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渔鼓戏电影《枣乡喜事》叙事中的对立元素

2023-12-18李彦红

戏剧之家 2023年31期
关键词:新风尚彩礼面子

李彦红

(滨州学院 人文学院,山东 滨州 256600)

作为首部渔鼓戏电影,由滨州戏剧家臧宝荣编剧、杨真导演的《枣乡喜事》无疑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供了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答案。然而,《枣乡喜事》的成功不止于其对渔鼓戏和电影艺术形式的融合,还在于其很好地将国家聚焦的热点问题、百姓熟悉的身边事、滨州当地的民俗以及观众喜闻乐见的大团圆结局等元素结合在一起。而其叙事中的对立元素,更是为故事情节的推进以及主题的表达增色不少。本文从习俗上的“旧”与“新”、思想上的“守”与“放”、生活体悟上的“悲”与“喜”三方面着眼,考察《枣乡喜事》叙事中的对立元素。

一、习俗上的“旧”与“新”

从《枣乡喜事》女主人公田枣的身份设定来看,她不仅经营着“枣乡”的海产店,还兼任村里“移风易俗宣传员”一职。如此一来,影片便具有对地方性民风民俗较强的指向性,“移风易俗”更是直接点明了该影片必然存在的旧习俗与新风尚之争。

由于该片主要围绕“喜事”展开,因此此处的习俗主要是指婚俗,在影片中则具体表现为“彩礼”等。“旧习俗”主要是指崔哈哈、多多妈等老一辈所主张的“结婚是人生中头等大事”“一定要大操大办”等观念。如孙小柱和郑多多的婚事,便是通过六万六的下车费、已付的三十多万等一系列具体的数字,来表现旧习俗中以彩礼数量来衡量男方对婚事的重视程度的陋习。之后崔家在向田枣家提亲时,田枣妈提出的三金、豪车、别墅等高端的物质要求,实则也是对金钱的要求,崔哈哈的70 多万存款无法满足对方的要求。

由此首先可知,“旧习俗”与金钱相关。而且这笔金钱并非普通的数额,崔哈哈当年向田枣妈提亲被拒恰恰就是因为彩礼少。因此,与“旧习俗”挂钩的金钱数额是相当高的,甚至高得让崔哈哈茶饭不思、让孙福来一家人过不下去,甚至到想要自杀的程度,这便是彩礼的负面作用。

其次,影片中的“旧习俗”主要指男方给女方彩礼,而且主要由男方的父亲负责。影片中崔哈哈为田枣妈要的彩礼发愁,主张“这结婚是结他爹”,以及孙福来为两个儿子还债即是最好的证明。这在说明了父权社会中“男子为一家之主的观念”的同时,也强调了在承载家庭血脉延续[1]方面男子的重要性。

再次,“旧习俗”与人心相关。在彩礼方面,男女老少不乏攀比的心理,崔哈哈讲他儿子的婚礼“总不能卖盐的喝淡汤吧”,即要“办得都比他们强”,便是攀比心理的表现。正因为此,彩礼才会居高不下,呈不断上涨的趋势[2]。影片还诉说了一个情结的问题:崔哈哈年轻时因为彩礼少被拒,没有娶到心仪的田枣妈不说,还让老父亲因此撒手人寰。这是他一生的心结,因此在操办婚礼时,他格外地重视彩礼,哪怕借钱也必须满足女方的要求。由此,在经济、社会、心理等多重作用下,形成了高价彩礼的“旧习俗”。

与“旧习俗”相反,以田枣、崔小成为代表的年青一代则主张“喜事新办”的新风尚,喜事新办主要表现为倡导零彩礼,自创家业等,这是对旧习俗的有力宣战[3],是“移风易俗,树新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4]的体现。以田枣为例,从她劝阻多多不要无理取闹要下车费,到公开对抗崔哈哈、多多妈,以及说服自己的母亲、父亲,设计让崔哈哈醒悟等情节可知,田枣一系列积极主动的行为都是直指“旧习俗”的。而从包括崔哈哈、多多妈在内的“旧习俗”拥护者最后也主动选择集体婚礼这个结局来看,新风尚无疑是胜利了。这个胜利甚至在崔哈哈悔悟的瞬间,在多多妈以亲家的名义投资时便已经取得了。

二、思想上的“守”与“放”

