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乡融合背景下的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研究

2023-12-26杨子龙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23年33期
关键词:城镇化城乡农村

杨子龙

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重庆 400021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既包括生活在城镇的居民又包括生活在乡村的广大农民。只有通过高质量的发展,才能实现共同富裕;要实现高质量的发展,就必须在城乡融合的视野中重建农村发展的动力机制,以新型城镇化引领、推进和服务高质量的乡村振兴。

1 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内在联系

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城市与乡村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割裂关系。自改革开放至今,随着经济、社会、城镇化、工业化、现代化的全面推进,我国的城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17.9%增至2020年的63.89%[1]。但是,中国农村城市化总体上呈现“被城镇化”特征,其推进与乡村的发展是分阶段的,其特征是:户籍人口的城市化率较低(2020年为45.4%[2]),农业转移人口的城市化进程缓慢,农村剩余人口“候鸟式”兼业现象突出,农村人口空心化、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这不仅会影响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还会导致农村发展的低效甚至衰落。新世纪以来,党的十八大、十七大先后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党的十九大又进一步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党的十九大又进一步提出“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全面推动农村全面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新型城镇建设。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今年的一号文件提出,要“加速工农互动、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把城乡关系放在一个平等的层次上来研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反映和城乡融合发展的体现。

乡村振兴战略是针对当前农村经济发展速度较慢、农村发展水平较低、农村发展水平不均衡等问题而采取的一系列对策。就是要以高标准、高水准、高品质的现代化农业,通过政策扶持,全面提高农村农业的整体水平,大大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新型城镇化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支点和路径,高质量的乡村振兴也能进一步促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2]。城乡融合发展的重点是要进一步缩小城乡经济差距,使其长期稳定地发展,并为城镇的发展提出更好的对策[3]。二者的融合,可以使城市的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理念等现代化的因素,在农村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对农村资源的不断开发和利用,可以有效提升农村居民收入,促进不同行业的相互融合,从而达到最大限度地改善城乡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

新农村建设是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支撑点和途径。首先,以乡镇为主体,以中心集镇为载体,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的发展。要想让农村的发展壮大,不仅要靠现代农业,还要靠农产品加工业和其他相关产业,这就需要依靠城市的发展,比如农业、工业、旅游等。其次,必须要有一定的规模,才能为城市和农村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务。幼儿托养服务、养老服务、卫生服务、教育服务、民用水、燃气、公交等公共服务的可持续经营,都离不开人口密度。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可以为村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丰富村民文化生活,提升乡村生活质量,让农民享受到与市民同等的发展机会,让城乡均衡发展。而高品质的农村建设,则会对新型城市化进程起到推动作用。《乡村振兴促进法》在2021年出台,将农村列入了乡村振兴战略,使二者在空间形式上形成了一种天然的联系。高品质的乡村振兴能够促进城镇工业结构的优化、城乡资源的双向流通、城市发展的腹地、人才腹地的扩展、城市人口的城市化、地区的消费率、城市和地区的发展活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新的发展模式下,高品质的乡村振兴还能对城乡经济的良性循环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从而推动城市内循环的形成与畅通。

2 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策略

2.1 充分利用政府和市场的力量,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要推动农村经济一体化,既要以市场为主,又要靠政府的支持,要主动地为老百姓服务,要在合理的条件下给予更多的支持,特别是要在实施区域协调发展的过程中要做到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在快速变化的市场竞争中充分利用市场的优势,获得更多的重要信息,以市场为先导,迅速做出反应。另外,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方面,政府可以更好地发挥其主导作用,这就要求二者协同,实现城乡之间的双向自由流动,并以合作双赢的方式促进城乡发展。要积极引导广大群众参与到农村建设中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把他们引导到农村和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发展中去[4]。在充分尊重市场机制的基础上,把各种规划工作结合起来,以优势互补、互利双赢的形式,确保城乡协调发展步调一致,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进一步推进各类项目的开展,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格局。

成都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在政府积极引导,通过集中安置村民,将剩余宅基地转化为集体经营性用地,提交农交所上市,同时引入社会资本摘牌进行开发建设,社会资本通过土地权益进行二次融资,缓解了社会资本压力。村民也通过土地作价入股等多种方式参与到项目建设中来,获得持续的收益,形成良性发展循环。

2.2 构建高质量发展制度环境,实现城乡功能的互补

要实现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发展,必须充分利用城乡各自的优势,一是要继续深化户籍改革,推动户籍一体化,营造普惠、公正的社会环境,充分发挥农业农村发展的潜能,激发农民的积极性,鼓励农民参与到农业生产中去,同时也要鼓励农民回乡创业,发展自己的产业,促进乡村振兴。二是要创新利益联结机制,支持农业龙头企业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参与规模产业基地建设,发展订单生产,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吸纳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让农户分享增值收益。三是要打破城乡壁垒,实现城市和农村的资源整合。结合各地城市发展本底,把科技、人才等资源用于乡村振兴,通过城市发展带动乡村振兴,为农村发展注入新鲜活力。四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和合理规范多元的征地补偿机制,推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集体土地入市,获得金融机构的融资,带来了盈利前景和运营平衡的可能性,解决了社会资本的资产融资焦虑,是保障项目持续开发的关键。五是同时加强对农村地区的财政投资,实施有利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和资金的配置;强化基层乡镇财政的基础,积极健全财政补贴与激励机制[5]。建立健全乡村振兴项目投融资渠道,要鼓励城镇资金投资包括加工业、民宿、旅游、康养等适合乡村发展的产业。

