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内地新疆籍维吾尔族务工经商人员城市融入的路径研究

2023-12-09匡延昌李海花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经商维吾尔族新疆

单 昕 匡延昌 李海花

(新疆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2;新疆农业大学组织部,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2;新疆科技学院学工部,新疆 库尔勒 841000)

流动人口在城市中的融入状况是地区经济发展、社会治理的重要问题,他们的生存状态以及享受公共服务的现状不仅仅是个人发展的权益体现,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内容之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两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尤其是维吾尔族群众通过各种方式进入内地,寻求务工经商的机会。 他们独特文化传统、鲜明的从业特征,使其成为城市流动人口群体中特殊的一支。 了解这一群体的生存发展和城市融入状况及不同地区融入的特点、差别,发现这一群体城市融入的突出问题,进而探寻出当前形势下提高和改善新疆籍维吾尔族务工经商人员城市融入的具体有效策略,极为重要也迫在眉睫。

一、当前内地新疆籍维吾尔族务工经商人员城市融入现状

2018 年至2021 年,课题组对华北地区北京、太原等城市,华南地区广东、深圳、东莞等城市,华东地区上海、南京、苏州、杭州等城市,华中地区长沙、武汉、郑州等城市,西北地区西安、兰州等城市,西南地区重庆、成都等城市进行调研,在各地区针对内地务工经商管理组、务工人员、城市居民等进行访谈,召开座谈会46 场,访谈流动人口342 人次,发放问卷2100 份,回收问卷2054份,有效问卷2016 份,有效率为98.1%,较为全面地掌握了内地新疆籍维吾尔族务工经商人员城市融入现状。 总体而言,新疆籍维吾尔族务工经商人员城市融入呈现出生活适应平稳且迅速、就业满意度总体较高、教育培训参与积极、落户定居意愿较强烈、社会保障基本覆盖的良好态势。

(一)生活适应平稳且迅速

生活适应是内地新疆籍维吾尔族务工经商人员能否真正融入所在城市的基础。 维吾尔族务工人员大多居住周期较短,两年以下流入人员占近八成;90%的人员能够适应内地气候条件;近80%人员对流入地城市环境比较熟悉。 因时间原因,近70%的人员不能够完全掌握当地方言;近半人员还不能适应内地饮食习惯。 总的来说,近年来新疆籍维吾尔族务工经商人员流入内地群体庞大,其基本生活适应性较好,融入状态平稳。

(二)就业满意度总体较高

就业条件是影响内地新疆籍维吾尔族务工经商人员是否愿意长期居住在所在城市的重要因素。 近七成的维吾尔族务工经商人员认为工作环境较好;七成人员对收入较满意;近八成人员工作较为稳定,变动次数少于1 次,就业满意度总体较高。 但是,加班现象一定程度存在。

(三)教育培训参与积极

教育培训是促进内地新疆籍维吾尔族务工经商人员相对便利地融入所在城市的重要公共服务。 从子女的“学有所教”(入学需求、入学便利程度)情况以及自身的职业培训参与度(培训经历、培训内容匹配性)四个方面进行调研,超过一半的维吾尔族务工经商人员有子女入学需求,认为入学便利的接近40%;近三成的人经过职业技能培训,并给予高度评价。

(四)落户定居意愿较强烈

住房安居是影响内地新疆籍维吾尔族务工经商人员城市融入程度的重要物质基础。 从住房来源、居住条件、定居意愿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维吾尔族务工经商人员大多表示以租房为主,自有住房比例小;居住条件良好,不满意度较低,定居意愿总体强烈。

(五)社会保障基本覆盖

权益保障是影响内地新疆籍维吾尔族务工经商人员城市融入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的的基本保障。 75%的维吾尔族务工经商人员对所享受的政治权利不清楚;近一半的人员可以方便地享受当地的医疗条件;七成人员对养老保险满意度较高。 在关乎民生的医疗、养老保障方面,基本做到了广覆盖。

