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西锣鼓历史述源

2023-12-18秦志雁许张泽杰

戏剧之家 2023年31期
关键词:锣鼓太原山西

秦志雁,张 超,许张泽杰

(1.山西传媒学院 表演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0;2.太原师爱中学 山西 太原 030000;3.北达科他大学 美国 北达科他州)

一、锣鼓历史

山西锣鼓是一种传统鼓乐。古老的黄河文化,铸就了动人心魄的民间艺术,它以粗犷、剽悍、雄奇、自然的地域特色,表现了黄河儿女纯朴、率直、激昂、豪迈的情怀,因而被誉为“中国第一鼓”①。

(一)锣鼓的发展与背景

从古至今,鼓的起源与发展都是与当地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在不同历史时期,锣鼓的作用也是各不相同。

先秦时代:古代人们为了祈求丰收和采摘粮食,而制作的一种祭祀活动。到了西汉中期时,由于战乱导致北方农奴大量失业,人口逃离家乡进行耕种劳作来谋生。汉代以后,随着农业生产机械化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及手工业是发展,使得劳动力不断减少,所以开始出现用鼓子代替手艺。秦汉时期:由于社会经济水平提高以及手工业需求增加使得鼓子也逐渐淡出人们视线。

“锣”作为山西人最喜爱并且最为著名的乐器之一,也在戏曲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太原市地处黄土高坡区,古称南曲北弦(俗称“四板戏台)”也就是太原市汉台区所产汉代时期的民间胡车水头和蒲州梆子。

(二)锣鼓的保护对象

锣鼓的保护对象主要是戏曲和民间舞蹈。1.表演方式。在山西,人们通常会采用口传心授等形式来传承传统文化,但是这样就使得表演者缺乏一定的专业性与技术含量,并且容易出现演出质量低下、观众流失率高以及社会影响力下降等问题的发生。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整个山西戏曲历史进程的发展,甚至破坏了其内在的精神价值体系。2.表演方式。在山西民间,表演的方式一般都会采用板演、口传心授等传统演出形式。但是这样不仅不利于表演者掌握技艺技巧和文化内涵,而且还使得观众对鼓乐产生审美疲劳。3.表演内容。锣鼓艺术是一种“形”与“神”相结合的综合性表演艺术②,它的表演内容是以人们生活中所体验到或听到过的一些事物和现象为主。在过去,许多人都会说山西锣鼓有“小碗舞”“大刀子”等说法;但如今这些民间艺术已经被现代社会所遗弃了——即便是流传至今也不为大家所知。在民间,人们对锣鼓的了解也大多是以口头讲述为主,很少有人能够亲身参与到表演中来。

(三)锣鼓的保护方法

在山西锣鼓的保护工作中,最重要的是对其传承人和学艺者进行抢救性教育。首先,为山西锣鼓提供广阔的表演舞台。山西锣鼓是与祭祀活动相伴而生的民间音乐形式,社火活动是农耕时代群众社会生活的伴生物,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迎神赛社、社火活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山西锣鼓赖以生存的民俗环境和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山西锣鼓与民俗活动要继续发展仍需扎根在传统民俗文化土壤之中,山西是全国地上文物最多的旅游省份,将旅游与民俗结合势必为山西锣鼓提供更大的表演舞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同时推动太原锣鼓进一步发展。其次,山西锣鼓应积极参与其他地区各类民俗活动的表演以及省外的民间艺术比赛和活动,以此增进交流促进发展。最后,对山西锣鼓做出杰出贡献的民间艺人,政府应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山西锣鼓的组织经费大部分是来源于各村委会划拨,厂矿企业出资,为临时性的排练表演。为促使山西锣鼓能在继承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对于长期钻研锣鼓,在山西锣鼓方面出作出杰出贡献的锣鼓艺人应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从而推动山西锣鼓向前发展。此外,山西锣鼓需要培养年轻的后备力量。山西锣鼓的发展不仅需要老一辈锣鼓艺人努力同时需要培养年轻的锣鼓爱好者加入锣鼓队伍。山西锣鼓的发展需要不断的创新,只有具备充足的后生力量,才能使山西锣鼓这种民间艺术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永葆艺术青春。

