态问题的科学方案,推进新时代海洋强国建设,深度参与全球海洋治理,重构海洋治理体制新格局,推动构建人类海洋命运共同体,共享海洋发展新成果。

猜你喜欢

海洋文明生态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爱的海洋
对不文明说“不”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文明歌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