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郑州城市文化形象塑造与对外传播研究

2023-12-22李保丽任中义

新闻爱好者 2023年10期
关键词:郑州历史文化

□李保丽 任中义

城市文化是指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既包括文物古迹、城市格局、街区、文化场所等有形的物质形态,也包括无形的城市精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文化、生活习俗等。郑州位于华夏历史文明起源的核心区,拥有3600多年的悠久历史,是我国八大古都之一。郑州的城市文化资源丰富,但多呈碎片化,内在要素提炼不够,城市文化集聚发展和品牌效应不强。因此,加强对郑州城市文化的研究意义重大。

一、郑州城市文化发展的瓶颈与藩篱

(一)城市文化主题定位不清

郑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世界历史都市联盟成员城市、国家重点支持的六大遗址片区之一,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但郑州的城市文化主题定位不明确、不清晰,以至于城市记忆不强。一是文化与城市发展的融合度低。郑州城市建设中的文化元素融入不足,经济、交通、产业等各项发展规划与文化规划的融合程度也较低,以至于文化的渗透力、影响力较低,系统发展的能力不足,导致城市文化主题形象模糊。二是城市文化形象定位不准确。如北京“千年古韵”的定位,上海“世界博览”的彰显,西安“东方神韵”的选题等,都是立足现实、面向未来的战略定位,而郑州缺少具有世界眼光和国际视野的形象定位,以至于城市标识缺乏、建筑没有特色、形象模糊、品位不突出,这与世界文化名城建设的基本要求存在差距。[1]郑州在文化宣传上也不够集中和突出,文化产品“走出去”能力不强,以至于在全国的知名度不高,更谈不上有什么国际影响。

(二)城市文化品牌影响力不强

郑州以3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居中国八大古都第三位,而全社会对其作为八大古都的认知度还有待提高。虽然郑州作为都城历史悠久,但自商城废都后即沉寂史海。近代随着京广、陇海铁路在此交会,郑州作为铁路枢纽重新崛起。在一些人看来,郑州“有历史没文化”,看不到比较完整的古城格局、历史街区。

近年来,郑州对城市文化品牌高度重视,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提高文化品牌的知名度,但目前仍缺少具有全国性和世界性影响力的特色品牌。主要表现为:一是文化品牌的体系缺乏,完整的培育、宣传、管理的品牌体系并未建立。其结果是“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少林武术、黄帝故里等品牌虽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但这些文化品牌难以发挥集聚效应。二是文化品牌的定位不清晰。郑州文化品牌虽然较多,但由于缺少核心定位,品牌呈现散、弱、偏的特征,品牌的市场竞争力不足,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较低。三是文化品牌开发缺乏层次。目前品牌的主打主要集中在已经成熟的品牌上,对潜在特色品牌的培育重视程度不够,品牌梯次培育建设的理念欠缺。[2]这些因素导致文化品牌与城市的融合度不高,文化品牌的集聚效应不强。

(三)城市文化产业发展创新缓慢

郑州的一些文化资源相对分散,虽然有一些在主城区,但多数分布在郑州下面的市县,这为文化资源的塑造和整合带来了难度。郑州在推进文化+科技、文化+产业、文化+建筑、文化+服务等方面还不强,文化和城市发展两张皮现象还比较突出,能够反映郑州城市文化的项目还不多。在影视、戏剧、舞蹈等创作方面高新技术运用不足,创新创意不够,文化产品多数只能供给本地区域,缺少一批如《少林寺》《快乐星球》等风靡全国的优秀作品。大型骨干文化企业集团不多,中小企业占据主体,企业规模小,缺少核心竞争力,造成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较低。郑州文化产业增加值与发达地区的广州、上海等地差距较大,也远落后于西安,与中部地区的武汉、长沙也有一定差距。由此造成郑州城市文化影响力不足、文化产品竞争力不强。

二、郑州城市文化的塑造与资源整合

(一)保护利用好历史文化资源

城市历史文化的保护与塑造,重点应落在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载体层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保护好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包括文物古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街区、历史建筑、工业遗产,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搞‘拆真古迹、建假古董’那样的蠢事。”[3]这给我们提出了文物古迹、古街古巷保护利用的遵循宗旨。对郑州历史文化遗址如商城遗址、大河村遗址、西山古城、小双桥遗址、苑陵故城遗址、圃田故城遗址等,要在坚持文化性、公共性和公益性的前提下充分保护、传承和利用,推进生态保遗建设。建设一批高质量的生态文化遗址公园,免费向公众开放,进一步凸显郑州作为华夏文明源头的历史坐标,增强广大市民对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获得感、满足感,增进郑州的城市文化记忆。

