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门罗主义”在拉美上演的几出“闹剧”

2023-12-25思特格奇孙玲

世界知识 2023年24期
关键词:强权尼加拉瓜霸权

思特格奇?孙玲

“门罗主义”的问世,为美国的西半球外交确定了排斥域外大国、控制周边国家的区域霸权目标。200年来,虽然“门罗主义”早已超越了美洲的范畴,但美国立足于在美洲称霸的这一出发点从未改变,“门罗主义”也成了美国与拉美国家之间永恒的主题。

然而,200年以来,“门罗主义”在拉美的具体内涵却不时发生变化。在不同时期,“门罗主义”代表孤立主义、领土扩张、反殖民、反共、干涉等不同含义。这是因为美国在坚持追求区域霸权的前提下,不断根据形势调整着对拉美的策略。结合美国20世纪初干涉尼加拉瓜、冷战期间应对古巴挑战与20世纪70年代颠覆智利阿连德政权的案例,可以看到在“门罗主义”大旗下美国对拉美政策的多样性。

明火執仗:美国强权干涉尼加拉瓜

在19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美国虽警惕欧洲强权干涉美洲,但却基本无力、无意撼动欧洲列强在美洲的既有势力。直到19世纪末,羽翼渐丰的美国才开始在美洲主动挑战欧陆大国。随着西班牙在美西战争中败北以及英国在拉美一再向美国让步,美国最终彻底压倒欧洲对手,成为了西半球唯一的霸主。

公开的强权政策是这一阶段美国最重要的霸权工具。这种强权政策主要包括明火执仗的军事干涉与经济控制。1904年,西奥多·罗斯福总统提出“门罗主义”的“罗斯福推论”,表示美国要在西半球履行“国际警察”角色。1916年,西奥多·罗斯福宣称该政策就是“言语温和,手持大棒”,“大棒政策”也由此成为美国在西半球武力干涉的代名词。与西奥多·罗斯福不同,塔夫脱总统提出了“金元外交”,主张用“金元代替枪弹”,拓展美国与拉美国家的经贸联系。然而,当时美国对拉美国家的贷款和投资条件极为苛刻,并且美国常以保护经济利益为名对拉美国家采取军事行动。因而,这一时期美国对拉美的政策主要是尝试运用压倒性的军事、经济力量,实现对拉美国家的控制,少有节制和掩饰。

尼加拉瓜是20世纪上半叶美国强权政策最大的受害者之一。20世纪初,在尼加拉瓜的美国商人、侨民长期敌视奉行民族主义政策的尼加拉瓜总统塞拉亚。在他们推动下,美国政府自1909年介入了塞拉亚总统与反对派的战争。美国以塞拉亚总统处决两名帮助叛军的美国人为由,断绝了与塞拉亚政府的关系,并向尼加拉瓜派出军舰,迫使塞拉亚下台并流亡。而在政府军与叛军的内战中,正当政府军将叛军包围于一港口时,美国海军介入并宣布这一港口为中立区。在美国的帮助下,反政府军夺取政权。

之后,美国采取军事干涉与“金元外交”双管齐下的政策,为尼加拉瓜套上“保护国”的锁链。由于反政府力量夺权后政局动荡,美军持续介入尼加拉瓜事务。1911年,塔夫脱向尼加拉瓜派遣海军陆战队以扶助亲美政权,保护美国在此的利益。此后十余年中,美国军队直接参与对尼加拉瓜反对力量的镇压,帮助亲美派击败了尼加拉瓜自由党塞莱东将军等人的武装反抗,也重创了著名英雄桑地诺所领导的游击队。美国通过在尼加拉瓜长期驻军,获得了租借领土与建立海军基地的权利;又利用“金元外交”,掌控了尼加拉瓜的经济命脉。

强权政策的使用也是有代价的。美国在这一时期所实行的霸权主义引发了拉美国家的公愤。美国不得不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渐渐改弦更张,于1933年从尼加拉瓜撤出了军队。

1962年11月6日,美国空军飞行员拍摄到的一艘装载导弹的苏联船只。

自20世纪中叶以来,美国对拉美国家简单粗暴的干涉控制有所减少。但强权政策毕竟是最直接的霸权工具,美国并未完全放弃这种手法。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依然选择直接出兵推翻了格林纳达与巴拿马两国政府。

借局布势:美国借多边机制遏制古巴

自20世纪30年代开始,世界局势风云变幻,德国和日本妄图在欧洲和亚洲建立新秩序的野心逐渐暴露出来,战争阴影挥之不去。面对轴心国的挑战,美国政府对拉美国家更多采取了拉拢利诱的政策。二战后,为服务美国走向世界、与苏联争夺全球霸权的目标,美国在区域内外都加强了多边制度的建设。二战结束不久,美国推动美洲各国缔结《美洲国家间互助条约》,将泛美联盟改组为美洲国家组织,完成了区域多边机制的基本布局。这使得美国能在强权政策之外,借助多边手段维护区域霸权。

古巴革命后,古巴新政府和苏联的联系构成了对“门罗主义”的巨大挑战。随着苏联与古巴之间的合作日益密切,美古关系日趋紧张。此时,美国总统肯尼迪再度引用“门罗主义”,表示“反对外部大国将权力延伸至西半球”。