二、锣鼓的演变

(一)历史时期

山西是中国锣鼓重要的发祥地之一,经过数代人的努力与智慧,使这一锣鼓艺术在三晋大地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成为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重要的一项。如太原锣鼓广泛流传于太原及晋中地区。由于长期散落于民间,一直没有正式的名称,“滚”“滚绣球”“社鼓”“一二五”等作为各地区太原锣鼓的称谓一直流传,直到20 世纪70 年代锣鼓爱好者王平华在没有统一字谱的情况下,将太原锣鼓谱搜集成册,将该书起名为《太原锣鼓》,太原锣鼓至此有了统一的名称。

(二)锣鼓在历史上的发展与思想

在新石器中期的陶器时代,古人掌握了制陶和剥皮技术,以陶为框,两面蒙皮,制成了用于原始祭祀的“土鼓”,并用蒉草制成鼓槌来敲打。新石器时代中晚期,鼓作为礼器是氏族部落对图腾的狂热崇拜和巫觋以舞降神时的需要。鼓由鼓皮和鼓腔两部分组成,鼓皮是发音体,鼓腔是共鸣体。历史上,由于鼓的用途广泛,因而其造型各异、类型多样。陶器时代的土鼓和鼍鼓;商周时期不同作用的雷鼓、灵鼓、路鼓等;汉代音乐中鼓是主要乐器,常用的有建鼓、鼙鼓、鼗鼓;北魏音乐是多民族音乐,有腰鼓、齐鼓、手鼓等;明清时期鼓多在戏曲、说唱和器乐合奏中出现。

从先秦到两汉是锣鼓鼓种形成的重要时期,有的趋于雏形,有的初具规模。这一时期锣鼓鼓种有太原锣鼓、绛州鼓乐、岳村鈲子、云胜锣鼓、软槌锣鼓、侯马台骀锣鼓、晋都文锣鼓、金鼓乐等。晋中地区的代表鼓种太原锣鼓由社家鼓发展而成,最初为祭祀锣鼓,因祭祀汾水神或土地神而形成,它也是一种社火锣鼓,经常出现在由锣鼓领奏的且扎根于乡间的迎神赛社之中,经历代发展演变而流传。

解放前的锣鼓队没有固定的职业班社,演奏者大多是自发组织的农民团体,或城市锣鼓爱好者组成的各巷、各街,各行会锣鼓队。活动乐器来源于个人、村寨,经费来源于村民捐赠、行会资助。直至1950 年,太原矿山机器厂组建了太原市第一支厂矿锣鼓队,解放后太原锣鼓队大都为村民团体、工人团体、街道、居委会组织的居民团体。城区锣鼓队有庙前街社火锣鼓队、三桥街社火锣鼓队、铁匠巷社火锣鼓队、钟楼街的河北同乡会社火队。近郊的农民社火锣鼓队有:范家堡、古寨村、亲贤村、清徐、北格等锣鼓队,其中武家庄锣鼓队、晋源镇山区锣鼓队、姚村女子锣鼓队规模都在100 人以上。

(三)锣鼓的审美意蕴

在《太原系辞》云:“锣鼓,是一种民间舞蹈,它的动作、节奏,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太原锣鼓是山西地区特有乐器之一,它起源于汉魏六朝时期并逐渐发展到了今天。从历史渊源来看,太原锣鼓作为民间舞蹈,与其他地方秧歌相比没有太大差异。而山西大锅庄舞则以“花灯”为背景,表演太原的民间舞蹈。太原锣鼓在表演时,除了动作和节奏上有很大不同以外,还有着独特的审美意蕴。山西人民生活环境比较复杂多变且多姿多彩、各具风格特色,而山西地区民俗文化丰富多样:山歌以“花灯”为主要伴奏乐器;晋剧多以“三声一调”为基本伴奏手段等等。锣鼓的审美意蕴也是山西民俗文化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它在民间艺术中起到了非常重要作用。

(四)锣鼓文化的历史风格

“锣鼓风”是山西人喜爱的一种文化形式,它具有强烈地方特色,主要表现了山西人民对生活热爱之情和劳动热情高涨、欢快热闹等特点。太原市有许多地方都出现过耍龙灯舞。山西锣鼓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人们对它浓厚、深刻和独特风格的追求,但是在现代社会中,由于受现代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与人民精神文明需求提高之间存在着巨大矛盾。因此,要想使锣鼓艺术得到更好的传承就必须从根源入手。

