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视障大学生温病学课程的家国情怀培养研究

2023-12-26瑞,刘

林区教学 2023年11期
关键词:温病医家家国

史 瑞,刘 颖

(长春大学 特殊教育学院,长春 130000)

家国情怀是个人对家庭、民族、祖国的依恋和热爱,并愿意为其付出和奉献,把个人和集体、祖国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种思想和情感[1]。温病是人体感受温热邪气后出现的一种外感疾病,以发热为主要症状。瘟疫是具有强烈流行性、传染性的急性感染性疾病[2]。我国历史上发生过几次大的瘟疫,历代医家不断探索总结规律与治疗方法,最终形成了一套治疗温病、疫病的理论体系。温病学课程是中医学经典课程之一,是衔接基础课程与临床课程的一门桥梁,主要研究外感疾病中具有温热性质的一类疾病。现代医学中的传染病、感染性疾病等多属于温病范畴。相关温病学教材涵盖了温病学的发展过程及各种温病的病因、病机、证治等内容,同时汇集了明清著名温病医家的诊治理论与临证经验以及医家的生平事迹。温病学课程既有医学专业理论,又蕴含传统文化等人文元素,可从中挖掘的思政元素较多。大学生正处于三观建立的关键时期,需要正向引导,教师如能在温病学课程中充分挖掘思政育人元素,重视学生德育教育,则会对人才的培养起重要作用。学生成才的前提是爱国,要有家国情怀,因此,应把家国情怀的思政教育放在重要位置。温病学课程既是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纽带,又是发扬爱国精神的桥梁,从中挖掘出医家爱国卫家等人文情怀,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家国情怀的培养使其具有可行性。

一、视障大学生温病学课程中融入家国情怀的培养价值

(一)温病学课程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直接方式

当前,大部分学生,甚至教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发展历史,及其对世界文化的影响与推动作用知之甚少,进而对中国传统文化持怀疑或否定态度,批判否定中医学。因此,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是当务之急。中医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温病学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其萌芽于战国至晋唐时期,形成于明清时期,是数千年中华民族积累的医学经典。学生通过温病学课程的学习,既能掌握祖国医学的起源与发展脉络,也能清楚中华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历史,以此增强学习祖国医学及传统文化的信心与传承的决心,树立民族自信。温病学是祖国传统医学中理论与临床实践兼具的一门课程,在传承祖国传统医学医疗技术的同时,也实现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二)温病学课程是对医学生职业精神的直接引领

医生的职业精神是医生在职业活动中应具备的医学科学精神和医学人文精神的统一[3]。科学精神指医生求真探索、严谨务实的钻研精神;人文精神即医生应具备利他、奉献、关怀、敬业的人道主义精神[4]。温病学课程中理论体系构建逻辑严密,是古代医家通过大量临床实践不断钻研探索的结果。在现代,中医学者又将温病学的辨证论治方法应用于现代传染病的防治中,如1954年,河北省石家庄市暴发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大规模流行性疾病——乙型脑炎,当时没有治疗这种疾病的特效西药,西医只能用治标的方法对症治疗,收效甚微。中医专家在温病学的指导下,采用白虎汤等加减治疗,效果显著,有效遏制了乙型脑炎的流行,此举引起了医学界的重视,这也使得大量西医医生投身到中医温病学的学习与研究中。古今温病医家均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医生探索钻研、以人为本的职业精神。视障医学生在理论知识的学习中能够感受到医家刻苦钻研的科学精神,在医家事迹及抗疫故事中领悟医家救死扶伤的人文精神。

(三)温病学课程是家国情怀元素最直观的体现

家国情怀的核心内涵是在家尽孝,为国尽忠。温病医家除了有精湛的医术外,更有一颗胸怀天下的仁心。例如,明末清初时期,战争与灾荒使瘟疫流行,温病医家吴又可的家乡吴县瘟疫肆虐,死亡百姓众多,这种悲惨景象使吴又可毅然放弃仕途,决心从事对中医传染病的研究。在临床诊治中,他逐渐认识到用伤寒学说诊治疫病难以奏效,古法不能救今病,必须结合实际,他不顾被传染的风险多次深入疫区,一边为病人诊治,一边仔细观察疾病的表现特征,仔细琢磨,用心救治每一位病人,对危重的病人也不放弃。在他的刻苦钻研下,得出了瘟疫实为感染疠气的结论,他告诫百姓瘟疫通过口鼻呼吸相传,提出病人必须隔离,为温病学说的创立及传染病的防治作出了突出贡献。温病医家不顾个人安危、舍己为人的事迹是家国情怀的生动诠释。

二、视障大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现状调查分析

(一)调查问卷设计与实施

本研究以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针灸推拿系和康复治疗系视障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为方便视障学生答题,采取线上问卷调查方式进行研究,调查内容涵盖视障大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与人文情怀教育的程度以及对爱国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理解及个人价值观的树立。

