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滨州市制造业发展实践与思考

2023-12-11侯峰

企业界 2023年20期
关键词:滨州工业企业

侯峰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滨州市通过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进产业智慧化、智慧产业化、跨界融合化、品牌高端化,建设传统产业动能转换先行区、智慧产业融合发展试验区、“新特优”产业集聚区、军民融合发展示范区,实现传统产业上水平、新兴产业上规模、基础设施上台阶、行政效能上层次目标,推动制造业发展。

一、滨州市制造业发展现状

滨州市全力推进动能转换,转型升级步伐坚定。谋划了高端铝、高端化工、生态纺织、粮食加工、畜牧水产等五大千亿级产业,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医养健康、现代服务业等五大新兴产业。成功举办了世界高端铝业峰会,设立100亿元高端铝产业及园区发展基金,中高端铝制品占比达到35%,提高了10.3个百分点;7个化工园区、9个重点监控点获省政府批准,分列全省第3位和第4位;魏桥绿色智能纺织一体化项目实现五项“世界首创”,滨州市被授予“世界级家用纺织品产业集群先行区”;成功举办第七届中国淘宝村高峰论坛;中裕食品在全国率先研发出高品质小麦膳食纤维;邹平市再次入选全国百强县。创新驱动明显增强。渤海先进技术研究院、魏桥国科研究院超常规加快建设;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73家,20家企业入选山东省高端品牌培育名单。目前正在研究制定全市新旧动能转换重大项目管理办法,筹建新旧动能转换重大项目管理服务平台,着力提升项目管理水平。

二、滨州市产业结构存在问题

1、产业存在亟待解决的“结构偏重、能耗偏高、布局偏乱、链条偏短”。一是结构偏重。发电、炼焦和有色金属等六大高耗能行业实现的工业增加值和利润占规模以上工业的70%左右,煤炭消费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和利润同样占规模以上工业的70%左右。这两个“70%”和资源环境容量趋近极限、煤炭压降刚性任务之间的突出矛盾,成为制约工业经济平稳发展的“拦路虎”。二是能耗偏高。“旧”动能往往是高能耗、高污染、行将淘汰的落后产能,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的局面短期内难以改变,单位能耗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低。三是布局偏乱。产业布局分散,集群化、园区化程度低。未形成优产业聚集优势。四是链条偏短。主导产业整体处于产业链和价值链中低端。滨州市化工产业高端产品不到40%,纺织产业75%以上的产品为纱和布。

2、生产要素供应紧张。一是有效投资不足。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同比下降5.8%。2023年一季度,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1亿元,实际比去年同期减少约60亿元;全市工业投资下降32.7%,工业技改投资下降49.8%。二是融资环境趋紧。信贷投放增速放缓,全市不良贷款率较高,担保圈问题突出,实体企业抽贷现象时有发生,金融风险防控压力大。三是土地有效供给不足。建設用地总规模面积倒挂,计划指标继续减少的趋势仍然存在。部分破产、“僵尸”企业没有及时退出,存量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低。四是劳动力供求矛盾加大。企业“招工难”与劳动者“就业难”并存,技能人才、产业技术工人缺乏。滨州学院、滨州职业学院等高校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结合不够,职业学校应届毕业生,选择在本市就业的不到30%。同时,因创新环境不优、创业载体建设滞后,滨州籍大学生回乡就业的仅50.23%。

3科技创新水平低。一是研发能力较弱。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设立研发机构的仅占5%。我市近三年未承担过国家重大专项和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为4.42件,自主创新能力亟须提高。二是科技投入不足。科技创新专项资金“杯水车薪”,目前,全市仅有2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14家省级,分别比德州市少8家、30家。三是科技创新企业少。全市高新技术企业124家,仅占全省总量的1.4%,引领作用不强。全市仅有293家企业拥有发明专利,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的企业仅27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仅151家,与省内先进地区差距明显。

三、推进滨州市制造业强市的深层思考

(一) 深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充分发挥科技创新

1、抓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体系建设。重点围绕政策体系、指标体系和评价体系,引导各县市区加大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力度,引领转型升级。完善园区产业规划。鼓励企业向园区集聚,构建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相融合的发展生态圈,推动产业错位发展。着力打造北部临港产业拓展区、中部传统产业升级区、南部优势产业引领区,形成“一核三区”空间布局。

2、抓好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实施高端铝、化工、纺织等五大传统产业改造提升行动,推动“老树发新枝”。对技术改造项目按照“双招双引”有关政策给予奖励,支持企业通过技改加快转型。3、抓好生产性服务业。深化与华为、京东的战略合作,加快推进黄河三角洲大数据中心北海华为大数据中心建设,将云计算、大数据技术优势与滨州特色产业资源优势有机结合,创新特色产业发展模式,加快传统产业与电子商务深度融合。围绕研发设计、绿色低碳、人力资本服务、品牌建设、融资租赁、电子商务等重点领域,切实提高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水平。

