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小细胞肺癌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2023-12-20王军徽马功贤

陕西中医 2023年11期
关键词:中医药肺癌中药

王军徽,肖 萌,马功贤,王 凯,2

(1.陕西中医药大学,陕西 咸阳712046;2.西安市长安区医院,陕西 西安 710100)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简称肺癌,是我国最常见的癌症死亡原因,其病死率逐年增长。常见肺癌病理分型有非小细胞肺癌、小细胞肺癌,其中肺癌高发类型非小细胞肺癌(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NSCLC) 约占总发病人数的80%[1-3]。本病致死率极高,5年生存率仅为10%左右,已经成为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常见疾病之一。随着我国中医药水平的提高,临床研究不断深入,中医药在治疗NSCLC过程中取得较为显著的成果,特别是中药复方、中药制剂等。目前临床常用的康莱特注射液、艾迪注射液等都取得较好疗效,中医药在国内肺癌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4]。

1 病因病机

中医学认为,依据肺癌的临床表现可将其归于“咳嗽”“咯血”等范畴,古代医家称其为“肺积”“肺壅”“息贲”等病名[5]。《难经·论五脏积病》中云:“肺之积,名曰息贲,在右胁下,覆大如杯,久不已……喘咳,发肺壅。”关于肺癌的发病原因,《杂病源流犀烛》曰:“邪积胸中,阻塞气道,气不得通,为痰……为血,皆邪正相搏……邪既胜遂结成形而有块。”正气虚耗为前提,邪气侵肺导致肺气失于宣降,痰饮、瘀血互结胸中,日久积聚成痞块。可见,肺中积块形成,关键在于机体正虚和邪实之间的关系。《素问》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气充盛,抵御外来邪气。《素问》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邪气亢盛,则内生五邪,导致正气虚损。中医学认为,肺为娇脏,位居华盖,感受外邪,首先犯肺,易导致气阴损耗,癌肿日久积聚,耗伤津液、正气,加重气阴亏耗[6]。《内经》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肿瘤的形成与阳气不足、寒凝气滞也有关。肺癌的病机主要在于机体所处的本虚标实状态,本虚在于气血阴阳之虚,标实主要指气滞血瘀、痰浊毒聚等[7]。本病病位在肺脏,但与肾、脾、肝、心也密切相关,以肺、肾、心、脾、肝虚损为本,痰、瘀、热为标,肺气肃降无权是其主要病机[8]。朱丹溪主张“痰中挟瘀”,提出积聚、肺胀等病症,多为痰中挟瘀所导致。脏腑功能失调、邪毒内蕴、痰瘀互结、正气内虚,其中痰瘀贯穿发病始终。

肺癌发生的主要病因为机体正气虚耗,以阴虚、气阴两虚多见,导致脏腑功能失调,邪毒乘虚而侵,邪气停滞,气机不畅,血行瘀阻,津液不舒,聚津成痰,痰瘀互阻,瘀阻络脉,痰瘀毒博结,形成肿块[9]。整体来说,肺癌是一种以虚为本,邪实为标的疾病,因虚致病,虚实夹杂,其病位在肺,重在脾、肾。肺癌发病的致病因素主要是虚、毒、瘀、痰,而痰、虚、瘀则贯穿整个发病过程。

