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最强大脑”,困难时期的希望灯塔

2023-12-08陈冰

新民周刊 2023年42期
关键词:最强大脑顶尖科学家

第六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有来自25个国家和地区的300余位全球科学家参会。摄影/ 陈冰

11月6日,第六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在上海临港新片区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永久会址开幕。来自25个国家和地区的300余位全球科学家参会,其中包括27位诺奖得主在内的百余位海外顶尖科学家、40余位中国两院院士、120余位中外优秀青年科学家等。这是暌违三年以来首次全球顶尖奖项得主线下出席的论坛,也是自顶尖科学家论坛创设以来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一场盛会。

第六届顶科论坛以“科学引领变革,重塑世界韧性”为年度主题,共同探索未来发展方略;在办会形式和议程设置等方面创设多个“首次”:首次引入联合主席制、首次创设青年科学家学术交流坊、首次开设线下单人前沿讲堂……

200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主席罗杰·科恩伯格表示,当前形势下,顶科协的核心使命——推动基础科学、倡导国际合作、扶持青年成长变得更加紧迫。顶科论坛为讨论并解决当前基础科学发展和青年成长面临的困境提供了极其必要的平台。

他表示,顶科协是独一无二的,这是一个非政治性的、国际性的机构,它旨在发展壮大,并邀请所有学科的顶尖科学家参与。它将是上海皇冠上的一颗明珠,是困难时期的希望灯塔。

一年前,在第五届顶科论坛的一场活动上,与会科学家列出了一份愿望清单,其中有三个重要选项被顶尖头脑们的目光点亮:用科学的方式讨论科学、拉近公众与科学的距离、激励更多年轻人投身科学。

一年之后,201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法兰西公学院名誉教授塞尔日·阿罗什在主旨演讲中提及一个令人尴尬的悖论,那就是我们生活在一个科学进步令人眼花缭乱的时代,科学发现和创新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接踵而至。但与此同时,我们也生活在一个普通大众对科学究竟是什么,知之甚少的时代。

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已经敏锐地察觉到了“科学认知”和“公众认知”日渐背离是一个危险趋势,许多人开始怀疑科学、攻击科学,假新闻泛滥,科学正在受到社交网络上四处传播的虚假信息的攻击。当科学家通过精准的测量客观地观察世界,提醒我们注意到全球变暖以及潜在的灾难性后果时,这些人却引发了否定主义或阴谋反应。新冠危机也显示了反疫苗会非理性地发展下去。

塞尔日·阿罗什说《无用知识的有用性》当中的一句话和当今现实世界有着很强的共鸣,“科学家们无论性别、无论年龄,全部或者部分地脱离日常生活的激流,世界的激流,而致力于对美的追求拓展知识,治愈疾病,减轻人类的苦痛。而与此同时世界上却有狂热分子在传播痛苦、丑陋和困难,这难道不是一个非常奇怪的事实吗?”

他大声疾呼,唯有用科学的方式讨论科学,帮助更多人理解科学和科学方法的价值,用理性怀疑去接近真相。

在阿罗什看来,人类进入到多事之秋之时,科学面临的另一个挑战,就是反全球化。“其实早在市场化以及经济全球化之前,科学就已经是全人类在进行的一项全球性的活动,自从现代科学诞生以来,科学家们一直在进行知识和思想的交流。 科学的全球性使它如此普遍,如此丰富,我们必须维护科学的全球性,西方科学家与中国科学家必须保持紧密联系。”

计算机科学和数学在诺贝尔奖中“消失”了近百年,但对人类产生了巨大影响。顶科论坛关注到这个领域,并为此设立国际科学大奖,激励更多人投身于此。

阿罗什说,顶科协应该发挥重要作用,保证这一重要沟通渠道能够持续畅通。“科学之所以具有普遍性,是因为它回应了全人类对知识不断追求、理解和解释的新方法。科学必须像艺术、文学、哲学以及其他创造力的形式一样自由发展。如果没有学术自由,科学就不能在大学里真正地繁荣昌盛。”

科学面临的另外一项重大挑战是很多决策者过于关注短期应用,而忽视了基础研究的价值。科学家很清楚基础研究是应用研究成长的土壤,但是基础研究往往比较漫长,        过度关注于短期应用的价值,恰恰阻断了未来可能导致颠覆性发现的途径,所以顶科协必须提出值得研究的问题,吸引年轻学子对科学的好奇,让他们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

