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时代创新

2023-12-09李婷婷

经济师 2023年10期
关键词:生产力科学技术马克思

李婷婷

一、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形成背景与形成过程

(一)马克思科学技术观的形成背景

第一,社会背景。马克思科学技术观是在西方各国在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在当时,随着各国经济政治的发展,各国的经济发展条件飞速,很多国家也先后完成了革命。工业革命的完成就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的大规模应用使得生产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进而使社会关系发生变革,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的生产效率。

第二,理论背景。马克思的科学技术观的形成有很多理论基础。首先,古希腊哲学是马克思科学技术观的逻辑起点,古希腊哲学是解释自然界的奥秘,从独立和理性的角度来解释世界的,古希腊哲学为现代科学和哲学铺设了道路,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程。其次,欧洲近代启蒙主义是马克思科学技术观的认识基础。他们的理性批判精神为马克思提供了特殊的见解,启蒙运动批判非理性的东西,他们提倡思想解放、科学精神,他们的精神为马克思提供了一定的启蒙作用。最后,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科学技术观的哲学前提。德国古典哲学具有很强的批判性与革命性,他们超越了旧的形而上学,反而用辩证法代替了形而上学,尤其是其代表人物康德的思想,他的实践、自由等理念都对马克思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三,科学技术背景。马克思科学技术观的产生与创立离不开当时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在当时,欧洲经历了文艺复兴运动后,摆脱了封建神学的束缚,从而找到了科学思维的真谛,思想获得了解脱,自然科学也因此发展了起来。首先,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是巨大的,当时的自然科学获得解放,在科学发展史上都有重要意义,之后西欧等国家都相继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加强了各个国家之间的联系,使得世界的面貌发生改变。其次,19 世纪的科学技术成就也为马克思科学技术观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尤其是“三大发现”,19 世纪,科学技术得到了飞快的发展,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和生物进化论,使自然科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为第二次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马克思尤其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动向,他认为科学技术已经从神学中解放出来了。因此,马克思肯定了科学技术在历史上的巨大作用,在总结和概括19 世纪科学技术成果的基础上,形成了伟大的科学技术理论。

(二)马克思科学技术观的形成过程

第一,萌芽阶段。在这个阶段,马克思对科学技术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研究科学技术本身、研究科学技术与人的关系以及研究科学技术对自然世界能动的改造上。首先,马克思研究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他认为人的自由是最重要的。其次,他开始探索科学技术的本质,在这个阶段,马克思对技术的认识还只是停留在一些比较浅薄的阶段,只是在“蒸汽机”这些表面的东西,并未进入到具体的技术形态的层面。最后,他在这个阶段中第一次系统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了科学技术的基本原理,他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从整体社会历史发展中看科学技术,认为科学技术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社会历史的组成要素之一。

第二,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马克思科学技术观逐步完善和发展。首先,他提出了“科学技术具有生产力性质”,这个时候的马克思已经摆脱了之前对人本主义这些的构架,他认为科学技术是有生产力性质的,认为劳动工具会在社会生产中占据重要地位。

第三,进步阶段。在这个阶段,马克思还发现了科学技术要推动人类解放的作用,他表示,科学技术对生产力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最终目的还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总之,马克思对科学技术的研究不仅仅停留在科学技术自身的认识上,更是全面系统深入到政治经济中去,他认为科学技术作为一种生产力,对历史起推动作用。

第四,成熟阶段。在这个阶段,马克思的科学技术观已经走向成熟了,他对科学技术做了比较完整的论述。首先,肯定科学技术的作用,他认为科学技术是生产中的决定性因素,科学技术的进步是生产的必要条件。科学技术的应用推动着生产力的发展,改变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

二、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创新

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始终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准确把握当今世界科技创新发展的新视角,从多个维度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观在新时代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第一,科学认识科技创新的功能意义。历史经验表明,科技革命总是能够深刻改变世界发展格局。改革开放以来,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之下,我国的科技水平大幅度提升,并且在某些领域还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同时,在我们整个国家的共同努力之下,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也有了很大的进步。我们一定要正确认识科技创新的功能意义。要鼓励和支持科技的创新发展,我们还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国家的经济虽然发展很快,但还有不少问题,依靠资源来发展的粗放型经济不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我们在发展的同时也要思考如何利用科学技术的力量转型。从古到今的经验教训都告诉我们: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通过造福人类可以带来好处,但如果不正确利用,也会给我们带来恶劣的影响。所以我们要正确利用科学技术,尽可能多地发挥积极作用。

第二,明确建设科技强国的战略举措。我们国家要实施创新发展战略是我们国家发展的前提,首先我们要增强我们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我们国家经常从不同层面来分析如何进行科技创新,如何落实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总结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首先,要打牢科学技术基础。我们要不断进行科学技术创新,在重要的科技领域要保证在世界的领先地位,要认真地研究世界科技前沿的热门与中心问题,打好基础知识,抓准发力点,这样才能有关键的原创性成果突破。第二就是要加强基础性的研究并探究如何应用,加大力度在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研究上,把重点放在前沿关键的创新上去,从而为我国建设科技强国打好坚实的基础。同时还要抓准并强化创新的战略目标,在关键领域下功夫,成为新生领域的领跑者和开拓者。

第三,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的实践。科学技术是世界性的、时代性的,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具有全球视野。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贡献中国智慧,着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党是要为人民谋幸福的党,是不断追求人类进步事业的党,我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积极参加全球治理,贡献我们的中国智慧,一直持续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首先,自主创新和国际开放合作的关系。一个国家最重要的就是要有核心技术,而自主创新是拥有核心技术的关键和前提。同时,还应该营造一个开放的环境,而不能关起门来搞创新,不仅要国内之间创新,还要参与国际上的创新交流合作,积极利用国际上的新科技、新技术、新资源,努力建立合作共赢的国际关系。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是离不开科技创新的。科学工作者要站在全球视野下规划自己的科技创新,要全方位加强创新国际合作,积极主动融入国际创新平台,用全新的视野发展自己的科学技术。

第四,培养造就科技创新人才的队伍。综合国力终究是各个国家之间人才的竞争,我们国家要发展创新,就必须学会培养发展创新型人才。我国要建设科技强国,关键是要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和潜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持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不断改善人才发展环境、激发人才创造活力。

我们要培养人才创新机制,就要营造一个好的环境,这样对于科技型人才快速成长有很大的作用。这样还有利于我们充分利用科技型人才,并积极发挥他们的作用,让各个方面优秀的人才显现出来。所以,我们要在创新过程中找到人才、培育人才,这样才能让一代一代青年发展起来。

第五,为科技创新提供制度保障。我们要坚持和加强党对科技事业的领导,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万众一心为实现建设科技强国的目标而努力奋斗。干部队伍要加强自身的学习,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不做门外汉,尊重科研规律与成果,为科技创新做好一切服务。

三、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意义

第一,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创建奠定了基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基础是马克思的“生产力中包括科学”;可持续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建设等理念也是以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科学技术应用中的社会批判理论和生态批判理论为基础的。

第二,为实现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明确了方向。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劳动将和教育相结合,从而既使多方面的技术训练也使科学教育的实践基础得到保障。

猜你喜欢

生产力科学技术马克思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2021年CCF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名单(2)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