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化进程中非遗的活态保护与跨界实践
——以南汇新城为例

2023-12-25

非遗传承研究 2023年2期
关键词:南汇临港新城

唐 媖

南汇新城是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的主城区,上海五大新城之一,位于上海浦东南部,东至长江、南至杭州湾,已经成为上海乃至全中国城市化进程最快的一片热土。城市化的飞速发展、环境的变化和社会的转型,会使当地的非遗面临毁损乃至消失的威胁。但好在作为非遗传承主体的意愿和主动作为,使我们到现在依然可以看到东海之滨颇具农耕文明及海洋特色的非遗项目,笔者尝试通过南汇新城镇非遗保护工作中的经验做法,创新传承工作中的碰撞融合,新城战略谋划中的瓶颈突破,探索非遗在城市化发展中的活态保护和跨界实践。

一、非遗保护中的难点

狭义的南汇新城镇从行政地域上看,整合了原申港街道、芦潮港镇和老港镇的部分区域,在成立时仅有一个上海市级非遗项目“鸟哨”,后于2017 年立项浦东新区级项目“渔具制作和捕捞技艺”,现有上海市市级传承人2 名,浦东新区区级传承人3 名。在城市化进程中,南汇新城面临着非遗保护的若干难点,经济全球化带来了文化多样性的冲击,现代化建设导致了生活环境的变化,人口的快速流动使传承主体和受众人群受到双重的缩减。

1.非遗项目丧失土壤

南汇新城起初是为配套洋山深水港的开发,于滩涂上筑堤而建造的。曾经是一片不毛之地,尽是茫茫芦苇荡,群鸟云集。当地的居民靠海吃海、捕鸟捉鱼,凝聚成了这片土地上不可磨灭的生活记忆和集体智慧,也从而形成了今天南汇新城极具特色两个项目“鸟哨”和“渔具制作和捕捞技艺”。而如今这样的生产方式有的受环境保护的制约,有的被机械化所替代,野生鸟类已被禁止抓捕,只有零星地从事非产业化的捕鱼工作,这两个项目都已失去生存环境和社会意义。

2.非遗传承主体流失

城市的现代化发展带来了人口的高速流动,原来从事传统生产的人们有了更多的谋生方式和职业选择,传统技艺的生产周期已满足不了人们的现实需求,使原本高投入、低产出的非遗传承主体流失。“鸟哨”传承人中最年轻的也已63 岁,“渔具制作和捕捞技艺”的传承人平均年龄为70 岁,周围也是年龄相仿的老手艺人,平时还会配合科学研究的需要,进行海洋保护和科研方面的辅助性工作。关于传统技艺的存续问题,此类非遗对年轻人的普及性传播较多,深入性的传承较难,也面临着传承队伍青黄不接的困境。

3.非遗受众人群减少

曾经的生存技能,在非遗历史、文化价值的赋能下,已逐步开始转化发展,但无论是艺术化的塑造还是产品化的打造,对于来自五湖四海的新城建设者来说,都始终是极为小众的一部分。在文化交流中发展中国家的文化往往处于弱势地位,易受到西方强势文化的侵蚀,有面临消失的潜在危险。[1]尤其是对南汇新城这样的发展新城来讲,在全球化加深和文化多样性的冲击下,一方面是生活的距离感,一方面是选择的多样性,非遗项目要在文化和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赢得更多新浦东人、年轻人的情感认同,还需要长期的环境营造和创新开拓。

二、非遗保护中的突破点

近年来,浦东不仅取得开发开放的瞩目成果,非遗保护工作也积微成著,并在全民共享保护成果的道路上稳步向前,特别是在南汇新城的建设中,也体现出资源的高质量融合与品牌化倾注,其中传统文化的传承工作起到了很好的推进作用。无论是基础性保护、品牌化传承还是创新性探索,都使这块土地上的非遗项目呈现出较强的传承活力和文化影响力。

1.来自历史的丰富积淀

南汇新城是规划图纸上的“新城”,但其实从历史流变来讲,广义上的南汇新城还包括的浦东辖内周边的泥城镇、书院镇、万祥镇,就是我们俗称的“临港四镇”,再加上南汇新城镇的芦潮港,都是历史里的“老镇”。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就是上海的“郊区”,在传统的城市规划中,郊区就意味着尽管是在上海,但开发强度从来不高,所以在这块土地上,应存在一批保存较完好的、接近原始状态的非遗,所幸在高速发展前,我们都挖掘立项了起来。除了之前提到的两个项目,“临港四镇”还有“石雕”“手工织带技艺”“浦东地区哭嫁哭丧歌”等上海市级项目6 项,“芦苇编织技艺”“醉螃蜞制作技艺”等浦东新区级项目4 项,在各类文体活动中,各镇将非遗资源整合联动,开展了“风雅临港 筑梦蔚蓝”临港四镇文化走亲、浦东新区“非遗在社区”成果展南汇新城专场等活动,让源于生活的非遗项目,重新走进百姓视野、融入百姓生活,焕发全新的活力。

2.来自情感的集体归属

在新城的建设中,外来建设者是不可或缺的力量,无论是新浦东人还是本地居民,了解自己所为之奋斗的这片土地的历史脉络和传统习俗,达到文化认同和内心稳定,才能更好地双向奔赴,非遗就是这一剂良药。南汇新城镇在文化中心和居委都建立了非遗工作室,结合“非遗在社区”工作,并与2 个项目5 位传承人签订传承传播协议,每月开展一次非遗传承活动,寒暑假开展非遗线下课堂、云课堂等,让非遗融入民众日常生活。同时,在明珠临港小学两个校区、建平临港小学开展非遗“鸟哨”社团活动,2022 年开展了42 节特色课,共有学生180 人参与。每一次外出的培训和活动,由于传承人年事已高,南汇新城镇都会有非遗专管员亲自陪同接送传承人来回,风雨无阻。在让传承人安心开展培训、讲座的过程中,也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专业水平,增强了传承项目的基本能力,探索了非遗的创新发展和转化,更加有利于非遗项目的传承和传播。

