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高质量发展促进乡村振兴

2023-12-17顾吾浩

上海农村经济 2023年10期
关键词:集体经济集体高质量

■ 顾吾浩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党的十八大以来,上海在推进乡村振兴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在全市改革发展创新中,农业农村依然是薄弱环节,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还是在农业农村。因此,要按照二十大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目标,以高质量发展促进上海的乡村振兴。

一、坚持树立大食物观念,高质量发展都市现代农业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上海是一个特大型农产品消费城市,年均消费农产品约3000多亿元;上海又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城市,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农业农村面积逐步减少,原有的菜篮子、米袋子工程难以满足市场的需求,因此必须按照大食物观的要求,高质量发展都市现代农业,构建多元化的供给体系,不断满足市场的需求。

要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产品结构,拓展和深化农产品生产领域。在大食物观背景下,要从单纯依赖现有耕地向利用全域土地自然资源转变。上海是江南水乡、鱼米之乡,还有广阔的滩涂和海洋资源,在现有“三地”划定的基础上,必须面向整个国土资源,充分利用耕地、林地、江河、湖泊和海洋等资源,多元化、多途径、多品种开发食物产品。要纵向延伸农产品的产业链,从传统的初级农产品向精细化、营养化的功能性农产品转变,提高上海农产品的深加工能力,保障每个公民从吃得饱、吃得好向吃得健康营养的方向转变。同时,可以充分利用城市的楼宇空间、道路绿带、住宅阳台等,发展新型的城市内生农业,如屋顶农业、阳台菜园、植物工厂、移动菜柜等,形成精制型的都市“快餐农业”。

加大科技赋能力度,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和特色产业。上海农业具有土地面积小、市场规模大、科技赋能强的特点,有条件有能力有必要发展设施化、智能化、特色化的高效生态农业。当前,上海的粮食品种虽然有了提升,但是还存在着品种多而杂,产量参差不一,市场销售各异等问题,因此,要按照藏粮于技、藏粮于地的要求,大规模提高家庭农场和合作社优质高产良种的覆盖面,提升粮食种植、加工、销售的机械化、智能化、信息化水平。要通过工厂化、智能化、设施化,大力发展具有上海地区特色的林果、蔬菜、菌菇、水产、牛奶等优质农产品,提高土地单位面积的产量和产值,提高都市现代农业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美学价值,以满足人民群众对健康养生、美好生活的需求。同时,要加快发展上海种源农业,形成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农业“芯片”的科创高地,为农业的产品转型升级提供有力的科技种业支撑。

要大力发展域外农产品基地和互联网流通体系,在国内大循环中构建特大型城市高科技、高质量、高水平的农产品产销体系,满足特大型城市对农产品多元化、绿色化、高品质的要求,切实防止和抵御像新冠这样特大型疫情和自然灾害的影响,确保上海农产品市场稳定有序的供应。

二、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理念,高质量建设生态和美的都市新农村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宜业宜居、绿色生态的美丽乡村是重中之重。按照中央和市委、市政府的要求,上海乡村振兴一开始就提出了以建设“三园”工程(美丽家园、绿色田园、幸福乐园)为重点。目前,通过村庄归并、整合和提升,建设宜业宜居、生态和美的乡村振兴示范村,已经成为上海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由于历史的原因,上海农村农民住房分散、基础设施配套差,全市1600多个行政村,分散在5万多个自然村庄,不少还是5户以下的小村落。上海作为世界超大城市,其郊区农村必然要与之相配套。因此,上海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必须坚持城乡融合、城乡一体的理念,为全国树立高质量的乡村振兴的示范。从上海已经取得的经验和面向未来的愿景,必须考虑以下三个创新:

一是农民的居住方式要创新。上海农民的住房,原来就是“六里一个镇、三里一个村”,而且沿河而建,临田而居,村庄散落,是农耕社会居住方式逐步演变而来的。这次乡村振兴就是要改变和调整这种传统的居住方式,实行“保留一批村、拆并一批村、改造一批村”。既能保留江南水乡、粉墙黛瓦的农村风貌,又能做到“三个集中”,与大都市郊区城镇化、现代化、城乡一体化的生产、生活、生态要求相适应。目前,已有5万多户农民选择了异地集中上楼,这种方式,有利于老年农民居家养老、务工农民外出打工、家庭承包地流转后规模经营,同时为都市新型农村社区现代化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服务奠定了基础。

