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遗”木偶戏融入小学教育的策略研究

2023-12-18吕晓诺王笳力张丽芬

戏剧之家 2023年31期
关键词:木偶戏木偶非遗

吕晓诺,王笳力,张丽芬

(江苏理工学院 江苏 常州 213001)

木偶戏又称“傀儡戏”,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发展历史源远流长,品类丰富,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与独特的艺术价值。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加深教育变革,发扬文化自信。将木偶戏融入小学教育,可以利用木偶深受儿童喜爱的特点,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艺术审美、社会合作、肢体协调等多方面的能力。笔者从非遗文化与基础教育融合的角度出发,思考其实施条件,分别从德育、美育、智育等多个方面探索木偶戏与小学基础学科交叉融合的方法与策略,达成塑造健全人格、积淀人文底蕴、培育创新创造能力等一系列新时代教育目标,创新木偶戏文化在小学校园这一大众视野下的传承路径。

一、研究背景述评

(一)在教育研究领域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上提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1],新时期人民群众对良好教育生活质量的追求已经出现了历史性转变,要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就必须大力发展素质教育。现今,中国戏剧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并呈现与基础学科相融合的趋势。海淀区教科研院自2012 年起鼓励公办中小学校实行话剧教学,在其引导下,截至2016年,该区已经有将近百分之六十的中小学校实行了话剧教学,近七十所中小学校将话剧作为正式校本课程并组建了话剧协会。[2]在个别城市中也出现了将木偶剧送进校园的尝试,初步完成了木偶教学实验课的建设,[3]并产生了一批适应儿童的木偶剧本和小木偶的制作方法。

二十世纪初,发达国家中便出现了教学剧目,而英美两国也立法规定将戏剧教学引入到中小学的义务教育体系中。在现代,许多国家越来越重视并且推进戏剧教育,这一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也比较丰富。但与歌剧、话剧、舞剧等知名剧种相比,课堂教学中木偶戏的素材较少,且不同地区木偶戏的艺术特色差异较大,其深层的教学价值还有待发掘。

(二)在木偶戏文化领域

目前国内学界对木偶戏的研究,多着眼于其起源历史、地方唱腔、表演技艺和艺术特色等。在传承上,一些地区如卸甲镇,政府也在积极推动卸甲肩担木偶戏艺术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4]政府的助力与保护非常重要,但如何让木偶戏进入更多人的视野中值得我们思考,目前较少有针对木偶戏与基础教育相结合的思考。

综上,我国小学戏剧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学界对木偶戏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其历史溯源、艺术特色、地域差异等方面,而缺少对具体领域实践的研究,对融合木偶戏与基础教育的研究更少。如何让木偶戏融入课堂,契合新教育理念目标,并实现与基础学科相互融合,亟待进一步探索。因此,笔者立足非遗类戏剧文化与基础教育的融合,进一步探析如何将木偶戏与小学基础学科相融合。

二、木偶戏融入小学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一)木偶戏文化底蕴深厚,传承价值高

在中国传统戏曲中,木偶戏是最能体现艺术综合性的剧种。其历史渊源可追溯到汉朝时期。它把传统的唱、念、做、打和操纵木偶表演的艺术联系起来,独具一格。例如福建很多地区的木偶戏,其木偶躯干大多由布料缝制而成,所以又称为布袋木偶戏。表演者用指掌操纵木偶,活灵活现,深受当地小朋友们的喜爱。它还是历史变迁的见证者,蕴含丰富的人文历史知识,是中华优秀文化的缩影。木偶戏融合了独特艺术形式与丰富乡土文化资源,却因为重视度不够、新媒体冲击等诸多因素而渐渐没落。为此,国家积极鼓励和推动“非遗进校园”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各地木偶戏剧团体也响应号召,积极开展木偶艺术进校园活动,灵活地将民间儿童文学作品、神话传说等故事题材融入木偶戏表演中,发扬木偶的民俗性。

