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砷污染土壤的固化/稳定化修复研究进展

2023-12-21刘爱芳谢永艳韦宝义韦金义唐玉桂谢书华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2023年10期
关键词:迁移性零价化剂

张 涛,刘爱芳,谢永艳,韦宝义,韦金义,唐玉桂,吕 韬,谢书华

(广西金投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南宁 530022)

砷(As)是一种非金属元素,具有金属光泽、质脆而硬,性质类似金属,它具有很强的金属性,常被归为类重金属[1-2]。砷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具有很强的毒性,常以-3、0、+3 和+5 四种价态存在,土壤中主要以无机态的As(Ⅲ)和As(Ⅴ)含氧酸盐形式存在,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等反应及地表径流作用,部分水溶性砷随地表径流进入水环境,部分经生物吸收的砷进入生物体内,而大部分砷是通过吸附、离子交换、络合、氧化/还原等理化作用滞留在土壤中[3-4]。《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截至2019年底,全国耕地面积为1 278 666.7 km2。《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显示,As 污染土壤的点位超标率为2.7%,位于8 种超标无机污染物的第3 位,仅次于镉和镍。因此,砷污染土壤修复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重大生态环境问题。本文结合固化/稳定化技术和固化/稳定化剂的特征,分析砷污染土壤的固化/稳定化修复机制,并指出该领域今后研究重点,以期使该技术更好地服务砷污染土壤修复。

1 固化/稳定化技术

固化/稳定化技术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末,它是指将污染土壤与水泥等胶凝材料或稳定化药剂混合,通过形成晶格结构或化学键等,将土壤中污染物捕获或者固定在固体结构中,从而降低有害组分的移动性或浸出性。其具有施工便捷、周期短、费用低及效果好等优点,成为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主要修复技术之一[5]。目前,在我国,固化/稳定化作为土壤环境风险管控措施之一,因不降低污染物总量,修复后的长期稳定性存在争议,要长期开展维护与监测。近年来,固化/稳定化技术的应用略有降低,但作为工程修复技术,其具有施工便捷、周期短及费用较低等优点,值得被深入研究。

2 固化/稳定化剂

固化/稳定化剂通过吸附、沉淀/共沉淀或氧化/还原作用达到修复砷污染土壤的目的。它不能去除土壤中的砷,但在一定时期内能不同程度抑制砷的迁移性,减少其对人体和环境的危害。目前,铁基材料被公认为砷的解毒剂,能有效抑制砷在土壤中的活性,降低迁移性[6],常用的有零价铁、铁(氢)氧化物和铁盐等。

2.1 零价铁

零价铁对土壤pH 的影响较小,它在土壤中形成无定形态和非晶态铁的氢氧化物。在土壤中,铁盐的氧化反应比零价铁快,但零价铁能始终保持较高的吸附能力,对砷的修复效果具有长期性[7]。纳米零价铁相比常规零价铁有更大的比表面积和更强的反应活性,其吸附性更强。LI 等[8]制备沸石负载纳米零价铁材料,经试验,该材料对阴离子的吸附能力较强,能有效将土壤中可利用态砷转变为不可利用形态。零价铁对砷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良好,但仍存在一些缺点,例如,纳米零价铁在环境中的毒性仍需要进一步研究。

2.2 铁(氢)氧化物

砷污染土壤修复中,备受关注的铁(氢)氧化物主要有无定形铁氧化物(5Fe2O3·9H2O)、赤铁矿(Fe2O3)、磁铁矿(Fe3O4)、针铁矿(α-FeOOH)和纤铁矿(γ-FeOOH)等。在土壤中,铁氧化物首先被腐蚀为弱晶质的铁(氢)氧化物,后又逐渐转化为晶质的氢氧化铁[9]。

2.3 铁盐

硫酸亚铁(FeSO4)可有效降低砷的移动性,达到稳固土壤中砷的目的。Fe2+氧化后可与AsO43-发生吸附沉淀反应,形成砷酸盐(FeAsO4·H2O)或次级难氧化态矿物FeAsO4·2H2O(也称臭葱石),降低其在土壤中的迁移性。此外,采用亚铁氧化物可引起酸的释放,通常和碱性物质(如石灰、碳酸钙等)混用,以避免土壤酸化。侯宗武等[10]制备含铁复配药剂钝化土壤中砷,结果表明,土壤中无定形和结晶态铁氧化物含量显著增加,出现针铁矿和水铁矿相,部分砷由As(Ⅲ)转变成As(Ⅴ),钝化修复后土壤中砷生成Fe-As 沉淀。

3 固化/稳定化修复机制

随着分析仪器的不断发展和微观分析技术的进步,砷污染土壤固化/稳定化修复机制的研究进程加速[11]。扫描电镜、透射电镜、X 射线衍射、X 射线光电子能谱技术、X 射线吸收精细结构光谱等常用来揭示固化/稳定化修复机理。目前,固化/稳定化修复土壤中砷的机制主要有3 种,即吸附、沉淀/共沉淀和氧化/还原。