三、山西锣鼓的成因分析

(一)环境因素

太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太原城始建于公元前497 年的东周时期,有2500 年的历史,太原是控制北部之咽喉,素有“北门锁钥”之称,在历史上以军事重镇而闻名。是中国北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交通的中心,南北朝时期的北齐,盛强的唐王朝及割据的五代十国中的后唐、后晋、后汉、北齐或发祥于太原,或建都于太原,或以太原为陪都。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太原历史上即为多民族群众共同生活的地区。春秋中期以后,晋国卿大夫势力进入太原盆地,建立县、邑等行政单位。后与居于当地的戎狄族相互通婚,形成了华夏族与戎狄族融合的局面;同时又有多宗教信仰同时存在,太原境内天龙山石窟、上兰村窦大夫寺、西山大佛、双塔寺和市内的崇善寺、文庙纯阳宫、古清真寺等历史悠久的名胜,均显示出太原地区多种信仰同时存在和发展的景象。因此太原地区的文化受汉、满、蒙、回等多民族;儒、道、释、伊斯兰等多种宗教信仰的影响,多元文化特点明显。独特的地理位置,发达的经济环境,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为太原锣鼓这种古老的民间艺术的成长与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二)人文关怀

我国是有着数千年“鼓”文化的国家,三晋大地是“鼓”文化的摇篮,而太原锣鼓是晋地锣鼓文化中的重要代表,是山西锣鼓文化的精粹。大原锣鼓的诞生时间非常久远,追根溯源,迄今已有约一千五百年,早在春秋时期就有“战蚩尤”的社火表演,之后这种社火活动得以流传,并受到先民们喜爱,随着时间的推移,每到逢年过节,先民们都会聚集在一起,运用锣鼓为节日增添气氛,通宵达旦,热闹非凡,锣鼓喧天,但仍以社火锣鼓为主。

(三)民间生活

太原历史悠久,文化发达,作为礼乐文化一部分的祭祀文化也非常发达。历史上太原的乡间结社非常多,年复一年地举行迎神赛社活动。我们以太原晋源区现在的乡间庙会、祭祀为例。“迎神赛社”也叫“迎神赛会”是民间信仰习俗,含春祈秋报之意,以依仗、鼓乐、杂戏方式周游于街巷酬神还愿,以表达民间百姓的祈福喜庆之愿,迎神赛社最早源于古老的社祭活动,是庙会的一项主要活动。历史上太原地区的庙宇繁多,城隍庙、文庙、多福寺、纯阳宫,各郊县区的奶奶庙、关帝庙、河神庙、观音堂、文昌阁等,就晋祠一处每年的迎神赛会就多达三十余次。

(四)锣鼓的精神

“鼓”是一种精神文化,也属于中国传统的民间舞蹈,其主要内容包括祭祀、歌舞等。山西锣鼓从古至今都是劳动人民在长期劳作中总结和提炼出来的宝贵经验。它具有很强的娱乐性与竞技性,表演方式多样且风格各异:有独唱式、男女对唱形式以及多人合班集体舞这三种不同类型;还有双人配合演出也是比较常见的一种,这种方法不仅可以使表演者身着小士兵边上完一段戏或者是一人上场进行表演,还可以使表演者在表演过程中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锣鼓”是民间舞蹈,它起源于劳动人民,也就是人们所说的“乐舞兼、歌而娱于众也”。

四、山西锣鼓历史述源发展对策

(一)从历史到传承

只有“活”起来,才能真正传下去。山西锣鼓作为山西独特的传统艺术形式,蕴含着丰富的经济潜能,是值得发掘的文化资源。在发展山西省旅游业的过程中,挖掘这些潜在的文化资源,开展生产性保护,这样既能够促进对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传承,也能够帮助带动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双向互助,实现良性循环。要有意识地把山西锣鼓演出和旅游产业结合起来,将山西锣鼓节目表演进行整合,建立灵活的动态开放的文化共生系统,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宣传的作用,也推动了锣鼓艺术健康持续的发展。如:举办民俗文化节,或与乡村文化振兴、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或融入当地的节日庆典、文艺表演、婚嫁风俗、庙会社火等各种传统文化,形成文艺演出合力,进一步增加旅游景点的文化特色和地域特色,打造山西锣鼓文化品牌,吸引更多的游客关注山西锣鼓,让他们走近山西锣鼓非物质文化遗产,感受其中的魅力,加入到山西锣鼓保护的队伍中来。