(二)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此次问卷在线上对数据进行回收,经过严格统计及校对分析,确保结果真实有效。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1.高校对英雄榜样力量的宣传引导不够

在调查问卷中“您是通过什么途径去了解英雄事迹的?”一题结果显示,138名学生中,97名学生通过网络媒体了解英雄事迹,占比70.29%,31名学生通过学校教师的讲授了解,占比22.46%,6名学生通过身边人的叙述了解,占比4.35%,4名学生不想了解,比较排斥,占比2.9%。从显示的数据分析来看,学生通过网络媒体途径了解英雄事迹的比重较大,结合当今社会智能手机高度普及和各种智能音频、视频软件被广泛应用的情况,学生虽然是通过网络媒体途径了解英雄事迹,但不能排除因软件推送而被动了解的情况,因此,媒体途径并不能说明学生是主动去了解和学习英雄榜样事迹的。而学校教师的讲授途径占比不足50%,说明多数学校及教师并未重视英雄榜样力量在学生教育中的重要性,存在重视专业教育而忽视思政教育的现象,家国情怀的培养则无从谈起。大学阶段是学生良好人格塑造的关键时期,学校应重视英雄事迹、榜样的力量在学生良好人格塑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对英雄榜样力量的宣传,为家国情怀的培养创造条件。

2.视障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掌握不足,继承意识淡薄

在调查问卷中,当被问到“您平时喜欢哪类读物”时,喜欢小说类读物的视障大学生占比37.82%,喜欢读与本专业相关书籍的占比21.01%,文学、文艺类读物占比18.49%,历史、故事类读物占比10.92%,富于哲理类读物占比5.88%,人物传记类读物占比1.68%,很少读书的占比4.2%。当被问到“您对中国近代史这段历史的掌握程度如何”时,34.78%的学生掌握并且有深刻认识,50%的学生掌握程度一般,15.22%的学生简单了解。以上两项数据显示,大部分视障大学生课余时间热衷于阅读虚拟小说,对历史、人文类知识了解不多,尤其对中国近代史掌握程度不够。大学生长时间沉浸在虚拟的小说里,极易被其中的拜金享乐主义、暴力色情部分影响,不利于正确爱情观及价值观的塑造。对中国近代史认识不足,淡化了爱国思想和家国情怀意识,继承意识淡薄,与国家及社会所需求的人才标准差距也会越拉越大。人文、历史类书籍是承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就是对国家的认同与热爱,因此加强对视障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提高其民族认同感及传承意识势在必行。

3.视障大学生有爱国之志,但担当意识不足

针对问卷中“您认为爱国意识对于大学生来说意味着什么”一题,78.26%的学生认为非常重要,15.94%的学生认为比较重要,5.07%的学生认为实际意义不大,0.73%的学生认为无意义。数据显示,大多数视障大学生认为大学生应当爱国,要有强烈的爱国意识。在被问道“您平时主动关注国家发展及党的政策、方针类的新闻吗”时,42.03%的学生选择主动关注,51.45%的学生关注程度一般,6.52%的学生不关注。数据分析显示,视障大学生有较强的爱国意识,有民族认同感及家国意识,但在实际行动中,主动关心国家时事政策的学生比例不足50%,另外50%虽有所关注,但关注程度不足,结合当今媒体软件传播的特点分析,多数应为媒体推送而被动关注。可见,多数视障大学生尚未认识到关注时事政治的真正意义,忽视时事政治在个人思想提升上的重要作用,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影响着国家的发展,没有将个人与民族、国家的兴衰密切联系起来,空有爱国之志而无爱国之行,缺乏青年的责任担当,难以将自己的爱国情感付诸于实际行动中,家国情怀也难以表达。因此,必须加强视障大学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培养。

三、视障大学生温病学课程中家国情怀的培养路径

(一)提高教师对育人的正确认识,适当调整教学方案

当前,一些温病学教师尚未对课程思政有深刻的认识,不能及时更新新时代的挑战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教学理念,忽视家国情怀的培养,仍以专业技能为培养目标,缺乏对课程思政的构建与规划,在行动上未形成对课程思政的有效经验。因此,温病学教师需要通过高校搭建的平台、教育技术培训等途径提高对课程思政的认识,转变以往重教书、轻育人的观念,重视学生的品德修养,提高家国意识。在教学行为上要以德育为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设计等做适当调整,教学目标由传统的知识目标转变为知识目标和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两部分,知识目标以掌握温病学的专业知识为主,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则包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与人文素养,增强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等内容。教学内容与教学设计上要制定出包含爱国主义、家国情怀等思想政治元素的课程标准。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课堂的人文氛围