将木偶戏融入学生的教育之中,也是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发展。让学生近距离感受木偶戏,能增进学生对木偶戏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同时熏陶情操,润泽心灵。这是教育与传承的融合,也是民俗文化与大众视野的融合。小朋友们在深入了解民族文化知识的同时,也可在潜移默化中树立起文化自信。

(二)木偶形态符合儿童审美心理,可接受性强

小学阶段大多是七至十二岁之间的儿童,这一年龄段在儿童心理学中被划分为童年期。这一时期的儿童,相较于追求浅显单纯的内容与直观感官刺激的幼儿期儿童,其审美能力处于一个不断增长的过程,审美心理建构水平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会开始产生自觉的意识思考。他们开始发现奇幻性的神秘美、幽默性的喜剧美、故事性的情感美等触动心灵的审美形态。儿童心理具有天马行空、幻想丰富的特点,木偶戏中有很多民间故事、中外名著、童话寓言改编而来的剧目,其中丰富的情节、饱满的人物、生动的表演均可满足儿童观众的欣赏需要。

一般儿童对直观感知外的世界会产生较强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而木偶舞台的神秘性无疑非常贴合儿童的探索心理。传统木偶戏的设计往往是艺人在幕后一边操纵木偶一边演唱。以布袋木偶为例,在表演时用帷幔将四周围起来,只留下一个小小的台口面对观众展示,艺人置身其中将手举过头顶操纵木偶,还能同时演奏几样乐器。精彩丰富的演出却大部分靠幕后操作完成,这种深藏不露的艺术形式非常容易吸引儿童的注意。

(三)戏剧形式蕴含游戏性,吸引力强

木偶戏是我国古老民间艺术中的一朵奇葩,而布袋木偶则是众多木偶中最具典型性的一类,其生动活泼的形态和独特的布袋形式备受广大儿童的喜爱。对孩子而言,用手指套着各种布袋人偶的表演可以调动孩子的兴趣。使用人偶的过程也正是孩子不断探索与创新的历程,在玩中学,在学中玩。[5]丰富多彩的儿童木偶戏剧也同样深深吸引着小学的孩子们,例如深受儿童喜欢的《霹雳布袋戏》《胡桃夹子》《真假孙悟空》等等。倡导“木偶戏进校园”,就是要让这些适合小学生的儿童木偶戏为孩子们带来丰富的趣味与启发。广西木偶剧团创作的木偶剧《智斗大鲨鱼》参演了第七届广西剧展小戏小品展演,将小朋友们和家长带到神秘多彩的海洋王国中。此外广西木偶剧团还创作了《小红帽》《睡美人》《马兰花》《皇帝的新装》等一系列儿童木偶戏作品,成为青少年成长的“心灵鸡汤”。在教育教学中,教师也可以选择一些带有知识性的小故事,并将它们改编成木偶戏,让学生自导自演,使他们融入到剧情中,以此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利用儿童木偶戏的游戏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索出特有的“快乐+教育”之路。

三、木偶戏融合小学教育策略概述

(一)剧本文化与表演合作融入德育建设路径

小学阶段是儿童价值观念、个体意识、社会认知形成的关键时期,木偶戏的许多剧目内容、表演过程等对发展德育教育均有建设性的启发意义。作为一种儿童喜闻乐见的戏剧形式,木偶戏融入小学德育教育能够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首先,木偶戏作为中国经典民间传统艺术文化,其中不乏由各种红色传奇改编而来的精彩剧目。而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中的传奇故事,往往蕴含着勇于探索、谦虚谨慎、坚定不移、独立自主、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等优秀的革命精神与情感价值,有助于树立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广西演艺集团木偶剧团将中国老一辈作家华山的中篇小说《鸡毛信》改编成了木偶戏表演,内容描述了十二岁的中国现代儿童“海娃”通过VR 游戏“穿越”至一九四一年,与抗战的小英雄海娃同伴而行、与敌军斗智斗勇的故事经历,[6]其中体现了很多红色经典文化、自我超越等内在精神,让儿童在观赏放松的同时被革命精神感染。上海木偶剧团聚焦上海解放前夕一群互助友爱、光明向上、勇敢地做地下斗争的小报童,创演的海派木偶音乐剧《报童之声》,第一次线上直播就有超五十所小学同步观看。在第二课堂、社会实践等课外活动中组织学生观看这些红色剧目,能够潜移默化地建构起学生的爱国爱党意识。此外,一些优秀的红色经典影视同样适用于木偶剧改编,如雷珺麟执导的动画影片《少年毛泽东》,其刻画的少年毛泽东善良、勇敢、好学且志向远大,生动的伟人形象很容易成为儿童学习模仿的对象。高年级教师可以根据影片内容带领学生改编创作剧本并进行演绎,排演过程中与学生共同探讨角色精神性格,让学生以真情实感带入角色,将角色精神内化为自我意识。

