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共享视域下的赤水河流域非遗保护与开发

2023-12-13赵兰

河北画报 2023年20期
关键词:赤水河流域文化

赵兰

(泸州职业技术学院 数字创意学院)

赤水河流域非遗数量和质量在全国范围内皆名列前茅,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便超过20余项。赤水河流域丰富的非遗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是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中以勤劳、智慧积淀出的宝贵财富,承载丰富文化内涵、记录重要历史信息,传承了中华优秀精神内核。基于其重要价值,学界对其进行了相关探索,研究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其一,对赤水河流域一项或者一类非遗进行基础性研究,理清其源流、特色、内涵、优势、现状等,如马蓉对赤水河船工号子,[1]周善菊对赤水河流域少数民族蜡染的探讨。[2]其二,对赤水河流域某一项或某一类非遗的转化研究,如石正成、李朝富以黔北独竹漂为例探讨非遗创新性发展,[3]范维、王波、何德超探讨赤水河流域非遗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开发利用,[4]杨娟探讨赤水河流域酒文化旅游开发等。[5]总体而言,学界研究已随着对赤水河流域非遗认知的不断丰富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要实现高品质的赤水河流域非遗保护与开发,需以文化共享为切入点,探讨其在文化共享视域下“活在当下”的创造性发展与创新性传承、探索政企行校全社会参与下的赤水河流域非遗保护与开发的策略,让赤水河流域非遗更广泛为公众认知,更高品质地为公众所共享,在为公众提供优秀文化滋养的同时,提升公众在赤水河流域非遗保护与开发中的参与度,树立公众文化责任感和文化使命感,增强文化自信,为中华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培育出具备优秀精神素养的公众力量。

一、赤水河流域非遗保护与开发策略探讨的标型意义

2021年5月,四川、贵州、云南三省分别通过了各省的《赤水河流域保护条例》,共同立法保护赤水河流域,并于2021年7月1日起同步施行,条例中均明确地提出了要依法加强对赤水河流域文化遗产的宣传、研究、保护和开发。赤水河流域成为了我国首个地方流域共同立法联合开发的区域,因此,探索文化共享视域下赤水河流域非遗保护与开发策略,不仅对赤水河流域的相关工作具备策略参考价值,也作为全国性的先行,具备重要的标型意义,为其他跨区域文化遗产保护开发提供研究经验和策略参考。

二、赤水河流域非遗保护与开发中政企行校的参与意义

文化共享视域下的赤水河流域非遗保护与开发,政企行校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政府部门通过加强非遗保护和传承法律法规的制定执行、提供非遗传承经费和资源支持、组织非遗传承宣传教育活动、协调非遗传承各方利益以及推动非遗传承的国际交流合作等多个方面,为非遗保护和开发提供必要的保障和支持。企业可以在资金支持、资源整合、技术研发、传播推广、人才培养和传承交流、文化自觉和社会责任等方面发挥作用,促进非遗的跨界融合和创新发展。行业可以在制定标准和规范、人才培养和交流、宣传推广和市场拓展、资源整合和政策倡导等方面助推非遗的发展规范化和提质化。学校能够在人才培养、非遗研究、社会服务和传承交流等方面助力非遗的持续性和延展性发展。政企行校的参与能够有效突破非遗传承与发展往往集中依靠于文化行业引领的局限,推动广泛的社会力量都加入到非遗保护与开发的队伍中,有效实现赤水河流域非遗影响力的全社会延展。

三、全社会参与下的赤水河流域非遗保护与开发策略探讨

(一)推进赤水河流域非遗可视化,建设非遗数据库

赤水河流域非遗的保护与开发,一个重要的前提即是依托可视化和数据库开展非遗基础资料科学、便捷的全面整理与展示。非遗可视化主要包括以下要素:详尽展示赤水河流域非遗项目分布情况和相关信息的数字化非遗地图;运用虚拟现实技术打造的沉浸式体验式非遗线上展馆;以赤水河流域非遗为主题、能够充分展示非遗项目魅力和特点的微电影和纪录片等,使观众能够通过最为直观的视觉体验去领略赤水河流域非遗的美好与价值。非遗数据库的建设,需在充分收集赤水河流域非遗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历史资料、非遗项目本体详细情况的基础上,建立起对非遗的科学分类结构体系,持续性地充实、更新数据库内容,提升用户访问流畅度和响应速度,以方便用户便捷查询和获取资料,提升用户体验;并建立起完整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维护数据库内的非遗信息安全;此外,还需重视数据库的宣传和推广,在开放给社会各界使用的同时,也需及时跟进为用户提供专业的使用培训,有效地为赤水河流域非遗保护与开发最为重要的资料基础使用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保障。

