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乡村建设背景下农民信息素养提升研究

2023-12-19

现代农业研究 2023年10期
关键词:数字化农民数字

毛 静

(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长沙 410116)

引言

随着数字经济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已经深入到了中国的农村地区,数字乡村建设成为了新时代农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战略,并被视为农村现代化和信息化的关键路径。然而,数字乡村建设的成败取决于农民信息素养的水平。在最新发布的“十四五”规划中,数字乡村建设也被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面向农业农村的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建立涉农信息普惠服务机制和推动乡村管理服务数字化等。数字化改造已经开始在农业生产领域推广,数字农业和智慧农业工程的实施已经被鼓励,同时强调加强农业遥感、物联网应用,提高农业精准化水平。信息技术新一轮的革命,为数字乡村建设及数字农业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尽管数字信息技术的应用范围和水平在不断提高,但我们也要认识到数字信息技术的获取及使用存在一定的“门槛”效应,是否能跨越这一道“门槛”,取决于农民信息素养水平的高低[1]。

1 农民信息素养的概念

1.1 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是全球信息化时代所必需的一种基本能力。它源于1974年由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所提出的概念。1989年美国图书协会(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ALA)定义的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信息素养的重要性在于,它使人们能够准确判断何时需要信息,以及如何获取、评价并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只有具备信息素养,才能在信息泛滥的时代顺利地进入并融入社会生活。

1.2 农民信息素养

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其中,提高农民信息素养是数字化乡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农民信息素养界定,是基于信息素养基本概念,对特定人群的信息素养定义,包含特定农技培训或农技信息资源的应用技能。数字化乡村建设中,“三农”问题是核心目标。通过加强数字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不仅可以促进农业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治理的数字化水平,还可以激发农民创新的潜力,提升农民素质。为此,在数字乡村建设中,政策制定、技术支撑、人才培养、信息安全等耦合机制要素相互作用协同推进,实现数字化乡村建设的综合效益。

同时,针对农民特定的信息素养需求,数字化乡村建设应加大对农民信息素质的培养,旨在推动数字乡村经济的发展和“三农”问题的解决。提高农民信息素养的同时,推动农民技能和素质提升,促进农村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农业生产的现代化转型和升级,提高数字化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水平。这将为农村地区的现代化发展和数字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1.3 数字乡村建设与农民信息素养提升的耦合关系

耦合机理要素包括政策体系、技术支撑、人才培养、信息安全等方面。政策体系的制定和建设是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保障,必须坚持基于国情的原则,确保政策体系的实施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技术支撑方面,要加强数字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打造数字乡村云平台和数字农业基地,提高数字化支撑的效率和可靠性。此外,农村地区的人才培养也是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环节,必须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更多的数字化人才,满足数字乡村建设的需求。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安全也越来越成为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问题,必须加强信息安全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增强数字化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正在逐渐改变农村地区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治理方式。要想实现数字乡村建设,需要考虑到耦合机理要素的相互作用。数字信息技术与农村经济的融合,不仅能够带动农业生产的现代化转型和升级,还能够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在数字乡村建设中,应根据耦合机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关系,协同推进各项工作,提高数字乡村建设的综合效益。要处理好政策引领和实践创新的关系,注重技术创新和人才引进的耦合机制,关注信息安全和数字化治理的耦合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数字乡村建设与农民信息素养提升之间的有效衔接,为农村地区的现代化发展和数字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2 数字化乡村建设背景下农民信息素养提升的困境

数字化乡村建设的核心依然是以人为本,主要发挥农民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农民信息素养的提升是解决农村信息化发展困境、释放农村数字化潜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关键途径。作为数字化乡村建设的基础和关键环节,农民信息素养培育已成为国家数字化乡村建设政策的重要着眼点。然而,农民信息素养培育中还存在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数字化乡村建设和智慧农业等数字化方案的进一步发展[2,3]。

2.1 农民个体主观能动性不高,学习动力不强

农民信息素养不仅仅是数字化乡村的基础和关键所在,同时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推动农村数字化发展的基石。农村数字化发展正如火如荼地推进,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其中农民个体主观能动性不高和学习动力不强是关键之一。由于生活环境和信息交流方式的局限性,相对于城市而言,主观意愿学习的动力不强。

2.2 乡村体整体文化水平不高,内生动力不足

乡村文化和习俗是农民日常生活的积淀,具有很强的地域特色和区域独特性,一旦受到外来或陌生力量的冲击,就有可能出现混乱和不适应。受限于农民个体文化,村民难以适应新生事务,甚至出现排斥心理。乡土文化作为农村的传承与精神之脊,为农村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而数字赋能乡村建设与发展则需要农民具备相关的数字技术和信息素养。然而,内生动力不足也成为数字乡村建设发展的瓶颈。传统观念使农民对数字化乡村的应用和发展存在理解障碍和认知短板。

2.3 数字化基础设施薄弱,环境氛围不浓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指出,持续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强调深入实施数字乡村发展行动,推动数字化应用场景研发推广。数字化基础设施是数字乡村发展的基石。尽管多年来一直强调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性,并制定了一系列有关政策和措施,但仍有许多乡村地区面临着网络覆盖不足、通信设施老化、数字设备匮乏等问题,与城市之间的数字基建存在巨大鸿沟,难以形成农民信息素养提升的信息化环境。

