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建设路径探究

2023-12-18毕节职业技术学院何园园

内江科技 2023年10期
关键词:产教校企岗位

◇毕节职业技术学院 何园园

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已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产教融合”必然是新时期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和职业人才培养优化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和路径。职业教育倾向于体现其技术技能的应用性,需通过立足企业和行业的客观实际需求,不断深化产教融合理念,逐步探索不断夯实职业教育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新要求、新标准、新模式、新体系,不断推进基于产教融合理念下的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和职业人才培养的优化。并在此基础之上,从进一步创新专业办学模式、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改善专业办学基础条件、提升专业优质教育资源建设、创新教学载体和平台,提升教师教学和整体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提出专业建设的思考和路径。

一、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一)课程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和资源较缺乏。

当前大部分国内院校开设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包括:仓储管理信息系统、ERP供应链管理系统、运输管理实务、企业经营沙盘对抗、物流虚拟仿真、数据库和信息技术等课程内容,并强调教学相长,学中做、做中学,逐步开始倾向重视以就业市场岗位实际需求为导向,不断促进纵向深度融合。从而为社会培养具备岗位所需的必备技术技能的通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因近年来物流行业的飞速发展,软硬件更新迭代的速度加快。大部分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物流课程配套的软硬件设施设备升级改造的后续资金投入匹配不足等情况,开展专业物流实训的师资力量相对较缺乏。与此同时,课程体系等的建设相对滞后,实训资源相对较欠缺,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大型项目、复杂的工作场景等均很难实现通过简单的实操实训来达到模拟的作用和效果,加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够深入,造成部分高职院校虽然有相应的实训类项目,但因缺乏针对性较强的智慧物流实训和岗位实践,学生们难以获得智慧物流实际工作岗位所需要的专业核心技能。

(二)产教融合力度不够。

不断逐步推进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是十九大以来对我国职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与此同时,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是不断提升职业教育培养质量、真正培养社会所需、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基石。同时,各高职院校也应紧跟国家政策、发展规划及时代需要和企业实际,为用人单位培养满足不同岗位实际需求的专业技术技能型物流人才。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方面不断深入,但依旧存在覆盖面不广、融合力度有限、深度不够等问题,其主要原因在于大部分企业在产教融合中常处于被动合作状态,没有真正参与融入到校企合作的工作中,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缺乏时间精力的投入,产教融合的参与度不够。其直接结果是导致大多数时候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仅仅浮于表面,并未实质地开展相关工作。

(三)物流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人才需求存在差距。

随着物流行业的飞速发展,物流岗位所需的设施设备也在不断更新迭代,物流企业的实际用人需求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而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物流人才的职业院校,所培养的毕业生应精准匹配企业岗位的实际需求。与此同时,学校也应紧跟时代所需和物流企业发展的岗位实际需要。但实际情况却大相径庭,部分职业院校目前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均具有一定滞后性,教学内容相对较陈旧,教师到企业参与岗位实践锻炼的时间有限,无法做到深入、完全掌握当前物流行业前沿的现代化的应用技术,同时也不能获取到用人单位之于岗位所需的实际用工需求。因此,教学内容往往与企业的具体岗位需求不符,导致出现部分毕业生走向工作岗位后,仍然无法满足就业岗位的实际工作需要,需要企业开展系统的岗位培训后才能上岗和胜任工作安排。

二、物流专业在“产教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产教融合”合作平台的搭建尚不健全。

当前,校企合作平台的搭建尚存在较多问题,大多时候校企合作仍停留于形式和表面,尚未做到校企合作深度融合,没有真正与地方区域内的物流企业开展深入合作,同时对职业教育先进理念的深刻领悟和应用不够。在当前众多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中,通常情况下是学生随同教师到当地物流企业进行参观学习和交流,学生对物流行业和相关企业的了解和认知仍然依旧停留在对理论知识的了解层面,没有真正参与企业岗位实操、实践锻炼等。在学生的顶岗实习过程中,学生能够真实地参与到企业岗位实践锻炼,融入到工作岗位当中,特别是物流企业涉及的仓储、运输、配送等具体作业环节,但是学生参与岗位实践锻炼与企业员工的工作性质在管理方式上尚存在较大差异,企业很难对学生进行全面指导、系统培训及深入监督和管理,尤其很难做到深入到绩效考核和薪酬待遇等工资福利层面。诸如此类情况,导致大部分学生只能掌握到物流管理专业的部分技能,缺乏综合素质的整体培养及创新能力的提升。当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整体运行机制尚不完善,部分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是学校自发与企业开展的合作,政府部门没有参与其中并提供相应的政策扶持和指导。基于目前现状来看,造成部分院校为了和企业保持校企合作关系,所投入的教学费用及教师的师资培训成本居高不下,校企深度合作无法得到保证。与此同时,参与校企合作的部分企业也常出现因为没有相应政策倾斜而导致参与的积极性大幅降低,很难维持长期稳定的状态。这种现状不利于产教融合理念真正落到实处,同时也不利于学生技术技能的进一步提升,“产教融合”合作平台的搭建总体尚不健全。

