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意义、挑战及路径研究

2023-12-16吉志鹏曾香玲

桂海论丛 2023年3期
关键词:碳达峰能源转型

□吉志鹏,曾香玲

(南方医科大学,广东 广州 510515)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1]42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具有紧迫性和艰巨性。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是对生产生活方式的颠覆性转变,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必须顺应以低碳为特征的全球新一轮能源和产业革命趋势,稳妥有序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一、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意义

我国已进入新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的关键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双碳’工作是破解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是顺应技术进步趋势、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迫切需要,是主动担当大国责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迫切需要。”[2]371-372充分认识这些迫切需要对于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一)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是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解决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基础之策。”[2]363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要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以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为关键,要注重处理好发展和转型的关系,坚持在经济发展中促进绿色转型、在绿色转型中实现更大发展,摒弃以牺牲环境换取一时发展的短视做法,这是新发展阶段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破解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的必然选择。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着力推动绿色发展,坚决向污染宣战,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生态环境稳中向好的基础还不稳固,从量变到质变的拐点还没有到来”[2]362。“‘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2]362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加快实现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变革,促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是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二)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是依靠科技创新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我们迎来了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同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历史性交汇期,既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又面临着差距拉大的严峻挑战。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有的历史性交汇期可能产生同频共振,有的历史性交汇期也可能擦肩而过。”[3]246-247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把握科技革命趋势、抓住绿色变革机遇、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要重视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狠抓绿色低碳技术攻关,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坚决摒弃依赖高投入、高能耗、高排放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的粗放型方式。绿色低碳转型是复杂的系统工程,要立足实际、循序渐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有一个过程,传统产业所占比重依然较高,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尚未成长为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能源结构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重点区域、重点行业污染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任务艰巨,资源环境对发展的压力越来越大。”[2]362这就迫切需要探索发展和保护相协同的新路径,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制定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的行动方案,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

(三)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求的必然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3]362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满足物质和精神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要把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2]363。注重处理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协调好经济增长、民生保障、节能减排、低碳循环。在整个发展过程中,不能只讲索取不讲投入、不能只讲发展不讲保护、不能只讲利用不讲修复。而是要注重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既着力发展、聚集起绿色转型的经济力量,又重视民生、维护了绿色转型的社会依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质量的期望值更高,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容忍度更低。要集中攻克老百姓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让老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2]364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求的必然选择,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经济社会发展,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四)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是参与全球气候治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双碳’目标,不是别人让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必须要做。”[2]371气候变化和能源问题是当前突出的全球性挑战,事关国际社会共同利益和地球未来。保护生态环境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和共同责任,需要多边合作并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主动承担同国情、发展阶段和能力相适应的环境治理义务。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国将力争于二〇三〇年前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二〇六〇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意味着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将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强度降幅,用全球历史上最短的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这无疑将是一场硬仗。”[4]255生态环境关系各国人民的福祉,中国要发挥发展中大国的引领作用,积极建立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以绿色转型为驱动,助力全球可持续发展。同时“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资金、技术支持,帮助提高环境治理能力”[2]365。

二、推进碳达峰碳中和面临的挑战

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作为制造业大国,目前碳排放仍处于上升阶段,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面临诸多挑战。

(一)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系统工程,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

我国将于2030 年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这将对全球政治和经济格局带来重大的变化。与其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碳排放的历程相比,实现这一目标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挑战高。碳排放与每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能源资源状况以及消费水平密切关联。在工业化进程中,碳排放水平随着经济增长会经历一个从增长、达峰再下降的过程,呈现倒U 型变化。当前总体情况是欧美等多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先后实现碳达峰,正在追求碳中和,而发展中国家的碳排放仍在增长。“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是国际潮流所向、大势所趋,绿色经济已经成为全球产业竞争的制高点。一些西方国家对我国大打‘环境牌’,多方面对我国施压,围绕生态环境问题的大国博弈十分激烈。”[2]362欧美国家实现碳达峰后有个相对平稳期,再到实现碳中和目标,一般需要50年到70年的过渡期。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2030年实现碳达峰的时间比较紧,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只有不到40年的时间,压力大、难度高,必须付出艰苦努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系统工程,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需要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是对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颠覆性转变,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我国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能源效率偏低,导致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高”,要继续发展制造业,未来对能源资源的需求仍会保持刚性增长,产业和能源结构向绿色低碳转型压力较大。