(二)民间保护

民间保护是指通过对民俗文化的挖掘、整理和传承,使其符合人们生活需求,满足人民群众物质与精神文明发展的需要。例如政府主管部门要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抓住保护中开发的指导思想,切实担负保护、传承、弘扬、繁荣山西锣鼓艺术的责任,制定合理的措施,让传承与发展形成规范且科学的有效机制。加强保护传承基地、传习馆(所、室)建设,免费开放必要的配套服务设施,如建立“民俗文化村”“民俗生态博物馆”等展示地,以动态的、直观的、身临其境的展示方式,让观众直接感受到山西锣鼓艺术的魅力③。山西锣鼓艺术作为一种民间活动,长期以来是靠民间的力量发展起来的,其当代的发展也应该依靠广大的民众,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营造和谐发展生态,才能真正把山西锣鼓传承保护工作做好。

(三)保护与开发

在新时期下,我们要以“人”为中心开展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利用工作。首先,应建立起一套完整且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来保障民俗音乐文化传承者和传播者利益。其次,还应加大对民间艺术人才的培养力度,把锣鼓艺术的师徒传承与学校教育结合起来,纳入学校教育体系之中,例如:在高等院校的艺术院系开展相关的特色课程,编制教材,引入课堂,运用多媒体进行系统传授,让学生有更紧密的接触和更深的了解。要根据公众的不同文化诉求来举办锣鼓艺术的讲座,做好相关知识的普及。山西锣鼓艺术作为一种动态的艺术形式,既需要加强对实践的总结,更需要理论的深化研究,要坚持以项目研究为导向,结合锣鼓艺术的文化特点,打破学科壁垒,开展跨学科、跨文化、跨领域的研究,考虑用多种现代化手段记录的方法保护。

(四)注重“锣鼓”建设

山西锣鼓艺术存在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当中,与周围的环境密不可分,形成了生态整体。山西文化资源丰富多样,锣鼓艺术兼容并蓄,吸收一切有利元素,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活力。随着文化的多元化,文化娱乐形式的多样化,观众的审美观、价值观、自主意识也不断增强,山西锣鼓艺术要想得到传承和发展,就必须转化,适应新的环境,在新的层面上达到平衡。要在保护的基础上创新,与时俱进,走进当下生活,让传统的文化资源变为现实的文化生产力,更好地服务于现代社会。比如:太原鼓乐艺术团,该团在保留太原锣鼓本身特征的同时,积极地吸收其他民间锣鼓的艺术形式,除此之外还注重创新,将鼓乐与舞蹈、体操等其他表演形式相结合,让太原锣鼓焕发新的生机,体现新时代的特征,形成独特的艺术特点,社会反响热烈,备受观众好评。

五、结语

山西锣鼓的发展与传承,是一项十分重要而又漫长和艰巨任务,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共同努力。本文以“山西省太原市秧歌研究”为课题进行深入分析。通过了解、探究以及整理前人学者对山西锣鼓历史溯源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来提出切实可行且行之有效的建议对策,希望可以促进山西民间文化在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注释:

①百度百科 https://baike.so.com/doc/6701351-6915290.html.

②赵艳丽.《浅谈中华武术》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1-2.

③赵玉玲.浅谈民间音乐及其传承保护研究.中国音乐学院学报,2011:28-34.

猜你喜欢

锣鼓太原山西
我在山西等你
邵伯锣鼓小牌子
山西老陈醋保护有法可依
太原清廉地图
山西:抓紧抓实春耕生产
人造太原
山西叹五更
除夜太原寒甚
民族音乐“如何教”VS“怎么学”——以民乐合奏《丰收锣鼓》一课的教学为例
龙潭八牌锣鼓的概况与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