加强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保护的同时,进行整体性塑造和统筹性开发利用。在老城改造、商业中心、历史街区、旅游景点等建设中,要打造历史文化精品特色街区,尽可能挖掘老旧街区的文化价值,打上郑州“文化印记”,唤醒城市的历史文化记忆,展现城市不同历史时期的风貌,让其成为城市文化的展示窗口和文化品牌。

(二)塑造城市文化的特色

城市文化如何保持和更新自己的魅力,需要不断地进行塑造。郑州对城市文化精准定位必须高度概括、凸显郑州城市文化的特色。为此,将“天地之中·华夏之源·大河之魂”作为郑州城市文化的三大主题,纳入城市文化发展战略中,能够弥补碎片化文化景观的断裂和缺失,整体塑造郑州城市文化。

郑州位于中华腹地,在西周时期周公姬旦即在此垒土圭、立木表来测量日影定出二十四节气,留下了有名的周公测景台。近代以来,郑州逐渐成为铁路、公路、航空、通信综合交通枢纽,发挥连接东西、贯通南北的中心地位,地理位置独一无二。2010年,以周公测景台、中岳庙、嵩阳书院、少林寺等作为“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列入世界历史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9处世界历史文化遗产。这充分说明“天地之中”文化主题具有历史和现实的深厚基础。

中国最古老的村落在郑州,中国最古老的城池在郑州,中国最古老的王都在郑州,中国最引人骄傲的文明标志——丝绸、瓷器最早遗存在郑州。[4]郑州地区不仅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也是中国城市文明最早走向繁盛的核心地区。郑州要结合悠久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将公共空间、道路、社区、建筑物等命名为和郑州文化遗产相关的文化符号,大力推动黄帝文化、少林功夫等进学校、进社区,着力将郑州打造为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中心。

郑州是黄河文明的发源地与文化核心区。黄河文明是郑州城市形成与发展之魂,郑州是一座名副其实的黄河之城,也是承载黄河文明、能够彰显大河之魂的城市。由此,将“大河之魂”作为郑州城市文化的主题之一,是尊重郑州的黄河文化属性,更是传承发展黄河文化,凸显黄河文化价值的现实需要。

(三)优化整合城市文化产业链条

在城市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文化产业的发展要立足于国际化,需要通过充分发挥郑州城市文化的优势,提升文化产业的整体质量。加快培育郑州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园、“天地之中”文化旅游园区、轩辕圣境文化产业园、中原科技创新文化创业园等,推进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深入探究黄河文化、黄帝文化、商都文化、嵩山文化等资源,借鉴国内外先进技术,开发创意性文化产品,打造特色文化园区、优秀文化展示体验基地。依托百年德化历史文化片区、二砂文化创意园区等老街老巷,打造文化娱乐消费特色街,建设一批集文化、旅游、生态保护于一体的文化品牌。培育骨干文化企业,引导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加大文化发展扶持力度,抓住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发展机遇,增加相关产业的文化附加值和竞争力。

三、提升郑州城市文化对外传播的策略

(一)增强传播媒介的载体功能

传统平面媒体如报纸、画报、期刊等,是郑州城市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手段之一,要继续传播郑州厚重的历史文化。同时,要创办多语种报纸杂志,继续办好中英文双语杂志 《WHERE ZHENGZHOU》,增加其传播面和发行量,提升其影响力,让其成为展现郑州城市文化的重要窗口和平台。

打造连续递进的传播矩阵,广泛拓宽传播平台和渠道。郑州官方媒体要与各类专业媒体加强合作,既加强官方媒体的舆论引导力,也要发挥专业媒体多点传播优势。充分利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精心创作一批以郑州城市文化为主要内容的主题歌曲、微电影、微视频等,不断增强郑州城市文化的传播力。创设“郑州记忆”“郑州城市文化”等公益网站,在各大门户网站开设郑州华夏历史文明专栏。鼓励大众在这些网站、社交媒体发布体现郑州城市文化的文本、图片、音视频,建构立体、多面且真实可感的郑州城市文化形象。郑州市委创建的英文网站Zhengzhou International,要延伸对外宣传触角,全方位、立体化展现郑州城市文化魅力。