二、当前内地新疆籍维吾尔族务工经商人员城市融入存在的问题

通过整理调查问卷及访谈资料,进行数据分析,对内地新疆籍维吾尔族务工经商人员城市融入现状在人口统计学特征、生活方面、就业满意度、教育供需、住有所居意愿、权益保障和社交范围几个方面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发现内地新疆籍维吾尔族务工经商人员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主要在语言沟通障碍、职业愿景模糊、社会支持薄弱、住所变化频繁、信息交互孤岛、融入主动性低等方面。

(一)语言沟通障碍

在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基础上,熟悉当地方言,对于维吾尔族城市务工人员融入当地社会无疑是重要前提。 但是,在参与问卷调查的人口中,“完全听不懂”有642 人,占比31.85%;“听得懂但是不会说”有492 人,占比24.4%;“会说一点”有201 人,占比9.97%;“能够熟练掌握”有681 人,占比33.78%。 这表明有相当一部分群体完全不能融入当地的方言环境,只有少部分人能够理解甚至掌握当地方言。 语言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维吾尔族城市务工人员与城市人口之间交流的难度,也为邻里之间烟火气息淡薄埋下隐患;其次,语言差异也给新形势下内地新疆籍维吾尔族务工经商人员与多数民族人员的工作沟通带来思维障碍;然后,语言差别明显会给内地新疆籍维吾尔族务工经商人员带来与当地人文风俗格格不入的割裂感。

内地维吾尔族务工经商人员国家通用语言掌握程度(数据来源于课题的问卷调查)

(二)职业愿景模糊

维吾尔族城市务工人口中,所从事的工作大多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以餐饮业为例,从事餐饮业的人数占到总问卷人数的9%。 再加之自身的文化素养、专业技能等较低,导致其职业的发展性较差,缺乏职业愿景。

与此同时,维吾尔族从事行业性质单一,主要以第二产业为主。 制造业和建筑业从事工作者占比高达43%以上,职业分布较为单一,可能由于语言差别明显以及社会支持薄弱等客观和主观因素导致维吾尔族只能从事体力劳动为主的职业。

内地维吾尔族务工经商人员行业性质(数据来源于课题的问卷调查)

(三)社会支持薄弱

维吾尔族城市务工经商人员的社会支持主要分为三类。 其一是融入地政府的行政支持,其二是融入地社区及社会组织的支持,其三是维吾尔族城市务工经商人员自身的情感体验和满意程度。 第一,作为正式的社会支持网主体,政府在制定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方面,还存在诸多不完善的地方,以及服务管理中的户籍制度因素,使得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受到阻碍。 第二,城市民族社区及相关社会组织,由于独特的资源整合功能和良性互动机制,在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进行社会支持时存在效率不高,资源共享不均衡、公共服务覆盖不全面,无法精准支持等问题。 第三,族缘、亲缘、业缘关系形成的社会支持网,尽管在帮助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融入城市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以乡土生活为主导的社会关系网所形成的社会支持,仍然存在着局限性与狭隘性。

教育培训是促进内地新疆籍维吾尔族务工经商人员相对便利地融入所在城市的重要公共服务。 在对被访者子女入学教育的调查中,有超过一半的人员有子女入学需求,占比54. 46%。从入学便利程度来看,“容易”有744 人,占比36.9%;“不容易”有477 人,占比23.66%;“不清楚”有141 人,占比6. 99%;“孩子没上学或不在这里”有654 人,占比32.44%。 这表明调查对象的子女在当地入学的便利程度并不高。

a 内地维吾尔族务工经商人员子女入学需求

b 内地维吾尔族务工经商人员子女入学便利程度(数据来源于课题的问卷调查)