其次,木偶戏集唱腔、木偶、演员、动作于一体,其排演过程需要非常高的配合度。引导学生自制木偶表演的剧目,在排演过程中能够增加学生的合作机会,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心和团体合作能力,是学校开展德育教育活动的有力手段。教师可以安排适合的时间及教室,挑选符合此时教学阶段课程主题的偶剧进行排演。正式开始演练前,教师要组织剧组交流会,引导学生认识剧目,优先树立集体意识,并确定整体进度安排与分工,帮助学生认识个体价值。正式排演过程教师要尽可能少地介入,由学生进行自主操作肢体训练与台词对话,以此相互磨合,逐渐提高交际能力与合作能力。排演结束后在班级或社团、学校进行展演,展演结束后教师进行积极的反馈与归因训练,肯定学生的付出与成果价值,以此增强学生自信心,塑造开朗健全人格。

(二)戏曲音乐与木偶装扮丰富美育教学形式

多元的美育教育属于非传统的精神课程活动,它包含了对小学生情感、认知、美学和创造等方面的教育价值,教师也可以从木偶戏这一方面出发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美育教育。因其独特的可操作性和表演性,木偶戏越来越受到老师和学生的喜爱,同时,它也贴合学生的审美心理,可顺势将其融入小学生必修的课程之中,帮助孩子建立健全人格,丰富以戏剧元素为支撑的美育课程。

一方面,可在小学音乐课程教学体系中加入木偶戏,增强学生对民间乡土艺术的审美感知。教师可以在课上播放和讲解一些木偶戏剧,带领学生认识木偶戏中使用到的我国传统民间乐器,如琵琶、唢呐、三弦等,引导学生去分辨不同乐器的音色风格,感受调性不同的乐器是如何融合并带来流畅听觉感知的,以此丰富学生的乐理知识,使学生体验更加多元的音乐美的感受。一些木偶剧独特的方言发音和多样特色唱腔也应该成为教师教学时关注的重点,让学生领略独特的民间艺术风格。除符合主流审美观的、优美的剧目曲调,地方剧目中还会出现典型的、与舒适审美相悖的“不协和音”。教师引导学生感受并尝试接受这种不太舒适的曲调,可以培养学生的多样化审美。此外,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进行规范的木偶戏曲范唱,或带领学生为木偶音乐剧配音,如风格活泼的《匹诺曹历险记》,结合演绎视频,为学生带来视觉听觉相结合的双重审美冲击。学校还应该多举办一些有关于木偶戏文化的活动,如在扬州梅岭小学西区校开展的“让木偶戏进校园,传统文化润童心”活动,由扬州市木偶剧院的演员们为小学生们演出了《过年》《安全紧箍咒》等少儿木偶剧,深受在场师生的喜爱。在传递快乐的同时,也提升了孩子的审美能力。

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在小学美术课程中巧妙利用木偶道具,欣赏木偶人脸谱、服饰等多彩元素的美感。老师首先应该上好关于木偶的美学鉴赏课,播放一些录像资料,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带领学生欣赏木偶戏之美。先尝试问同学们一些问题,如“你觉得这个木偶好看吗?美在哪里?”进而引导学生从木偶的色彩、服饰、妆容等方面发现美、感受美、学习美。当然,老师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也可带着同学们进入木偶展览馆,亲身参加并欣赏木偶制造过程和演出内容,这不但可以给同学们更直观的艺术体验,也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可以在课堂上带领同学们制作一些简单的木偶作品,包括准备材料、制作木偶、做衣服、上色等步骤,利用孩子们身边随处可见的卡纸、布料、画笔等工具,通过简单基础的步骤来制作木偶人物和木偶道具,锻炼学生手指、手腕的灵活度,提高学生对色彩的敏感度,增强学生的审美选择能力和艺术欣赏能力。这要求美术教师从更具体、更生动和更明确的活动开始,逐步营造氛围,塑造学生更丰盈立体的个性。

