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23,广东奏响高质量发展“最强音”

2023-12-22麦婉华

小康 2023年35期
关键词:最强音粤港澳县域

麦婉华

2023年是广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广东牢记嘱托、开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年。这一年,广东奏响奋进新征程走在前列、当好示范的强音: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4.5%,经济运行延续恢复发展态势;“四大平台”建设稳步推进,服务港澳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百千万工程”积极落实,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当寒风萧瑟,落叶满地时,人们知道2023年的冬天如约而至。转眼之间,2023年已接近尾声。经济总量居全国首位34年的广东在2023年一整年里,不管是在高质量发展、“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下简称“百千万工程”)以及现代化建设中都展现了新气象、迈上了新台阶。

2023年是广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广东牢记嘱托、开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年。这一年,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广东冲锋号吹响,先行一步。这一年,广东奏响奋进新征程走在前列、当好示范的强音:“百千万工程”积极落实、“四大平台”建设稳步推进、制造强省持续发力、对外开放提质升级、民生实事落到实处……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回望全年,广东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表现如何?有哪些具体的数字呈现?2023年,广东展示了哪些“百千万工程”、高质量发展等方面的成就?

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4.5%

实现全年目标仍需加倍努力

广东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认真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前三季度,经济运行呈现持续恢复发展态势,主要指标稳定增长。

根據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前三季度,广东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6161.63亿元,同比增长4.5%,受上年同期基数较高影响,增速比上半年回落0.5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3.4%,增速比上半年两年平均增速略回落0.1个百分点,经济运行延续总体平稳恢复态势。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820.31亿元,增长4.8%;第二产业增加值38008.92亿元,增长4.0%;第三产业增加值54332.41亿元,增长4.8%。与上半年相比,一二产增速分别提高0.2个、0.3个百分点,但三产增速回落1.1个百分点。

记者从广东省统计局获悉,广东经济运行呈现“企稳恢复、回升承压”增长态势,运行总体稳定。一季度实现良好开局,二季度好于一季度,三季度面临同期较高基数增长平稳,外部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较多,各项措施仍需持续发力,确保经济恢复增长。

前三季度,工业生产稳步回升,新动能加快发展。广东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99万亿元,同比增长3.1%,增速比上半年加快0.6个百分点,比1—8月加快0.2个百分点,连续5个月回升。分行业看,广东在产大类行业增长面61.5%,比上半年提高7.7个百分点。重点产业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制造业增长1.0%,增速比上半年提高2.5个百分点;电器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8.1%,汽车制造业增长7.4%,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9.1%,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9.7%。

特别是新动能发展势头较好,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增长4.5%,增速提高1.2个百分点。其中,先进装备制造业增长6.4%;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3%,增速提高1.8个百分点,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增长4.0%。分产品看,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光电子器件、太阳能电池产品产量分别增长91.8%、17.0%、15.0%、10.7%。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继续扩大,工业投资增速强劲。前三季度,广东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1%。分领域看,工业投资增长23.9%,增速比上半年加快0.7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20.0%,增速加快1.8个百分点。新动能快速培育,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21.4%,先进制造业投资增长18.8%,增速分别高于全部投资18.3个、15.7个百分点。基础设施投资增长6.0%,其中,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增长31.8%,燃气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增长53.4%,铁路运输业增长10.6%。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8.4%。