(四)住所变化频繁

在收集的2016 份问卷中,通过问卷调查发现,“自己拥有或与父母同住”有66 人,有较为稳定的住所,占比仅为3.27%。 “租用封闭式管理小区的房子”有1413 人,占比70.09%;“租用城中村的房子”有216 人,占比10. 71%;“集体宿舍”有255 人,占比12. 65%;“借用亲戚朋友住房”有27 人,占比1.34%;“其他”有39 人,占比1.93%。 从统计数据来看,绝大多数内地新疆籍维吾尔族务工经商人员依旧是租房或者住在集体宿舍,面临随时需要搬家的风险,这也就导致了社群关系不稳固、不长久,可能因为工作调动或者其他原因不得不重新寻找新的住所,这个客观因素是导致维吾尔族缺乏良好的语言环境、信息交互孤岛形成和融入主动性低的主要原因。

内地维吾尔族务工经商人员的住房来源(数据来源于课题的问卷调查)

访谈对象26:务工地点:四川省成都市具体情况介绍:我是买吐地·吾加不都拉,今年31 岁,刚来成都市5 个月左右,目前从事二手车买卖交易工作。 这个行业收入还不错,每个月差不多能赚1 万左右,对此我还是比较满意的。 我现在租的房子每个月是2400元,环境挺好的。 我的老乡在这里也基本都是租房子住的。 我是干二手车买卖的,生意比较忙,所以一般吃饭都是在外面的饭店,我最常去的是兰州拉面,价格经济实惠,口味也还不错,总的来说成都的饮食和气候还是比较好的,我也能适应。 工作方面,我的国语水平一般,需要常常和汉族朋友们打交道,这个令我还是比较吃力的,不过我也感觉到我的国语水平一天天都在进步,我是一个人来成都这边打拼的,父母子女都在于田生活,我们一家人的医疗保险都是在于田县统一缴纳的,在成都这边看病买药都是比较方便的没有遇到什么问题,平日里下班以后,我常常会去公园、电影院来放松放松,我已经想好了,在成都多赚几年钱以后就回到于田县,陪在父母的身边,好好地建设家乡,到目前为止,我已经5 个多月没有回去了,等什么时候工作闲下来了,我一定要抽空回家看看。

(五)信息交互弱

虽然国家对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出台了系列政策,地方政府对维吾尔族城市融入问题也给予高度的关注,从宏观角度来看,城市常住人口对积极融入本地的维吾尔族群众基本采取接纳与认可的态度,但在日常交往过程中由于彼此在民族宗教信仰、文化观念、生活习惯以及饮食文化等方面存在着显著性差异,导致双方在交往过程中仍旧存在着疏远甚至排斥的现象,维吾尔族聚居区与城市原有住户甚至是同一社区的住户相对隔离,隐形文化边界显现,且内部同质性较高,对外交往程度低。 从维吾尔族城市务工人员的社交范围可以发现,七成的维吾尔族交友范围局限在自己同乡的亲人、朋友以及领导等,三成的维吾尔族愿意结识新的朋友,从而造成他们对有关工作等的信息来源仅局限在同乡亲朋好友之间。

访谈对象3:务工地点:内蒙林河具体情况概述:该对象在内蒙林河居住了7 个月,住的是宾馆,每天住宿费128 元(老板给报销一半);平时在这里吃馕,吃新疆饭菜,饮食、气候都很适应。 国语水平挺好,在当地也没有参加过其他培训,也没有意愿参加一些培训。 在内蒙主要以卖玉石为生,当前还处于事业的上升期。 在当地生活的不是很幸福,经常有当地人欠账不还,自己处于饿肚子的状况。 但是这边的就医情况还行,生病了去医院看病还是很方便。 来这边在工作之余,主要和2 个汉族的朋友交往学习,共同探讨生活上的点点滴滴,这边的朋友都很好,很热情。但是没有参加过当地组织的文化娱乐活动。 希望自己以后的生活顺利一些,不会像以前那么坎坷。 来到这里这么久,也一直没有回新疆。

