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遗体捐献:两位垣曲籍抗战老战士的崇高选择

2023-12-09史光荣

文史月刊 2023年10期
关键词:崇仁伤病员白求恩

◇ 史光荣

初心不改,使命在肩。

作为共产党员和抗战老战士,91岁的丁清和101岁的姚崇仁身体力行、一心为公,把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革命理想牢记于心、外化于行,矢志不渝、奋斗不止。

两位抗战老战士的崇高选择

丁清和姚崇仁都出生于20世纪20年代,籍贯都在革命老区垣曲。他们一个出生于垣曲王茅,一个出生于垣曲古城。相隔仅十余公里的他们,彼此并不认识,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信仰——马克思主义。在那个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人民饱受压迫和欺凌的年代,为了追求革命理想,他们不约而同地突破千里封锁线,奔赴革命圣地延安,接受中国女子大学、抗日军政大学(以下简称抗大)的熏陶。

为了革命事业,丁清和姚崇仁都从事了救死扶伤的医疗工作。他们两人,一人追随王震将军去了位于北方的新疆,一人谨遵白求恩先生的教诲去了位于南方的广州。虽然不曾相识,但他们在晚年时都作出了遗体捐献的崇高选择。

这两位有着七八十年党龄的老党员,一生致力于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为穷苦大众服务。他们心怀群众,无私奉献,一心为公,不谋私利。他们的身上,充分体现着共产党员坚定信念、践行宗旨、拼搏奉献、廉洁奉公的高尚品质和崇高精神。

91岁的老革命战士丁清

丁清,又名文兰芳,1921年5月出生于山西省垣曲县王茅镇王茅村的一个富裕家庭。1936年,丁清高小毕业,在学校担任教师。1937年2月,她加入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1938年3月,她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垣曲县妇女抗日救国会(以下简称妇救会)组织干事、一区秘书、平陆县妇救会组织干事等职,主要任务是宣传抗日主张,发动群众积极参加抗日斗争,宣传八路军深入敌后、英勇作战的事迹,揭露国民党反动派与敌人狼狈为奸、破坏抗战成果的卑劣行径。晋西事变后,敌人加紧了对共产党员的搜捕。1940年3月,党组织安排已经暴露党员身份的丁清及其他几名同志,分批撤离垣曲,转移至太行革命根据地。

1940年3月15日,丁清、王铭三、马子谦、文宗廉(文平)、普世法(蒲勃)、张若愚、李正心、申子良8人,奉命从同善北垛八路军兵站向太行革命根据地转移。3月18日,当行至晋城东沟十八兵站时,他们被国民党第14军83师逮捕,押送至第一战区司令长官部位于西工区的监狱。

5月上旬,朱德总司令离开了八路军前方总部,前往延安。在途中,他专门到位于洛阳的第一战区司令长官部卫立煌处,就国民党部队多次抓捕共产党员和地方干部进行交涉。经过谈判,被抓捕的同志全部获释。出狱后,丁清随朱总司令一行到达了革命圣地延安,进入中国女子大学学习。毕业后,丁清被分配到延安自然科学院从事医务工作。1946年至1950年7月,丁清先后在延安财经学院、西北军政委员会工作,经历过几十场大小战斗。她经常说,她的命是从战场上捡回来的,也是党一次次给她的。她是幸存者,也是幸运者,她要把自己的一切都交给党和人民。

1950年7月,丁清跟随王震将军的部队一路进疆,在乌鲁木齐市友谊医院从事医疗工作,后又调到交通运输局客运公司碾子沟客运站工作。1976年,丁清退休。1982年4月,丁清改退休为离休,享受老革命战士待遇,享受自治区主席级医疗待遇。

丁清作为一名老战士、老共产党员,从不摆架子、打官腔。她为人正直,为他人和集体想得多,为自己和家人想得少,从不向组织提关于个人私利的要求。只要听到哪个地方遭灾,哪里需要捐款、捐物,她便第一时间慷慨解囊。在得知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及南方各省遭遇洪灾的消息后,她积极主动地捐款捐物,发挥着老共产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对自己、对子女,她都严格要求。她经常教导子女要勤俭持家,不能铺张浪费。在丁清的言传身教下,她的子女们也都养成了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1998年,丁清参加了新疆交通系统举办的“老红军、老八路重走延安路”的活动。当丁清看到那一排排熟悉的窑洞和烈士们的遗物时,她心潮澎湃,萌发了捐献遗体的想法。回到新疆后,丁清在遗嘱中明确表示:去世后,不开追悼会,不接受花圈,不发讣告,不设灵堂,不介绍生平,不通知生前好友、亲戚和工作过的单位,遗体无偿捐献给祖国医学事业,供科研或人体解剖教学使用,并于2000年进行了公证。

2012年10月,丁清病情加重。但为了不让子女担心,她从来不说身体难受。丁清每天早晨都会告诉孩子们:“要是我的身体撑不住了,赶紧叫红十字会。”她担心孩子们不肯执行遗体捐献的遗嘱,便专门请了单位老干处的人前去监督。

2012年10月6日,丁清在新疆乌鲁木齐病逝,享年91岁。根据丁清的遗愿,她的遗体被无偿捐献给新疆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用于医学研究。