4、推动企业转型升级,丰富产品线。对于无价值无资源的企业,加大“僵尸”企业清理力度。对于破产、“僵尸”企业,采用市场、行政等多种措施,加大市场出清力度,为新动能发展拓展空间。对于有治理价值、有优质资源、有发展前景的企业,通过重组、剥离、引入投资等各种资本运营手段恢复其发展机能和运营活力,培育新动能,塑造新形象。

5、抓好“飞地经济”。坚持全市产业发展“一盘棋”和优势互补原则,鼓励各县市区之间进行“互飞”。“飞地”项目落户园区后,享受“飞入地”各项优惠政策和服务。对政府主导的搬迁项目形成的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原基数部分归“飞出地”享有,增量部分由双方协调确定。

(二)加大力度抓好项目落地,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1、破解能源保障难题。鼓励能源消耗低碳化,推进传统产业节能技术改造和产能整合压减,拓展能源新空间。争取国家、省里的支持,推进能源结构多元化,探索论证“核能替代”课题;推广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和生物质能替代煤工程,大力支持风电、光伏项目建设。降低新旧动能转换时对环境的冲击,成为滨州经济的“润滑油”和“清洁剂”。积极争取上级煤炭消费指标支持。

2、破解土地有效供应难题。开展“五未土地”处置专项行动,每年处置低效土地不少于1万亩,五年内处置完成;加快实施“标准地”改革和标准厂房提升工程,各县市区年内建设标准厂房10万平方米,推广以“亩均论英雄”。采用将闲置土地处置同新增建设用地指标挂钩等措施,盘活利用闲置土地。

3、破解融资难、融资贵难题。实施“企业增信行动”,推广无还本续贷业务,设立中小微企业风险补偿资金、贷款风险资金池、建立地方金融稳定资金、实施央行资金助力工程,破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困境。加强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设立市级直担公司,强化再担保公司功能,努力化解企业担保圈问题。加大清理规范涉企收费力度,推进地方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零收费”。

(三)通过创新促进转型升级,振兴工业经济

1.对接滨州渤海科创城,促进工业产业转型升级。 县域经济的发展需要关注工业产业的转型升级,积极对接滨州渤海科创城,借助科创城的带动与辐射作用,培育众创空间、农科驿站、科技企业孵化器等。需要推进产学研结合的经济发展模式,推进科研成果最快速度地转化为生产力,要在工业技改企业上加大投资力度,重点培植50强的工业领军企业。

2.以工业园区为平台,实现工业制造业的跨越式发展。当前装备制造、智能制造业、工业物联网成为推动工业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工業企业发展的重要方向。需要打造工业园区作为推进工业转型的重要平台,打造智能制造业、化工、农产品加工、纺织等四大工业为内容的“四位一体”的工业园区建设,促使上述的四大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

(四)创新机制体制建设,持续激发全社会活力

1、建立优质高效的运行体制机制。实施好《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方案》,激发开发区发展内生动力。按照开发区主导产业规划,制定实施细则,健全配套政策,加快错位发展。完善管理体制、运营模式、要素保障等重点事项,健全激励担当、竞争发展的干部人事和绩效薪酬制度,全面激发开发区活力。发挥好新旧动能转换“综试区”主战场作用,大胆推进“先行先试”步伐,在创新发展、人才引进、优质服务等方面,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2、谋划高质量发展的产业体系。依托各开发区现有主导产业,统筹考虑开发区的空间布局、产业布局和发展布局,明确2-3个特色产业,配套制定各开发区上下游产业链的“产业图谱”,实现横向发展产业群、纵向拉长产业链的新模式,在全市形成错位发展的良性循环。加大园区建设力度,实现集群式发展,要做好园区规划和建设保障,

3、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协同创新体系。支持鼓励企业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建立稳固的科技合作关系,通过联合开展技术研发、共建共享研发中心、人才双向任职等方式,解决企业自身科研力量薄弱问题。谋划一批具有创新潜力和成长潜力的项目,在市场采购、技术支持、融资并购等方面提供“一对一”服务,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四是加快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计划。

4、加快建设创新平台。建立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强化政府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引导作用。聚焦“十强”产业,创建一批省级以上研发平台。以“世界高端铝业峰会”为契机、以邹平市中国“铝谷”平台为载体,加快推进滨州铝产业集群发展,打造世界高端铝产业基地。

猜你喜欢

滨州工业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山东滨州沃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飞阅滨州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工业人
因户制宜 一户一策 滨州结对帮扶注重“造血”
滨州浅海海域浮游植物丰度及其多样性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