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验·情感·风格
——梁晓阳散文《文学中年》阅读札记

2023-12-12肖国栋

广西文学 2023年10期
关键词:散文草原经验

肖国栋

梁晓阳的散文集《文学中年》被广西当代作家丛书第五辑收录并出版,说明他已经进入了广西当代作家的文学谱系,在广西当代文学中占有一席之地。对于将届知天命之年的晓阳来说,这是一份珍贵的礼物。尽管他的《吉尔尕朗河两岸》和《出塞书》早就蜚声桂外,《吉尔尕朗河两岸》还获得了首届三毛散文奖,这本《文学中年》在其创作历程中的价值仍然不容小觑,某种程度上这本散文集具有溯源的性质,也具有定性和定位的双重意义。

文章学古今变化极大,类型、语言、形式、风格、手法所经历的演变可以用数十部专著去描述,亦未必能够穷尽。以现代散文的类型学来为晓阳的散文定位,我觉得其作品当属于纪实性的文学散文;而以其虔诚的创作态度和扎实的生活积累来衡量,把这些作品当作微观的个人史来读也是顺理成章的,这就是我为这部散文新作所做的性质判定。

聚焦于经验的书写既是文学写作的基本规律和方法,也是晓阳创作个性的自觉追求,更是个人史写作的重要载体与实现方式。《文学中年》的八篇文章按照经验内容大体可分为三类:贫困经验、青春经验和文学经验。

最集中书写贫困经验的是长达六十页的散文《父亲书》。晓阳在文中写道:“从我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记事起,就记得常常一个星期才能吃上一顿白米饭,大概一月才能吃上一次猪肉,其余每餐几乎都是照得见影子的稀饭,间或有一顿红薯、芋头。”父亲母亲靠着勤俭节约和吃苦耐劳供养着三个儿子,境况更差一些的时候,就让老婆、小儿子外出打工,继续供给两个大一些的儿子读书——读书成为父亲寄托在儿子身上的最大希望,也是他在贫困的境况中破解家庭难题、获得家庭尊严的坚定信念,并为此想方设法、百折不挠地努力着。所以当晓阳高考失利,陷入迷茫的时候,父亲路远迢迢、掏心掏肺地规劝:“读了咁多年的书,你心甘了我仲冇心甘呢!你冇知道村里人怎说你,我和你阿妈都快没脸皮了。这几天夜里我哋替你想了,你吃冇落这种辛苦啯,仲系回去复读吧,能考上的,亦算系为祖宗、为我、为你阿妈争口气。”“因为父亲的坚持,因为父亲默默的鼓励,我们的脚下就走出了一条曲径通幽、柳暗花明的路,也是一条像故乡的山路一样崎岖蜿蜒的人生路。”《父亲书》所描绘的乡村封闭与家庭贫困是极其普遍的时代经验,可以说地无分南北、人不论东西,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两代人共有的经历。在这个意义上,晓阳通过个人家庭贫困经验的书写,也就是为时代做了忠实的微观史记录。

另一篇长文是《广西师大青春往事》,有六十三页之多,详细写出了他大学经历的“青春往事”:寝室生活、恋爱故事、文学追求、家教经历、休闲娱乐等,都写得既朴实真切,又新鲜生动,与《父亲书》的沉重、悲郁、惶然有明显的风格不同。晓阳用一句总结性的话语概括了他的“青春往事”:“这么说吧,广西师大留给我的记忆不仅仅是校园生活,还有糊里糊涂的青春和自卑加自傲的情感。实事求是地说,我在母校的日子里没有什么像别人一样可以燃烧的青春,然而也活出了一个特别的自己。”而这种特别之处正是来自他梦寐以求的文学写作,这是晓阳之为晓阳的本质属性,使他区别于别人,也使他拥有了一个不一样的青春,超越了绝大多数人的同质化,为他的个人史书写了最具个性的一笔。

如果两篇长文可以说是通过经验书写对晓阳之为晓阳的溯源性考察,那么文学经验的书写则是展示人到中年的他如何把诗和远方变成身边现实的喜悦,给我们呈现了数不胜数的文学风景。《北去来辞说林白》写了当代文学名家、女性文学代表作家林白,记录了他们的文学交往。《内敛而又狂野的朱山坡》追溯了他和文学新星朱山坡共同的成长经历和深厚友谊,他们试图通过文学寻觅和形塑自己灵魂的虔诚修炼。我相信,这两篇文章将来会被作为当代作家交往的文学史料而留给后世,从而获得文献价值。《潇洒陆春祥》和《舟山记》有更活泼的气氛和地方文化的底蕴,也是文友之间友谊的美好见证。

除了文坛文友的交往,另有一篇《一个人的马场》记录了晓阳如何寻找并得到自己的“文学故乡”——“是一场恋爱和婚姻把我带到了这片草原上”,“我感觉到,这片草原与我有着心灵的感应,我每年回到这个草原边缘的村庄都有一种写作冲动——我打算写一部相当于我对这片土地宣言的书,叙述自己在这片土地上抵近心灵的观察和思考的文字”。在《文学中年》里,他自称伊犁就是他的“文学故乡”,并且要永远地写下去。晓阳的写作在这片草原上深深地扎下了根,他的两部砖头一样厚重的《吉尔尕朗河两岸》《出塞书》就印证了他对草原、对草原亲人、对草原的生活与历史有多么深沉的爱。这是晓阳身上最奇妙的文学姻缘和最独特的写作优势。在他的生身之地,他最深刻的生存体验是贫困和苦难,是乡人的冷眼和歧视,是爱的放逐。但是在新疆,在伊犁,在老马场,他获得了尊严和爱,获得了诗意的栖居,获得了心灵的滋养和写作的冲动。上述差异比较一下《父亲书》《一个人的马场》的叙述语调和语言情致,在地和异乡的差别就一目了然了。

