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核心素养培养为导向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2023-12-26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第十八小学赵龙志

天津教育 2023年32期
关键词:运算素养活动

■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第十八小学 赵龙志

教师融合核心素养教育要素开展灵活多样的授课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学生数学学习方式,增强其主动探知和主动实践的积极性,提升课程学习效率,还能有效启发学生的多元思维,使其形成良好的数学观念,提高综合认知能力,进而促进其全面发展。对此,为了增强数学教学的实效性,本文从素养培养视角出发,阐述教师通过设计多元探知问题、开展实物测量活动、创设真实案例分析、引导实际问题解决等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具体策略。

一、小学数学开展核心素养培养的意义

(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核心素养培养活动中,教师能够有意识地利用各种授课活动启发学生的多元思维,如逻辑思维、推理思维、建模思维、联想思维等,训练他们运用分析、比较、推导等方式学习数学知识的能力。另外,教师可以借助各种现实元素,增强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知识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的意识,进而更好地提升其灵活运用数学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除此之外,教师能够运用各种数学认知工具开展更直观的教学活动,进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几何直观素养,使其形成正确的空间观念。由此可见,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数学教学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认知能力,使其得到更全面的发展。

(二)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为了更高效地落实核心素养教育,教师会自觉对课程教学思路、知识讲授方法、课堂探知活动等进行科学优化与合理改进。例如:创建生活化实物测量活动、开展数形结合认知活动、创设问题实践解决活动等,既可以改变学生对传统模式化课程的印象,使其产生浓厚的自主探知兴趣,提升活动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还能在开放式的学习过程中掌握多样的认知方法,加深对数学理论和概念等抽象知识的理解,提升数学知识灵活运用能力,进而真正提高学科素养教育质量。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数学教学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对象是学生,要想提高素养教育的有效性,教师需要遵循主体性原则,从学生视角出发,依据实际学情开展更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另外,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更加充足、更加广阔、更加自由的思考空间,将数学课堂真正还给学生,使其能够自主探究知识、思考问题,从而进一步提升其自主学习数学知识的能力,提高核心素养教学效率。

(二)引导性原则

在核心素养培养过程中,教师应当摒弃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思想,认同自身组织者、辅助者、引导者的教育角色,重视教育引导的作用,遵循引导性原则,创建开放性、灵活性、自主性较强的授课活动,这样既可以让学生获得更多自主探知的机会,得到更多灵活思考的空间,还能借此培养其自主认知能力,使其形成良好的主动探知意识。

(三)实践性原则

核心素养教育并不只是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思想,树立正确的学科观念,还要提升其精准运用理论知识与数学技能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基于此,教师应当遵循实践性教育原则,创建多种具有实操性和实用性特点的授课活动,让学生通过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提高知识运用能力。

三、小学数学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具体措施

(一)巧设数学问题,培养推理意识和运算能力

问答教学是较为常见的一种授课方式,教师要想高效培养学生的数学推理意识,快速提升其数学运算能力,需要合理改进问答模式,可以结合单元知识设计系列探知问题和抢答游戏活动。

1.设计系列问题,推理探究知识。

在数学理论认知课程中,教师培养学生的推理意识,能够使其自觉结合已经掌握的知识科学推导新的学科理论,从而加深对新理论的理解。然而,由于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处于逐渐发展阶段,因此,教师不能直接放手让学生自行推导数学知识,而是要对其进行科学引导,可以根据当前学生的思维水平设计相应的数学问题,让他们通过解答问题,逐渐推导出新单元的学科概念,进而提高数学自主认知质量,增强推理学习意识。

以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100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课程为例,在学习本课知识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20 以内加法和减法的运算方法,而100 以内的加减法知识与之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因此,教师可以结合已教授内容设计由浅入深的系列探知问题,让学生通过解答问题逐步推导出新单元的重难点知识,进而提升其联想思维能力。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以下问题:个位数加、减个位数的注意事项是什么?整十数加一位数与整十数加整十数的区别是什么?其运算方法分别是什么?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运算特点是什么?在运算过程中有哪些注意事项?如何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如何计算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个位数加减法运算规律,逐步得出上述问题的答案,探究进位加法与退位减法的注意事项和运算方法,结合教材内容总结本单元的关键知识点。运算推理活动的开展能够有效提高学生数学探知能力,使其更扎实地记忆单元运算知识。

2.设计问答游戏,提高运算水平。

运算能力是数学认知领域的一项基本能力,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学科素养。良好的运算能力能够使学生更精准地解答数学运算问题,提高其解决实际数学运算问题的水平。对此,为了提高运算能力培养效率,教师可以利用问题教学模式开展灵活有趣的“pk 抢答”游戏活动,组织个人pk 赛和小组pk赛,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数学问题,使其在抢答过程中快速活跃思维,进而更好地提升精准运算能力。

以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表内乘法(二)”课程为例,本单元要求学生掌握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明白乘法算式的具体含义,能够用乘法表示几和几连续相加的算式,并快速算出结果。对此,为了提高学生乘法运算水平,教师可以在课堂复习环节开展抢答游戏活动。比如,在个人pk游戏中,教师可以用大屏幕展示加法算式习题,如3+3+3、5+5+…+5(10 个5)、6+6+…+6(8 个6),在抢答过程中,学生需要将加法算式转换成乘法算式,并运用乘法口诀快速算出答案,最快且准确说出答案的学生可以积1 分,最终得分最多者获得相应的奖励。此类抢答游戏活动不仅可以活跃班级氛围,转变学生对数学技能训练的看法,增强其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还能有效激活学生的思维,如迁移思维、整合思维等,使其在快速抢答过程中高速运转大脑,提升思维水平,同时在计算过程中提高运算能力。