(六)融入主动性低

内地新疆籍维吾尔族务工经商人员城市融入的主动性不强,大多以被动融入为主,这主要与其自身国家通用语言的掌握情况、交友标准等有着密切关系。 以内地新疆籍维吾尔族务工经商人员的交友标准为例,根据调查问卷数据显示,在交友过程中判断是不是老乡的有945 人,占比达到46.88%,希望生活习惯相近的人有312人,有共同语言的有375 人。 由此而知,其对流入地城市的心理认同感和归属感较低。 究其原因,一是由于新疆籍维吾尔族务工经商人员保留着流出地深厚的文化及情感记忆,包括生活节奏较慢,人际交往较为简单的生活方式,与城市紧张高效以及复杂的生活大相径庭,从而导致其在城市融入的过程中对城市文化、自身城市身份的认同感低。 同时,部分城市居民对维吾尔族人员的偏见依然存在,难以快速消除,影响了城市人口对维吾尔族务工人员的包容和接纳,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维吾尔族群众对自我身份认同的不确定性,不安全心理陡增,排斥积极主动地城市融入。

访谈对象14:务工地点:甘肃省兰州市具体情况介绍:我叫艾则孜·吐地,今年22 岁,去年来的兰州,现在是一个饭店的厨师,吃住都是老板管的,不花钱,每个月工资是4500 块,一年下来差不多是5 万块左右,我的国语水平一般,能够勉强听明白顾客说的话,我来这里的时间不长所以朋友不多,大部分都是同乡,有时候也会想家呢。 我还没结婚,一个人在兰州,平日里在当地会有一些组织培训,我没有参加过,下班了我喜欢去逛逛街。 我的医疗保险是在于田交的,在这看病到医院里面还是比较顺利的,也没有遇到不友好或者不好办理的事情。 平时我一般很少有休息的时间,因为饭店里周末人比较多,我也希望可以多赚点钱给家里人寄回去。

三、内地新疆籍维吾尔族务工经商人员城市融入的路径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按照“以人民为中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国家安全至上、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原则,对比分析不同行业,不同地区在融入方面存在的问题及障碍性因素,有必要从宏观和微观方面共同发力,通过营造和谐社区环境、搭建多维服务平台、改善住房居住条件、公共服务普惠共享、打造城市社交空间,实现内地新疆籍维吾尔族务工经商人员更好更快融入当地城市生活。

(一)营造和谐社区环境,快速适应城市生活

第一,强化社区人文关怀,实现文化浸润社区。 首先,改变市民的传统观念。 多民族聚居社区的文化交融在于加强对不同地区文化的理解。社区可通过宣传教育活动,增强本社区居民对少数民族文化的认识与理解,同时尽可能消除对维吾尔族务工经商人员的传统偏见;其次,增强人文关怀,对维吾尔族务工经商人员在心理慰藉、自我保护以及自我管理等方面发挥应有作用,进而增强维吾尔族务工经商人员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最后,强化社区的教育培训功能,社区要发挥好引领带头作用,针对维吾尔族务工经商人员的生活习惯、心理观念等多开展新市民教育活动,通过开设“双语双向”语言培训班,加强语言培训,为维吾尔族务工经商人员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营建优良的学习氛围,提高维吾尔族务工经商人员使用普通话的能力。

第二,创设社区公益项目,激发民众互助热情。 首先,建立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旨的多地参与、时间灵活的公益项目,如助残项目、助洁项目、助医项目、技能培训和就业帮助项目以及务工经商人员子女的助学帮困项目等,围绕重点群体,实时掌握维吾尔族务工经商人员的动态;其次,着力推动互助主题活动,促进居民间的交流。 社区可积极开展以“互帮互助”为主题的社区活动,及时准确掌握维吾尔族务工经商人员的困难,并适时地提供帮助,减少城市融入阻力。 与此同时还可以开展生动活泼、多姿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例如厨艺品鉴、体育比赛、文艺演出等各种形式的活动,丰富外来籍维吾尔族务工经商人员业余生活。

