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问题链+”模式的高职思政课深度学习研究

2023-12-10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王晴

办公室业务 2023年20期
关键词:案例深度道德

文/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王晴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并提出了“推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提高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的要求[1]。思政课是承担“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大学阶段又是一个人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上看作的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际上将影响一代青年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精神风貌。”[2]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特点,在课堂教学中高效运用“问题链+”的深度学习模式,有利于推动学生进行深度理解、深度探究、深度实践与深度参与,有利于进一步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走进课堂,走进学生头脑。

一、“问题链+”模式的基本含义

“问题链”教学指的是在课堂教学中,通过精心设计的环环相扣的一连串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参与的教学模式,其主要逻辑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种模式相较于传统的课堂讲授模式而言,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更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其在思辨中获得更深层次的认知和理解,目前已经广泛运用于教学。

“问题链+”模式则将“问题链”与教学中常见的引经据典、案例分析、任务驱动、数字化手段等相结合,在设计“问题链”时就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手段置于“提出问题”之前,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和针对性,能够进一步提升实际教学效果。尤其是对于同一课堂多个问题链同时使用的情况,能够起到明显的优化作用,避免反复出现“一问一答”现象,从而降低课堂的趣味性以及学生的参与兴趣。

二、“问题链+”模式的价值内涵

(一)高职思政课学情分析。1.在知识基础方面,学生已通过在中小学的相关内容的学习,获取了道德情感方面的认同,强化了思想基础和政治素养,大学阶段,重在加强理论上的教育和学习,由“情感”上的认同转化为“情感”与“理性”的双重认同,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增强学生的使命担当”[3]。对于高职院校学生而言,其知识基础较为薄弱,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容易降低其学习积极性,不利于理论知识的理解。2.在学习认知能力方面,高职院校学生较为关注时事,并善于利用数字媒体化手段捕捉碎片化信息,这有利于保障教师使用“问题链+案例分析”教学方式时学生的参与度。但是,由于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多重价值观念混杂,同时,学生常通过“短视频”“碎片化文字”等形式获取时事信息,使得其缺乏对信息的完整性、真实性的深刻分析,独立思考能力、思辨能力均有待提高。3.在心理特征方面,学生对于主流价值理念有着较高的肯定,但面对社会上偶尔出现的一些负面事件感到迷茫,需要从理论之根着手,进一步深化其理论认知,坚定意识,避免出现摇摆不定的思想动态。然而面对较为抽象的理论知识,学生容易出现畏难情绪,缺乏学习兴趣,需要通过教师不断优化教学手段来进一步帮助、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

(二)“问题链+”模式运用于高职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4],而如何“讲深、讲透、讲活”是每一位思政课教师需要用心钻研的问题。教师需做到熟练掌握教学内容、灵活运用理论知识,除此之外,针对不同的学情选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也十分重要。

基于对高职思政课的学情分析,将“问题链+”的模式运用于教学时应充分结合学生特点,扬长避短,优化课堂教学效果。首先,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知识基础薄弱的特点,“问题链+引经据典”的形式可以充分运用经典,有效地将理论知识融入耳熟能详的经典话语之中,通过朗朗上口的诵读等形式,内化知识理解,夯实知识基础。针对其乐于通过数字媒体关注时事的特点,可多设置“问题链+案例分析”,通过党史经典案例以及现当代时事新闻案例,启发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深度探究。而对于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畏难情绪以及学习兴趣不高等问题,“问题链+任务驱动”“问题链+数字化手段”又可以很好地以实践任务为导向,通过课前、课中、课后连贯式的任务成就模式与数字可视化课堂参与,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问题链+”模式引导深度学习教学实践——以《吸收借鉴优秀道德成果》为例

《吸收借鉴优秀道德成果》选自《思想道德与法治》第五章第二节,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与原则”的后续内容,需要通过本节内容让学生从理论认知上明确社会主义道德并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下面将以本课为例,详细展开“问题链+”模式引导深度学习的教学实践过程。

(一)“问题链+引经据典”,促进深度理解。在“传承中华美德”这一小节中,教师从“汉字中的‘老’字包含了什么样的传统美德?”这一问题出发,从字源学的角度进行剖析,进而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根据课本内容讲解“义”与“利”这两个字的深刻内涵。接下来,进一步展示《诗经》《尚书》《礼记》、孔孟文化、“五教思想”“五伦说”等古代书卷中的经典话语,如“夙夜在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通过学生小组讨论,在深度理解的基础上梳理出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继而讲清楚我们应旗帜鲜明地反对“复古论”和“虚无论”这两种错误思潮。

(二)“问题链+案例分析”,启发深度探究。案例分析是思政课教学中常见的教学方法之一,然而,“教师分析、学生听记”的被动学习形式不利于很好地发挥其教学效果,而问题链与案例分析的适当结合可有效避免这个问题。在“发扬中国革命道德”这一小节中,可从“上甘岭战役”“黄克功案例”“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等党史经典案例出发,抛出一系列问题:“中国革命道德是什么?”“它是如何形成与发展的?”“它与传统美德的关系如何?”“这些案例体现了什么样的革命道德呢?”通过这样的深度探究过程,梳理出中国革命道德的主要内容,并理解它是中华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发展这一基本关系问题。

