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文化融入高职思政课教学研究

2023-12-10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于亚宁张爱鹏薛超峰

办公室业务 2023年20期
关键词:红色育人思政

文/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 于亚宁 张爱鹏 薛超峰

2019 年4 月30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 周年大会讲话指出:“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中国青年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青年担负着振兴民族的大任,新时代的青年更要有担当、有志气、有骨气,提升中国人的底气。这对青年人的成长和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高校作为青年人才的培育基地,对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为重要。

党的二十大闭幕后,习近平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前往延安,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以实际行动践行党的初心和使命,赓续红色血脉,更加坚定了政治自信、历史自信与文化自信,为青年学生传承红色精神上了极其宝贵的一课。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要做好红色精神的传播者、文化自信的践行者,将红色文化与思政课教学相融合,创新教育形式,培养有责任担当、有坚毅品格、有正确价值观的有为青年[1]。

一、红色文化概述

红色文化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印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优秀文化成果,是教育我们不忘初心、永葆革命本色的宝贵资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红色文化的灵魂是红色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在坚定信念指引下对崇高理想的追求、是民族气概的继承、是创造伟大时代的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引。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各个地区都存有红色精神的历史印记,如延安精神、沂蒙精神、红船精神[2]。红色文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注入强大的精神谱系,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永恒的精神魅力。

红色文化的发展史,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中国共产党人在这百年的光辉进程中用热血和汗水铸就了牢固的理想信念、昂扬的民族精神、永恒的家国情怀,为人民谱写了红色文化这一壮丽的史书。无论时空如何变化,这些伟大的红色精神永远鲜亮、永驻人间,这是中国人民勇往直前的根和魂,也是中华民族筑牢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的坚实基础。我们要将红色基因传承好、发扬好,引导青年一代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二、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职思政课教学的意义

(一)红色文化能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以往的高校思政课教学大多是课堂灌输式,专注讲解生硬的理论知识,导致学生在课堂提不起兴趣,难以消化知识,期末测评为了学分突击背诵,教学效果较差,难以发挥思政课的立德树人作用。红色文化资源是开展思政课教育教学的“活教材”,极大地丰富了思政课的内容,是思政课改革的创新之路,为全面落实“三全育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引入历史真实案例,在浓厚的红色历史文化氛围里,学生和老师一起讨论,能提高课堂的活跃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获得感,提升学生的自信心。高职学生大多已成年,在课余生活中适当增加红色文化实践教学,组织有特色的红色文化活动,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有助于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将红色文化自然融入相关知识点,使学生深刻领悟到伟大的革命前辈为了人民的幸福作出的牺牲与奉献,使其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学习艰苦奋斗的精神。红色文化的融入,能够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增加课堂的活力,增强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达到思政课教学的育人功能[3]。

(二)思政课是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红色文化是历史,是精神,是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我们要代代传承下去。当代青年要从老一辈革命者手中接过接力棒,将这一先进文化继承和发扬下去。大学生作为青年的主力军,思想活跃,易于接触新鲜事物。在思政课堂上将青年学生带入到红色天地,将红色文化润物无声地传递到青年学生的心里,为红色文化教育提供了依托,广大思政课教师要深刻领会这一教育要义,牢牢把握思政教育的发力点,改革创新高职思政课教育,提高思政课铸魂育人的效果。

(三)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能更加坚定大学生的政治信仰,培养其健全的人格。当今大学生以“00”后为主,这个年龄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的阶段,他们思想前卫,引领潮流,信息获取手段多样,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导致一些大学生迷失了方向,找不到目标,无法找到自己的人生定位。红色文化中蕴涵的坚定的革命信念、崇高的爱国奉献、艰苦奋斗的高尚品德,为新时代的大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坚毅的品格提供了“最好消化的精神食粮”。在高职思政课中加入红色文化,这些鲜活的马克思主义运用案例是坚定信念的精神之“钙”,能使青年学生深刻理解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明确人生方向,遵守社会道德,焕发强大的生机活力,感悟人生真谛,让青春的能量绽放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道路上。

三、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职思政课中存在的问题

(一)红色文化建设统筹不够,思政教师队伍建设力量薄弱。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队伍提出了要求,为思政课发展指明了方向。作为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文化是思政教学的宝贵财富。高职院校虽然正进行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的探索,但缺乏专门的组织机构来领导实施红色文化建设,对红色文化建设统筹不够,缺乏行之有效的制度规范红色文化建设[4]。具体问题包括存在课时限制,无法落实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堂的教学任务;思政课教师人数不足。思政课教师任教班级多,负担重,备课时间有限,对于红色文化融入课堂缺乏深入的挖掘,对红色文化体系研究不透。

(二)红色文化融入课堂教学的效果难以保证。思政课堂红色文化融入教学形式枯燥,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导致学生无法专注于学习。红色文化融入课堂生硬,单纯地讲一些故事、放一些影像,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达到内化于心的目的。而且,多数学生本就对思政课缺乏兴趣,只是应付期末考试,考前突击背诵,被动接受知识更难达到良好的红色“补钙”效果。

(三)红色实践形式单一,学生积极性不高。一些高职院校组织红色活动对学生进行红色教育,如观看红色影片、发放学习文件、举办红色讲座,学生被动参与,活动组织后缺乏集中讨论和深入探讨,学生积极性不高,疲于应付。即使组织参观红色革命展馆,由于时间短、参与人数有限等条件制约,也无法达到教育效果。由此可见,这些单一的活动已不能实现学生传承红色精神的教育目的。