《枣乡喜事》中旧习俗与新风尚的对峙与思想上老一辈的“守”及新一辈的“放”是分不开的。老一辈的“守”最突出的体现是守面子。在孙家婚礼上,孙福来求崔哈哈借钱给他,说的是“你要是不帮我,我这张老脸就真掉在地上了”;崔哈哈在喝喜酒时的唱词是“面儿,面儿,面儿,人这一辈子啊活得就是这张脸”,都很好地表达了他“守面子”的心境。喜事中能支撑面子的首当其冲是彩礼。因此,为了守住面子,即使是超出能力范围,也要支付高价的彩礼。这也是多多在婚礼现场临时加码要下车费时,孙福来在明知债台高筑的情况下还是再次低声向崔哈哈借钱,而崔哈哈也坚决支持的原因。

其次,“守”体现在守家长地位上。无论是崔哈哈口中的“孝”“户口本、房产证”也好,还是田枣爸的“这么多年养你容易吗”,多多妈的“养你这么大”也罢,其实都在变相地证明他们的家长地位。不同的是,“孝”是通过伦理,“户口本、房产证”是通过经济,“这么多年养你容易吗”“养你这么大”是通过心理,帮助家长把控自己家长地位的话语权。通过把控话语权,进而实现他们想让儿女听话,顺从他们“守面子”的目的。

这种思想的“守”是由诸多原因造成的。首先,这种“守”与传统宗族生活相关。在一个宗族里,许多人一辈子生活在一个地方,每个人都与其他人息息相关,所以每个人的生活不是个人的,而是群体的。影片中,当高利贷上门到孙家讨债时,崔哈哈吹起喇叭,一时间村中的男子都手抄武器前来相助,这一方面体现了村民互帮互助的情谊,另一方面也透出些许传统宗族群体生活的影子。在这样的环境中,久而久之,便会出现“为了避免出错,而通过从众行为来获得的一种面子”的现象[5]。所以,当村里其他人结婚都出彩礼时,彩礼也成为了一种群体参照。此外,在群体生活中,自己活得好,外人才不敢欺负,因此,很多人也会通过守面子的形式来表现自己的好。崔哈哈讲的“结婚越场面儿,两家就越有面儿,扬眉吐气挺腰杆啊,外人才不敢,不敢小瞧咱哎”便是此种现象的真实写照。

其次,这种“守”与儒家思想也有联系。“父为子纲”是三纲五常中的重要内容,影片中崔哈哈坚持儿子一定要听他的,讲“他想新办,他得先问问他爹我,他想办他就把他爹我办咯”,这种不容忤逆的想法便是此等思想的反映。不仅是崔哈哈对他儿子如此,再向上追溯也能找到些许痕迹。“他爷爷临终交代俺,办红事就要给祖宗长长脸”,即崔哈哈的父亲也是这样要求他的。这样传承下来的“守”往往根深蒂固,很难容纳新生力量。只不过随着时代发展,这种“父为子纲”似也适用于“母为女纲”,影片开端多多要钱时每句必带的“俺妈说了”便是女儿处处唯母命是从的表现。

影片中田枣、崔小成等人物则与此不同,他们拥有的是“放”的思想。这种“放”首先体现在对守面子的对抗上。田枣曾公开质疑过“好受难受谁知道,何苦为了面子丢里子”。这说明田枣追求真正幸福的生活,而非物质的膨胀带来的、给别人看的幸福表象。其次,“放”体现在拒绝的方法上。田枣先前也通过直接对抗的方式反对过彩礼,但就是批评了多多、崔哈哈、多多妈,也阻挡不了多多还是要到了她的下车费,多多妈更无半点悔过之心,崔哈哈也仍坚持着他的主张。由此也可见,在对“旧”的斗争中“新”的不易。于是,田枣和崔小成在自己的婚事上采取了欲擒故纵的新方式,让崔哈哈也“放”,豪迈地去提亲,让田枣妈也“放”,大胆地要彩礼。显然,田枣的“放”似乎也应用了一定的“守”,既然长辈们坚守的对象是重金彩礼,田枣便在这点上做了文章,用“放”的猛药让崔哈哈幡然醒悟。因此,田枣应用“守”的目的是让守旧的人清楚地认识到旧的弊端。除此之外,“放”还体现在自主创业取代彩礼上。崔小成把乡村的美好发到抖音,开发乡村旅游事业。在这里,抖音不仅是一种网络新兴平台,还将保守的村子带向了开放的平台。对这份事业,田枣是支持的,还说服母亲、父亲不要纠结彩礼,改为支持旅行社的投资。