另外,《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在2021年6月1日起实施,在法律层面保障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贯彻实施。

2.3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动城乡治理一体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期,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变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与发展不均衡的矛盾。人们对美好的生态环境的需求,是当前社会矛盾中的主要问题之一。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因此,生态环境的保护,既是对自然资源的保护,也是对自然资本的保护。要将生态保护与产业振兴融合起来,推动城乡治理一体化,一是统筹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重视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推动美丽乡村建设,促使乡村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二是以生态环境保护助力乡村振兴,让生态资源为乡村发展提供资源支持和发展优势。三是积极发展绿色产业,推动绿色技术创新,不断提升资源利用率,促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双丰收”。

以成都环城生态公园为例,公园位于中心城区绕城高速两侧各500米范围及周边7大楔形地块,串联121个特色公园,总面积约187.15平方公里,周长约100公里,是天府绿道体系“三环”中的重要一环。建成后,环城生态公园已累计完成6万余亩农业种植,产出粮油作物1.5万余吨。2022年,环城生态公园已有序接待市民游客6500万余人次。且公园已组织50余次农耕体验,超400余组家庭认养,累计服务市民4000余人次。对接商业类商家1400余家,落地拓高乐中国首店、达根斯马术、江家艺苑滑翔伞、肯德基公园首店等商业项目34个,覆盖潮流文化、体育运动、文化艺术、亲子教育、特色农业、酒店餐饮等全品类、多类型业态,堪称生态价值转换的成功案例。

2.4 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发展

实现所有人的共同富裕,就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就是要在发展中坚持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要使农村、落后地区享有高质量的教育和医疗服务。农村在交通、水电、燃气、污水、垃圾等方面的基础建设,以及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与城市相差甚远。《关于推进农村建设的实施方案》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农村建设除了常规的生活设施之外,还应以镇区为中心,建立覆盖广泛的便民基础设施和基本的公共服务网络,在满足城镇公共服务的需求的同时兼顾农村公共服务。结合村庄布局现状,完善优化农村居民点布局,以建设乡村社区生活圈为理念,合理布局教育(托幼)、文体、医疗卫生、社会福利、环境卫生、商业、物流配送、集贸市场等公共服务设施,同时还要因地制宜规划建设供水、排水、供电、通信、供热、环卫等基础设施。

乡镇国土空间规划与村庄规划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6],必须统筹镇乡国土空间规划和村庄规划编制,做好城市、城镇和村庄的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和设施建设,根据地形地貌、资源环境禀赋和现状建设条件差异,分类引导各镇村发展。

以重庆市彭水县三义乡为例,其位于彭水县最北部(距县城78公里),全乡幅员面积74.76平方公里,辖6个行政村、29个村民小组。脱贫之前,全乡有贫困户632户,2376人,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贫困覆盖面广。全乡无专业幼儿园,一所中心小学只能承担小学六年义务教育,设施不足,存在“两个学生一张床、不同年级分批吃饭”的问题。乡卫生院、村卫生室不达标。群众就学、就医困难,全乡文化、体育设施缺失。通过全市扶贫攻坚行动,为三义乡规划改扩建现状小学,形成1处6班小学,完善寄宿制学校功能;改扩建现状乡卫生院;新建1处50床的三义乡敬老院;新建1处乡行政办公用地,与乡综合文化站、乡体育活动场地合并建设;形成乡村社区生活圈,切实改善了当地老百姓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2.5 加强产业协同发展,实现乡村产业振兴

要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一是构建乡村产业体系,推动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围绕精品蔬菜、应时鲜果、名特茶叶、特色畜禽、特种水产、花卉苗木等,因地制宜确定特色产业主攻重点,培育壮大特色农业产业集群。推动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相衔接,开发一批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农业加工产品。二是要依托城镇,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园和高新区,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向主产区布局,向镇、村延伸,把更多的加工增值效益留在农村。三是加强农产品品牌的构建,以地域为单位进行品牌包装,提高区域农业的整体形象。四是拓展农业+新兴业态,推进“农业+休闲观光”“农业+互联网”“农业+服务业”“农业+健康养生”等,增强乡村产业发展活力,实现乡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尤其是针对用地条件有限的乡村,新型乡村旅游是其产业发展的关键,立足于当地的特色资源,结合当地的特色,以乡土风光为依托,营造特有的乡情风情,建设具有乡土特色的以文化、休闲、度假为特色的乡村旅游开发模式;以“一村一品”和“一村一景”为特色,创建乡村旅游的独有特色,走出差异化的乡村旅游品牌发展道路。

以重庆市南岸区莲花、石龙两村为例,两村位于重庆市中心城区四山之一的南山,区位条件优越,但其发展与保护之间的平衡一直是城市发展的痛点、难点。通过因地制宜导入文化创意、休闲娱乐、旅游服务等功能,补充完善城市功能,采用“政府搭台”,鼓励运营机构市场化运作的方式,打造国际基金小镇、特色开放街区、创意集市、微博物馆、民俗小院、生态公园等文旅综合体项目,形成了“有人租,有商来”的发展新局面。

3 结语

推进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均是我国当前的重大战略部署。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是互为依托的关系。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已走到由单一追求数量向高质量转变的阶段,这就为乡村的振兴提供了历史机遇。让各类资源要素在城市和乡村间的自由流动,让适合农村的资源要素在农村,适合城市的在城市。通过创新两大战略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厘清两大战略协调发展的实施重点,实现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发展,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猜你喜欢

城镇化城乡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城乡涌动创业潮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城乡一体化走出的新路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城镇化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