面对古巴与苏联的“强势挑战”,美国很大程度上选择了针锋相对。早在古巴倒向苏联之前,美国就在1961年4月支持古巴流亡者对古巴进行武装入侵,但行动遭到惨败。古巴导弹危机发生期间,美国在获得苏联在古巴部署中程导弹的照片后,对古巴和苏联进行极限施压。美国出动海军、空军对古巴进行武装封锁,并通过经济手段胁迫古巴,逐步断绝与古巴经济来往,最终对古巴实施了禁运。在危机最紧张的时刻,美国海军甚至投掷深水炸弹威吓携带核鱼雷的苏联潜艇,要求其浮出水面,使得核战争险些爆发。美国的极限施压最终迫使苏联撤出了在古巴部署的导弹。

在古巴导弹危机发生前后,美国很多对古巴的敌对政策都是在多边框架下开展,这很大程度上放大了强力手段的效力。美国借助多边组织动员拉美保守势力,共同推动对古巴的外交孤立。1962年1月,美国在美洲国家外长协商会议上通过了把古巴排除出“泛美体系”的决议;而在古巴导弹危机白热化期间,美洲国家组织通过了美国提出的决议案,对美国武力封锁古巴的举措予以支持。由此,美国对古巴的武力封锁也打上了维护区域共同安全的旗号。1964年,美洲国家组织又通过委内瑞拉提出的议案,以古巴干涉拉美国家内政为由,要求美洲各国政府与古巴断绝外交关系,进一步满足了美国孤立古巴的愿望。通过美洲国家组织,美国一度让其对古巴的贸易禁运变为美洲国家对古巴的集体贸易禁运。

冷战期间,美国对区域多边机制的运用不仅降低了其与区域国家沟通的外交成本,也有助于锁定其既得霸权利益,并为霸权政策的实践赋予一定合法性。至今,美国仍在利用美洲国家组织等区域组织打击区域异己力量,炒作“民主”“人权”议题,以孤立拉美左翼政府。然而,随着拉美国家自主性的提高,多边机制也逐渐成为拉美国家表达自身立场的平台和约束美国霸权的工具。在拉美国家推动下,美洲国家组织在冷战中后期解除了成员国与古巴交往的限制。当前,联合国也成为世界各国要求美国结束对古巴单边制裁的外交舞台。

暗度陈仓:美国颠覆智利阿连德政府

在大张旗鼓的实力政策与折冲樽俎的多边手段外,美国在拉美的霸权追求、护持手段也有更为隐蔽的一面。随着拉美民众政治经济权利意识的进一步觉醒,拉美国家左翼力量不断发展壮大,并通过选举方式上台执政。而由于拉美左翼往往有着追求国家自主乃至反美的政治底色,左翼力量崛起对美国造成了新的挑战。在冷战背景下,美国将一切拉美左翼与苏联相联系,对其采取敌视态度。但由于缺乏干涉民选政府的借口,美国不得不“暗度陈仓”,采取一些难登大雅之堂的手段,对民选上台的左翼政府进行颠覆。

美国对智利1973年皮诺切特政变的暗中支持,是美国隐蔽颠覆拉美国家政权的典型。1970年,智利左翼政治家阿连德赢得大选并就任总统,引发了美国对智利会成为美洲“第二个古巴”的忧虑。为了遏制、推翻阿连德政府,一方面,美国采取了相对公开的经济战,包括拒绝购买智利铜矿、在国际市场压低铜价、断绝对智利援助与投资,并影响国际组织和盟国对智利的贷款;另一方面,美国国务院、中情局、驻智利大使馆卷入了暗中颠覆阿连德政权的活动。

早在阿连德当选前,美国中情局就长期向阿连德的政治对手提供大量资金援助,甚至还曾计划向国会议员行贿以防止阿连德当选。阿连德总统执政后,美国变本加厉,继续对右翼政党、媒体、反政府商业组织提供大量资金支持,甚至阿连德政府内部的部分政治盟友也接受了美国的资金,以此动摇阿连德的执政基础。同时,美国一直与智利右翼军人皮诺切特保持密切的秘密沟通,支持其发动政变。在政变前,皮诺切特还将家属送至美国在巴拿马的军事基地,可见双方联系之深。1973年9月11日,在美国鼓动下,皮诺切特成功进行流血政变,并由此开始了在智利近20年的专制统治。

冷战时期,美国隐蔽颠覆活动极为频繁。在智利之外,危地马拉、巴西等国所发生的政变背后也都有美国的影子。进入21世纪,委内瑞拉、玻利维亚等左翼政府也常指责美国在本国从事幕后活动。与公开强权政策一樣,美国的颠覆活动声名狼藉,对美国本身的信誉、形象造成极大伤害。因此,智利1973年政变后,在相当长时间内,尼克松、基辛格等涉事美国高官一直讳言本国的介入。

200年来,尽管美国对拉美的政策一直在发展调整,策略手段层出不穷,但美国的霸权目标不断遭遇挑战。“门罗主义”一词如今既为拉美国家所共同厌恶,也遭到美国国内一些政治派别的质疑。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结果,恐怕不是因为美国在拉美实行“门罗主义”的策略不够高明,而是源于“门罗主义”目标的失当。彻底排除外部大国、控制拉美国家内政的目标本身有失道义,以致美国无论如何根据形势调整政策,“门罗主义”也注定难逃失败的命运。

(思特格奇为中共中央党校非洲与拉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孙玲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博士生)

猜你喜欢

强权尼加拉瓜霸权
超越霸权中心主义——主权平等的第三世界历史经验
“量子霸权”之谜
不要种下强权的种子
正义概念的所指霸权和能指反抗
三十六计之釜底抽薪
狮子:我是大王,我怕谁?!
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