3数字化乡村建设背景下农民信息素养提升路径

数字乡村建设与农民信息素养的互动关系异常重要,数字乡村建设的成功与否,也需要以农民信息素养的有效提升为关键衡量指标。为此,一方面加强数字乡村的全方位建设和发展,包括制订科学的发展规划、完善专业基础设施以及提供为乡村数字人才提供保障等;另一方面需要持续推进农民信息素养的提升,包括培育乡村数字文化、提升农民文化素质和激发农民内部信息素养动能等方面的工作[4,5]。

3.1 以人为本,提升农民个体学习意识

在数字乡村建设中,重视个体的能动性和主观能动性,激发农民内部的信息素养动能。各地可以结合当地的经济特点和文化传统,开展各式各样的信息素养培训活动,为广大农民提供系统的数字经济知识和技能培训。同时,通过开展网络学习、线下培训、实践活动等方式,提高农民信息素养水平的同时,也注重培养农民个体的意识和动力,进一步推动数字乡村建设的顺利实现。

近年来,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中国农村也在积极探索数字乡村建设的发展道路。而在数字乡村建设的背景下,提升农民信息素养成为了关键的工作内容。当今社会,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与普及逐渐深入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增强农民信息素养意识,提升其主观能动性,丰富个体知识体系,加强信息素养教育培训,成为了十分必要和紧迫的任务。在数字乡村建设中,以人为本是重要的原则。因此,提升农民信息素养与个别学习意识显得尤为重要。首先,我们需要重视信息化培训机制的建设,加强乡村基层组织的信息能力建设,引导农民积极前往场所学习,参与到信息化学习和应用中,掌握和了解数字化乡村建设的基础知识[6]。同时,我们需要探索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如建构社交互动平台,建立电子图书馆、线上课堂等都是提升农民信息素养的有效方法[7]。通过这些方式,农民可以获取更多的信息,了解更多的数字化技术知识,学习和掌握数字经济的概念、理念和技能,为数字乡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持。

3.2 以文为引,注重乡村文化的有效融合

数字乡村建设承载着乡村文化传承、农村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农民信息素养提高等多个方面的任务,必须注重乡村文化的保护、推广和创新,让其成为数字化乡村建设的有效纽带,实现数字化乡村建设与农民信息素养的良性循环。

在数字化乡村建设中,以文为引,注重乡村文化的容纳融合,引导农民个体发展与数字化乡村振兴同频共振。在数字化乡村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融入地方特色和乡村文化,以文化育人、文化发展的方式,提高数字化乡村建设与农民信息素养的耦合,从农民创业、农耕等方面提升农民个体的生活的幸福感;充分挖掘和发扬地方文化特色,在推进数字化乡村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准确把握本土的乡村文化特点,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新型产业等方面,为其提供更好的支撑和服务。同时,通过文化活动、文艺演出、文化展览等方式,弘扬乡村文化特色,这样不仅能够提高乡村居民对数字化乡村建设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也能激发农民对学习数字技术的热情和主动性;将乡村文化融入到数字化乡村建设中的理念与实践之中,可增强农民学习的内生动力。在数字化乡村建设中加强宣传推广乡村文化特色、数字技术的进一步应用,能够更好的引导农民探索科学、文化、生态等多维度的知识,在丰富其知识结构和提高信息素养的同时,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和转型升级,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3.3 以智为根,夯实乡村数字化基建

以加强数字化基建为主线,聚焦数字创新、乡村治理、职教资源、信息化培训等核心需求,完善数字基础设施、提高信息素养、推进农村数字化进程,夯实数字化乡村建设的实施成效,为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8]。

在数字化时代,以智为根,夯实乡村数字化基建,是推进数字化乡村建设的基本前提和保障。在数字化乡村建设中,加强智慧乡村建设,缩小城乡数字鸿沟,不仅可以推动农村数字化进程的发展,同时也能更好地促进乡村治理,扩大职教资源输出,加强信息化培训,提升信息素养培育氛围,帮助农民更好地适应数字化时代的发展;数字化基建是智慧乡村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智慧乡村建设应当注重以人为本,根据乡村的实际情况来制定智慧乡村建设的计划,逐步完善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数字化经济的发展。有效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来优化农村治理,如智慧交通、智慧环保、数字化安全、社会治安等多个领域。除此之外,加强乡村数字化基建也需要注重职教资源和信息化培训。通过搭建职业教育培训基地、建立职业技能鉴定机制等方式,提高农村人才素质和职业技能水平。同时,通过加强信息能力培训,使农民积极参与到数字化乡村建设中来,为数字经济的振兴和农村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提供人才支持。

4 结束语

数字乡村建设不仅仅是基础设施的数字化升级,更应该注重提升人们的数字化能力水平。数字乡村建设必须以人为本,农民信息素养水平的提升是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模块。信息素养是农民在数字化时代中获取、理解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农民的信息素养能力的提升,有助于打破数字鸿沟,促进信息的平等获取和分享,在乡村建设数字化进程中,使农民充分享受数字化红利,需要协同发展外在信息环境和内在信息能力,所以农民信息素养水平提升是数字乡村建设背景下以人为本不可忽视的乡村振兴着力点。

猜你喜欢

数字化农民数字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数字化制胜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
数字变变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