第三,美化社区公共空间,营造和谐社区环境。 首先加强党组织建设,以党建为龙头,拟定各项规章制度以及学习计划,以党建文化、党建活动室等为依托,促进维吾尔族务工经商人员参与融入社区生活的各项活动;其次加强“阵地”建设,以“阵地”文化繁荣社区文化,社区应主动搭建文化活动室,为包括少数民族文化活动在内的各种文化活动的开展提供场地;最后,增强社区环境建设,用环境文化造就社区文化,可通过定期举行社区大扫除的形式,让维吾尔族务工经商人员参与其中,增加融入的“烟火气息”,让“社区是我家,环境靠大家”的理念深入人心。

(二)加强技能培训服务,增强城市融入能力

第一,建设技能培训基地,增强职业融入自信。 搭建长久的就业培训沟通与协调机制,增强培训信息的宣传与交流,建立规范的培训管理,加强维吾尔族务工经商人员的劳动技能,使其具备良好的业务素质和较强的工作能力,帮助他们更好的就业。 并且有针对性地教育其提高自身技能,适应城市用工要求,更好地融入城市社会。

第二,完善信息共享平台,促进群众灵活就业。 首先,提高效益性感知,增强共享意识;其次,建立数据信息共享平台,通过共享各类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帮助维吾尔族务工经商人员在低成本的情况下,快速寻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工作;再次,加强维吾尔族务工经商人员职业信息的收集和分析,指导维吾尔族务工经商人员强化职业意识、注重职业生涯规划。

第三,健全人力市场对接,促进劳力有序输出。 首先,新疆地州县市作为输入地要与维吾尔族务工经商人员输出地之间加强工作衔接、信息共享。 维吾尔族务工经商人员输出地的劳务市场以及人才市场,应及时掌握输出人员的工作意向和需求,并将这些信息及时有效的传达给内地输入地的劳务市场和人才市场;其次,建立输入地与企业之间完善的对接协调机制,在有用工需求的企业定向开发岗位,引导企业合理降低岗位对人员技能、文化程度和年龄等要求,实名认证招用维吾尔族贫困劳动力,并及时为他们免费提供政策咨询、就业信息、职业介绍、权益维护等公共服务。

(三)改善住房居住条件,强化城市归属意识

第一,创新人口户籍管理,逐步弱化制度藩篱。 首先,降低少数民族户口迁移门槛,如采取降低投资、纳税以及购房入户措施等,来吸引越来越多的务工经商人员融入城市,享受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其次,实施积极的户口迁移政策;最后,户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累计互认,该项措施的实施能够减轻维吾尔族务工经商人员的落户压力,可能更有利于促进内地新疆籍维吾尔族务工经商人员城市融入意愿。

第二,租购并举强化保障,住有所居落到实处。 首先,建立多层次的住房保障供给体系,将长期居住、有稳定工作的维吾尔族务工经商人员,分对象适度提供廉租房、公租房、限价商品房等相关购房福利;其次,加大支持企业或者工厂兴建务工人员的公寓或者集体宿舍区;最后,加大租赁买房优惠力度,减轻维吾尔族务工经商人员的住房负担,提升城市融入度。

(四)公共服务普惠共享,民生福祉彰显温度

第一,完善教育政策,促进教育机会均等。对于接纳维吾尔族务工经商人员的地方政府部门而言,应制定并酌情实施积极的招收维吾尔族务工经商人员子女入学政策,妥善就近吸纳维吾尔族务工经商人员子女入学。 加大政策保障力度,以减轻维吾尔族务工经商人员的教育负担;并“加紧建立非义务教育多元投入机制”,以家长学校、家委会等途径,小手拉大手,不断强化维吾尔族务工经商人员及子女的教育权利。

第二,完善医疗服务,提高卫生健康水平。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全覆盖,鼓励维吾尔族务工经商人员参加当地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强化维吾尔族务工经商人员健康保险意识,鼓励维吾尔族务工经商人员购买商业保险;探索医疗救助制度,避免因重大疾病等造成返贫等风险;引导教育维吾尔族务工经商人员树立健康管理理念,加强身心健康的锻炼和预防,并科学就医、理性就医。