二是村庄的功能要创新。传统村庄的主要功能是农民种田和居住,而改造后的新型村庄,实行对村容村貌、自然资源的综合利用。从上海城镇体系的格局看,新型村庄不仅拥有居住功能,而且还拥有创业、创新、就业等功能,不少村庄改造后,如奉贤的吴房村、金山的待泾村、崇明的仙桥村等,都相继发展了文旅创客企业、养生养老产业、旅游休闲产业等。美丽乡村建设投入大,人口相对集中,资源比较丰富,已经成为继新城、新市镇后的又一个经济集聚区,成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社区,充分展示都市乡村振兴产业兴旺、宜业宜居、生态绿色、和美文明的新面貌。

三是村庄的管理方式要创新。与过去“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传统农村管理模式相比,乡村振兴后的新型农村社区的管理方式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主要是新型农村社区的人口结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组织结构等都发生了新的变化,这就要求在管理方式上必须进行创新。要从单纯的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由于新型农村社区人口相对集中,结构复杂,其中有老年农民、就业农民、非农居民、外来人口,甚至还有跨村域的农民,因此对农村民主自治提出了新挑战。村级组织要根据具体情况,在民主自治的基础上,逐步增加社区服务功能,切实解决新型社区居民急、难、愁、盼等问题。要在切实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前提下,实行“政经分离”,充分发挥产权制度改革后镇村新型集体经济组织的经济管理功能,不断完善民主管理、资产管理、收益分配等制度。同时,要加强新型区域合作经济组织,特别是农民合作社的管理,切实解决合作社缺乏理事会民主管理制度、股东会民主决策制度、成员红利分配制度等问题。并且,通过建立完善区域性的合作联社,借鉴国外合作组织成功经验,赋予合作联社金融信贷、行业自律、科技服务、品牌建设、产品标准化以及市场供销等社会化服务功能,使农民合作社真正成为一个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市场主体和经济实体。

三、坚持共同富裕的目标,高质量地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实现全体农民的共同富裕,是乡村振兴的根本出发点和立足点。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以来,上海农民年均可支配收入不断增长,2022年上海农村居民实现人均可支配收入39729元,同比增长3.1%,长期以来居于全国首位。但是,还存在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所拉大、农民财产性自营性收入比例较低、农村区域收入不平衡等问题。因此,在乡村振兴中,要通过高质量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提高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的造血功能,加快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要巩固发展本市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成果,为广大农民增加更多的改革红利。至2022年底,本市已有1653个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完成了产权制度改革,占比99%;镇级产权制度改革完成118个镇,占比97%。改制后的新型集体经济组织,承担着集体资产管理、运营和按农龄实行红利分配的责任。今年全市有842家单位进行了2022年度的收益分配,分配单位较去年增长了8.5%,占全市改制单位的50%左右,年总分配27.7亿元,惠及成员81.5万户、264.2万人,户均分配3393.0元,人均分配1046.3元,其中最高的徐汇区华泾镇,20个集体经济单位全部实现分配,户均分配达14517.2元,人均达到9420元。但是从全市情况来看,能分配的大多集中在近郊地区和集体资产较多的镇村,还有大约一半的改制镇村未能实现分配。因此,要进一步深化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一是要归集土地征用后的补偿费,按照本市撤制村队土地补偿费“三三四”的分配政策,加快归集入账,注入村集体资产池,实现保值增值;二是清理集体土地、集体厂房、集体水面等集体资产租赁的合同,对不合理的必须依法调整,严格回收租金入账入库;三是要健全新型集体经济组织的管理制度,赋予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确保成员共享红利。

巩固壮大和高质量发展集体经济,是实现农民共同富裕的关键。要提高集体资产管理能级,实行村账镇管,村级资产委托区级、镇级平台运营,拓展集体资产的运营发展空间,更好地抗衡市场风险,提高资产的盈利率;要减少和防止集体资产的投资风险,在继续发展仓库、厂房、商铺等不动产业的同时,选择风险小回报率高的互联网项目、大数据项目、智能化项目等新兴产业项目,实现集体资产的市场化运作;要充分利用财政支农资金、财政转移支付资金、脱贫攻坚资金和城乡结对帮扶资金等,加大对纯农地区的扶持力度,提高纯农地区农民的增收水平;要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农村集体土地改革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和有关法律法规,赋予集体经济组织作为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对承包地、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的统合权、使用权、经营权和收益权,增强集体经济组织的造血机制和经济发展能力;要通过区域规划,招商引资,吸引城市企业和社会资本下乡创业,集体经济组织以土地、厂房、山林、河流等资源参股合作,发展文创产业、乡村旅游产业、现代农业项目等,进一步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促进乡村振兴和农民共同富裕。

猜你喜欢

集体经济集体高质量
我为集体献一计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村集体经济是如何“无中生有”的?——杨陵区农村集体经济的成长之道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壮大集体经济的武夷山市实践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新时代如何增加村集体经济组织收入
警犬集体过生日
奔跑吧,村集体经济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