田枣等人“放”的思想与他们是大学生、受过高等教育有关。正是头脑有了知识的武装,田枣他们才能理性地看待旧习俗问题,田枣敢于公开说多多妈“歪理”“就是不学好”实则是在用理性挑战陋习。此外,田枣会用计谋去实践证明文明新风的正确性,并对自己的未来进行规划。其次,这也与年轻人对爱情的憧憬有关。田枣说“结婚是爱情绽放的绚丽鲜花,不能让金钱亵渎它”,即在田枣等人看来,爱情是纯洁的,不该掺杂金钱的杂质。再次,与他们是年轻人,有一腔热血有关。旅游项目的自主创业需要极大勇气和资金投入。不同于父亲省吃俭用攒钱只为给他攒结婚彩礼,崔小成会将所有资金用在旅行社事业投入上。最后,与他们生正逢时有关。崔小成生活的年代是大力倡导文明新风的年代,是有抖音等社会推广平台,有政府扶持、大力发展旅游项目的时代。这些都是父辈生活年代所不能比拟的。这也使崔小成等人不会囿于父辈过去的时代,纠结过去的旧习俗,反而能够放眼外部的世界,干出一番事业。

三、生活体悟上的“悲”与“喜”

《枣乡喜事》中的旧习俗与新风尚,以及这背后思想上的“守”和“放”,导致了人们生活体悟上的“悲”与“喜”。由于前两者的对立,造就了生活的两种形态:苦难和美好。

《枣乡喜事》讲的是喜事,但桩桩喜事背后都有悲剧元素。如孙福来,为了大儿子的婚事,和老伴辛苦劳作好多年,为了小儿子的婚事,又莫名背上了几十万的债务,遭遇高利贷上门要债、亲家上门撒泼等事件后,甚至想到了要上吊自杀;如崔哈哈,有对心上人求而不得的苦楚,有对老父亲意外去世的自责,有早年丧妻、独自拉扯孩子长大的不易;如田枣妈,嫂子为了双倍的彩礼,生生拆散了她与崔哈哈,嫁给了个酒鬼,家暴的痛苦让她宁可独自面对抚养孩子的难,也定要与丈夫离婚……影片中的人物背负着沉默的伤,而这些伤,虽形式各有不同,却殊途同归,呈现出生命之悲。

然而,《枣乡喜事》却是观众喜闻乐见的大团圆结局,这里的大团圆不仅指田枣和崔小成、田枣妈与崔哈哈、多多妈与田枣爸等的婚事,更有原先的“恶人”醒悟向善,代表人物便是多多妈。她从原先教唆女儿要钱、去亲家撒泼、给田枣传播她的旧思想等,到最后幡然醒悟主动以亲家之名投资。田枣爸也是此类人物的代表,田枣爸在《枣乡喜事》中是一个嗜酒如命之人,因酒丢了自己的喇叭手艺、家暴田枣妈,对家庭未尽半点责任,却一心想着从田枣彩礼中捞些好处,这样的负面人物在田枣的一番说辞下,竟也砸碎所有酒瓶,重拾起了他的喇叭,吹出美妙的声音,还收获了与多多妈的爱情。

综上可知,人人都向往生命之美,不喜生命之悲。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生命之悲有时也是人们在追求生命之美时造就的。如《枣乡喜事》中为了儿女美好的婚姻,父辈使出了浑身解数,哪怕债台高筑也不怕。但不曾想,这种不合时宜的追求在得到婚姻的同时也招致了苦难,这苦难甚至能毁灭整个家。而且,在经历过苦难后,人们往往会想办法克服苦难,走向美好。这样一来,苦难与美好似乎辩证统一了起来。而关于如何避免苦难,追求美好,《枣乡喜事》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顺势而为。

四、结语

《枣乡喜事》是部包含着悲剧元素的喜剧。马克思认为悲剧产生于“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矛盾”。影片中重彩礼的旧习俗恰兼具着这样的喜剧和悲剧的意义。负债式的重金彩礼却被奉为至上的法则,殊不知此等旧习俗早已不适应历史前行的车轮,必然被历史淘汰,并被适应历史发展的“新风尚”取而代之。

猜你喜欢

新风尚彩礼面子
案例1 “圾”遇新风尚
该不该倡导“万元彩礼”?
勤俭节约,引领生活新风尚
我,结婚不要彩礼
彩礼逐年涨,男娃不敢养——农村“天价彩礼”已成脱贫障碍
安利引领健康塑形新风尚
“Face Culture” in China and America
某贪官的面子
天价彩礼
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