谨遵白求恩教诲的姚崇仁

姚崇仁,1919年9月出生于山西省垣曲县古城镇古城村的一个革命家庭。幼年时,姚崇仁在垣曲县私立济苍小学读书,毕业后到河南焦作中学读书。

姚崇仁的四叔姚理平是1925年秋在北平中法大学读书时由革命先驱李大钊亲自介绍入党的老党员,长期从事统战工作,也是引导他走上革命道路的领路人。在四叔的影响下,姚崇仁很早就参加了进步学生组织。他和同学们一起传阅进步书籍、抵制日货、卧轨请愿,和同学们一起踏着过膝深的大雪,到矿山、工厂宣传抗日主张,为喜峰口、百灵庙的抗日战士募捐。

中学毕业后,为了加入革命队伍,姚崇仁于1938年夏秋之交,与同学张植周一起从家里出发,钻草丛、走小道,白天藏、晚上走,避开敌人盘查,一路经同善、阳城、长治等地,到达了八路军总司令部。经四叔姚理平介绍,姚崇仁加入了八路军的队伍。四叔跟他说:“你一定要到延安参加革命,那里是非常能锻炼年轻人的地方!”1938年10月上旬,经组织批准,姚崇仁来到革命圣地延安,加入了陕北蟠龙镇抗大七大队,后进入抗大第二分校继续学习。那时的延安天寒地冻,窑洞里的被子又薄又破,同学们挤在四处漏风的窑洞里睡觉。1938年11月,姚崇仁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8年12月,为了在敌后培养更多的抗日骨干力量,党中央决定把抗大办到敌后根据地去。根据安排,第一分校到晋东南,第二分校到晋察冀。姚崇仁跟随队伍于12月23日离开蟠龙镇,经过长途跋涉,到达了晋察冀边区。在那里,他很快投入到紧张忙碌的学习中。他在战斗中学习,在学习中战斗,一边学习、一边防备日军的偷袭和“扫荡”。

1939年9月,姚崇仁从抗大第二分校毕业。此时正值白求恩大夫负责组建晋察冀军区卫生学校。为了尽快培养一批军医人才,晋察冀军区决定从抗大选拔一批优秀毕业生到卫校学习。因在抗大表现出色,姚崇仁被编入军医二期学习。

在学校的第一节课,是白求恩上的。作为班长,姚崇仁还给白求恩递了一杯水。他认真聆听了白求恩大夫的教诲,亲眼目睹了白求恩大夫救死扶伤的感人场面。白求恩在课堂上说:“希望你们在座的战士,将来上到战场上,在救死扶伤的工作当中,对待伤病员一定要像对待自己的衣食父母一样关心、爱护。”可惜没过多久,白求恩大夫在给伤员做手术时因伤口感染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白求恩大夫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深深影响了姚崇仁的一生。

1941年春天,姚崇仁以优异的成绩从白求恩卫生学校毕业,他被分配到冀中军区九分区后方卫生部当医生。几个月后,他被任命为休养所所长,负责伤病员的治疗。

1942年,日军对冀中抗日根据地展开了惨烈的“五一大扫荡”,实施残暴的“三光”政策。为了保护伤病员的安全,姚崇仁把伤病员们分散到老百姓家里。在村干部和老百姓的配合下,姚崇仁和同事们挖坑、挖洞、挖地道,保护伤病员。白天敌机狂轰滥炸,姚崇仁便每晚到百姓家中给伤病员们打针、换药。敌人一来“扫荡”,姚崇仁和同事们就把伤病员通过老百姓家的炉灶转移到地道里。姚崇仁告诉全体医护人员,要用白求恩精神为伤病员服务,让伤病员们早日重返前线。

抗日战争结束后,姚崇仁先后担任地区队和部队团卫生队队长、旅医务主任、白求恩学校护训大队长等职。1948年9月华北人民政府成立后,姚崇仁被董必武主席任命为华北人民政府卫生科科长。北京解放后,姚崇仁任北戴河中央干部休养院副院长。1954年,因工作需要,姚崇仁被调往广州华南农垦总局卫生处任副处长。1956年,姚崇仁被调往中山医学院,先后任附属一院革委会副主任,附属二院副院长、革委会主任,学院党委办公室主任兼学院总务长,中山医学院副院长。1984年7月,姚崇仁光荣离休。

2019年底,已经100岁的姚崇仁在女儿的陪护下,来到了广州军区总医院的白求恩塑像前。他深情地说道:“白求恩老师,您知不知道,80年以后,还有一个学生来看您啊!”

2020年5月10日,这名101岁的老战士、老党员、老院长因病在广州逝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只留下两个遗愿:不开追悼会,后事一切从简;如有需要,遗体可解剖,用于老年器官医学研究。

作为白求恩的学生,姚崇仁这一生都在践行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奉献精神。他把一生都献给了祖国的医学事业。

猜你喜欢

崇仁伤病员白求恩
纪念白求恩
亲吻党旗
王俊秀:村民们心中的“白求恩”
白求恩给聂荣臻的最后一封信
鼓浪屿
将先民们的宝贵财富留给后代子孙——记浙东千年古镇崇仁镇消防安全工作
基于排队论的战时伤病员急救建模仿真研究
阳澄湖三十六个伤病员的由来
打包式分诊模式在突发群体伤病员中的应用
302例军人伤病员出院跟踪随访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