(二)“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目标建立主体较单一。

物流管理专业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涉及的知识面广而复杂,同时企业对物流从业人员的技术技能掌握的要求较高、标准较严。因物流岗位的设置与职业技能标准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故而在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过程中,校企双方对人才培养目标及需求的认识存在一定差异。因受到地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校企合作的部分企业很难提供与专业匹配的岗位需求。多数为专业性不强的基础岗位,很难满足毕业生岗位实习的需要。造成部分学生参与顶岗实习的积极性不高,基于目前现状,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过程中尚存在较多问题。与此同时,传统学科的发展对物流类专业的影响较大,教学过程中更加倾向于理论教学,实践操作性相对较少,造成学生所学知识与实际岗位需求存在一定的滞后,学生掌握的知识不能与企业实际需求无缝对接。基于各种因素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实际运行中效果并不理想。“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目标建立主体较单一,仍需加强各方沟通,建立完善的“协同育人”机制。

(三)产教融合资源优化欠缺。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资源丰富,涵盖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实践基地等。然而在实际的校企双方开展合作的过程中,部分院校因校企合作起步较晚发展滞后、体制机制不健全、双方合作政策不完善、合作经费不充足,资源匮乏合作不深入等因素,导致校内实训基地在建设与管理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难度,在实训场地的规划和针对教学过程的监督等均存在一些客观的问题。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学校实训场地的硬件配套和物流信息系统的应用为实训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和基础设施保障。但因实训过程中有较大的局限性,实用性并不高,导致学生到进入企业实习后,仍然需要对LIS等物流操作系统重新学习、掌握,对学生实习的效果和积极性影响很大。一方面学校的实训资源条件相对有限,另一方面也亟需加强专业教师的培训和指导。物流专业在国内起步相对较晚、发展较慢,本专业的物流教师相对缺乏,多数任教老师为相近专业的老师,与此同时,学生规模不断扩大,对专业教师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导致需聘请校外教师兼职授课,外聘教师的教学质量良莠不齐,有的教学经验不足,教学过程偏向理论化、概念化,实训操作较少、学生整体满意度不高,同时授课内容多半为理论教学,很难指导学生实习实训。因此,亟待进一步加强产教融合资源的配套,学校应从硬件设施设备的建设、打造高水平专业化教学团队等诸多方面不断优化和提升产教融合资源的配置和师资队伍的建设等。

(四)“产教融合”体制协同性较低。

职业院校通过与行业企业间开展产教融合,最终实现产与教的深度有机融合,在产教融合教育模式的框架下,各地方职业院校产教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校企间产教融合关系不够稳固和深入,大多停留于表面形式。产教融合模式大多表现为职业院校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然而企业则表现为被动接纳人才的输入,未根据行业企业的实际需要长远规划人才需求的培养等;所输出的人才自然难以满足物流行业实际岗位的人才需求和发展趋势。另外,在体制机制的建立等方面,政府、学校及企业相互间尚未建立多方联动机制,未能建构相应的良性激励措施和举措。直接影响了职业院校学生对未来就业的计划与打算。体现为学生参与实习实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下降、专业技术技能提升较慢、职业素养和能力明显缺乏,加之物流行业的特殊性,学生很难在在校期间进入大型企业开展深入实践,各种制约影响因素较多。学校、企业、政府间开展“产教融合”的体制协同性整体较低。