2 辨证论治

在中医学理论指导基础上,分清虚实邪正,辨证立方遣药,把握局部与整体,将辨证与辨病结合、扶正与抗癌治疗相统一[10]。刘嘉湘[11]教授认为,肺癌治疗需采取辨证与辨病、扶正与祛邪相结合的原则。依据病程长短、病情轻重、临床症状进行辨证,把握扶正、祛邪主次。何立丽等[12]将肺癌辨证为以下四证:阴虚内热证,治宜滋阴清热生津,方选百合固金汤合千金苇茎汤加减;气虚痰阻证,治宜益气化痰、软坚散结,方用黄芪建中汤化裁;气血瘀滞证,治宜理气祛瘀止痛,方选逍遥散合桃红四物汤加减;肺肾两虚证,治宜滋肺补肾解毒,方选参芪地黄汤加减。刘伟胜教授将肺癌分为气滞血瘀证、阴虚内热证、气阴两虚证、气虚痰湿证、热毒炽盛证[13]。李萍等[14]通过对1997~2007年有关肺癌中医辨证分型的文献整理指出,肺癌临床证型主要包括气阴两虚、气血瘀滞、阴虚内热、脾虚痰湿四种。上述证型是在反复临床实践和总结的前提下,根据肺癌病因病机、病理变化、临床证候规律和特点进行辨证。关于肺癌的辨证分型各有见解,但总体来说都是围绕“痰、热、瘀、毒、虚”,并在此基础上论治。

3 中医药治疗肺癌机制

越来越多的学者对中医药防治肿瘤的作用机制开展大量基础性研究,包括中药提取物、中药复方等。从分子和DNA基因水平来看,中药成分抑制癌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以及对癌细胞基质影响、抑制肿瘤血管生成、逆转耐药、免疫调节等方面都进行了大量研究[15]。中药蛇六谷具有清热解毒、消瘀散结等功效,其有效成分石油醚萃取物对肺癌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16]。资料显示,从人肺癌LAX-83裸鼠模型中发现,中药对肺癌细胞的抑瘤率达45.59%,且能显著降低Ki-67阳性率、S期细胞,表明中药通过减少处于增殖期的肿瘤细胞而抑制肺癌发展、转移过程[17-18]。张维彬等[19]通过实验证实扶正祛邪方可有效降低小鼠Lewis肺癌细胞周期Cyclin D1的表达,调控细胞周期G1/S点,将细胞周期阻滞于G0/G1期,抑制癌细胞增殖。梁朝晖等[20]研究时发现,消积方能有效降低小鼠lewis肺癌细胞PCNA表达,抑制肿瘤细胞肺内转移灶形成,在临床中具有抑癌、抗癌作用。大量研究证实,中医药的抗癌机制是通过影响细胞周期G1/S调控点,使肿瘤细胞停滞于G0、G1期,不进入S期不进行DNA复制,达到抑制肿瘤细胞生长、转移作用。牛春超等[21]研究发现,中药对多个信号通路具有调节功能,百合总皂苷是从中药百合中提取的化合物之一,通过降低肺癌细胞Bcl-2/Bax 蛋白比值,激活细胞凋亡因子Procaspase3,诱导癌细胞凋亡。黄芩苷是从黄芩中提取的黄酮类化合物,通过抑制肺癌细胞迁移、侵袭,下调 Wnt/β-catenin 信号通路中蛋白分子 Wnt1、(MMP)-2、MMP-9、β-catenin表达,上调重组蛋白(Bax)表达,抑制 Wnt/β-catenin 信号通路活化,抑制肺癌细胞生长、侵袭、迁移,发挥抑癌作用[22]。邸金娜等[23]通过分子对接技术发现,人参治疗NSCLC可能与EGFR/MET等信号通路有关。随着免疫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肠道菌群通过自身代谢产物参与调控免疫相关通路,调节肿瘤微环境,增强免疫治疗效果,改善免疫相关不良反应,扭转免疫耐药[24]。李健等[25]通过实验证实,健脾益气汤可有效增强肺癌术后免疫功能,增加体重。竹节参具有镇痛、免疫调节等功效,其主要成分竹节参皂苷通过抑制TRL4/NFκB信号通路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抑制炎症反应[26]。中药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主要是抑制肿瘤增殖、诱导肿瘤细胞分化凋亡,改善癌基因表达,抑制肿瘤血管生成,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提高免疫功能,间接抑制癌细胞,逆转肿瘤细胞耐药性、减轻化疗药物毒性以及不良反应。中药通过影响肿瘤细胞周期、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方式、提高免疫系统功能等抑制肺癌细胞生长,防止转移,提高生活质量。