广东省统计局相关负责人分析,投资方面,针对性政策效应释放,投资薄弱环节有望改善。今年以来,《广东省进一步加大力度支持民间投资发展的实施方案》《关于以制造业为重点促进外资扩增量稳存量提质量的若干措施》等文件相继印发实施,聚焦解决民间投资等难点、痛点问题,鼓励外资充分发挥资本和技术优势,聚焦新赛道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大投资,民间投资、外资投资有望继续修复;专项债发行节奏将加快,推动更多项目落地形成实物工作量,基建投资仍将在稳增长中发挥重要作用;前期房地产市场限制性政策陆续退出,首套、二套以及存量个人房贷利率下调,均为房地产开发投资降幅收窄奠定较为宽松的市场环境。商品房销售方面,8月以来,广东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支持合理住房消费的政策,多地陆续开始实施“认房不认贷”“降低存量首套住房贷款利率”等一揽子纾困政策,购房者置业和置换意愿明显上升,房地产市场呈现恢复态势,预计四季度新建商品房销售好于三季度。外需方面,新兴市场仍有开拓空间,前三季度,广东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增长2.8%,第134届广交会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参展企业占比达6成,有望进一步助力双边贸易开展。随着国家加快统一大市场建设,广货外流压力有望继续得到改善。

市场销售增长平稳,线上消费持续活跃。前三季度,广东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1万亿元,同比增长5.4%。广东省统计局相关负责人分析,消费方面随着稳就业和促增收各项工作效果显现,叠加政府出台的一系列促消费政策,秋季广交会等商务活动的开展和各地促消费政策红利不断释放,市场活力比三季度将有所好转;上年四季度受疫情影响消费基数较低,消费增速有望在四季度迎来拐点。

总的来看,前三季度,广东经济运行延续恢复发展态势,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但全省经济回升基础仍需巩固。财经评论员张雪峰指出,广东市场化程度高、产业基础雄厚、创新能力较强等优势,同时也存在资源环境压力大、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因此,他建议,广东应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提高市场活力和竞争力;加强创新驱动,推动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加强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加大改革开放力度,积极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

广东省统计局相关负责人则表示,全面实现目标仍需加倍努力。一是要坚持制造业当家,发挥工业支撑作用。加快推动制造业由“压舱石”向“顶梁柱”跃升、“制造业立省”向“制造业当家”转变,持续巩固制造业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和支柱地位。整合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锚定全年目标,持续对21个地市开展工业稳增长督导服务,加强运行调度。

二是为民营经济发展营造宽松政策体制环境。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为民营经济发展创建“公开、公平、公正”的体制环境和政策环境,将民营经济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系统规划中,使相关产业政策、金融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对外合作政策等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并能够对民营经济发展进行统筹规划和科学安排,从而营造一个有利于民营经济快速发展所需的科学合理、自由宽松的环境。

三是加快恢复和扩大消费。保持促消费的政策措施力度,稳固消费市场有序恢复态势。抓好节点促消费,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发放消费券,优化消费券设计发放,注重提升消费者获得感,拉动线下实体商户销售,打造新消费场景。抓住新能源汽车、智能手机等新款产品销售热点,大力促进智能家电、汽车、电子产品等消费,开展汽车以旧换新,推动新能源汽车下乡,加强废旧家电、电子产品回收再利用。加强研究消费市场和年轻消费群体特点,积极创新消费场景、培育新的消费热点。

横琴、前海、南沙、河套“四大平台”

为发展提供更多机遇、更大空间

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需要有空间、有平台的支撑。而广东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毗邻港澳,放眼世界。该省是改革开放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更是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组成部分。

早前,国务院对外发布《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以下简称“《河套规划》”),充分彰显党中央对粤港澳大湾区、对广东工作的高度重视,赋予广东新的重大战略平台、重大发展机遇、重大使命任务。

广东将按照《河套规划》部署要求,将深圳园区作为全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前沿阵地和试验平台。一是突出互利合作,协同香港推动国际科技创新。二是突出创新应用,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中试转化基地。三是突出改革创新,构建国际化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四是突出完善生态,打造集聚全球顶尖创新资源的科技合作平台。

随着《河套规划》的发布,以横琴、前海、南沙和河套为主的粤港澳大湾区重大合作平台体系框架更加清晰完善。其实早在2019年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就可见,在“共建粤港澳合作发展平台”一章中,依次为“优化提升深圳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功能”“打造广州南沙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推进珠海横琴粤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分别对应前海、南沙、横琴三大平台。而在第四节的“发展特色合作平台”中,已明确提出“支持落马洲河套港深创新及科技园和毗邻的深方科创园区建设,共同打造科技创新合作区”。

