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结合实践讲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

2023-12-19

河北教育(德育版) 2023年6期
关键词:传播学研究生马克思主义

○ 于 泳

近年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成为高校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和主干课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虽然偏重理论,但理论来源于实践。让高校新闻传播学专业学生加深对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解,甚至在今后的新闻工作中自觉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是开设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这门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

一、结合课程设置,有针对性地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

目前,多数高校选择在本科一年级开设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并与新闻理论、传播学理论、新闻采访和写作等基础课程保持一致。也有一些高校针对本科非新闻专业的学生,在研究生一年级补充开设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这种基于学生的个体差异的课程设置方式,有助于增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本科阶段的学生在学习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时,会涉及典型报道和重大主题报道。新闻采写课程中通常讲授的是基本方法。笔者在讲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时一直强调,开展典型报道和重大主题报道教学,最忌照本宣科、因循守旧,必须在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上下功夫,坚持鲜活度、深度、力度相统一。也就是说,宣传各类先进典型和“最美人物”,既要突出优秀品质,又要有人情味、接地气。例如,新华社记者张严平在采写《索玛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时,跟随邮递员王顺友在“马班邮路”上涉险前行。在稿件中,她不回避王顺友的少言寡语,又完整地写出他在行走中的执着与坚韧。

研究生阶段的学生多数已经对新闻传播学课程体系有了完整的认识,即使是本科非新闻专业的研究生,在复习备考阶段对于新闻理论、传播学理论的内容也有了较为系统的了解。此时,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引入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并结合实践内容进行讲解。例如,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这段论述既包含了传播学、新闻学中的理论内容,也包含了舆论学课程中的内容。为此,笔者在讲述这段内容时,通常会结合媒体的属性和具体的报道案例进行阐述。

传播力,通常从到达率和接受度两个维度来考察。引导力,一般是指新闻媒体根据自己设置的议程或议题引导受众进行思考,或者是引导他们朝着什么方向去认识和理解新闻的一种能力。当前,中央媒体或行业类媒体多采用这一方式:在重要时间节点上主动设置议程,引导受众进行思考。例如,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经济增长的目标是5%左右。对此,中央媒体多采用李强总理在记者招待会上的观点,即经济预期增长目标的设定,是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后确定的。影响力,是指包括新闻在内的信息,对受众的思想、观念、情感、行为等产生切实影响的能力。公信力,就是社会公众对媒体的信任度,它有赖于媒体对新闻信息真实、准确、全面、客观传播的信誉累积。在国内国际有重大新闻事件发生时,互联网上总有各种消息满天飞。例如,近两年受疫情影响,各类经济数据变化频繁,各路专家学者和自媒体先后登场,各种解读分析不一而足。此时,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权威媒体往往及时发声,对新闻热点做出及时、权威的解读,起到一锤定音的作用。

二、结合新闻实践,让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堂灵活生动

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都缺乏新闻实践的机会,因此对于新闻工作的理解浮于表面。这时候在课堂上大量灌输理论知识,很难引起学生共鸣,也增加了课程的学习难度。此时,可以在课堂上选择合适的案例,再结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论内容,既能吸引学生参与课堂内容,又能把深奥的理论讲实、讲透。

笔者在给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的课程中均选用了“巴铁事件”作为教学案例。2016 年前后,一种名为“立体快巴”“巴铁”的交通工具模型在国内各大科技展览会上频频亮相。一时间各大媒体争相报道,其中不乏知名中央媒体。2017年,“巴铁”项目背后的北京华赢凯来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因涉嫌非法集资被投资者举报,涉案人员被警方抓捕归案。最终,主犯被判处无期徒刑,其余被告人因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获刑三年至十年不等。事实上,该案件主犯利用了新闻媒体大众传播的优势,大肆宣传项目未来的发展空间,非法集资、中饱私囊。部分媒体记者对于项目本身的科学性、可行性未加甄别,又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本以为所报道的是先进的科技成果,未曾想成为了被犯罪分子利用的工具,也使得不少投资人深受其害。

从这个案例中不难发现,作为新闻工作者应该树立科学的新闻观、价值观,对于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要能够明辨是非,对于看到的新闻事实要客观公正地报道。最终,引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所说的:要根据事实来描写事实,不能根据希望来描写事实。正如新华社原社长郭超人所说的,记者笔下有财富万千,记者笔下有毁誉忠奸,记者笔下有是非曲直,记者笔下有人命关天。

三、结合教学计划,让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贯穿学科教学始终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既是新闻传播学专业的思政课,也是课程思政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认为,随着在大学阶段学习的深入,在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学习不能忽视,应在各个教学阶段结合课程内容强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相关内容。笔者在近几年的课程教学中,无论是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还是舆情与公共关系课程,均在课堂上引入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课程内容。

当前,假新闻、网络暴力、“低级红”、“高级黑”等现象的出现,是因为从业者没有树立科学的价值观。不少学生毕业后到公关公司、市场化媒体工作,受工作环境的影响,也加入了博流量、谋热搜的行列。针对这类现象,笔者在本科阶段的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和研究生阶段的新闻采写专题课程中,拿出专门课时讲授新闻真实性问题。新闻必须真实,这是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认为,事实是第一性的,是新闻的本源;新闻是第二性的,是对客观事物的如实报道。事实是已经发生并且确实存在的客观事实。新闻是否真实,关键在于新闻报道者对客观事实的取舍究竟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对事实的观察、分析、评价是否准确、客观。从学生课后的反馈来看,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通过两个阶段课程的学习,都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完成了课程设计的最初目标。

猜你喜欢

传播学研究生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2016央视春晚“咻一咻”的传播学解析
传播学视阈下新一代“四有”革命军人的培养研究
相遇中的“传播”:传播学研究反思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大数据的传播学解读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