三、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建设路径探究

(一)不断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通过不断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将校内课程与校外企业文化及岗位实践锻炼深度融合,并融入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中。在相关教务部门的主导下,组织行业领域内的专家及校内专业带头人等,坚持从实际岗位需求出发、以学生为主体,围绕专业和行业实际岗位需求有针对性地制订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逐步修订完成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职业院校淡化理论,强化技能应用,侧重实际操作和实践应用等具体环节,以创新培养物流管理专业技术技能人才为着眼点,围绕知行合一,自信创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将专业知识有效地贯穿融入到行业企业的实习实践活动;第二,增加与企业实际岗位需求相对接的实训操作课时,开展系统专业的实训指导课程,并通过增设实训拓展课程,为学生今后就业走上实际工作岗位做好全方位的充分准备,整体提升学生的专业技术技能,争取在学生踏入社会前,熟练掌握相对应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本领,最终实现行业领域的高质量就业。

(二)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通过对标企业岗位实际需求,创新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探索校企双元协同育人办学,不断推进完善思政公共课、通识课平台、专业实训课平台及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的建设等,搭建“专业平台+岗位需求”的精准对接育人模式,根据岗位需求精准对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全面提升学生的技术技能水平和素质。与此同时,根据最新的行业标准、职业资格标准、企业聘用人才的选聘标准、行业技术标准、职业能力测评标准等,并依据物流行业岗位的实际用人需求,创建政行校企多方主体协同育人的以培养应用型复合人才为宗旨的多元评价体系。最终实现学生在校所学即岗位所需。与此同时,通过开设职业素养课等方式,将职业素养课程、人文素养教育等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全方位、全过程、师生全员参与的协同育人体系,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和敬业精神等,全面有效地提升学生自我认知、加强职业归属感和认同感,提升培养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内驱力。通过在校期间系统的专业理论学习和技术技能实训,扎实掌握岗位所需知识和本领。通过与企业开展产教融合,真正引入企业真实性运营项目开展生产性实训,并同时通过顶岗实习、行业实践等方式加强和培养学生参与岗位锻炼和实践的综合能力,不断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

以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为纽带,整合校企优质人才资源,建立兼职教师人才库,制订兼职教师评价考核办法,每年聘任5-10位企业行业专家、技术能手、业务骨干承担技能实训课程教学。逐步形成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兼职教师队伍。同时,对接“1+X”证书制度试点和目标导向的模块化教学改革,培育一批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教师,打造一支结构化、跨专业的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根据专业特点从教学态度、教学实施、教学内容、教学成果等多个维度考核团队教师的全过程教学工作。与此同时,大力提升教学团队的信息化教学管理能力。为团队教师职业生涯发展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不断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加大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参与专业师资培训的力度,学习借鉴和吸收行业领域最前沿的理念和知识,多措并举不断加强教师队伍的师资培养和能力提升,打造综合素质过硬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四)不断夯实基础设施办学条件,完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建设。

通过校企双方深度融合参与共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等方式,不断夯实基础设施办学条件,同时通过对校内实训基地进行信息化的升级再造,最终实现校内任课教师、上课学生与校外企业导师间通过智能手机、计算机等终端设备实现实时共享的理实一体化教学,与此同时,所有教学资源和数据均可同步上传到教学资源共享云平台,即时查看和同步获取学生实训实践的效果,最终实现对学生实训过程的全方位、全过程实时监控和信息化科学管理。与此同时,加强与行业企业的沟通合作,延伸校外产教融合生产性实训基地。通过现代学徒制、双元育人等多措并举的培养方式加强校企双方深度融合,确保为企业输送岗位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同时,校企双方可通过共同参与开发教学实训软件系统等,更好地为学生提供专业化的实训指导和定制化的培训服务。不断夯实基础设施办学条件和实训配套,完善提升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建设。

四、结束语

在产教融合培养模式下,基于企业对新时代专业人才的高标准要求,校企双方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方式实现协同育人是培养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的必然的选择。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尚存在较多突出问题,但校企双方均在不断探索适合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产教融合的方式和途径,通过制定科学高效的评价机制,国内技术技能型专业人才的培养将会有更大的突破和创新,促进带动整个物流行业不断持续向好发展。职业院校通过产教融合的培养模式,能最大化地满足企业对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需求,在一定程度上高标准和高质量的为企业输送了相关的技术技能人才,也相应地解决了学生就业难和企业招工难的两头难问题,真正实现按岗位实际需求培养合格人才。

猜你喜欢

产教校企岗位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