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家海洋渔业生物种质资源库仪器共享探析

2023-12-09荣小军

经济师 2023年10期
关键词:仪器设备渔业种质

许 华 荣小军

科研基础设施与仪器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工具,是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重大科技问题的技术基础和保障[1]。随着我国科研自主创新能力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高校、科研院所以及企业等对大型科研设置与仪器设备的需求日益旺盛。大型科研设施与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和共享水平不仅影响国家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对论文和专利的质量也有重要的影响,并能够反映其服务科技创新的能力[2]。已有研究表明,从科研团队带头人、科研机构,甚至整个研究领域要保持卓越的科技水平离不开高精尖的大型共享设施与设备[3]。近年来,国家就大型科学设施与仪器共享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与制度,包括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及规范性文件等,如《关于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的意见》(国发〔2014〕70 号),《关于加强高等学校科研基础设施和科研仪器开放共享的指导意见》(教技厅〔2015〕4 号),《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管理办法》(国科发基〔2017〕289 号)等。国家多个部委和机构发文推动大型科学仪器共享,一方面说明该项工作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标志着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改革进入新阶段。

国家海洋渔业生物种质资源库(以下简称“渔业种质库”)作为国家农业重大科学工程,包括五库两中心,即基因库、细胞库、微生物库、活体库、群体库五个子库,同时配套数据处理中心和仪器设备中心。自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16 年批复建设以来,构建起种质资源保存与利用平台,收集、汇交了渔业生物种质资源近14 万份,信息资源50 万余条。渔业种质库的建设,对服务水产种业振兴,推动实现渔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渔业生物种质保存与研发利用还有差距。为加快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尽快建设成为国际先进的渔业种质资源库, 迫切需要推进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让渔业科研工作人员用上高精尖仪器,尽快将科研思路转化为科研成果。

科技论文质量和数量与国家的GDP 排位成正相关性,这与国家对科研基础设施与大型仪器设备的投入使用息息相关。我国与美国、日本、德国、英国、印度、法国、意大利、加拿大、韩国、巴西、挪威、泰国和马来西亚相比较,Web of Science 数据库(2017—2021 年)收录中国渔业领域的SCI 论文数持续增长,2021 年达到4055 篇;Q1 期刊中论文达2961 篇,在GDP 前十国家中稳居前2,2020—2021 两年排名世界第1。大型科学仪器不仅支撑渔业科技创新,而且推动了现代渔业高质量发展。“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渔业种质库建设过程中有必要关注国内外大型仪器开放共享资源现状,吸取国内外仪器设备共享经验,根据渔业种质库发展的特点提出适应其发展的大型仪器共享管理机制迫在眉睫。

一、国内大型仪器设备共享现状

1.我国仪器传统管理模式。我国相当一部分单位尚停留在资产与账务简单对应的传统仪器管理模式,保障了国有资产安全性,但在资产科学配置、信息服务、实时动态监管和安全预警等方面相对滞后,不能积极发挥设备管理的主动服务的作用[4]。

购置大型仪器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已有的旧设备不能满足需求,二是新的研究方向需要新设备支撑。传统管理模式优点是归口清晰,方便基层使用。很多实验室都想对需要的仪器设备应有尽有,导致本单位不同实验室存在仪器设备重复购置。由于历史和客观条件原因,某些大型仪器设备仍处于分散状态,没有进行集中管理,由原购置实验室进行管理。仪器管理过程中难免出现仪器维护、维修出资困难,仪器管理员由在职人员兼职等现象,导致共享积极性不高,出现信息封闭,预约难,低效甚至闲置的情况[5]。

2.我国大型仪器共享现状。为了避免贵重仪器重复购置和闲置浪费,国家和地方都在积极推动大型仪器共享平台建设。在国家和地方政策的推动下,教育部建设了“高等学校仪器设备与优质资源共享系统”,科技部建设了“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网”等系统,并对共享的成效进行评价。自2017 年开始,科技部和财政部连续5 年对中央级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单位的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进行了评价考核。从近5 年考核结果来看,考核范围为344~373 家中央级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涉及部门数为21~25,原值50 万元以上仪器3.4~4.2 万台(套),考评优秀率维持在11%~15%之间,良好率为16%~29%,合格率为54%~66%,较差率为2%~7%。随着促进科研设施与仪器开放共享工作的持续推进,纳入国家网络管理平台统一管理的仪器入网比例连续4 年持续递增,由原先的79%增加为98%,与此同时参评单位的在线服务平台也逐步建设完善,由最初的80%递增为92%。根据5 年考评结果分析,我国大型科学仪器开放共享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科研仪器分散在不同科研团队,集约化管理不足;二是部分仪器存在闲置,利用率不高;三是仪器采购环节缺乏统筹,重复购置率高;四是对实验技术人员支撑科技创新的作用认识不足;五是实验技术支撑队伍薄弱;六是仪器信息化管理水平不高,有的单位未按要求建立在线服务平台。