4 中医药治疗肺癌临床用药

近年来,中医药规范化在肿瘤的治疗过程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中医药在肺癌早期、进展期、晚期的治疗过程中,根据不同并发症辨证施治,突显治疗优势。目前发现,治疗肿瘤的中草药已达上百种,名中医经验治疗也十分丰富。

4.1 中草药防治 黄金昶教授通过大量临床试验指出,川贝母、炒黄芩、生龙骨、茯神、半枝莲、芫花、大戟等药在治疗肺癌不同证型上效果显著[27]。肺癌以正虚为本,故扶正重用黄芪、党参;对于有慢性支气管炎病史者,则加熟地、当归,补肾化痰。“痰之本,水也,原于肾。痰之动,湿也,主于脾。痰之成,气也,贮于肺。”可见,祛痰必须重视健脾、益肾。孙桂芝教授在治疗中善于运用虫类药物,蜂房、僵蚕、鼠妇等[28]。虫类药性偏辛咸,具有通络散结、活血化瘀等功效。刘丽婷等[29]在对中医复方治疗非小细胞型肺癌数据挖掘中发现,川贝母、炒黄芩、生龙骨、茯神、半枝莲是最常用者,并以川贝母最为核心。刘毅恒[30]在统计近9年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用药文献中发现,补阴药、清热药、补气药、化痰止咳药频次最高,其中沙参、麦冬、黄芪、白术、茯苓、白花蛇舌草的使用最频繁。陈志峰等[31]在大量文献中发现,肺癌治疗所选用的中医治则基本是扶正祛邪、滋阴清热,以黄芪、党参、沙参、白花蛇舌草等为首选中药。综合上述报道来看,治疗肺癌的中草药以川贝母、炒黄芩、生龙骨、茯神、半枝莲、沙参、麦冬、黄芪等为主,临床需辨证论治,随证加减。

4.2 验方治疗 在临床辨证治疗肺癌过程中,不同医家形成了特有的学术思想和临床验方。刘伟胜教授以生脉散合千金苇茎汤加减作为治疗肺癌气阴两虚、痰热毒结证的基础方[32]。对于痰热蕴肺、灼伤肺络者,孙教授常以千金苇茎汤加减治疗,若湿热较重者,或以三仁汤化裁[33]。国医大师周岱翰在治疗肺癌脾虚痰湿证时常应用星夏健脾饮,疗效较好[34]。蒋益兰等[35]用中药肺复方治疗老年NSCLC,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改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有效控制了疾病进展。专方、验方是在大量临床试验、实践中总结而来,辨病辨证治疗,其加减用药也兼顾了不同时期出现的各种并发症。

4.3 其他治法 中医医家认为,肺癌的治疗原则为抗癌解毒、祛邪扶正。分攻邪、扶正两个方面。在此基础上,王希胜教授认为对肺癌的治疗应益气健脾、滋阴补肾、化痰祛瘀、散结解毒。

5 小 结

中医药治疗肺癌的有效方法包括辨证论治、专方专药、新药新剂型等。在治疗过程中,辨病为首,明确病理,判断预后,了解分期,全面兼顾,综合治疗。但临床缺乏统一的辨证分型、评价标准,不利于相关研究开展,中医药创新思维需提高。癌症的治疗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要全方位、多角度的研究和探讨。今后要继续加强对癌症的预防意识,早发现,早治疗,充分运用中医、西医综合优势,在各个时期开展中西医结合方案制定,规范研究。

猜你喜欢

中医药肺癌中药
中医防治肺癌术后并发症
对比增强磁敏感加权成像对肺癌脑转移瘤检出的研究
中药久煎不能代替二次煎煮
您知道吗,沉香也是一味中药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中的应用
中医,不仅仅有中药
中药贴敷治疗足跟痛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