(二)增强文化传播符号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文化传播只有聚焦主题,才能有吸引力和震撼力。要针对不同主体创作多样化的城市文化样态,形成多元的话语体系,多方面全方位展现郑州城市文化的魅力。因此,以“天地之中·华夏之源·大河之魂”为主题,把特色鲜明、内涵深厚的郑州城市文化符号传播出去。

一是突出“中”的内涵。加强对世界文化遗产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嵩山文化等的开发利用和宣传,以动漫、移动媒体、数字化等现代技术与之结合,依托郑州“天地之中”的区位优势,在城市景观设计,以及各种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突出“中”的内涵。结合郑州铁路文化,以短视频、宣传片、公众号等形式讲述郑州从铁路修建、绿皮车时代到高铁时代交通枢纽地位的历史变迁。依托郑州“‘米’字形高铁”“四条丝绸之路”协同发展的契机,突出宣传“中”的区位优势。加快文旅融合步伐,用便利的交通区位优势和深厚的“天地之中”文化为旅游业提供支撑。

二是打造“根”的渊源。将一系列根亲姓氏故事、家族历史等根亲文化,利用微信公众号、微视频、音频等,通过系列故事和主题节目,持续传播。围绕中华文明溯源之旅、历史遗迹探寻之旅等不同主题,形成富有郑州特色的旅游文化产品和精品线路,让国内外游客在旅游体验中提升对郑州历史文化的认可度。按照“一区一特色”“一街一特色”的原则,打造集历史、文化、创意、艺术等元素于一体的“商都历史文化区”“黄帝故里文化区”等,使其成为郑州古老历史文化的“活印证”,突出郑州“根”的历史文化特色。

三是凝练“河”的特色。以黄河文化为主题,打造沿黄河旅游文化走廊和生态经济带,串联黄河风景区、黄河国家湿地公园、三皇山桃花峪景区、汉霸二王城、康百万庄园等景区,突出黄河文化与旅游、休闲、娱乐一体化的旅游线路,以旅游带动黄河文化的传播。将黄河文化历史演变向网络空间拓展和延伸,运用虚拟影像、3D技术、VR技术、AR技术等虚拟仿真技术,对黄河进行三维仿真建构,通过历史、科技与文化高度融合,使城市文化传播更富包容性和现代感,让受众感知城市的文化气息和精神内涵。

(三)借助重大节会、活动提升文化影响力

积极承接、举办各类节庆、文化艺术活动,积极推动郑州城市文化“走出去”,提高郑州城市文化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如结合传统节假日,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为节点,广泛开展豫剧演出活动,保护和传承豫剧文化遗产。

在重大城市节庆活动期间,还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进行直播和线上线下的交流与互动,提升城市文化传播的即时性、动态性和娱乐性,拓展城市文化传播的广度和深度。借助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中国(郑州)国际园林博览会、中国考古学大会等在郑州举办的契机,组织境内外媒体参与宣传报道,通过国际化的语言和视角来塑造传播郑州城市文化魅力,提升郑州城市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四)完善高效协同的对外宣传保障机制

城市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化作城市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城市文化对外传播要树立形象,加强体制机制建设,提升对外宣传保障水平。

一是健全完善领导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组织、宣传部门统筹、文化行政部门落实、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的文化建设领导体制,整合外宣资源、人才和载体,形成加快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中心建设的合力。二是实施区域联合宣传。加强与洛阳、开封、许昌等城市的协作,形成城市文化形象合作发展联盟,不断宣传提升区域城市文化形象。同时,积极探寻同长沙、武汉、西安等周边省会城市的合作,建立城市外宣联盟,联合打造城市文化形象。三是健全支持平台。建立对外宣传的多语言网络媒体,探索建立英语广播台、外宣网站等。改善和加强对文化企业的金融服务,探索推进支持文化企业的融资平台建设。推进城市文化传播跨层次、网络化,超越传统人际传播范畴,提升郑州城市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

猜你喜欢

郑州历史文化
第九届“博博会”将在郑州举办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哥哥从郑州来
哥哥从郑州来
梦启郑州
谁远谁近?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