四、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职思政课的路径分析

(一)学校统筹规划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堂建设。学校要加强对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的管理与指导,制定相关要求,组建高水平的思政教师队伍,优化队伍结构,落实思政教师人才引进工作,保证思政教师数量充足。成立思想政治教研部,设立专项红色经费支持红色文化资源进课堂改革。由教务处牵头,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将红色文化融入其中,制定红色文化融入思政的课程标准,保证充足的教学学时。思政教研部按照不同任教科目划分教研组,每组教师集体备课,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内涵的思政价值,根据教学内容有机融入红色文化,杜绝生搬硬套。学校定期组织思政课教师参加红色革命纪念地参观学习,增加知识储备,提升思政教师的红色文化素养。人事处改革教师考核方案,将思政课堂红色育人效果考核纳入考核范围。组织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程教学设计比赛,将比赛成绩作为职称评聘的加分项,从各方面鼓励全体教师重视红色文化融入课堂。

(二)结合学生的学情,深入做好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设计,提高红色文化的育人效果。对红色文化精髓的传承,是点燃一把火。但是,由于时间的久远、空间的跨越,很难激起青年学生内心的火苗,无法切身体会伟大的精神,就无法内化于心、外化于行[5]。因此,思政课教师要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进行学情分析,根据实际学情制定红色文化融入课堂的教学目标。每一章节内容要有效融入红色知识,杜绝生搬硬套。将红色文化与思政内容结合的同时,让学生分小组讨论红色故事所蕴含的深层次道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教师在建立详细的红色文化学习评价机制时,应增大过程性考核比例,提高学生的活动参与率,增强学生的获得感、成就感,使学生更加自信。引导学生去挖掘更多的红色元素,加深对红色精神的领悟,有效完成红色文化育人目标。

同时,为达到红色文化全方位育人的效果,其他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师均应参与红色文化的教研活动,参与辅导员红色文化班会设计,组建红色文化教师修为提升师资队伍,加强专业教师和辅导员队伍的红色底蕴,共同打造高政治素养的育人队伍。同时,全体教师要不断深化自身红色文化知识,深入一线地区,挖掘地方特色红色文化,收集整理本地区的红色文化资源,讲好本地学生耳熟能详的红色故事,将本地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教育教学资源,丰富红色文化库。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打造校园红色文化建设,使红色精神深入人心。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要发挥更好的育人作用,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第一,利用好高职校园的第二课堂,组建红色文化学生社团。红色社团负责组织开展舞台剧表演、诗朗诵、唱红歌、红色书画展示等活动,将以上活动辐射到班级,以红色文化为主题开好团课,使红色文化实践活动得以在高职思政课堂上开展,既锻炼了大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同时又加大了红色社团的活动广度[6]。第二,打造特色校园文化育人。加强校园红色文化建设,将红色文化资源与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等时代楷模的英勇事迹相结合,以宣传板的形式悬挂在校园的道路上,利用教室、宿舍、食堂多方位打造红色文化墙,将校园文化品质提升到一定高度,让学生时时处处都能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同时,在全校范围内推选身边学生好人好事典型案例,选举校园十大感动学生,利用榜样的力量鼓舞学生向善、向上、向美。第三,开展丰富的社会实践。利用“红色文化+劳动教育”,如创建干净校园活动,在老师的带领下,师生共同参与劳动,让学生深切体会到劳动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利用“红色文化+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学生参加红色文化的创新创业活动,到红色文化地区,深入发掘红色文化产业,与当地有关部门联合,申报创新创业项目,提升高职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拓宽就业渠道,深化校地合作。第四,“请进来”和“走出去”。邀请具有丰富经验的红色专家学者担任学校红色文化委员会顾问,举办红色讲座,指导红色社团活动。同时,让学生到当地红色文化展览馆担任导游讲解,用实际行动去领会红色文化的底蕴精神。

(四)充分利用互联网,构建新媒体红色资源[7]。以互联网为依托,打造红色文化资源与思政教育相融合的网络信息平台。新时代的大学生接触的新鲜事物较多,他们活跃在互联网的海洋里,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积极搭建能够促使红色文化和思政课堂相互融合的平台,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宣传和推广,将学生自己的红色作品在平台内展示,让学生时时处处能够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相关人员可在学校的监管下,开通红色专题应用程序和红色文化公众号,由具有较高红色文化素养的思政教师全程参与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制作,联合视频剪辑社团,将学校组织的各项红色实践活动通过学生的双手展示出来,鼓励更多的大学生参与进来,让青年学生们在红色文化的力量感召下,逐步探索自我价值,提升自我修养,为实现中国梦注入青春能量。

五、结语

当前形势对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红色文化饱含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永葆力量的根基和底色,也是我们不断发展的立国之本。要做到红色文化与高职思政课的有效融合,需要不断创新红色文化教育形式,利用好红色资源,发扬红色传统,传播红色文化,使红色基因入耳、入脑、入心,充分发挥其育人价值功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深厚爱国情怀,筑牢道德防线,做新时代的接班人,扣好人生的扣子,成就出彩人生。

猜你喜欢

红色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红色是什么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红色在哪里?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追忆红色浪漫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