如果说经验构成了晓阳散文内容的骨架,可以作为文学的个人史来阅读,那么情感则为其提供了淬炼经验的火焰。这熊熊的情感之火淬炼出生活经验五彩斑斓的色泽,这色泽最直接体现在散文的语言风貌上,也正是语言的风貌为淬炼经验的情感之火赋形,从而达到文质兼有、文质皆美,就如林白读过《吉尔尕朗河两岸》后所说的那样:“朴素、直接、沉实,完全没有文青腔。”这句话既可以作为晓阳散文的情感特征去理解,也可以理解为晓阳散文的语言风貌,两者之间就是合二为一、表里如一的关系,以之衡量《文学中年》也是成立的。比如他写对林白的印象:“在我心中,无论何时,林白大姐始终是一片斑斓的草原,那里草鲜花旺、牛羊如云,起伏连绵,辽阔无边,我举目望着北漂的她,她就是一处读不完的风景,一道走不尽的天涯。”这里有一个文学青年仰望前辈的虔诚,以优美的草原意象烘托林白在他心目中的形象。《父亲书》写父亲临终断气的瞬间:“我只转身出去的工夫,再回来,才到门口,那游丝一样的声音长长一拉,瞬间就没有了,我分明听到父亲最后断气的声响,那是父亲真正辞别阳间的脚步声。”突出了高度紧张之中直觉的灵敏和神秘,更写出了父子间不愿割舍的亲情。写大学毕业离校的场景:“咏梅师姐甜美而激越的播音之后就是吴奇隆的《祝你一路顺风》,一群又一群的毕业生走出校门,他们互相拥抱,之后一边挥手一边流泪,把整个学校罩上了一层浓浓的离愁别恨。朋友来送了,老乡来送了,老师来送了,恋人也来送了,平日里不怎么交往的人一下子成了朋友。”捕捉了特定场景中的情感熔铸有多么感人泣下,但并不沉重和暗淡。他写在老马场的读书生活时则又是另一种笔墨:“午睡醒来,我打开《抵达之谜》,书中沉稳的叙述和极具思辨性的语言让我费尽心力去体会和思考,我看得很慢,半个小时才看了十几页。当我感觉到视线要脱离页面去思考时,我就抬头看一会儿窗外景色……我的视线扫过广袤的条田和河坝边的防风林带,越过河对岸连绵的草山,望向东南面远处那高高隆起的由蓝色山腰和雪白山顶组成的喀班巴依雪峰,渐渐地我就找到了与我的阅读心境相符的色调和图案。”这是晓阳所追求的思接和视通相融合的境界,阅读与风景如此完美融合,笔墨如此从容和丰盈,只有在新疆,在伊犁,在老马场,才能拥有。在《王安忆选今人散文》中,她说:散文的心在于情感。在晓阳的经验结构中,他以自己朴素、直接、沉实的情感特质开掘出五彩斑斓的心灵风景,构筑起朴实又丰盈着生命感的语言风貌,逐渐形成了他的风格标签。

《文学中年》可谓是晓阳的文学自画像,他坦然而又极度诚实地把自己的全部投射到文字里,他把写作当作自己的人生信仰和使命,他在《文学中年》里说自己“是一个悲情的理想主义者”,在该书后记里说自己“被文学之魂附体,总觉得写不出来就难受,不抒发出来就发疯”。在题材和写法上,晓阳的散文有些像郁达夫,在作品中极尽可能地写出自己艰难漂泊的生活和悲欣交集的情感,也同样是靠着一腔神圣的激情真诚地倾诉,很多重要的经历甚至在不同的篇章里反复书写,比如从小学作文受到父亲鼓励开始立志从事写作,比如高考复读受到县城干部的鄙视,比如父亲的病与死,等等,在不同的文章里都不止一次地出现过。这种复调式叙事犹如油画般一层层堆叠、凸显着他的生活世界和情感世界,笔触是那么质朴、浑厚、有力。复旦大学创意写作课教师张怡微在《散文课》里说:“重要的是艺术家在当下感知到什么,他们用年轻的、敏锐的、感性的知觉大面积冲撞过怎样的外部世界,构筑成心灵的山河,最终留在了读者的心中。”“冲撞”这个词用得特别形象有力,正可描述晓阳一路走来的情状,也准确道出了他的生命质地和个性。已经年届知天命的晓阳将如何为读者继续“冲撞”怎样的一个“心灵的山河”呢?这依然是一个值得期待的文学事件,验之以晓阳散文写作的实绩,那个充满“冲撞”之力又深谙散文机杼的他是不会让读者失望的。

猜你喜欢

散文草原经验
讲解《草原图》
《当周大草原》
一生的草原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经验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可可托海的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