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福建省儿科护士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培训现状调查

2023-12-19夏素琴傅丽娟康育兰许丽旋柯丽清曾冰英顾丽香林晓雨

上海护理 2023年12期
关键词:公共卫生儿科应急

夏素琴,傅丽娟,季 彬,康育兰,林 芳,许丽旋,柯丽清,曾冰英,顾丽香,林晓雨

[1. 福建省儿童医院(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福建医院),福建 福州 350011; 2. 福建医科大学妇儿临床医学院,福建 福州 350011; 3. 福建省福州儿童医院,福建 福州 350000; 4.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福建 厦门 361000; 5. 泉州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医院,福建 泉州 362000]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ublic health emergencies,PHE)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会造成严重危害社会公众健康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物中毒、职业中毒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1]。护士应急能力是指在临床工作中护理人员能敏锐地观察到患者的病情变化,并进行分析、判断,用熟练的技能、技巧沉着果断地配合抢救和护理的能力[2],同时也是护士参与突发公共事件能够胜任医疗应急救援工作所需具备的基本能力。随着医疗保健服务水平的不断提升,儿童的健康状况愈发受到关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3]要求到2030 年,婴儿死亡率控制在5‰及以下,5 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控制在6‰及以下。因此,在面对儿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儿科护士的应急能力就显得格外重要,其应急能力水平可直接影响疾病的护理效果[4],与患儿的最终临床结局和安全问题密切相关。目前,关于护士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研究主要聚焦在急诊护士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的现状调查、培训及评价体系的构建[5],尚缺乏针对儿科护士群体的研究。鉴于此,本研究通过调查福建省儿科护士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培训现状,旨在为后续制订规范的应急培训体系,提高全省儿科护理队伍应急能力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2023 年7-8 月,采用整体抽样方法选取福建省所有儿科护士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注册护士;②从事儿科临床护理工作;③知情同意并自愿参与本研究。排除标准:①进修护士或实习护生;②未完成岗前培训者;③因各种原因休假者。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课题组成员在查阅及分析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根据研究目的自行设计“福建省儿科护士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培训现状调查问卷”。经15名儿科护理专家(其中高级职称11 名、中级职称4 名)讨论修订后形成问卷初稿。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30名儿科护士进行预调查,根据预调查结果对问卷初稿条目表述进行适当修改形成正式调查问卷。问卷主要包括一般资料、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培训资料2 方面内容。①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文化程度、职称、工作年限、岗位、近1 年月平均收入及医院等级等。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培训资料。包括是否接受过培训、培训内容等。其中培训内容是基于WHO灾害救护模型与应急响应救护框架(第2版)[6]、突发传染病应对行动框架[7]和国际护士协会灾害护理胜任力标准(第2 版)[8]设计,包括儿童大量创伤伤患护理(儿童创伤急救处理)、儿童大量突发中毒护理(儿童中毒急救处理)、儿童突发传染病护理(标准预防与消毒隔离技术、儿童传染病评估及处理)、继发于公共卫生事件的儿童重症护理(儿童危重症护理)、应急救护技能[自我防护技能、创伤四大应急救护技能(包括止血、包扎、固定、搬运)、基础生命支持5 个维度,共8 个条目。每个条目均采用“是”和“否”评1 分和0 分。如培训内容得分为8 分,表明接受过系统完整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培训,0~7 分表示没有接受过系统完整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培训。经2 轮专家咨询,培训内容这部分问卷的肯德尔协调系数为0.291(P<0.05),专家权威系数为0.875。本研究该调查问卷的Cronbach’sα系数为0.752。

1.2.2 质量控制与资料收集方法研究者通过问卷星制作电子调查问卷。由福建省护理学会儿科护理专委会委员牵头,通过全省各医院护理部相关负责人向其所在医院儿科护士发放电子问卷链接。发放电子问卷前,护理部相关负责人向护士解释本研究目的、问卷填写方法和注意事项。设置问卷中所有条目均为必答项,且每个账号(手机号)只能作答1 次。剔除答案存在明显逻辑混乱的问卷。共收回3 383份问卷,有效问卷3 379份,有效回收率为99.88%。

1.2.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6.0 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中位数、四分位间距M[P25,P75]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频数、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秩和检验;采用二分类logistic 回归分析儿科护士接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培训的影响因素。均以P<0.05视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儿科护士接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培训单因素分析本研究共纳入3 379 名儿科护士,来自134 所医院,一般资料具体见表1。接受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培训的儿科护士有2 470 名(73.1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儿科护士在年龄、职称、岗位、工作年限、近1 年月平均收入、医院所在地区等方面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培训内容方面,接受培训的护士占比从高到低依次为基础生命支持1 642 名(48.60%)、儿童危重症护理1 467 名(43.42%)、标准预防与消毒隔离技术1 418 名(41.96%)、儿童创伤急救处理1 040 名(30.78%)、自我防护技能982 名(29.06%)、儿童中毒急救处理978名(28.94%)、儿童传染病评估及处理885 名(26.19%)、创伤四大应急救护技能771名(22.82%)。接受过系统完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培训的儿科护士有218名(6.45%)。

表1 儿科护士接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培训单因素分析[n(%)]

2.2 儿科护士接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培训多因素分析把是否接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培训为因变量,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作为自变量进行二元logistic 回归分析。变量赋值方式见表2。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职称、工作年限、岗位和医院所在地区是儿科护士接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培训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见表3。