二、发达国家大型仪器共享机制

1.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推动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国外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韩国等均制定了有关科研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美国将“完全、开放、无偿”的资源共享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并颁布了一系列研究设施法、设备管理指南、设备资助规定等法律法规,如《关于对高校、医院及非盈利性机构给与资助的管理规定》;日本制定了《促进特定尖端大型研究设施共享的相关法律》及相关政策;韩国也出台了协同研究开发促进法、韩国科学技术院法、获得科学器材及共享的规定等法律法规,从而推动大型科研设备共享,以及国家数据中心和数据共享网络的建设。

2. 平台仪器体现多学科交叉融合。学术排名前30 的软科世界大学仪器共享平台具有学科覆盖广,平台数量多,能为用户提供多学科的服务等特点。哈佛大学的文理学院和纳米系统中心均建有不同规模的设备共享平台,譬如纳米系统中心是哈佛大学的核心共享设施平台,拥有先进的纳米成像与分析、纳米制造和材料设备,平台的科学重点是研究、设计和制造纳米结构,并将其集成到大型和复杂的交互系统中;斯坦福大学有11 个理工科独立研究机构,共享平台超过50 个;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拥有世界先进的光源、基因组分析、分子制造、国家能源研究科学计算中心、能源科学网络五大科研共享平台,充分体现了学科的交叉与融合。近年来我国山东大学注重跨学科建平台,突破自制设备成果转化及产业化难题,成功研发了多功能多场耦合实验仪[6]。

3.重培训,提供“保姆式”的技术支撑。国外平台重视对用户的培训工作,培训工作量约占平台工作量的50%。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制定了严格的仪器设备操作培训制度,用户培训合格后才能预约上机。通过培训用户自主上机可实现仪器24 小时开放共享,大幅度提高仪器的共享率。80%国外平台明确提供从仪器咨询、实验设计到论文中仪器方法编写的一站式服务,如普林斯顿大学的仪器共享平台为跨学科和跨部门的人员还提供技术支撑服务,不仅为用户提供了专业的技术指导,更为重要的是有效提升共享平台对科研的服务质量。可在短时间内,让科研人员在“保姆式”的技术服务下,推进科研进展,充分体现了共享平台对科研的技术支撑作用。

4.专业的技术人员队伍稳定,考核机制完善。20 世纪90 年代,美国劳工部统计美国实验室每个科学家或工程师配备1.5 名专业技术人员共同工作,与1960 年相比增长了一倍多[7]。而在我国,据《2011 中国科学院人力资源年度报告》统计,截至2011 年底科研人员与技术支撑人员配比仅有0.4[8]。国外一流的共享平台人员技术队伍学历梯队好,仪器专管人员通常具备博士学位,不仅能融入研究课题组进行学术研讨,而且还会精通多台设备及维修,充分发挥仪器在科研中的作用。同时,对技术人员的考核主要关注服务支撑能力,设备的利用、共享率,平台收益,客户满意度,仪器培训能力,仪器的维修维护能力,现有测试、制样方法或设备改进能力等。

三、渔业种质库仪器开放共享改进策略

渔业种质库建设运行以来配备了一批设备,如- 80℃自动化样品存储系统、超低温显微镜、切片扫描工作站、常压室温等离子体诱变育种仪、数字定量PCR仪、生物活体多通道离子微测系统、基因超算工作站等价值50 万元以上的大型仪器14 台(套),全自动蛋白分离纯化系统、流式细胞仪等价值大于30 万元小于50 万元的仪器25 台(套)。目前配置的仪器设备存在常规设备不足,仪器设备种类不全,缺乏高端仪器设备,尚不能满足不断更新的收集保藏规模和科研需求。但渔业种质库是种质资源保存技术研发、标准制定的核心地,在未来的发展中必定会得到国家持续的科研投入,必将成为重大渔业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的共享中心,渔业种业翻身仗的国之重器。