从战略定位上看,横琴、前海、南沙、河套这四个国家部署的粤港澳重大合作平台各有侧重。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郭兰峰表示,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紧紧围绕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的初心,立足服务澳门、推动琴澳一体化发展进行谋划设计,粤澳共商共建共管共享的体制机制创新是一大突破。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主要围绕现代服务业这一香港的优势产业,支持深港在前海深化合作,携手打造全面深化改革创新试验平台和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

“南沙空间相对比较广阔,突出的是‘粤港澳全面合作’和‘面向世界’两个关键,布局一批协同港澳的产业项目,服务港澳的公共服务设施,携手港澳共同扩大对外开放。河套在这四个平台里面的面积最小,深港两个园区一共才3.89平方公里,但其科技创新特色明显,具有深港跨境接壤、‘一区两园’的优势,这边是深圳,那边是香港,香港的面积更小一些,集中承载了一批深港科技创新资源,在推动打造协同创新高地、有效支撑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郭兰峰说。

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朱伟则表示,四个平台的重要使命都是拓展港澳发展空间、服务港澳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为营造趋同港澳、接轨国际的营商规则和营商环境,国家赋予了四个平台含金量很高的优惠政策。比如,在个人所得税方面,对于在横琴工作的境内外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其个人所得税负超过15%的部分予以免征,相比大湾区其他地方的境外人才税收优惠政策,其受益群體由境外人才扩展到境内外人才,减免方式由差额补贴调整为直接免征;对于在横琴工作的澳门居民、在南沙工作的港澳居民和在河套工作的香港居民,免征其个人所得税税负超过港澳税负的部分,实现“港人港税”和“澳人澳税”。

“而在企业所得税方面,四个平台对于鼓励类产业企业,均减按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比如,横琴目前已明确185项产业门类列入鼓励类产业目录,可按此优惠政策执行。未来,这四个平台将作为粤港澳深度融合发展示范区,为广大企业提供更优政策环境、更多发展机遇和更大发展空间。”朱伟说。

张雪峰则建议,粤港澳大湾区要加强三地合作,共同推进平台建设和发展;发挥各自优势,促进产业协同发展;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推动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加强政策协调和沟通,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推动“百千万工程”不断走深走实

突破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难题

作为中国第一经济大省,广东GDP已经连续34年位居全国榜首。但另一方面,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却是广东高质量发展的突出问题。广东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短板在县,特别是县域经济总量较小、增长较慢、总体发展水平较低。

广东省委党校原副校长、教授陈鸿宇接受《小康》记者采访谈到,广东省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十分突出,直接表现于广东的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显著落后于江苏、浙江、福建、山东等东部沿海发达省份。而广东省的县级行政区划,又主要分布在珠三角之外的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相比之下,苏南、苏中与苏北间、浙东沿海与浙西山区间的发展差距就不如珠三角和粤北山区间的差距大。

数据显示,广东省共57个县(市),占全省土地面积的71.7%,常住人口占全省的28.0%,而地区生产总值仅占全省的12.4%。县域经济的发展现状与广东省作为全国经济第一大省的地位极不匹配,县域经济能否实现高质量发展,直接关系到广东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成效。

因此,实施“百千万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是广东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头号工程”。2023年2月,广东省委印发《关于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指出,推动县域高质量发展,强化乡镇联城带村的节点功能,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具体来说,广东实施“百千万工程”要统筹抓好产业兴县、强县富民、县城带动,让县域进一步强起来、富起来、旺起来,在不同赛道上争先进位。该省让各县立足资源禀赋、比较优势等因素,科学把握各县域的发展定位、方向、路径、重点,以差异化发展助推高质量发展。