表2 变量赋值方式

表3 儿科护士接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培训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3.1 儿科护士接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培训现状有待进一步改善本研究结果显示,福建省接受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培训的儿科护士有2 470名(73.10%),而接受系统完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培训的儿科护士仅有218 名(6.45%)。说明福建省儿科护士接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培训率有待进一步提升。在医院等级方面,三级医院儿科护士培训率(72.43%)较高,但低于陈美榕等[9]关于福建省4 家三级甲等医院急诊科护士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培训比例(81.30%)。相较于儿科护士,急诊科护士收治的病情危重病例、承担紧急救援任务更多,其接受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培训也自然更为频繁、应急应对能力也更加突出。培训内容方面,主要聚焦儿童危重症护理及基础生命支持、院感防控等临床方面,对于院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如创伤的急救、中毒、传染病评估与处理培训相对不足,提示当前儿科护士接受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培训有关的内容较少且相对单一。研究表明,各级医院的儿科护士主要通过护士季度操作技能培训、应急演练、院内业务学习、院外继续教育培训等[10]进行内容较为分散的培训。系统完整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培训课程尚未在福建省全省推广。然而,儿童身体机能、免疫系统等发育还不完善,更易受到灾害事件的威胁及染上各类传染病,造成的后果更加严重。因而,各级单位护理管理者应高度重视儿科护士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的培训,构建标准化、科学化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培训体系并进行多样化的应急能力相关培训及在全省推广,有效提高儿科护士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水平。

3.2 儿科护士接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培训的影响因素

3.2.1 职称表3 显示,副主任护师及以上职称的儿科护士比初级儿科护士接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培训的可能性更高。分析原因,初级儿科护士大部分处于规范化培训轮转学习阶段,培训重点主要为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核心工作制度及流程、基础护理技能等,较少涉及应急能力培训方面;而副主任护师及以上职称儿科护士承担着教学、护理组长、管理等工作,临床经验丰富,承担过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任务更多,因此其接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培训的可能性更大。建议各级单位护理管理者应加强对低资历护士的培训,可以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相关知识、应急预案、个人防护技术、临床情景模拟培训及突发事件的应急演练纳入初级护士培养方案,通过提高培训、实践及考核的次数及质量,切实提高护士的应急水平。

3.2.2 岗位由表3 可知,与非管理岗位的护士相比,管理岗位的护士接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培训的可能性更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突发性、群体性等特点,危害较大,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常由护理部主任、科室护士长组建成应急决策小组,做好统筹安排。因此,作为管理者,只有具备足够的应急知识、较强的应急能力,才能更好地培训及指导护理队伍,促进团队应急能力的提升,达到高效的应急响应。本次调查中,管理岗位的护士为护士长或护理部主任,其工作能力强,遇到的各类突发事件更多,需要接受的培训及可能接受外出学习和参与重大传染病疫情救援工作、培训和应急演练的机会也更多。建议医院管理者在培养管理岗护士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的基础上,关注非管理岗护士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的相关培训,在保障正常医疗工作开展之余,给予其强化培训,以提高非管理岗护士的综合能力。

3.2.3 工作年限表3 显示,工作年限越高的护士接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培训的可能性更大。与Zhao 等[11]研究结果一致。分析原因,随着临床工作年限的增长,相应的岗位层级越高,由规培护士向高阶骨干护士递进,与之相匹配的工作要求及能力也相对越高,参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援的机会也更大。刘佩玉等[12]关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护理应急管理的最佳证据总结提到要做好应急能力储备,优先选拔护理骨干,组建应急准备队伍,强化护士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培训。因此,工作年限越高的护理骨干,其接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培训的可能性更大。本研究结果显示,有29.03%的儿科护士工作年限<5年,提示医院管理者应加强关注年轻护士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培训。

3.2.4 医院所在地区由表3 可知,厦门、漳州、三明地区的儿科护士与南平地区相比更有可能接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培训。分析原因,相对处于闽北地区的南平,厦门及漳州作为沿海城市,经济更加发达,医疗资源更加丰富,并以综合性医院为主,其承担的应急救援任务更多。对于三明地区,虽地处福建西北部,但2012 年起,三明市统筹推进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改革,不断优化区域内医疗资源配置[13]。福建省2011-2020 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特征分析[14]结果显示,报告事件最多的为漳州市20.4%(320起),其次厦门市12.4%(194 起)、三明市10.4%(163起),而南平市较低5.1%(80 起)。因而厦门、漳州、三明地区儿科护理队伍面临的挑战更大,接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培训的机会更多,且培训率较高。相对于较不发达的南平地区,其医疗技术水平及医疗资源相对较落后及不足,迫切需要进一步提升。

4 小结

福建省儿科护士接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培训率不高,职称、工作年限、岗位和医院所在地区是儿科护士接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培训的主要影响因素。相关部门应强化低年资儿科护士对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能力培训,采取灾害事件应急演练、情景模拟、组建护理应急队伍等针对性措施以提高儿科护士接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培训率。由于本次调查问卷由护士自行填写,存在主观性,可能对结果存在一定影响。后续研究可通过采用较为客观的评估工具进行评估,以验证本研究结果。

猜你喜欢

公共卫生儿科应急
多维深入复盘 促进应急抢险
儿科专栏
完善应急指挥机制融嵌应急准备、响应、处置全周期
《首都公共卫生》征订启事
儿科常见病,贴敷更有效
应急管理部6个“怎么看”
《首都公共卫生》征订征稿简则
国际新应急标准《核或辐射应急的准备与响应》的释疑
圆梦儿科大联合
儿科医联体的共赢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