3.来自艺术的重新塑造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一个民族或地区民众代代相传、世代延续的过程中逐渐积累形成的,并且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是其传播时期,也是其再创作的时期。[2]历年的春节联欢晚会舞台,都是一次非遗的盛会,2023 年运用非遗艺术形式和非遗元素的节目占1/4 以上,而南汇新城的“鸟哨”也是这一传承传播方式很好的呈现者。这些缺乏生态环境的项目,经过传承人的不懈努力,将传统场景通过舞台还原的方式重现,许多优秀作品就是这么走出来的。吹奏曲《海鸟催春》、小品《鸟哨声声》、舞蹈《募鸟哨韵》等,这些融合着非遗元素的传统艺术样式都活跃在群众文化的舞台上,2023 年浦东群艺馆打造的《印象浦东》实景演出,开篇《开天诀》就是以《鸟哨》为主题的“快闪”形式,并在一个个精彩瞬间里贯穿始终。近年来,非遗项目或题材作品数量年年递增,也广受专家和群众的好评,这种将传统文化通过不同艺术形式的转化加以重新呈现的方式,起到了很好的传承传播效果。

4.来自项目的常态记录

2020 年浦东启动了新一轮非遗抢救性记录工程,分四期四年推进,《鸟哨》于第一期已全部采录整理完成,整个记录过程体现了充分的科学性、系统性和规范性。从文献整理到技艺呈现,通过传承人口述、项目实践、传承教学等,做全面的采集记录,并储存在浦东非遗资源数据库系统内,实现数据分类存储和检索读取功能。同时,2 个项目也都拍摄了短视频、云课堂等,在各级媒体平台上推送,特别是《鸟哨》已多次拍摄,记录了不同时期项目的历史和现状,从而形成了较规范的社区视频课程。我们每一次的记录就是给后人了解、还原非遗项目提供一个新的线索、增加一个新的可能性,现在,两个项目的传承人还会协助水产研究所出海研究海洋生物,或是配合鸟类研究,以预防某些疾病。

三、非遗在新城建设中焕发新活力

南汇新城是上海五大新城中最年轻的一个,也是最有无限可能性的一个,汲取到其本土传统文化的下一个目标,就是将其融入新城的建设中,并使其在更高的起点和规划中得到延伸。作为优秀传统文化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传播总体上是一种参与式传播,是一种浸润式、社群化“活态化”的文化传播,具有润物无声的文化渗透力和强大的文明影响力。[3]在未来达到目标常住人口之前,牢固其人文底蕴和文化传统,用文化的魅力吸引和留住更多的高端人才,也通过新型人才让非遗传承焕发出全新的活力。

1.依托新城文旅资源,打造非遗保护“融合特色”

南汇新城的核心滴水湖,除了城市核心区的功能外,旅游观光是其另一重要功能,特别是服务对象为国际化多元化的人群,既要包容又能对话,既能汲取也要输出。以南汇新城镇为核心,辐射至“临港四镇”,规划南汇新城文化旅游地图,从衣食住行等多方面生动地反映这座新城的非遗元素与文化、生活、休闲的碰撞和融合,如“鸟哨”“渔具制作和捕捞技艺”就极具季节性和仪式感,是了解当地民风民俗很好的途径。同时,通过利用生态公共绿地、滨海生态湿地这些传统自然资源与城市建筑、景观空间的有机结合,把非遗元素融入其中,组织非遗发现之旅等非遗品牌活动,或打造传统街市场景等体验式、互动式非遗旅游景点,让非遗重回民众的视野中,成为值得期待的节庆传统项目。

2.立足新城数字化进程,探索非遗保护“未知领域”

在文旅地图的基础上,整合成旅游文化休闲云图,并利用抖音、B 站等新媒体平台,策划不同的热点专题和直播话题,打造完善非遗产品线上与景点同步的销售平台。在五大新城数字化转型规划中,南汇新城是以“数字孪生城”定位的,并使用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通过一些技术场景的精确演算和预判,从而在城市治理和发展中做出准确的判断和决策,这是数字孪生在南汇新城描摹“未来世界”的初步运用。在文化生态被打破的情况下,这样的数字孪生技术,或许也可以为非遗原生场景的复原和活态传承打开新局面、提供新的可能。

3.结合新城文化产业发展,打破非遗保护“发展闭环”

非遗项目在传承传播过程中,本身产生了不同的价值和效应,在文化价值体现的同时也得到了经济价值的开发。就如同非遗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一样,无论是在家就能完成的手工艺项目,还是非遗购物节、美食节,又或是非遗传承体验基地,我们都可以将非遗元素融入相关品牌活动和基础设施建设中,打造一批非遗产品,在不断优化的文化营商环境中,走向产业化和经济效益的创造,使我们非遗的保护方式由“输血”变“造血”,以“产”养“遗”。

猜你喜欢

南汇临港新城
珠江新城夜璀璨
展望临港新片区金融改革与创新
临港新片区开拓上海发展战略空间
一座新城的诗与远方
从竹枝词考察近代南汇地区社会文化变迁
长江新城
Self-improvement on Classroom Teaching
南汇水蜜桃[1]
临港集团成立百亿园区开发基金
新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