(二)巧用现实物体,培养量感和几何直观素养

数学是人类在现实生活中生存发展的产物,其理论大多来源于真实的世界。对此,教师可以根据单元内容找寻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利用实际物体开展直观认知与体验授课活动,以培养学生的数学量感,使其形成良好的几何直观素养。

1.测量实物,增强量感。

量感指的是对具体事物某些可测量属性,以及各事物之间大小关系所产生的直观感知。教师培养学生量感,能够让他们真正明白度量的意义,提升其合理估测现实事物长短、大小、轻重的水平,发展其用正确度量单位表示事物属性的能力。另外,教师开展量感培养活动,能够启发学生的抽象思维,使其养成运用定量方法认知事物、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量”课程为例,单元教学目标包括认识毫米、分米、千米、吨等数学单位,建立1 毫米、1 分米、1 千米、1吨的概念,了解常用长度单位之间、质量单位之间的关系,掌握简单的单位换算方法,科学估测物体的长度和质量。对此,在单元知识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开展实物测量活动,以培养学生的量感,使其能够高效掌握度量单位相关知识。首先,教师提供直尺、刻度尺、卷尺、电子秤、杆秤等测量工具,让学生用各种尺子测量铅笔、课桌边线、教学楼走廊的长度,使其初步建立1 毫米、1 分米、1 千米的概念。其次,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不同长度单位的概念,对比课桌边线、走廊长度数值,估测教室黑板、门框、讲台、投影屏幕等物体的边线长度,并用长度单位分别表示。再次,学生再使用尺子进行实际测量,比较估测数值与实际数值之间的差距,纠正错误估测思路,减小估测误差,进而逐渐建立较强的量感。最后,教师让学生用不同度量单位表示同一个事物的量度数值,提升其度量单位灵活换算能力。教师创建实物测量活动,既可以锻炼学生估测和测量水平,又能借此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量感。

2.观察物体,培养几何直观。

教师开展几何直观素养培养活动,目的是提高学生运用数学图表精准描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正确感知所看到的几何图形,知道不同图形的具体组成元素,能够依据图形特征对不同图形进行科学分类,提高透过现象把握问题本质的能力。

以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课程为例,在图形概念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对比观察法,让学生比较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物体,总结各图形之间的异同点,探寻图形的概念,从几何感性认识逐渐过渡到理性认识,进而初步形成几何直观素养。首先,教师引导学生对比四个图形的边和角,总结每个图形的具体特点,如长方形对边分别相等且平行,四个角相等;正方形四条边长度完全相等且对边平行,四个角相等;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且平行,对角相等,梯形只有上下对边平行,但并不相等。其次,教师让学生根据长方形或正方形概念,结合之前观察总结的信息,推导本单元图形的概念,描述平行四边形与梯形的组成要素。最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探寻四种图形之间的关系,并进行合理分类。物体观察与比较分析活动的开展,能够让学生更快速地了解几何图形的特点,加深对几何概念等知识的认识,从而形成良好的几何直观素养。

(三)列举现实案例,培养数据意识和模型意识

在培养学生数据意识和模型意识等学科素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现实生活,利用真实案例开展数据整理与分析、模型构建与研究活动。在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提炼案例中的数据信息,将其按照具体类别制作数据表格,再根据案例问题绘制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或扇形统计图,并依据不同统计图的特征,结合自身生活经验,对具体数据进行发散分析与推理,找到数据的变化规律,从而对案例内容提出合理建议,提高数据分析和模型研究能力。

以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折线统计图”课程为例,首先,教师在班级大屏幕上展示一段描述某位学生上学期五次数学测试结果的案例信息,让班级学生提取其中的关键数据,按照测试次数、测试成绩两个重要信息绘制数学成绩统计表格,再根据表格绘制数学测试结果折线统计图。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表格与统计图内容,探索案例人物数学学习成绩的变化规律,根据本学期数学知识学习难度,以及案例文字所描述的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推测其在本学期前两次数学测试中的考核成绩范围,同时教师应当鼓励班级学生依据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给出合理改进建议。教师创设案例数据分析与模型建构活动,既可以提高学生绘制数学图表的能力,又能使他们在深入研究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数据意识和模型意识。

(四)思考生活问题,培养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在数学学科中,应用意识指的是学生能够有意识地运用数学概念、理论、方法阐释现实生活中的某种现象,解释某个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对此,为了高效培养学生这一素养,教师可以构建生活化的学习情境,设计具有实际意义的现实问题,让他们在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应用意识,提高知识实践能力。

以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二单元“百分数(二)”课程为例,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构建商场购物情境,给不同商品标注不同的折扣,以及不同的折扣描述方式,如书包促销,现价打五折;练习册九折销售,同步解析书再打八折销售;20 支铅笔直减10 元等。在这一情境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运用单元知识自行计算商品的折后价格。如原价100元的书包,打五折后是50 元。教师构建生活化实践情境,能够拉近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形成一定的应用意识,提高知识灵活运用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进一步增强核心素养培养的有效性,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教师要合理优化授课活动,将素养要素巧妙融入教学内容中,让学生通过完成不同的探知任务提升学科综合能力,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

猜你喜欢

运算素养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重视运算与推理,解决数列求和题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有趣的运算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