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高师院校音乐专业教学中开展
——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路径研究

2023-12-13庞庆超

河北画报 2023年20期
关键词:民族团结共同体中华民族

庞庆超

(宁夏师范学院)

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目标。为了达到这一目标,需要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加强各民族之间的沟通和理解。通过教育和宣传,增强民众的共同体意识,增进彼此之间的信任和认同,促进各民族的和谐相处,加强各民族之间的交往和理解。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内各个民族团结一心,共同追求共同利益、维护共同文化传统、增强共同认同感的意识形态。而音乐专业教育与培养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密切的关系。首先,音乐专业教育可以通过传授中华民族传统音乐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增强他们的民族认同感。其次,高师音乐专业教育可以通过学习和欣赏不同民族的音乐,促进多元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在音乐专业教育中,学生会接触到各种不同风格和形式的音乐,包括不同民族的音乐。通过欣赏和学习不同民族音乐,学生可以增进对其他民族文化的了解和尊重,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从而加强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

一、高师院校音乐人类学角度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这些遗产主要在于不同民族共同开拓疆土,共同书写了中华民族的历史长卷。目前,我们拥有具有无限智慧的各族华夏儿女创造的丰富多样的民间和宫廷音乐等艺术形式。音乐作为一种广泛传播的艺术形式,能够跨越民族的界限,打破文化的隔阂,促进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中华民族的音乐创作和演奏成为了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音乐的表达传递出中华民族共同的情感和价值观念。各民族的音乐作品彼此交流借鉴,相互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华音乐文化体系。在这个过程中,各民族音乐人的努力和创造展现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厚关注和贡献。

(一)音乐体系的互相交融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大格局相统一

不同民族在漫长历史中的长时间往来,无形中带来各类音乐系统彼此的融合与影响,让各类音乐系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如中国西北地区的汉、回族的民族音乐属于中国音乐系统,不过在调式音阶上与波斯与阿拉伯音乐系统中的某个风格存在相似性。而南方不少少数民族的音乐中或多或少地出现了马来音乐系统的要素等等[2]。

在音乐教育及其实践中融入此内涵时,其实也带来了人类在音乐教育学科定义上的问题。即由简单的审美教育向人文与多样化文化的教育转化,唯有这样,音乐教育学科才可以扩展自我文化范围。音乐教育在目前受到诸多来自内、外部因素的冲击。就高师院校学生来看,其在民族、生活环境、音乐能力方面都存在差异,所以,形式丰富的音乐文化也正同存于此。

(二)民族音乐文化的审美理念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致的

增强中华民族大团结,深远及实质的就在于文化认同的提升。音乐人类学维度下的各美其美,指的是高师院校的不同民族在对自身民族音乐的欣赏过程中将形成归属感。若能够这样,那么民族文化认同含义将会得到更深层的拓展[3]。由此,继而深入扩大至对其他民族音乐的认同、借鉴、汲取及容纳,且展开创新,最后实现不同民族的彼此认同。

不同民族的华夏儿女在漫长的历史中,缔造了源远流长的华夏文化,誓死维护祖国统一,促使历史的车轮不断向前,逐步产生出全球人口规模最大、文字大致统一、思想大致一致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自古以来,不同民族持续交互相融,从多元至统一、积铢累寸,潺潺流水、集聚成河,最后形成合而为一,相互依存的大局面。千百年来,诸多历史演变体现出一项铁则,即一个拥有多个民族的国家要具备统一性身份意识,要具有浓厚的国家认同感。

(三)欣赏民族音乐的心态与铸牢共同体意识是一致的

教师在带领学生形成不同民族音乐文化认同的过程中,也必须教育带领学生提升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因为此认同反映了民族学生能否构筑与体现不同民族所共享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与民族形象,深入融合后各个民族的文化才可以得到保护与传扬和进一步的发展。

中国社会历史发展一直坚持将维护及发展多民族国家置于最高地位。高师院校现阶段的一项关键教育任务就在于基于地区特征与发展原理,在铸牢各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构建牢固、正确的国家观念,一起维护国家的统一。

二、高师院校音乐专业教学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现状与意义

(一)现状

近几年来,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探究成为理论界的探索焦点,展示出现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发展方向。相关研究成果虽然丰富,但也存在着明显的短板:首先是有大量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含义及理论基础的理论研究,而从实践上缺乏相关的调研。其次是研究对象基本都聚焦于研究思路,对高校学生进行教育重视程度较高的过程中,却忽视了对中小学生的教育。再次是研究区域存在一定局限性,主要涵盖了高师院校、广西、西藏及内蒙古等省或地区,而缺乏对于少数民族大杂居及小聚居地区的研究,尤其在西南地区上的研究极少[1]。最后是对基于狭义的民族团结课程、学科教学及教师素养增强等视域来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较为重视,而十分缺乏对该意识教育的综合性、系统性的研究,特别是对于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实践探索十分匮乏。

(二)意义

音乐具有强大的情感表达能力,能够激发人的爱国情感。通过音乐专业教学,引导学生演唱传统爱国歌曲、创作反映时代精神的音乐作品,让学生深入感受祖国的壮丽山河和民族精神。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音乐专业教学对学生提供了接触和学习各种不同风格和形式的音乐的机会。通过对不同音乐形式的学习,学生可以拓宽视野,增加对音乐艺术的欣赏和理解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逐渐培养出对不同风格音乐的喜好和鉴赏能力。此外,学习中华民族传统音乐也是提高学生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学习和欣赏中华民族传统音乐,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音乐文化,培养出对中华民族传统音乐的热爱和自豪感。这有助于巩固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传承。