例如,珠三角地区及周边的县域,融入大城市发展建设,主动承接人口、产业、服务功能特别是生产制造环节、区域性物流基地、专业市场等的疏解转移,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产业实力较强的县域,进一步做强主导产业,强化产业平台支撑,发展成为先进制造、商贸流通、文化旅游等专业功能显著的区域。生态功能重要的县域,加强点上开发、面上保护,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筑牢全省生态屏障。农产品主产区的县域,推动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发展农产品种养殖、深加工、大流通,提高粮食安全保障水平。对老区苏区、民族地区和省际边界地区中综合实力较弱的县域,加快补齐在产业发展、城镇建设、公共服务等方面的短板,推动振兴发展。

广东实施“百千万工程”要充分发挥乡镇连接城市与农村的节点和纽带作用,建设成为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促进乡村振兴、推动城乡融合;还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更要加大城乡区域统筹力度,促进发展空间集约利用、生产要素有序流动、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覆盖,破除城乡二元结构。

陈鸿宇指出,广东省“百千万工程”是在县、镇、村三个层面同步推进的。目前,广东省已经更加充分地认识到,县域对于承接落实省市两级的战略举措和资源下沉,对于统筹引领镇村两级的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核心枢纽的作用。从这个意义讲,县域强则镇村强,县域兴则省市兴。所以,“百千万工程”“重头戏”在于做大做强县域经济和建设好县城。在陈鸿宇看来,县域是国家空间发展格局中最基本的“单元”,是承上带下的“后腰”。要使县域这个“后腰”硬起来,就要赋予县(区)一级更为充分的财权、事权和用人权,让县一级有权、有钱、有人,去修复和拓展被割裂的县域内外的市场、交通、信息网络,发挥承接省市和统筹镇村的本来功能。

经过接近1年的努力,广东推进“百千万工程”取得了哪些成效?11月6日,全省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现场会在茂名市召开。会上宣读了“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县镇村名单,共有22个县(市、区)、110个镇、1062个村(社区)入选。

各地各部门、县镇村、高校以及企业等与会代表在会上进行了汇报发言。因县施策、走差异化发展路子,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在不同赛道争先进位,成为与会代表们的共识。据悉,全省122个县(市、区)立足比较优势,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推动县域综合实力不断增强。而镇是联城带村的重要节点,也是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目前,广东以“三个做好、三个做优、三个做强”,扎实推动全省典型镇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

社会力量也积极参与“百千万工程”。2023年8月,广东省百校联百县助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行动启动,首批82所高校院所和57个县(市、区)全部完成结对签约工作。民营经济也是“百千万工程”建设的重要力量。据悉,广东省深入实施“千企帮千镇 万企兴万村”行动,凝聚千万市场主体强大力量,助推“百千万工程”落地生根。

同时,为确保“好钢用到刀刃”上,广东进一步加大对粤东西北地区“百千万工程”实施的财政保障力度。广东省财政厅厅长戴运龙表示,2023年一般公共预算共投入1490亿元支持“百千万工程”,其中超过70%的资金投向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全力推动补齐短板,把短板变为潜力板。目前,广东已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工作的实施方案》,将财政省直管县扩围至全省57个县(市),促进财政资源下沉。与此同时,积极争取中央资金支持,争取更多的项目纳入国家盘子。

此外,廣东省财政还将重点加大对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的激励力度。戴运龙表示,将根据“百千万工程”考核评价办法,对县(市)和区分别按照创先、进位、消薄三类进行考核评价,对考核获评优秀、排名进步突出地区给予奖励。

编辑/余弘阳

猜你喜欢

最强音粤港澳县域
“无声工匠”王晓珍:国际舞台奏出最强音
扬中市谱写精准执法“四部曲” 唱响深化执法“最强音”
编读往来
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工艺美术博览会开幕
摁下粤港澳大湾区“加速键”
马光远 下一个30年看粤港澳大湾区
B-Box奏响青春最强音
县域就诊率为何差了40%
一项县域中招政策的回顾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