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甘肃村镇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人才建设路径

2023-12-09时书霞李金峰

经济师 2023年10期
关键词:保护性村镇甘肃

时书霞 李金峰

一、乡村振兴背景下甘肃村镇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人才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乡村。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甘肃省内出现了国家级及省级特色村镇,也吸引了大量的资金和游客,使得特色村镇旅游业得到快速迅猛发展。但是在开发过程中,过度开发和破坏性开发均存在,村镇生态环境也因盲目开发而遭到破坏,故村镇遗产保护必须提上日程,而在甘肃如何实现遗产村镇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构建一支高素质、专业的人才队伍是关键,只有这样才能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甘肃村镇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人才队伍建设现状

虽然现在村镇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也在进行,但主要是当地村民,这些人仅接受了义务教育,对于如何对村镇遗产保护性以及旅游性开发及运用新媒体、专业知识和技能仍需要更多的专业学习和培训,所以目前村镇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前景堪忧。

(一)村民思想上不够重视

作为原住村民,自小生活的环境也许就是文物,小时候玩的游戏就是非遗项目,可能还在一些村镇遗产上生活、玩耍、读书,甚至是自己居住的祖屋。因此,村民们并不觉的这些生活场景和日常用品需要保护,即使国家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他们也无法从根本上重视村镇遗产。现在,在国家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甘肃众多村镇被列为县级、省级、国家级特色村镇,村民也已开始开发旅游或修缮老屋,村民作为非遗项目传承人,成功吸引到大批游客,但村镇遗产因村民重视不够或不专业,已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首先,甘肃特色村镇大多在偏远地区,而这里的村民大多继承了先辈一些陈旧思想观念、落后生活习惯,由此导致思想的僵化。其次,自小生活的场景并没有意识到其历史价值、学术意义和旅游开发的重要意义。例如,在景泰县三合村调研时,该村村名已变更多年,但村民任习惯称呼它:西番窑。西番窑历史悠久,沙河北面断崖上有吐蕃牧民居住过的窑洞,窑洞安排周密,层层布局合理。石室或大或小,或套间平行,或上下两层。石室内门、窗、灶、炕、烟道、灯台等一应俱全,其休养生息所需的功能应有尽有。虽然三合村也因这西番窑而被国务院列入中国传统村落。但是,在问及当地村民是否知晓它的价值时,均是憨厚地摇摇头,而村里相关机构并未介入。在西番窑参观时,村里的孩童随意在里面捉迷藏、撒尿、玩耍等,未见家长制止,现场亦未见到任何警示标语及任何保护措施。可见在村镇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上该村观念落后,思想不够重视。

(二)村民缺乏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专业技能

虽然甘肃的教育普及率在逐年提高,但学校的义务教育也仅在初级阶段,在甘肃各特色村镇,有些村委会及村民虽意识到能通过旅游开发给村镇带来巨大经济收益,但村镇要想可持续发展必须对这些村镇遗产进行保护性开发。目前村镇遗产保护型旅游开发还存在着诸多的困惑:有些村落在村委会的领导下,盲目聘请所谓的专家,对专家的意见盲从,忽视了村镇、村俗、村民本身是村镇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与传承的灵魂。而有些村镇对村镇文化价值置之不顾,未按照“修旧如旧”的要求对待村镇遗产,翻新古建筑,盲目仿效现代化生活方式,忽视了村镇遗产价值的延续和遗产保护工作。

(三)村镇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人才队伍单一

做好村镇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深入挖掘村镇遗产的多元价值需要一支专业的团队,但目前这支人才队伍人员构成单一、复合型人才短缺。目前,甘肃村镇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的主体仍是以村镇主导、村民是主体,而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参与甚少。再者虽然部分村镇在遗产保护方面国家和各地确定了一批传承人,但他们年龄相对较大,当地青年除了多数出外务工,留在村镇上的也对这些不感兴趣,这种单一的人才队伍也无益于村镇遗产的保护和开发。

(四)村镇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人才流失严重

村镇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人才流失也导致村镇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不力。第一,村镇里的能人、贤人,因村镇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为了寻求谋生或寻找更好的发展机会,家乡逐渐变成了乡愁;第二,从小生活在村镇的少年,中学毕业后就出外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而村中少年考入大学后从此远离家乡或异乡工作;第三,在村镇中也有一部分人是被迫离开家乡,他们虽然热爱家乡,可是与村镇发展理念不同,无法真正参与到村镇遗产的保护性旅游与开发中导致他们出走。总之,目前在甘肃村镇,不一定缺乏人才,但因为各种原因造成村民纷纷离开家乡,导致村镇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人才流失严重。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甘肃村镇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人才建设路径

人才是乡村振兴背景下甘肃村镇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的保障,乡村振兴实质上是人才振兴,建立一支专业的甘肃村镇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的人才梯队,才能让村镇遗产真正活起来,真正实现农民富、农村美。

