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音乐作品的演唱技巧及风格

2023-12-18

戏剧之家 2023年31期
关键词:装饰音演唱风格荷包

白 钰

(陕西青年职业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68)

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背景下,各种类型的音乐作品随之产生,民族音乐逐渐被忽视,但其精神始终存在。民族音乐作品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可以明显体现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民族音乐拥有深远的意境,表达迂回婉转,演唱者通过“线”性表演方式,满足听众的审美需求,同时,演唱者还能通过音乐作品,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反映实际生活状况。

一、民族音乐作品的演唱技巧

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民族音乐已经成为比较成熟的音乐体系,具有丰富的演唱技巧,演唱者结合下沉、释放、暂停等呼吸法,灵活掌握民族音乐演唱技巧,利用民族音乐作品的差异性,为听众创造一个美好的听觉盛宴。

(一)共鸣技巧

在民族音乐演唱训练过程中,演唱者要重视重腔练习,目的是为锻炼共鸣技巧、增强共鸣能力。共鸣技巧的主要原理为优化演唱者的声音共振,使其口腔、头和胸部产生共鸣,在转换音色时,凸显其流畅性特点,有利于听众与演唱者产生共鸣。演唱者在表演时,主要应用胸腔发力,使音乐作品具有强张力、音色沉稳、音律自然等特点。在高潮阶段,演唱者应用头腔产生共鸣,有利于提升音调,使口腔发出的声音具有自然性。针对音乐作品转换不同音色和风格的需求,共鸣技巧能使演唱者应用不同腔体,产生音色、风格过渡自然的良好效果。通过共鸣技巧训练活动,演唱者可以真正掌握不同腔体的应用价值、深入了解民族音乐的演唱技巧、提升音色的流畅性和自然性,带领听众进入音乐作品的意境中,凸显民族音乐作品的独特魅力,体现民族音乐作品的演唱价值。

(二)语言技巧

民族音乐的演唱语言技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混声和拖腔、传统板式、装饰音处理。

第一,混声和拖腔。民族音乐作品主要指将多种音乐类型相互融合,演唱者利用混声和拖腔等演唱技巧使声音具有圆润性、自然性、通透性等特点。在混声练习中,演唱者融合真假声,为听众营造高深莫测的氛围,有利于吸引听众的注意力。在演唱过程中,演唱者结合“美声,民族,通俗”的技法特点,通过演唱节奏和情绪刻画人物形象,为音乐作品赋予深刻内涵,与听众形成情感共鸣。例如,在演奏《江姐》的过程中,演唱者融入多种演唱技巧,调整多声区,在掌握声音技巧的基础上,保证声音过渡具备和谐性特点,使整个表演具有统一性、柔美性特征,并充分表现出江姐坚韧不拔的英雄气概。应用拖腔的主要目的为渲染演唱气氛、使音乐作品具有感染力。在大多数音乐作品中,拖腔主要存在于唱段句尾部分,帮助演唱者抒发情感,将听众带入故事的结局,深刻体会作品代表的民族精神,使音乐作品贴近实际生活,并具有亲和性。

第二,传统板式。传统板式产生于传统歌剧,其与民族音乐作品融合,有利于继承传统音乐艺术。传统板式具有增强旋律性、创造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等特点,演唱者可以准确地掌握演唱节奏,活灵活现展现人物形象,避免作品和人物形象出现冲突。例如,在演奏《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贡献》过程中,演唱者融合传统板式等演唱技巧,实现传统和现代作曲风格的充分结合,准确掌握演唱节奏,为民族音乐作品画上浓厚色彩。