三、高师院校音乐专业教学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施路径

(一)加强政治引领,筑牢思想基础

自始至终保持党对教育的充分领导,体现政治标杆。学校坚决抓好教育、发展与稳定的工作。为此,设立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领导工作小组,由党支部书记担任组长,负责对相关工作进行统筹规划与协调管理。该小组将建立计划办法,及时分析和解决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中的问题,确保在学校的各个方面和整个办学治校过程中全面落实要求。此外,学校组织学习研究、专题宣教、党课以及主题党日等活动,以进一步深入学习强化及优化民族工作的核心思想。通过这些活动,加强党性磨砺,夯实信念基石,更深入地领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内涵,稳固学校思政教育的阵地[4]。

(二)发挥支部作用,夯实组织基础

引领组织建设,发挥堡垒作用。所有党员要传达团结中的先进事迹,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优化教师资源配置。学校将设立民族教育教研室,组建民族教研队伍,开展实践活动和课题探究,挖掘和开发校本课程。同时,骨干教师将致力于构建思想政治教师团队,成立名师工作室,并组织公开课、示范课等活动。为确保教师群体的素质,学校将按时安排教师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有关文件精神进行深入学习。教师将以德来立身、立学、施教,为思想育人的大格局做出积极贡献,为学校的教育工作提供保障。

(三)丰富文化载体,保障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阵地基础

营造文化氛围,有形、有色。以“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为中心理念,展开民族团结进步的宣传工作。无论是在学校办公区、教学楼还是宣传栏等地点,都充满了民族团结进步相关知识,包括民族理论、政策和基本常识等内容。这样的安排可以使教师和学生在学校任何地方都能进行民族文化的学习,通过耳濡目染逐渐明晰对民族文化的认知,并渐渐感受到民族文化的魅力。

学校可以在每年的9月举办“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开展优秀民族文化入校活动。在这个宣传月中,学校组织各类活动,向学生展示和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比如,学校邀请传统乐器演奏家、舞蹈团队等参与演出,带领学生欣赏和学习传统民族音乐和舞蹈。同时,还可以组织传统手工艺品展示和制作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并传承民间艺术和手工技艺。借助通过“国旗下讲话”和“民族知识大讲堂”等方式,向学生宣传和讲解与民族团结进步相关的知识。通过这些活动,使得学生们全面了解多民族共同奋斗的历史,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此外,在一些关键的时间点,如清明节、建党日、国庆节、“九一八”等,学校宣讲与民族团结进步、革命英烈和民族英雄有关的感人故事,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拓展文化建设载体,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学校主动打造高水平的网络系统和新媒体平台,在文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通过利用现代化传播工具,如校园网、视频号和微信公众号,学校能够更好地进行思想引导和政治引领。

这些现代化传播工具具有传播效率高、传达信息便捷、覆盖面广等特点,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信息获取需求和传递学校的理念和政策。通过这些工具,学校可以讲述革命故事,传承党的优秀传统,强化党建主线,构筑新型智慧育人平台。此外,学校也应该充分发挥原有媒体的功能和价值,在传统的媒体形式上加以开发。例如,黑板报、校园广播、校刊校报等,当结合现代化传播工具进行改进和更新时,可以更好地传达学校的文化和理念。总而言之,学校利用现代化传播工具和发展原有媒体,可以提升思想引导和政治引领功能,讲好革命故事,强化党建主线,并构筑新型智慧育人平台。这样的举措有助于丰富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生的思想和意识形态的发展。

(四)聚焦课堂课程,优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方式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重点关注教涉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相关章节,将其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教师可以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同时,可组织教学研讨小组进行深层次的专题教研活动,对教材进行细致研究和理解,探讨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通过研讨小组的共同努力,学会共享教学资源和备课经验,使课堂教学更加优化和精彩。其中,党员教师应发挥先锋带头作用,上好示范课。他们可以利用自身的党员身份和专业知识,通过教学实践展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性和实践意义,在课堂教学过程汇总有效贯彻热爱党、国家、社会主义的教育,将民族团结进步由理论至实践渗透到学生的精神成长中,在持续的熏染当中对国家、中华民族文化、中国共产党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立深深的认同感。

开设专题教育,深化教育效果。在设置相关课程时,可以从文学和历史角度,一直延伸到文化和未来的发展,以讲述多个民族共同创造和发展的故事。在文学方面,教师可以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如《红楼梦》、《西游记》等,通过分析作品中的民族元素,展示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以及共同创造的精神。从历史方面来说,给学生们介绍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团结和共同进步的重要事件和人物。例如,介绍傣族将领白沙、回族将领马步芳等的事迹,讲述不同民族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关键时刻的共同奋斗和贡献。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对民族团结进步的发展趋势和未来前景进行研讨和探讨,以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和责任感。基于教育原理与学生的意识特征,编制《民族乐器》这一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教材,让所有学生对民族知识有更深层的学习,对各个民族的风俗和优秀传统文化进行认识与体验[5]。

四、结语

综上,不同民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部分,是维护中华民族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和动力。音乐活动能够展现各民族团结向前、共同进步的场景,也能够真实地展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各民族成员自然而然地接近,促进民族间的交流、交往和融合,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构。

猜你喜欢

民族团结共同体中华民族
爱的共同体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民族团结之歌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让民族团结之花愈开愈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