1.聚焦发展方向,统筹购置,集约化、信息化管理大型仪器。海洋渔业资源种质资源的鉴定评价和开发利用是渔业种质库的工作重点之一。因此,加强高质量种质资源鉴定、功能基因规模化发掘等技术应用,开展重要渔业生物的经济性状形成机制、群体协同进化规律、基因组结构和功能多样性等研究,对推进渔业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提升水产种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仪器设备的配备也将以渔业种质资源分子生物学为主要学科方向,打造渔业种质资源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平台来展开,需不断完善仪器设备的配置。做好仪器购置的统筹管理,特别是具体仪器采购参数的选择要综合考虑不同团队的需求,避免低效购置。根据实际运行情况,完善仪器共享制度,建设在线服务平台,对接区域性和全国等其他仪器共享平台,实现一网通办,预约通道畅通。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信息技术解决实验室仪器共享的核心诉求,打造实验室大型仪器预约管理系统,将预约管理、仪器管理、用户管理、财务管理及数据分析等多模块进行整合,最大限度减少管理的繁杂手续,为实验用户提供便捷高效预约服务,同时实现管理智能化、管控实时化、数据可视化的智能型管理方式,全面提升管理效率,从而提高仪器的使用效率。

2.加强技术支撑队伍建设,打造专业技术梯队。目前渔业种质库仪器按照兼职的管理模式,存在1 人管理多台仪器,管理员且多为课题项目负责人为主。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在科技部组织的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评价考核中连续4 年排名第一。借鉴该所成功经验,需加强技术支撑队伍建设,首先要通过薪资待遇稳步提升,晋升通道畅通,有效的激励政策吸引高素质、高水平的科技人才加入,从而完善技术支撑队伍结构。设置支撑服务工作机时、支撑重大科研产出和新技术新方法创新等独特指标,评价技术支撑系列人员。具体以仪器相关项目成果、相关论文影响因子、研究课题组致谢等指标,来量化考核高级技术支撑人员,以仪器使用率、共享率、故障率等指标来量化考核普通技术人员。同时通过完善考核激励机制,诸如:设立技术创新奖、爱岗敬业奖和主任特别奖,启动高级技术主管岗位选聘,“技术创新人才”计划等一系列举措,进一步激励实验技术队伍积极性[9]。通过“线上+ 线下”培训方式,丰富的网络视频资源,通过技术入门培训、实验基础培训、数据处理培训以及培训师培训,建设完善仪器培训体系。根据某些大型仪器的特殊需求,共享考核结果,安排专职技术人员,进行每年的定期培训师培训。

3.规范有偿服务体系,注重市场化机制的作用。从国内外成功的经验来看,一般共享水平较高的国家和地区,都引入市场机制,构建了完善的有偿服务体系[10]。根据渔业种质资源库建设的目的,结合共享仪器需求和特点,制定仪器设备收费标准管理办法,在首先保证种质资源库完成收集保藏的任务前提下,开展仪器对外共享有偿服务。随着我国渔业养殖产业的不断地扩大,很多民营和国营企业也陆续开展了相应的科研创新工作,诸如优良渔业苗种的选育,病原检测,益生菌筛选等,但受限于资金投入成本的因素,大型仪器购置还是非常谨慎,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加大宣传推广共享仪器设备在企业中的应用,面向全社会服务,探索多元化共享模式,如技术服务共享,仪器设备共享,人员技术培训等,完善高效灵活地市场化运行机制,提高共享服务效率。坚持以技术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不断发展新技术新办法,增设科学仪器开放共享研究课题,鼓励自主研制符合市场需求的仪器设备。

猜你喜欢

仪器设备渔业种质
华南地区最大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库建成
高校仪器设备维修管理工作探讨
上海航征仪器设备有限公司
欢迎订阅2020年度《河北渔业》
亚麻抗白粉病种质资源的鉴定与筛选
中菲渔业合作重启 菲渔业代表团来华培训交流
湖南省渔业协会成立
贵州玉米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及核心种质库构建
红锥种质早期生长表现
基于能力培养自制实验仪器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