(二)打造赤水河流域非遗的高品质展示

赤水河流域非遗的高品质展示应围绕展馆、展示项目和展会进行。非遗展馆作为宣传和展示赤水河流域非遗的重要场所,首先需确定展馆定位、目标受众和展馆功能,在此基础上,按照时间顺序、地理位置、技艺类型等方式组织展馆内容,并为受众提供多样化的参观体验和服务,采用数字化和交互式展示形式来增强参观者的体验感和参观效果。打造精品的非遗展示项目,需基于对赤水河流域代表性非遗项目的科学选择,从历史、文化、技艺等多个方面考虑,选择出最能够展现赤水河流域非遗特色、价值和魅力的项目。项目的展示需有一个明确、清晰的主题,形成展示的主轴,将各类型的非遗通过一定的逻辑线条、内涵联系围绕主轴聚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以便于观众更好地理解。在项目展示中,应注意采用创新性和趣味性强的形式和手段,如数字化展示、互动体验、演示表演等方式来呈现非遗项目,以增强观众的参与感,让非遗项目展示更加有趣和生动。展示中除了重视非遗项目的文化价值外,还需关注其美学价值,强化其与美学元素的融合,从视觉层面助推观众的观赏体验提升。此外,高品质的非遗展会也对赤水河流域非遗的保护开发和更广泛的普及共享起着重要作用,展会打造需在充分考虑市场需求和观众兴趣的基础上,以推广非遗和促进文化交流为目标,选择适当的展会主题,在旅游旺季、传统节庆等市场热门时段开办展会,引入非遗领域优秀传人和专家参与,既丰富展会资源也有利于提升展会品质,同时,也应采用各种互动性强、体验性佳的展会活动吸引广大公众参与,实现以展会为载体的更大范围非遗共享。

(三)赤水河流域非遗进校园

赤水河流域非遗进校园,可以围绕实践基地建设、课程改革等方面开展。学校赤水河流域非遗实践基地的建设,首先需建立起与当地赤水河流域非遗保护相关单位的合作机制,例如与当地非遗所、文化馆、民间工艺协会、专业技能培训机构等单位合作,互相支持、共同发展。其二,需整合资源,充分搜集本地非遗的历史沿革、内涵要素、技艺特点、研究成果、保护情况等相关信息,为基地建设积聚可靠、详实的资料基础。其三,需打造非遗实践的场所,在校内设置向师生开放的非遗展示和体验区域,以此为载体,开展各种非遗传承活动,如非遗技艺体验、非遗知识普及的培训和比赛、非遗主题的文化节等,激发学生对非遗的兴趣、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和文化素质、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对文化传承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推动赤水河流域非遗融入课程改革,首先是促进非遗与现行课程内容紧密结合,可以通过将非遗文化纳入到各个学科领域中,来达到丰富课程内容的效果。此外,也可以创设具备特色的非遗课程,在兼顾传播文化价值和提升课程实用性的基础上,集合讲解、展演展示、互动体验活动等形式,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在体验赤水河流域非遗魅力的同时,也有效掌握实用技能和提升素养。非遗融入课程改革,还需关注非遗教材的编撰,根据受众特点和教学目标,科学选择赤水河流域代表性强、可视性强、特色鲜明且易于理解的非遗项目进入教材,借助现代化手段,制作涵盖动画小视频、非遗主题通关互动小游戏、PPT等形式的数字教材,用更加生动、形象的表达方式帮助学生更好理解和接受非遗。

(四)赤水河流域非遗进社区

开展非遗进社区活动,是促进赤水河流域非遗浸润社会基础单元、助推非遗社会影响力更大范围延展的有效路径。赤水河流域非遗进社区,首先需深度挖掘本地非遗资源,全面掌握其内涵和特点,在此基础上,充分调查社区居民需求,发挥非遗传承人的作用,创新非遗进社区活动形式,可采用展览、讲座、表演、互动体验等多种形式,让居民能更好体验非遗魅力和内涵。同时,也应注重营造浓厚的非遗活动氛围,可通过社区联谊、志愿者招募、亲子活动专场等方式,提高社区居民对活动的认知度和参与度。此外,非遗蕴含着丰富的商业价值,可以成为创新创业的重要资源,因此,非遗进社区还可开展技能培训,发挥促进创新创业的作用。