第三,装饰音处理。装饰音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其对演唱者的基本功有较高要求,演唱者通过掌握音乐韵律,提升装饰音处理效果的同时,还能通过演奏技巧展现音乐作品的特点。滑音、颤音等装饰音的运用,有利于深入刻画人物形象。装饰音中的起音位于歌唱开始环节,只有在保证起音质量的基础上,发声质量才可以得到明显提升,演唱者需要保持平稳、松弛的心理状态处理起音,找到准确的胸口发声位置,使起音更加干净。装饰音中的连音主要作用是创造优美的歌唱旋律,演唱者注意气息和发声位置,通过连贯气息的方法,避免演唱效果受旋律变化和咬字吐词变化的干扰,使演唱过程处于连贯、优美的旋律线条状态。装饰音中的滑音主要指声音在高、低音之间滑动,掌握滑音演唱技巧的方法为训练听觉能力,演唱者掌握声音上、下滑的位置,声音下滑时,声音处于共鸣的高位置,头腔和鼻咽腔的共鸣音位置不断向上移动,同时,抬起软口盖,将声音贴住咽壁向里吸,从而产生圆滑、优美的演唱线条。装饰音中的颤音体现演唱者的心情变化情况,演唱者控制颤音的幅度,保证其波动次数和波形幅度具有均匀、稳定的规律,为整个音乐作品带去生气,表现演唱者优美的歌声。装饰音中的跳进音决定音乐旋律,艺术领域规定三度以内的跳进为小跳,三度以外的跳进为大跳,演唱者为体现不同的气势,选择不同类型的跳进,在由低向高唱大跳音时,演唱者要维持稳定的心态。除上述基本装饰音之外,装饰音中还包括具有特色的花腔等,要求演唱者灵活地应用声部,表现不同的声音特色[1]。民族音乐作品可以传递思想感情,演唱者通过演唱技巧和听众产生情感共鸣,将听众引领入故事情节中。

(三)其他技巧

除处理装饰音等演唱技巧之外,还有调整呼吸、吐字发音等基本演奏技巧,它们属于基本性演奏技巧,主要考验演唱者的基本功,演唱者通过加大训练力度的方式掌握演唱技巧,提高演奏水平,提升舞台表演效果。

1.合理调整呼吸

演唱者需要获得良好的呼吸支撑,使其可以顺利转换高音和低音,避免演奏过程出现突兀性现象。在日常训练过程中,演唱者调整呼吸状态,将呼吸支点放在合适位置,保证歌声具有柔和性和通透性的特点。

2.注意吐字发音

民族音乐具有浓厚的艺术气息,演唱者通过自己的歌声,抒发思想感情,带领听众接受、感知作品,在收听音乐节目中放松心情。演唱者重视演唱、声乐练习,将发音练习放在核心位置,在发音练习方面,配合发音规则,调整发音技巧,凸显大前音、近前音和水平音的特点,使民族音乐作品展现独特魅力[2]。在吐字练习方面,演唱者重视吐字清晰度,这能为民族音乐作品添加亮点,满足听众的基本需求。

3.关注演唱风格

不同类型的民族音乐作品及演唱风格不同,为了满足民族音乐演唱风格需求,演唱者营造了不同形式的演唱舞台,委婉表达音乐作品包含的思想感情,根据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为音乐作品赋予热情、幽默、淳朴等音乐风格,获得不同的演唱效果[3]。在演唱之前,演唱者要调查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分析其中蕴含的道理,并产生自己的见解。民族音乐作品突破传统音乐作品的壁垒,对演唱者的基本功要求较高,在分析演唱风格后,演奏者需要加大训练力度,呈现良好的演唱效果。

二、民族音乐作品的演唱风格

(一)民族音乐作品的演唱风格特征

受民族、地区、品种等因素的影响,民族音乐作品各具特色,但其演唱风格存在统一性特征,主要体现在线条、和谐和意境方面[4]。

在线条方面,演唱者通过控制不同旋律,不断丰富单音内容,制造不同类型的音韵。演唱者融合书法、绘画、雕塑、舞蹈等艺术线条,渲染整个表演场景,同时,要深入分析各地声调、腔调和音韵,通过乐音的线性突出作品的特点。演唱者要合理控制音量、伸缩乐句、转换乐段、变化音色,带领听众进入不同的意境、产生不同的情感,有利于实现“寓情于景”的演唱目标。演唱者掌握线条美化方式,一方面,要加大单音处理力度,处理音律问题,满足音色需求;另一方面,要装饰旋律,使旋律与线条处于统一状态。

在和谐方面,民族音乐作品具有伦理性、非逻辑性的特点,演唱者总结不同类型音乐作品的演唱规律,应用变奏、起承转合等方法创造不同的演唱场景,吸引听众的注意力。演唱时,演唱者的发声和演唱技巧处于和谐状态,在不同的演唱场景中,演唱者不同类型的演奏技巧,使发声具有不同特点,体现民族音乐作品的特征。站在演唱者的角度,演唱者根据作品蕴含的思想感情,调整演唱状态,树立对应的形象,使演唱效果得到改善,达到演唱者和音乐作品的和谐[5]。站在听众的角度,听众感同身受,体会演唱者抒发的思想感情,与演唱者形成情感共鸣,达到演唱者和听众和谐共鸣的目的。

