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形成性评价改革的探索*

2023-12-25杨桃梅陈向云褚春薇蒋德梅汤小芳黄朝霞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3年24期
关键词:胚胎学组织学切片

杨桃梅 陈向云 褚春薇 蒋德梅 汤小芳 黄朝霞

贵州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组织学与胚胎学教研室,贵州省贵阳市 550025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1]。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是每位一线教教师的重要任务。良好的形成性评价是加强教学过程、改进课程考核形式的重要手段。形成性评价方式不应只关注考核学生的笔记和记忆能力,而更应关注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通过及时反馈可以促进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提高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也可以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形成性评价要求教师时刻关注学生掌握情况,因此要求教师要随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以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以考试为主的课程评价体系已不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的形成性评价方式需要适应现代教育发展趋势,因此改革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的评价方式可以跟上教育的发展趋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目标。

1 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的特点

我校的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开设在大学一年级下学期,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其涉及内容复杂、专业性强,属于显微解剖学范畴[2-3]。同时也是后续病理学、生理学等课程的基础。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从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四个层次掌握正常人体的微细结构及其相关功能[4]。此外,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是一门实践与理论结合很紧密形态学课程[5]。让学生掌握所学组织、器官和系统的组织学结构是该课程的核心所在。会识图、看懂切片组织结构将对学生学习该课程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但鉴于总学时较少,要让学生有限的学习中掌握人体四大基本组织及各系统中器官的组织结构,并做到会识图、看懂图就更不容易[6]。而该课程的学习效果直接关系到后续其他课程甚至学生医学知识体系的构建。因此,在有限的学时中构建良好的形成性评价体系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学习技巧,建立完善的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知识体系,为后续的学习及医学知识体系的构建打好基础,达到提高教育与教学质量的目的。

形成性评价又称“过程评价”,是一种动态的考核方式[7]。形成性评价在考核中以学生为主体,动态地将平时的考核演变为学生运用知识和展现创造力的过程[8-10]。形成性评价的动态性、反馈性、评估性、调整性和促进性等特点[11],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学习中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及时反馈学习信息,不仅有利于教师教学工作的推进,也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 以往的形成性评价体系

以往的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考核中形成性评价主要涉及课堂提问、实验报告、自主学习报告[11]、线上考勤[12]及阶段测试[13]等内容:课堂提问环节,有些学生兴致缺缺表示不想参与,参与了抢答的学生尽管能较全面地回答教师的问题,但在实验课的实践中仍然存在看不懂图的现象;在实践环节,学生完成切片观察后提交实验报告,报告内容包含绘图与描述,教师对报告质量进行批阅打分;自主学习的效果由自主学习报告呈现,教师予以评阅打分。上述环节共同构成了本门课程以往形成性评价的主要内容。总体而言,评价内容枯燥,久而久之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该评价方式也不能较全面和客观地对学生学习行为进行动态评价。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学生只注重理论知识的死记硬背,达不到综合应用和向实践过渡。学生的成绩和综合素质都不能得到有效提高。尤其是在实验课中观察切片时不能很好联系理论知识,实践和理论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不仅使学生觉得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学习难度增大,而且容易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学习热情,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在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形成性评价方式进行了改革与探索。

3 形成性评价的新探索

3.1 看图说话 形成性评价的课堂提问方式发生转变,整个过程以学生为导向,主动权交予学生自由选择。课堂提问方式由教师提问转变为学生在课前、课间的看图说话。具体实施如下:课前精心选取上一次课程相关的重要组织、器官的模式图和切片图。如上皮组织章节授课结束后,教师选取该章节的单层扁平上皮、单层立方上皮、单层柱状上皮、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复层扁平上皮、变移上皮的模式图和切片图,每个上皮的模式图和切片图放入一个文件夹中以相应上皮名字命名。每张组织切片相应设置三个难易程度的回答等级,分别是基础型、进阶型和高阶型,三种类型难度依次递增。难易度不同所获评分不同。叙述准确率和识图准确率不同,所获评分不同。自荐式和教师点名式所获评分不同。在下次课授新课的课前或课间,自荐或选定的学生可以自己选择要看的上皮切片,可以自己选择将要回答的问题难易等级进行挑战。学生选定组织或器官后教师先将相应模式图通过投影仪投影,由学生观看投影或屏幕进行识图辨认组织结构。模式图辨认展示相应组织或器官的切片图,由该学生进一步识图。如学生看的是单层扁平上皮的模式图则抽取单层扁平上皮的切片图让其识图,口头叙述所观察切片图中的单层扁平上皮的特点,并联系理论叙述出该上皮的分布与功能情况。识图、叙述结束后,由教师综合评价学生识图的准确率、叙述的准确率并结合学生是否自荐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分。每次课前或课间选取1~2名同学进行该项活动。针对综合性比较强的各大系统的器官切片如小肠,在基础型回答中要求辨认出小肠肠壁层次即可。进阶型则要求学生在认识肠壁层次后能分别辨认出其上皮类型,指认小肠腺,并辨认小肠腺特征性的潘氏细胞。高阶型则要求辨认进阶型内容以外要能在相应系统切片中辨识不同器官,如能通过切片图辨识出是胃还是小肠的切片,并对比两个器官结构及功能的异同点。