(五)推动赤水河流域非遗与文化旅游融合

促进赤水河流域非遗与文化旅游融合,需充分挖掘和整合赤水河流域的非遗资源,进而将这些非遗资源融入到文化旅游中,创新文化旅游模式,以“非遗+N”为切入点,以不同类别的赤水河流域非遗体验游为主题,融合观光、康养、研学等旅游形式,打造特色鲜明、辨识度高、内涵丰富的赤水河流域文化旅游产品,为游客提供丰富多样的旅游体验。同时,需注重构建赤水河流域非遗文化旅游品牌,除特色旅游产品打造外,可通过建立非遗文化旅游专区,举办非遗主题文化旅游节等方式,提升赤水河流域非遗文化旅游的知名度,树立起品牌形象。此外,需关注高品质的赤水河流域非遗主题旅游文创产品的开发,在尽量保留原汁原味传统文化特色的同时,对传统元素进行创意化的重新演绎,以鲜明、独特的风格和设计表现出赤水河流域非遗的特点和内涵,将非遗元素注入到现代化的文创设计中,实现非遗的与时俱进,以文创为载体,展现新的时代魅力。

(六)创设国际视野的赤水河流域非遗宣传普及平台

国际视野的赤水河流域非遗宣传普及平台,是指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以多种形式呈现赤水河流域非遗的知识、技艺、历史和文化内涵,推广赤水河流域非遗,促进非遗国内外传承和发展的平台。主要包括非遗普及网站、短视频平台、社教媒体、移动应用、在线教育平台等。网站是非遗普及平台的一种重要形式,通过构建有关非遗的专业性网站,可以向公众提供与赤水河流域非遗相关的资讯、文章、图片、音视频等内容,从而实现快捷的赤水河流域非遗数字化传播普及。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短视频平台成为了非常流行的非遗普及平台,各大短视频平台都开设了非遗版块,提供非遗文化的短视频制作、上传、观看和分享功能,这有利于为更广泛的公众提供更多认知、保护和传承赤水河流域非遗的参与方式。以微博、微信、Facebook、Twitter、Instagram等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平台,为非遗普及提供了一个便捷的推广渠道,有利于吸引更多的用户参与赤水河流域非遗传承和保护。移动应用平台通过设计精美、功能齐全的移动应用程序,让用户可以随时随地了解和学习非遗,能够有效提升赤水河流域非遗推广和传承的便捷性。在线教育平台通过互联网技术,可以开设赤水河流域非遗传播课程或技艺培训课堂,向公众提供非遗的学习和体验机会,不仅有利于更多的人认知感受非遗,也有利于发挥非遗在创新创业技能培训中的作用。

在平台的建设中,还需注意以下方面。首先,需结合赤水河流域非遗资源特色、市场需求、受众偏好等因素,准确、科学地定义平台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并选择与之相适应的非遗项目。其二,需要采用多种语言版本,根据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设计相应的语言版本,以提高平台的国外可访问性,吸引更多的国际受众,拓展平台国际影响力。其三,注重内容创新和质量提升,结合国际化的视野和理念,介绍代表性强、特色鲜明的赤水河流域非遗项目及其文化内涵,可以呈现为图片、音频、视频、游戏等多种形式,增强平台交互性,提升受众参与性和用户体验。此外,还需注重平台品牌建设和营销推广,通过科学合理的营销策略,多种宣传营销渠道融合以扩大平台影响力和知名度,提高平台的用户量和转化率。

四、结语

赤水河流域作为我国第一个地方流域共同立法联合保护开发的区域和非遗荟萃的文化遗产高地,对其进行文化共享视域下的非遗保护与开发,不仅可以为其他区域提供相关领域的经验参考,也有利于推动赤水河流域非遗“活在当下”的创造性发展和创新性传承,有利于为公众提供优秀文化滋养和为建设文化强国提供文化力量支持。笔者期望通过本文探讨的相关策略,助推赤水河流域非遗资源更广泛和更高品质的共享,提升其活化利用水平,抛砖引玉,期待社会各界对赤水河流域非遗给予更多的关注,形成更多对其保护与开发的真知灼见。

猜你喜欢

赤水河流域文化
压油沟小流域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堡子沟流域综合治理
唐光平摄影作品欣赏
——美丽赤水河
罗堰小流域
谁远谁近?
法治,让赤水河碧水长流
打造智慧流域的思路及构想——以讨赖河流域为例
赤水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