3.1 吸附

大多数修复材料具有一定的酸碱性,表面通常含有多种吸附位点,可用于吸附土壤中的砷[12]。于冰冰等[13]采用零价铁、铁盐、铁氧化物等材料对含砷废渣进行稳定化修复,结果表明,零价铁和硫酸亚铁的固砷能力较好,零价铁比较适用于有机弱酸和强酸雨场景,硫酸亚铁主要是通过降低弱酸可提取态的砷,将无定形、(非)专性吸附态和弱结晶铁锰转化为结晶铁锰。

3.2 沉淀/共沉淀

固化/稳定化剂通过与土壤中砷发生沉淀或共沉淀反应,生成难溶的化合物。铁-砷沉淀能降低砷在土壤中的溶解性和迁移性,这种稳砷机制会降低砷在土壤中的溶解性[14]。彭风成等[15]研究硫酸铁与水泥/石灰组合剂对砷污染土壤的固化/稳定化效果,在一定范围内,砷的稳定化效果随硫酸铁添加量增加而增强,表明此组合剂稳固砷的过程中,硫酸铁起正向作用,主要通过共沉淀对砷进行稳定化。

3.3 氧化/还原

在土壤中,As(Ⅲ)往往比As(Ⅴ)有更强的毒性和迁移能力,As(Ⅲ)的氧化可降低砷的移动性和毒性[16]。因此,某些具有较强氧化性的修复材料(如铁锰氧化物)对砷的形态有显著影响,可在很宽的pH范围内迅速将As(Ⅲ)氧化成As(Ⅴ),并改变其在土壤中的溶解度[17]。田周炀等[18]用改性后的铁锰矿对As(Ⅲ)进行吸附,研究表明,改性材料吸附As(Ⅲ)后低价态锰含量增加,而Fe2+、Fe3+含量变化不大,说明铁锰改性材料在吸附过程中将As(Ⅲ)氧化为As(Ⅴ),Fe 主要参与吸附反应。

4 修复效果评估

固化/稳定化技术通过降低土壤中砷的迁移性和生物有效性,减少其对人体和生态环境的风险。但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土壤中砷的总质量不变,只是形态或结构变得更稳定,污染并没有消除[19]。目前,在我国,固化/稳定化作为土壤环境风险管控措施之一,主要将污染物有效稳固在土壤中,并通过浸出试验模拟污染物的溶出环境,检测浸出液中污染物的浓度,确保实现水环境保护。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部分稳固的砷在某些特定环境下可能会再次溶出,造成二次污染[20]。根据《污染地块风险管控与土壤修复效果评估技术导则(试行)》(HJ 25.5—2018),要加强后期环境监管,实施风险管控的地块应开展长期监测。目前,我国固化/稳定化处理后的土壤以安全阻隔填埋为主。从长期稳定性考虑,结合固化/稳定化修复后土壤处置方式,建立一套长期稳定的评估体系尤为重要。

5 结论

随着我国生态修复工作的持续推进,砷污染土壤修复刻不容缓。从当前研究与实践来看,固化/稳定化技术能较好地修复砷污染土壤,但仍有一些问题亟待深入研究。一是修复机理与产物稳定性研究。当前,要深入开展砷污染土壤的固化/稳定化修复机制研究,更多地将土壤中砷转化为活性更低的难溶矿物,并对产物进行各种淋溶模拟试验,探明砷重新溶出和迁移规律,从而实现产物的长期有效稳定。二是新型绿色高效固化/稳定化剂研发。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工程应用,工程实施一般考虑三要素,即技术成熟度、修复效果和成本。因此,筛选出高效、低成本且能量产的固化/稳定化剂非常必要。另外,作为生态修复工程的一部分,固化/稳定化剂的使用不能造成新的环境问题,材料必须绿色环保。三是多种技术联用研讨。固化/稳定化技术只改变土壤中砷的形态,不降低污染物总量,随着时间的推移,部分稳固的砷在某些特定环境下可能会再次溶出,造成二次污染。所以,可考虑固化/稳定化技术与其他修复技术联用,如联合微生物产生的硫化物等来固定土壤中砷。

猜你喜欢

迁移性零价化剂
钠盐微胶囊制备及其阻化性能研究
生物炭负载纳米零价铁去除废水中重金属的研究进展
多功能环保型土壤膜化剂对红松移栽苗生长的影响
挖掘习题内涵 探究问题本质
零价纳米铁对地下水中硝酸盐去除的研究进展
运动知觉学习的特异性以及迁移性
纸巾纸中荧光增白剂迁移性快速检测方法的研究
一种污水处理用碳化硅复合零价铁多孔陶瓷及制备方法
低迁移性双官能度光引发剂的合成及光聚合性能研究
煤炭自燃阻化剂的试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