(一)原住村民培训及开发

村镇遗产的直接负责人是村民,针对他们的培训及开发的做法:一是党建引领,助推村镇遗产保护性开发。在对原著居民培训与开发中,可成立村镇遗产保护性旅游联合党支部,党群一心聚合力,在党建引领下提升乡村振兴的强劲动力,提升原著居民对自身主体地位的认知,促进农民自身能力提升意识,助推村镇遗产的保护与开发。二是成立村民代表大会。在村镇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中,推举有影响力的村民做代表,鼓励他们实施决策权、参与权,从而提升其主人翁的自豪感和责任感,自觉融入建设美丽乡村中。三是建设村镇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人才梯队。在镇村内成立一支爱家乡、学历高、能力强的多元骨干队伍,该人才梯队包括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脱贫致富的带头人、祖籍村里的“大人物”和新农人,集合各路能人是特色村镇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过程中不可小觑的力量。

(二)招聘并吸引新村民

随着美丽乡村的建设,各村镇应抓住国家乡村振兴这一战略契机及国家级特色小镇的申报及公布吸引新的居民。甘肃村镇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的人才队伍建设一方面吸引大量的资金和引进大量的人才进入特色村镇,从而为甘肃特色村镇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注入新鲜血液,在保护性专业发展和传承上加大力度;另一方面也可以适应现代化发展,使甘肃特色村镇遗产得到长期保护及发展。另外,当地政府可通过政府官网、抖音等新媒体,号召对特色村镇遗产的保护性开发有兴趣、有热情、有能力的志愿者组建一支“乡村振兴遗产保护域先锋队”或像大学的社团,不拘一格引进人才。村镇可以邀请他们来居住旅游、体验考察等,以旁观者的角度来观察体验生活、发现问题,从不同专业和视角为甘肃特色村镇的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出谋划策。

(三)校村合作,开创先河

在人才强国战略下,甘肃特色村镇的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要想吸引到专业人才,也可积极鼓励省内外高校在甘肃村镇实施校地合作计划。第一,可以借助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发展布局,各村镇和高校科研团队密切联系,邀请科研团队到本村镇进行科研实践调研并吸引他们将村镇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作为课题研究对象,从理论高度和专业角度更好地提出村镇保护性开发的建议。第二,可以积极支持鼓励省内外高校在村镇实施校地合作计划,建立大学生实习基地,也可在当地设立相应的像敦煌研究院之类的研究所,大学生作为村镇遗产保护旅游开发的新生力量,他们既肩负着村镇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也是村镇遗产旅游开发的发展与未来,将新生动力引进来,弥补村民文化程度偏低的现状。第三,因甘肃特色村镇保护与传承的遗产不同,所以应融合当地高校,构建农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分布在甘肃各地职业类高校通过对农村职业教育,村镇村民的个人道德素养、个人专业素养和技能素养都能得到有效提升,从而强化农村居民在村镇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方面进行自主开发、自我管理,加快推进乡村振兴。例如,陇东学院可以设置剪纸、香包等相应的实践课程,由非遗传承人授课,传承并保护特色村镇的特色遗产。在白银景泰,可以设立黄河石林研究所,研究黄河石林的地质构造变迁和黄河文化等。

(四)基于项目驱动“融保护”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要扭转村镇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的学科分割和各自为政的局面,应构建村镇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共存的“融保护”人才培养深度融合。“融保护”是指充分整合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力量,把生态文明、共同富裕等不同保护力量,在理论知识、资金资源、专业技术等方面全面整合,从而实现“人力资源通融、旅游开发兼融、村镇遗产利益共融”的新型保护模式。基于项目驱动“融保护”人才培养模式是指文物保护主管部门、村镇遗产保护、旅游开发各方力量等应形成合力,吸纳省内外学者与专家成立村镇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委员会或实验中心。该部门以科研项目为合作基础,以村镇遗产资源优势为合作纽带,建立跨学科、跨专业、跨学位(多学位)联合培养复合型人才机制,通过跨学科项目团队建设,推动村镇遗产保护相关学科在培养方法、文物保护、旅游管理机制上的合作,打破学科专业之间的壁垒,整合各方力量及资源,实现甘肃村镇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融保护”人才培养与教育模式,为甘肃村镇构建一支高素质的队伍。

总而言之,为实现乡村振兴,村镇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人才强村是关键,在这支队伍中,需发挥村民的积极带动作用,同时依靠各方面的力量和资源来推动,融多方力量形成合力,最终才能推动甘肃的共同富裕。

猜你喜欢

保护性村镇甘肃
山西8个村镇入选第十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名单
行走甘肃
甘肃卷
大美甘肃,我们来了
甘肃卷
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已达2409个
宁夏保护性耕作的必要性及技术模式探讨
保护性开发利用高铝煤炭资源的必要性及相关建议
创建文明村镇 打造幸福家园
保护性耕作机具选型中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