与以往传统的专业课程教学方式相同,在温病课程教学中,教师为主要角色,学生为“听众”,灌输式教学占主导,学生很少参与或不参与。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听课情绪不高,师生之间难以对知识点进行沟通与交流,学生不能充分融入知识的探索及问题的解决过程当中,不利于其探索能力与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对融入的思政元素更难有深刻感悟,教学效果往往不理想。为了使学生对家国情怀有更深的感悟,在课堂中学生的角色需要适当转变,由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获取知识,从温病学课程特点出发,找到能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的融入点。如学生在搜集温病医家资料的过程中可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在对温病医家生平事迹的了解过程中,易被真实的感人事迹触动,起到以真实、真情打动学生的作用,从中学习医家的医德医风、家国情怀及刻苦钻研的精神;再如当今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典型事例,让学生搜集感人的相关资料,把自己认为最触动人心、最值得学习的精神整理出来,讲给班级同学,最终形成学习小组,共同讨论,提炼出人文精神,并表达自己的感悟,从而使知识的传授由生硬的灌输式转变为具有人文氛围的学习方式。

(三)运用媒体网络,丰富教学手段

结合本次调查发现,运用媒体网络途径获取知识已成为当代大学生学习知识、了解时事的主要手段,网路媒体与传统课堂相比,具有方便快捷、形象易懂等特点。温病学课程的学习应紧跟时代发展,适当运用有效的教学手段,解决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如在教授第十一章瘟疫论温病时,教师可在开篇给视障大学生播放有关我国古代发生瘟疫的历史视频,学生可根据自身视力水平,选择观看或收听。通过视频使学生对瘟疫的历史有一个深刻的了解,从中学习历代百姓遭受瘟疫、认识瘟疫、研究瘟疫、战胜瘟疫的精神,激励他们增强不畏艰险、克服困难的决心,培养勇于担当的精神。此章节还可以全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为主要切入点,将抗疫过程中的感人故事通过视(音)频、图片等方式展示给视障大学生,通过典型真实事例,触动学生内心,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集体主义精神。

(四)重设考核评价体系,确立考核模式

传统的温病学课程偏于注重理论知识的考核,而忽视了对学生个人品德、个人行为等方面的考核,致使学生出现了言行不一的表现。加之学业、就业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在课堂听课状态上、学校活动的参与度上均显露出一定的功利性,并在学校生活中存在一定程度的投机取巧行为,而且少部分的理论考核更多地体现学生对部分理论知识形成的表浅记忆,很难考查其在学习过程中具体有哪些收获。因此,有必要将与家国情怀有关的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的考核当中。针对温病学课程,具体可从两方面进行考核评价,分别为理论知识部分的考核评价和思想品德部分的考核评价。理论知识部分的考核评价占课程总成绩的60%,思想品德部分的考核评价占课程总成绩的40%,二者均通过平时测试等方式考核。在题型设置上,思想品德部分考核与传统的理论知识部分考核相同,灵活采取主观题加客观题或单纯客观题、单纯主观题等方式进行考核;在考核内容设置上,思想品德部分侧重从设置的实际情景中了解学生的想法及做法,侧面考查学生的思想品德情况及思政教育状况,起到调查、评价作用。

(五)整合教学内容,融入课外素材案例

目前很多高校的温病学教学大纲仍没有体现出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致于教学内容仅仅以讲授专业知识为主,很难开展家国情怀教育。为了确保家国情怀教育的有效进行,应对教学大纲进行优化,在此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与充实,在重新编排构架教材章节内容的同时,引入家国情怀教育需要的课外素材进而达到思政教育的效果。可将真实的中医药事迹融入教学中,在教学大纲中把中医药事迹作为考查模块,教学内容上依此融入真实案例,如将屠吆吆提取青蒿素获得诺贝尔奖的事例作为案例教学,培养学生坚韧不拔、钻研求真的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认识到中医学生肩负中医药的继承与发展的时代重任。或将中医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降低重症率与死亡率的事实作为案例,增强学生对中医药的信心,提高学生学习中医药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结论

温病学课程与中国传统文化密切相连,可挖掘的思政元素较多,将家国情怀融入温病学课程思政建设,是加强视障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更有利于学生家国情怀培养路径的实施。如何做好家国情怀的培养,教师肩负着重要职责。教师作为学生德育培养的领路人,必须提升自身的政治素养与道德修养,为学生树立榜样;课堂作为教育的主阵地,教师必须让课堂鲜活起来,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温病学教师提升个人综合素质是提高温病学课程思政质量的重要保障,因此,温病学教师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摒弃陈旧的教学观念,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真正履行铸魂育人、立德树人的神圣使命。

猜你喜欢

温病医家家国
浅谈温病特色诊法之舌诊
家国两相依
家国情怀
但为家国 无问西东
略谈“家国情怀”
“正统四象说” 与“医家四象说” 相关问题辨析
清代著名医家莫枚士之《经方例释》临证用药思路探析
参与式教学法在温病学教学中的应用
留学生温病学教学体会
浅谈清代河南医家李守先《针灸易学》的学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