在案例选取过程中,教师应广泛涉及党史中的经典,做到真实准确地把握案例来源。同时,应立足学生感兴趣的时事新闻,充分发挥学生善于捕捉互联网信息的优势,继续增添现当代热点案例,通过提问引导小组讨论,做到历史照进现实。这一小节中,在把握中国革命道德的基本内涵后,教师可继续发问:“革命道德只在革命年代才有价值吗?”“对于现当代偶有出现的一些‘侵害英雄烈士名誉、荣誉’现象,你如何看待呢?”“我们应该如何做好革命道德的传承者呢?”教师的问题环环紧扣,通过党史经典案例与现当代热点案例的分析,帮助学生深度探究,做到“直面社会丑恶现象,激浊扬清、针砭时弊”[5],着力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三)“问题链+任务驱动”,助推深度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当代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重点,也是提升教学效果的重要教学方法之一。高职院校学生存在学习主动性不够强的问题,对此,通过问题链与任务驱动相结合的模式,可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让其深度参与到课堂和社会双重实践中来。在设置任务时应注意把握其难度以及可操作性,避免设置一些难度极高、与教材内容脱节、与社会脱节的任务,同时,应将任务根据不同的教学需求进行合理的拆解,并根据课前、课中、课后不同的教学阶段细化为一个个小任务,做到稳步推进,引领深度实践。

对于本课而言,在课前阶段,可布置“寻找触动人心的红色家书”这一小任务,激发学生的情感认同,使其提前了解革命道德的相关内容。在课中阶段,将这一任务与问题链结合,在分析完党史经典案例后,抛出问题:“这些案例中体现出的精神和理念与你所寻找的‘红色家书’是否一致?”“这些‘红色家书’又与中华传统美德有着什么样的内在联系呢?”通过学生对于自己所寻找的“红色家书”的分享与分析,结合诵读、传阅等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实践中来。在课后阶段,通过问题链设置,继续布置一些阅读、思考的小任务,并将课堂实践延伸至社会实践,并为下一次课做好情感、认知上的准备。学生在问题链和课程任务的驱动下,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四)“问题链+数字化手段”,带动深度参与。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推进教育数字化”,基于这一战略部署,作为思政课教师,也应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灵活运用多种数字化手段,推动二十大精神入脑入心。将问题链通过数字化的手段进行设置,有利于调动课堂氛围,有利于带动学生通过可视化的数字平台深度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同时,这种可视化的数据又能有效帮助教师进行过程记录、教学反思,并形成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

数字化手段可运用于深度学习教学实践的全过程之中。本课中,在讲解“中国革命道德”时,可通过VR虚拟仿真技术的运用,带领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在沉浸式的学习中提炼党史经典案例,继而进行问题链式案例分析。对于前面提到的“如何看待‘侵害英雄烈士名誉、荣誉’现象”这一问题,可通过学习通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展开,并在课堂中继续设置问题链:“大部分同学的选择可以说明什么?”“部分人的淡漠是因为什么?”通过追问形式,进行深度剖析。同时,课前的“寻找红色家书”以及课后的“参观红色展馆”小任务也可通过数字化平台,让学生自由地进行上传、编辑和分享,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切实提高学生的抬头率与点头率。

四、思政课教学中“问题链+”模式的设计要点

首先,“问题链+”的设计应立足理论,避免本末倒置。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6]“问题链+”模式虽强调将问题链与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但一定要避免产生“重形式轻理论”“理论知识娱乐化”等问题。部分思政课教师在进行教学实践中,为了更好地迎合学生需求,追求更为“热闹”的教学效果,往往忽视了理论教学,这是一个误区。思政课的本质,就是要以彻底的理论说服人,达到理性认同。“问题链+”模式中多种教学形式的运用,是为了帮助学生深度理解理论的内涵,是手段,不是目的,理论学习是第一位的,是根本性的。

其次,“问题链+”的设计应直击问题,拒绝避重就轻。2019 年3 月18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有的教师怵于思政课的意识形态属性,担心祸从口出,总是绕开问题讲、避开难点讲”的现象[7],这种现象显然是不对的。在设计“问题链+”时,要做到“直击问题,深入本质,将道理讲深”[8]。这也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思政课教师是办好思政课的关键一环,必须厚植家国情怀,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以昂扬向上的姿态、迎难而上的勇气,围绕学生普遍关注和困惑的问题展开,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中引领学生拨开思想的迷雾,通过分析,由现象直达本质,从而坚定“两个维护”“四个意识”“四个自信”,并进一步明确青年学生位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使命与担当。

最后,“问题链+”的设计应层层递进,防止思维断层。上一个要点中,着重把握“问题”二字,而问题链,顾名思义,还需要考虑其“链接性”。也就是说,“问题链+”的设计不应只是一个又一个问题的简单堆砌,还应将问题以合理的逻辑串联起来,防止学生产生思维断层的问题。以本课的大逻辑为例,上一课已经学习了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与原则,本课将从“社会主义道德是否是无源之水”这一问题出发,首先探讨其源头活水——中华传统美德,接下来发问“中国革命道德与中华传统美德是割裂开来的吗?”,引出社会主义道德的红色基因——中国革命道德。接下来立足“‘道德的力量’是否只有中国人在追求?”这一问题,继续讲解“借鉴人类文明优秀道德成果”这一小节,并追问:“既然人类文明道德成果多种多样,我们应该秉持什么样的态度和方法呢?”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链接,有效将整节内容串联起来。这也要求教师在课前做好全面的准备工作,理清逻辑,循序渐进。在高职思政课教学实践中,准确把握这几个设计要点,是“问题链+”模式能否充分发挥促进深度学习作用、提升课堂教学效果,进而推动二十大精神入脑入心的关键所在。

猜你喜欢

案例深度道德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