(二)第二产业占比较高,产业结构绿色转型的形势严峻

我国是全球制造业大国,在三大产业中,第二产业占比高。工业产业是传统用能大户,其能源消费占总终端能源消费的三分之二,是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领域,占总排放的80%左右[5]12-13。要坚决遏制高能耗、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着力提高绿色低碳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产业结构具有高能耗、高碳排放特征,高能耗工业特别是重化工业比重偏高。工业用能占全社会用能的百分之七十,其中钢铁、建材、石化、有色、化工等五大耗能产业就占近百分之五十。”[4]76-77“从2015 年起,我国第三产业占比首次超过50%,到2020年我国三大产业占比为:7.5∶37.5∶55.0,第三产业的占比不断提升,预计到2025 年三大产业的比重将为7∶34∶59”[5]12-13,第二产业的比重将进一步下降。但是,维持制造业大国的地位,将导致第二产业的占比保持在较高水平。因此,推动制造业绿色化、低碳化转型的任务比较艰巨。与此同时,我国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要从实际出发,既要增强全国“一盘棋”意识,形成合力,又要兼顾各地资源分布和产业发展的客观现实,不搞齐步走。要坚持因地制宜、安全有序、合理规划。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低碳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转型的复杂工程和长期任务,能源结构、产业结构调整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能脱离实际。如果传统能源逐步退出不是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础上,就会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冲击。减污降碳是经济结构调整的有机组成部分,要先立后破、通盘谋划。”[2]215不能搞“一刀切”、不能搞“碳冲锋”、不能运动式“减碳”,更不能“拉闸限电”。

(三)能源结构中化石能源占比大,优化提升的任务艰巨

能源是工业的粮食、国民经济的命脉、民生改善的保障,是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主战场。我国能源资源特点是富煤、贫油、少气。从近两年的数据看,“2020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量为49.8亿吨标煤,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煤炭所占比重高达56.8%,石油、天然气分别占18.95%和8.4%,水电、核电、风能、太阳能等非化石能源仅占15.9%。”[5]50“2021 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中化石能源占比约83.4%,其中煤炭占比仍高达56%。”[6]158短期内改变以煤为主能源消费结构不太现实,能源结构的低碳化转型任务非常艰巨。同时,能源效率偏低、能源消费总量过多,碳排放比较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决控制化石能源消费,尤其是严格合理控制煤炭消费增长,有序减量替代。”[2]373我国推动能源革命、优化能源结构、探索能源生产和消费新模式的形势比较严峻。“2020 年,我国化石能源燃烧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约占全球的32.5%,超过欧盟和美国的之和,在所有工业大国中占比最高。”[5]21“‘十三五’时期,我国能源资源粗放利用问题较为突出,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5 倍、经合组织成员国平均水平的3倍,加之我国仍然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期,未来能源资源消费还会持续增长。”[6]推动形成多种渠道的能源供应体系任重道远,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我国能源资源相对短缺的国情特征决定必须大力促进粗放型用能方式向集约型用能方式转变。要创造条件尽早实现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逐步实现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目标。

(四)绿色低碳科技支撑不足,创新的要求较高

科技创新是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的动力,是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关键驱动力和必然选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解决好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的科技支撑不足问题。”[2]363当前,要加快碳达峰碳中和核心技术的研发和创新,构建低碳技术支撑体系,建立基于全球合作的低碳科技创新体系,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先进低碳技术的深度融合,全面大幅提升能源利用效率,通过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引领和倒逼机制,在发展潜力大、带动性强的数字经济、智慧能源等高科技、高效益和低排放领域培育新动能,打造世界一流绿色低碳制造业集群。我国科技创新有发展机遇,但也面临比较严峻的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基础科学研究短板依然突出,企业对基础研究重视不够,重大原创性成果缺乏,底层基础技术、基础工艺能力不足,工业母机、高端芯片、基础软硬件、开发平台、基本算法、基础元器件、基础材料等瓶颈仍然突出,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3]246延伸到绿色低碳科技创新上,有些核心技术和关键材料尚不能自主可控,部分环节存在“卡脖子”风险。关键材料依赖进口,关键组件制备工艺亟待提升。在国家绿色发展政策鼓励下,不少企业扎堆研发核心技术,人才稀缺、资源分散、各自为政,出现重复建设和低效率竞争现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技术研发聚焦产业发展瓶颈和需求不够,以全球视野谋划科技开放合作还不够,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强。”[3]246我国提升绿色低碳科技水平,要加大高新科技人才的培养力度,强化科研平台的建设,突破绿色低碳技术中关键材料、仪器设备、核心工艺、工业控制装置等方面的技术瓶颈。绿色低碳科技发展的要求比较高、难度比较大,需要长期的努力。

三、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路径探析

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必须从实际出发,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发挥制度优势,借鉴有益的实践经验,探寻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具体路径。

(一)以全国统筹、多方参与的方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双碳”工作是党中央在统筹国内外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要坚持全国“一盘棋”,强化顶层设计,增强制度衔接;要坚持因地制宜,因地施策,压实责任,严格监督考核,推动形成工作合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拿出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明确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资源高效利用和绿色低碳发展的基础之上。”[2]364首先,全国统筹规划、各地分类施策。把“双碳”工作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既立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有限的基本国情,又考虑各地经济特色和产业分布的实际情况。各地区应树立全局观念,明确责任,稳妥有序地推进降碳。在降碳的同时确保群众生活,坚持科学降碳、精准减碳,确保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其次,健全降碳治理体系。从主体层面健全党委、政府、企业、其他社会组织和群众共同参与的降碳治理体系,“要实行党政同责,压实各方责任,将‘双碳’工作相关指标纳入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增加考核权重,加强指标约束。”[2]375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走出符合中国国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最后,完善法律政策保障。健全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法律法规,为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我国陆续发布降碳重点领域和关键行业落实碳达峰的方案和一系列保障措施,构建起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加快制定出台相关规划、实施方案和保障措施,组织实施好‘碳达峰十大行动’,加强政策衔接。”[2]373以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提供可靠的保障。