第三,增强养老意识,提升养老服务质量。进一步完善维吾尔族务工经商人员社会养老保险政策,逐步提高缴费基数;实行社会养老保险强制参保,将参保社会养老保险由“应当”变为“必须”,在法律层面维护好维吾尔族务工经商人员的权益;提高维吾尔族务工经商人员对社会保险的认识,增强其对缴纳社会养老保险的知晓程度和认同度,强化积极参与意愿。

第四,完善社区救助,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按照保基本、兜底线、救急难、可持续的总体思路,完善维吾尔族务工经商人员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与物价水平和经济增长相适应的救助标准调整机制;在社区内部建立健全临时救助制度,在健全政策法规和运行机制基础上,将符合条件的维吾尔族务工经商人员贫困家庭全部纳入低保范围,社区落实好维吾尔族务工经商人员五保供养政策,保障五保供养对象;以统筹救助资源、增强兜底功能、提升服务能力为重点,不断增强困难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五)打造城市社交空间,民族团结花开长盛

第一,举办特色文化活动,凝聚融入内生动力。 通过开展新型民族团结大家庭、民族团结建筑、庭院、广场等活动,同时也可以在肉孜节和古尔邦节到来之时,在小区和街道里面举行庆祝聚餐活动,让各族群众特别是当地群众共同参与、了解中华民族中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和节日氛围。

第二,弘扬传统节庆文化,营造和谐幸福氛围。 通过开展民族文化活动,如民族舞蹈节,民族风情展,民族歌唱比赛,少数民族特色美食文化节等增强维吾尔族务工经商人员的归属感;举办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主题系列活动。 通过每年的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冬至等传统节日,举行贴春联、踏青、包粽子、吃月饼赏月、包饺子等活动,丰富维吾尔族务工经商人员的生活,增强其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营造和谐幸福的氛围。

第三,强化社区宣传引领,发挥宣教阵地作用。 利用街道和小区将闲置的文化室和老年活动中心,组成各种各样的活动社团,通过开展各项活动,吸引维吾尔族务工经商人员的参与,从而加强社区对他们的宣传引导,以发挥宣教阵地作用;开展多元化宣教活动。 借助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的方式,如张贴海报、宣传栏、发传单、公益广告、知识讲座以及云平台推送等措施,开展各类宣传和教育活动。

第四,结对认亲常来常往,真情实意温暖人心。 首先,学习借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开展的“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 以“结对认亲”为载体,通过职业结亲、学龄儿童结亲、党员干部结亲、邻里结亲等形式,基层组织主动寻找结亲对象,形成一对一的帮扶机制,从而全面了解结亲对象的意见和要求;其次,在“认亲”后,根据一户一策,因户制宜、解决急需的原则,本地居民可通过向维吾尔族务工经商人员推荐一个就业岗位、教授一项实用技能、解决一笔启动资金等活动,尽可能帮助解决维吾尔族务工经商人员的各种难题与困境。

结语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东西部经济文化交流加深,加快了维吾尔族融入内陆地区或大中城市的进程。 我们看到了城市融入中取得的显著成效,如维吾尔族务工经商人员工作收入较以前有了较大的提高,子女受教育水平明显改善,民族交流也较以往有了较大的进步,但也存在短板和弱项,需要进一步明确指导思想,转变城市市域治理理念,顶层设计引领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猜你喜欢

经商维吾尔族新疆
从部队到经商,从员工到老板,从200万到2个亿,看好润刘爱民三十载奋斗史
维吾尔族手艺人
哪些方言有利于经商
经商讨债讨成了“小说家”
Ad36感染对维吾尔族肥胖患者progranulin表达的调节作用
新疆多怪
一位维吾尔族老人的关爱情愫
他富起来之后……:记维吾尔族“老关工”克力木·依莫拉
新疆对外开放山峰
新疆对外开放一类口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