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受多重因素影响上市公司研发投入普遍偏低

2023-12-12石爱娣

中国商界 2023年10期
关键词:税收政策强度企业

◎文/石爱娣

研发投入概述

按照科学技术部的定义,研发活动一方面是有针对性、有目的地增加知识总量,另一方面则是运用知识来创造新的产品,是一种具有系统性和创造性特性的活动。我国的会计准则按照两个阶段来划分研发支出,即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在前一个阶段的支出应当费用化,而后一个阶段的支出在恰当的条件下可以进行资本化。本文所研究的研发投入包括两个阶段投入的总和。

企业的研发人员是研发活动的推进主体,一个企业研发人员的数量可以反映出该企业对创新研发的重视程度,各个企业应当把这一研发活动中最主要、最活跃的要素放在重要位置,加大投入。有的学者将企业的研发人员数量作为重要的参考指标,但事实上上市公司的年报在这方面的信息披露并不详细,通常不会单独将研发人员的数量列出来,只是笼统地披露技术人员的数量,范围比较广,不仅仅包括研发人员,可能还包括生产过程中的技术人员。因此,通过企业披露技术人员的数量来反映研发投入情况会有失偏颇,所以本文还是选择将研发资金的投入作为指标。

我国上市公司研发投入总体情况分析

根据《中国证券报》的报道,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的研发投入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具体而言,2016 年,我国上市公司的研发投入总额为1.2 万亿元人民币,2017 年为1.6 万亿元人民币,2018 年为1.9 万亿元人民币,2019 年为2.2 万亿元人民币,2020年为2.5 万亿元人民币。

在这一趋势的背后,是我国政府对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以及企业对科技创新的不断加强。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的优化,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意识到研发投入对企业长期发展的重要性,积极加大研发投入力度。与此同时,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研发投入依然存在不少问题。

上市公司的研发投入强度依然偏低企业在研究开发上的投入是影响研发工作开展的重要因素,研发投入可以作为研发实力的重要反映指标。从2016 年到2022 年这5 年间,我国的上市公司在研发投入规模方面持续增长,但研发投入强度一直保持在1%左右,还有待提高。反观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公司,研发投入强度基本保持在2%—4%。

上市公司研发投入规模和强度行业差异较大分行业来看,我国不同行业的上市公司研发投入的规模差距较大。例如,建筑业和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研发投入占比较高,而其他大多数行业的研发投入规模则比较低。不同行业间的研发投入强度也存在差距,根据2014 年的数据,软件信息相关的行业研发投入强度较高,邮政、仓储和交通运输行业比较低。

我国制造业研发投入规模和强度近三年明显提高在2016年,我国制造业的上市公司在研发方面投入了约2700 亿元,当时的研发投入强度接近2.8%;2017 年—2020 年这几年保持了约2.6%的研发投入强度水平。这也体现出国家对制造业的大力支持是有效果的,国家鼓励制造业企业自主创新,许多企业在研发方面的投入增多,对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大有裨益。

上市企业研发强度影响因素研究

宏观层面的影响因素一是税收政策对研发投入的影响研究。税收政策是宏观层面上影响企业研发投入的重要因素。一般而言,税收政策可以通过降低企业的税负,提高企业的收益水平,从而刺激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国家在税收政策上对于研发企业给予了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比如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技术转让所得免征企业所得税等,这些政策明显地减轻了研发企业的财务压力,同时也鼓励更多企业参与到研发领域中。然而,税收政策并非完全利好,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和问题。首先,税收政策可能会导致企业过度关注短期效益而忽视长期投资。其次,税收优惠力度不同,不同地区和不同行业之间的差异也较大,可能会导致资源的错配。另外,税收政策只能解决部分问题,如果企业缺乏自身的创新能力和动力,单纯依靠税收政策的刺激效果是有限的。

二是政府创新补助对研发投入的影响研究。政府创新补助是另一种重要的宏观层面上的影响因素。政府通过向企业提供资金和其他形式的支持,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政府创新补助包括科技计划、科技基金、技术创新专项等多种形式,这些资金的投入可以有效地减轻企业的财务压力,提升企业的研发能力。

三是专利保障体制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研究。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企业为了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不断加大对研发的投入。而专利保护则是企业研发投入的重要保障。专利是指对于某一项创新或技术发明所获得的一种独占权。专利保障体制包括专利申请、审批、授权、维权等方面的制度和政策。由于专利保护可以使企业在一定期限内独享其技术成果,从而避免了其他竞争者的仿制和侵权行为,这样就能够鼓励企业更加积极地进行技术创新和研发活动,以获取更多的专利保护。同时,专利保护体制可以使企业在技术创新和研发活动中更容易找到合作伙伴,促进行业内的技术共享和合作,刺激企业之间的竞争,促进市场的竞争活力。