在意境方面,民族音乐作品追求特殊意境,其主要表现在虚和实、传神和感悟等方面。在虚和实方面,演唱者通过高超的演唱技巧,坚持“动静结合”原则,为听众创造“虚实结合”的场景[6]。在传神和感悟方面,演唱者带领听众感受各种场景,发挥音乐作品的作用,引导听众深入感悟音乐作品,有利于达到“意境”的最高境界。

(二)民族音乐作品的演唱风格——以《绣荷包》为例

1.《绣荷包》的地域特点

《绣荷包》属于四川民歌,四川地区雨量充沛、森林茂密,拥有优越的自然条件,风土人情十分独特。四川民歌《绣荷包》凸显了四川女孩对美好爱情、生活的向往,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向听众传递了积极的生活态度[7]。《绣荷包》展现了四川地区传送荷包的场景,将四川女孩绣制荷包、传递荷包的复杂内心活动放置在音乐作品中,演唱者将地域特点融入演唱环节中,展示出四川人民热情、积极的生活状态,展现地区发展欣欣向荣的实际场景。演唱者总结地域特点,奠定了演唱风格的基础,凸显了音乐作品的地域特点。

2.《绣荷包》的旋律特征

在民族音乐作品中,旋律特征和语言咬字可以突出民族音乐作品的演唱特征。四川语言系统包括20个声母、36 个韵母、4 个声调,四川话拥有韵母儿化现象,在《绣荷包》演唱过程中,经常出现儿化音。例如,“正月”的演唱发音为“zeng yue”,“荷花”的演唱发音为“huo ber”,方言演唱能够为歌曲演唱润色。[8]在《绣荷包》的歌词中,出现诸多衬词,例如“咿儿呀”“孤儿嘎”“金刚索罗妹儿”“呦喂”等,利用上述衬词与四川方言紧密融合,提升民族音乐作品表现力。《绣荷包》音域较广、节奏变化丰富,拥有较为婉转的音乐跨度线条,为听众勾勒了一幅美好、积极的日常生活画面。在演唱过程中,演唱者抓住歌词的特征,将四川少女害羞、焦虑的内心感受融入节奏中,向听众展现生动形象的内心活动,使整个音乐作品结构严谨,民族音乐作品优势突出[9]。

3.《绣荷包》的个性化处理

在掌握地域特点、语言咬字、旋律特征等基本风格特点后,演唱者对作品进行个性化处理,进一步升华其价值[10]。在《绣荷包》演唱的个性化处理方面,演唱者更加关注唱腔技巧,由于音乐作品源于四川,在演奏过程中,演唱者应该体现四川女孩活泼、俏皮可爱的特点[11]。例如,在演唱“正月荷包么咿呀”语句时,演唱者应选择大线条演唱形式,气息下沉,表现滑音的感觉,充分表现四川女孩自由活泼的性格特点。在演唱“绣起荷包呀儿伊儿呦”的连续十六分音符语句时,演唱者注意节奏感,充分表现四川女孩激动的心情。细节部分,演唱者要根据音乐作品实际特点,深入研究当地文化,致力于传承四川优秀传统文化。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民族音乐是我国重要传统文化,在演唱技巧方面,演唱者要重视吐字发音、呼吸、装饰音等训练活动,在训练过程中不断夯实演唱基础。在演唱风格方面,演唱者要深入挖掘音乐作品所属地区和旋律特征,精准掌握演唱节奏,为听众营造良好的演唱氛围,凸显民族音乐在艺术领域的重要位置。

猜你喜欢

装饰音演唱风格荷包
装饰音在爵士鼓演奏中的作用探析及运用策略
剪下个荷包样
绣荷包
戴荷包
技术重构:从《窈窕淑女》重识音乐剧演唱风格与审美观念的“缝合”
原生态演唱风格的理性研究
钢琴装饰音发展探究
肖邦钢琴作品中装饰音的运用
——以辉煌大圆舞曲为例
浅谈普米族民歌的演唱风格与技巧
板鼓与大鼓音乐中的装饰音演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