(三)木偶游戏与剧本创编构建语文新型课堂

美国的戏剧教育家先锋温妮弗列德·瓦德(Winifred Ward)在1930 年出版的《创作性戏剧活动》(Creative Dramatics)中指出了运用戏剧技术的创意教学方法,让教师灵活借鉴戏剧的各种形式来创新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发的学习意愿。[7]木偶戏多层舞台的艺术演绎形式,和其集娱乐、文学于一身的特点,非常适合小学阶段语文课堂。

第一,利用木偶丰富抽象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课堂专注力,降低抽象知识的理解难度。小学时期尤其是低年级层次的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度和稳定性很差,更易受到新颖、生动、具体的事物的吸引。对教学大纲中有关汉语拼音、识字写字等较为抽象枯燥的模块,教师可以制作或购置一些简易木偶,如操作相对简单且生动可爱的布袋木偶,抓住拼音与字词的突出个性特征,以木偶小短剧的形式设置情境故事,丰富识字、写字、拼音教学活动。

例如,在学习单韵母“a”“o”“e”时,为了使学生更深刻地记忆这三个韵母的读音与对应写法,教师可以用一个扎着辫子的木偶小女孩代表“a”,木偶光头小弟代表“o”,木偶大白鹅代表“e”。接下来设置情境故事:

一天喜欢唱歌的小女孩a 在湖边练嗓,唱着好听的“啊啊啊……”;光头小弟被小女孩的歌声吸引,来到她身后想跟她交朋友;

可是光头小弟太紧张了,结结巴巴地只会说“我……我……”,小女孩听到后转过来问:“你有什么事呀?”,光头小弟更害羞了,不知道说些什么;

就在这时游来一只大白鹅,水中还有它的倒影“e”,光头小弟灵机一动指着大白鹅说:“看,鹅、鹅、鹅”。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操纵木偶演绎情景故事,木偶的台词设计也刚好体现出三个单韵母的发音特点,在趣味的游戏与故事中完成教学目标。而且以这种新颖活泼的教学形式快速抓住学生的注意集中点,也能够提升学生的记忆力。

第二,鼓励学生自主改编、续写课文内容,或独立编写剧本,增强学生的写作能力。一些情节冲突比较明显,或人物情节丰富的课文均可作为改编剧本的素材,如二年级下册的《羿射九日》、四年级下册的《巨人的花园》、五年级下册的《景阳冈》等。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与进度安排自行选择合适的课文让学生创作发挥。在编写时,还可以将传统戏剧形式与木偶戏结合起来,形成三重剧本结构,让木偶、操纵者与表演者共处一个情境,相互对话,共同表演。例如让木偶来扮演戏剧真人角色的内心世界,创设一个类似于“画中画”的第二世界舞台,将学生通过想象产生的戏剧角色的内心活动输出为“第二世界”的小剧场台本,丰富整个剧本的内容和层次感,并在这个过程中训练学生的想象力与输出能力,培养文字写作水平。

综上所述,将木偶戏创造性地融入小学教育,并将其作为课程改革的创新启发点,借助儿童群体扩展现阶段木偶戏传承的路径视野,让更多的人看见、发现、喜爱这一具有独特韵味的非遗传统文化。而在推动学科融合、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大趋势下,传统文化融合教育的模式在今后也必然需要更深层次、更多维度的探索与实践。

猜你喜欢

木偶戏木偶非遗
木偶和木偶戏
木偶和木偶戏
传统戏剧——木偶戏
木偶戏
走近木偶传承人
木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