企业方面的影响因素一是股权结构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股权结构是指企业各个股东所持有的股份比例和权力结构。在股权结构中,如果某位或某几位股东所持有的股份比例较大,就可能会掌控企业的决策权和经营权。因此,股权结构对企业的研发投入也有一定影响。如果某些股东持有大量股份而且占据了决策层位置,这些股东可能会更多地考虑短期利益,从而把企业的投资放在其他领域而减少研发投入。相反,如果股权分散,所有股东都能够参与到企业的决策中来,这样可以避免某些股东为了自身利益而减少企业研发投入。其次,当企业需要资金进行研发时,股东的态度和投资意愿会直接影响到企业能否成功获得资金。如果股权结构稳定,那么投资者更容易信任企业的长期发展计划,从而愿意提供资金支持,促进企业进行更多的研发投入。

二是企业规模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企业规模的大小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研发投入。就大型企业而言,其往往能够拥有更多的研发资源和技术人才。由于规模较大,这些企业可以通过提高自身的市场份额和利润来获得更多的研发资金和技术支持,从而加大对研发的投入。相反,小型企业由于资源有限,很难在研发领域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其次,大型企业还能够通过跨界、并购等方式来获取更多的研发资源和技术成果。例如,中国科技巨头华为就通过收购国内外的技术公司和扩张海外市场等方式,建立了全球领先的通信技术研发中心,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三是董事会规模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在董事会规模较大的企业中,不同背景和经验的董事会成员可以提供更多的建议和意见,促进企业的创新和研发能力。而在董事会规模较小的企业中,则可能缺乏足够的意见和建议,从而限制企业的创新和研发能力。

上市公司研发投入建议

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科技创新意识上市公司需要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科技创新意识,把研发工作视为企业长远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企业应该认识到,只有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研发活动,才能够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具体而言,上市公司应该建立科学的研发管理制度,制订合理的研发计划和预算,并加强研发过程的监督和评估,确保研发项目的顺利实施。同时,吸引和培养一批高素质的科技人才,为研发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上市公司需要积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从“低端制造”到“高端制造”的跨越。这不仅能够提高企业的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同时也能够促进国家经济结构的升级和转型。因此,上市公司需要针对行业内存在的技术瓶颈和难点,加大对关键技术研发的投入,打破行业壁垒,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同时,通过与其他企业建立联盟和合作关系,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提高行业竞争力和效益水平。

改善研发投入的产出效率许多上市公司面临着高投入、低产出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从优化资源配置嵌入。企业要对自己的资源进行合理运用,使资金、人力等要素的比例更优;要做出科学的投入决策,不能盲目投入研发,而是要提高研发活动的质量,充分为企业创造价值。企业还可以创新管理模式,在进行绩效考核的时候,把研发活动的投入产出纳入进来,对研发投入产出率高的项目进行奖励,产出率不高的项目要及时总结改善。

企业自身要树立研发投入意识上市公司应该制订明确的研发预算和计划,合理分配研发资源,确保研发工作的顺利开展。其次,加强研发人员的培训和管理。要加强对研发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高其科技创新和研发能力;同时也要加强对研发过程的监督和评估,确保研发成果的质量和效益。另外,还要利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和平台。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上市公司可以利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和平台,如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提高研发效率和水平,降低研发成本和风险。

完善企业治理层和管理层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企业要调动起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公司的治理人员和管理层作为决策者和执行者,必然会对研发投入造成重要影响。企业必须优化管理制度,引导决策者长远思考企业的未来发展,将企业的发展和公司治理结合起来,形成统一的目标,激发决策者的主观能动性,让决策管理层能够意识到研发投入的重要性,这样企业的研发水平才更有保障。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管理层受股东委托管理企业,他们希望股东看到在自己管理下企业实现收益最大化,证明自己的能力,但管理者始终不是企业的所有者,对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并没有太多谋划,所以就可能导致在研发投入上的减少。股东对企业的经营状况不可能全面了解,所以就要转变治理结构,激励管理层加大研发投入。

猜你喜欢

税收政策强度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低强度自密实混凝土在房建中的应用
税收政策对东营市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及意义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Vortex Rossby Waves in Asymmetric Basic Flow of Typhoons
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税收政策研究——以河南省为例
地埋管绝热措施下的换热强度
基于DEFORM-3D的300M超高强度钢切削性能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