通过基础型、进阶型和高阶型难易程度的区分,可以让知识点掌握到不同程度的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学生结合自身知识掌握的程度选择不同的题型进行回答,既达到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目的,也鼓励知识掌握不多的学生积极参与,大家都有“话”可讲,大家都共同进步,从而达到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在传统的提问环节,教师提出问题,学生面对的问题都是一样的,而且相对识图而言比较偏理论,掌握了知识的学生可能觉得问题普通,没有挑战性,没有兴趣参与回答,没有掌握的学生可能觉得比较难,自己不会或怕回答不好,不容易检测学习效果,也可能打击部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主动性。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只有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可以“自己做主”所要回答的问题,一定程度上把选择权放给了学生,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此外,该种互动方式也是基于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的性质与目标要求展开,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理论向实践过渡难的问题。尽管本门课程设置了相应的实验课程,但课时太少,几个章节理论课结束后再进行实验课,理论和实验之间存在较大的时间间隔,不利于学生掌握理论知识,也不利于学生将理论和实践相联系。实验课每位带教老师带20~30名学生,可能仍会存在部分学生基于各种原因有问题也没有及时提问。这种互动模式是在理论课结束后的课间或下次新课的课前,相对时间间隔短,学生对相关知识都记忆都比较深刻,学生可以很好地将课堂理论向实践转化,深刻理解并实现组织学与胚胎学学习的实践与理论的统一性。通过看图说话,学生可进一步掌握理论知识,提高实践能力,为今后的职业生涯奠定基础。

传统形成性评价课堂互动方式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热情都不高,学生为了应付提问,突击性复习,对知识点死记硬背,把组织学与胚胎学四大基本组织的知识点与各大系统的知识点割裂开来记忆,没能很好地将四大基本组织的知识应用于器官、系统知识点的学习中。新的课题互动方式将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并真正实现理论向实践转化、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用实践检验理论的目的,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学习内容的融会贯通,适应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的要求,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新的课题互动方式,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人翁地位,真正做到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意识,使其主动积极地吸纳新知识,灵活多变地运用好知识。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综合素养的提升,而不是传统课题被动式的互动、不情愿的参与。

3.2 在线互动 课堂互动之余充分运用各大学习平台,在线开展部分学习活动,进程形成性评价,包括在线识图、分享读书笔记和完成线上作业。

线上讨论互动:3.1的课堂互动部分内容可以延展到线上进行,充分利于平台,拓展课堂。教师将文件传输至课程学习平台(如学习通)的资料及讨论区域,学生在课后线上进行识图,通过语音或文字叙述方式识别组织结构图,教师在评论区实时查阅。该种方式极大地弥补了课时不足、互动不足的问题。

读书笔记分享:鼓励学生及时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在预习和复习中做好学习记录如绘制思维导图、绘制组织结构图等。教师在线建立章节知识点讨论版块,鼓励学生将其学习记录与笔记发布在章节讨论板块中,同学之间相互借鉴与学习,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班级学习氛围。教师对学生分享的各类笔记内容进行实时查阅及评论,及时认可学生的学习行动,及时发现并帮助纠正其学习中的错误与不足。

在线作业:教师在章节授课结束后将重难点知识点以题目的形式在线发布,题目求精不求多,涵盖知识点即可,以免耗时太长造成学生排斥心理,学生通过做题实时检验其知识掌握情况,帮助学习及时地进行查缺补漏。

通过在线识图、预习笔记、学习笔记及线上作业等方式带动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互动、可以一定程度上改善课前预习、课中学习、课后复习学习链断裂的情况。

3.3 线下作业 线下作业主要由自主学习和实验报告两大内容构成。自主学习采用分组讲课模式:教师对自主学习的内容提前布置任务,根据班级人数等情况进行分组,每组不超过10个人,每个小组就自主学习任务进行学习,学习后作课堂自主学习汇报。要求每个小组都要明确每位组员的分工及贡献。汇报结束,教师对每组进行点评,包括知识点的理解是否正确、课件质量、互动情况、分工是否合理等,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优缺点,进而在今后的学习中扬长避短。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本课程实验学时6个学时,学时较少不设实验考核环节,将实验报告纳入形成性评价中。具体实施如下:每次课后要求学生就所观察的组织切片进行绘图并作实验报告。实验报告要求格式完整规范、绘图清晰准确体现组织结构特点、标志规范得当、描述详尽。教师对学生所提交的实验报告进行仔细评阅并综合打分。

综合看图说话、学习笔记分享、线上作业、线下作业等内容,总体评价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既关注了课前、课中,也关注了学生课后的学习,充分发挥形成性评价的动态、连续的评价作用。上述评价体系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参与的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与学的活动中。发挥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提高教育与教学质量。

猜你喜欢

胚胎学组织学切片
新农科背景下《水产动物组织胚胎学实验》教学改革探讨
武汉大学泰康医学院(基础医学院)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系
张帆:肝穿刺活体组织学检查
基于SDN与NFV的网络切片架构
组织学与胚胎学无纸化考试的实践与体会
肾穿刺组织冷冻切片技术的改进方法
泌尿系统组织学PBL教学模式浅析
项目教学在组织胚胎学实验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
冰冻切片、快速石蜡切片在中枢神经系统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比较
六种常用实验动物比较组织学共享数据库的初步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