(二)依靠科技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

绿色转型是系统性工程,必须统筹兼顾、整体推进,坚持在经济发展中促进绿色转型、在绿色转型中实现更好发展。坚持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狠抓绿色低碳技术攻关,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首先,促进产业结构绿色转型。依靠创新推动产业结构转型,由传统产业为主转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为主,推进能源结构、产业结构、消费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生产方式的绿色转型。其次,发挥科技的支撑作用。制定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把创新作为绿色低碳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创新是国家发展的关键,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作用,解决好绿色低碳发展科技支撑不足问题,依靠科技赋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加强低碳基础科学研究,推动低碳核心科技创新,推进节能减排关键科技的研发与应用,支持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成果的转化。最后,推动新兴技术与绿色低碳产业深度融合。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和服务体系,提高绿色低碳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要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引导产业布局、产业结构向绿色低碳循环的方向发展。

(三)突出重点任务,推进能源革命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必须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化石能源占比高、以煤为主是我国能源的实际国情。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控制,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1]42控制化石能源的消费,推动能源革命,就要积极促进能源结构的优化与调整,探索能源生产和消费的新模式。要注重处理好发展与减排之间的关系,“减排不是减生产力,也不是不排放,而是要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道路。”[2]372首先,统筹能源布局。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的实际状况、分布特征,根据不同地区的发展实际与现实需求,确定各地能源发展布局与规模。坚持先立后破,通盘谋划,逐步建立以新能源为基础、以煤炭等化石能源为辅助、安全可靠的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循序渐进地改变化石能源在能源结构中占比较大的状况。其次,确保能源安全。要保证煤炭、原油以及天然气的供应安全和稳定增长,加大煤气油资源的勘探与开发力度,完善传统能源的储备能力建设,积极推广相关领域的先进能源储备技术,推动其系统化、规模化应用与发展,确保能源安全。同时“大力推动煤电节能降碳改造、灵活性改造、供热改造‘三改联动’”[2]373。最后,构建新能源体系。加快规划与建设新型能源制度体系,促进新能源的发展。“要把促进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积极有序发展光能源、硅能源、氢能源、可再生能源。”[2]373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推进能源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要加快发展有规模有效益的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氢能等新能源”[2]373,形成以新能源为主导的能源体系。

(四)深化国际合作,争取全球环境治理的话语权

气候变化和能源问题是当前突出的全球性挑战,事关国际社会共同利益和地球未来,保护生态环境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和共同责任,需要多边合作并致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首先,推动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要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倡导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主动承担同国情、发展阶段和能力相适应的义务,打造绿色“一带一路”,为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注入新动力。其次,积极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向世界展现负责任大国的担当,以绿色转型为驱动,助力全球可持续发展。中国坚守承诺,为全球经济绿色转型作贡献,汇聚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合力。最后,践行多边主义,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原则,努力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中国切实履行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等环境相关条约义务,认真履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巴黎协定》《生物多样性公约》等国际公约,加强南南合作以及同周边国家的合作,坚持为发展中国家减污降碳提供力所能及的资金、技术支持,帮助提高发展中国家环境治理能力,共享绿色发展成果,“以更加积极姿态参与全球气候谈判议程和国际规则制定,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2]374此外,要积极应对一些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借口碳排放问题对我国进行打压的企图,坚决维护我国的发展利益。

四、结语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是着力解决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促进经济生态双赢共生的必然要求,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迫切需要,是践行多边主义、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必然选择。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充分认识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紧迫性和艰巨性,对于推进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国生态环境稳中向好的基础还不稳固,从量变到质变的拐点还没有到来。第二产业占比较高,产业结构绿色转型的形势严峻。能源结构中化石能源占比大,优化提升的任务艰巨。绿色低碳科技支撑不足,创新的要求较高。

从实际出发,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发挥制度优势,借鉴有益的实践经验,探寻适合中国国情的碳达峰碳中和的实现路径。坚持系统观念,发挥协同作用,以全国统筹、多方参与的方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依靠科技创新,推动经济社会绿色转型。抓住主要矛盾,突出重点任务,推进能源革命。坚持互利共赢,深化国际合作,争取全球环境治理的话语权。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猜你喜欢

碳达峰能源转型
碳中和·碳达峰
关于“碳达峰”和“碳中和”——2030碳达峰与2060碳中和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应当采用何种立法思路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第六章意外的收获
用完就没有的能源
————不可再生能源
转型
福能源 缓慢直销路
沣芝转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