与之相对应的,必须要给予研究人员充分的信任与时间让他们能够安心地工作。通过竞争式的、项目式的资金分配对应用研究来说是合理的,但对于需要更长时间和更多信任的基础研究来说却不太合理,不应该以时间限制来要求研究者一定要拿出相应的研究成果。更糟糕的是,我们对科学家的价值往往是通过他发表论文的引用指数来进行判断的,这种判断是通过数字来衡量的,并没有对其内容本身进行定性的价值判断,这就导致研究人员必须更专注于向重磅期刊投稿,来提升自己的影响力。而实际上,卓越的研究,其实是远比数字或者KPI更为微妙,需要更细致的判断。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如果以所谓的科学影响力对爱因斯坦的出版记录进行评价的话,爱因斯坦也远远不能称为是本世纪最好的物理学家。

为此,阿罗什强烈要求顶科协摒弃那些不合理的评价体系,让更多科学家去探寻关于生命、關于宇宙的未解之谜。2015年图灵奖得主斯坦福大学电气工程名誉教授马丁·赫尔曼也在演讲中表达了类似的观点。

“我在2019年德国举行的诺贝尔获奖者年会上发言,有机会问获奖的5位教授,问他们之前工作是被嘲笑还是被认可。5个人里边有4个在获诺奖之前,都是被嘲笑过愚蠢。我们顶科协成员可以在对真理和热切追求当中,带来不一样的东西,我们能够果断去相信科学,坚持真理真相。”

用科学的方法讨论科学,这件“难而正确的事”被顶级科学家们反复提及。

2018年,上海向世界顶尖科学家张开双臂,向全球发出开放创新邀请函:带着推动基础科学、倡导国际合作、扶持青年成长的三大使命,一批承载着人类最高智慧的“灯塔瞭望者”汇聚于上海,宣示科学的重要性。在首届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简称“顶科协”)奖“智能科学或数学奖”得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迈克尔·乔丹看来,“三大使命”精准地把握到了时代脉搏,“顶科论坛这一前瞻性布局足以照见当下,照亮未来”。

用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顶尖科学家论坛以更广阔的视野、更开放的心态来组织多达上百场的讨论和互动。连续四年举办的“科学T大会”就扮演着科学引路人的角色。每一年,T大会向全球青少年发布三大“挑战性问题”,想获得与全球顶尖科学家面对面的交流机会,就要与科学家同步思考“更大的问题”。

今年的科学T大会首次引入联席主席制。作为中方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钱学森力学班创办首席教授郑泉水把“钱班”模式带到了会场,核心的是让学生找到各自感兴趣的问题。“我们班有一名学生,三年都没有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问题,临近毕业时突然被一个生态合作项目点燃,进入华为工作后,两年就发布了盘古气象大模型。”郑泉水说。

把“ 冷科学” 焐热,用专业的眼光发掘“科学的遗珠” ——作为一项面向全球科学家的国际科学大奖,顶科协奖希望让那些做出“真正科学发现”的同行,得到国际层面的“真正认可”。

不仅仅是科学T大会,为了让科学拥有足够的话语权,今年的论坛首设双主席制,21场专业论坛谈什么、请谁来谈,均由各专业论坛的两位主席召集领域内专家讨论决定。本届论坛相当一部分新面孔来自这样的定向邀请,从而使得顶科“朋友圈”迅速扩容,更加多元:除了荣誉加身的领域大咖,一批在科学前沿涌现出的“新锐”和“后浪”焕新了论坛“朋友圈”。其中,获得本届顶科协奖的5位得主就都是这届顶尖科学家论坛的“新面孔”。

获奖者之一的蒂莫西·J·里士满博士表示,论坛本身非常的精彩,覆盖了很多的主题。其中的不少话题让他很有兴趣,尽管本身他自己来论坛上的日程就排得满满当当,但还是非常希望能够有机会和这些不同领域的演讲者交流互动一下。

实际上,与里士满一同分享了顶科协“生命科学或医学奖”的三位得主,早已经在探究核小体结构的领域辛勤耕耘了30年,他们的工作在人类解析染色体结构的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但始终没有得到已有科学大奖的垂青。

把“冷科学”焐热,用专业的眼光发掘“科学的遗珠”——作为一项面向全球科学家的国际科学大奖,顶科协奖希望让那些做出“真正科学发现”的同行,得到国际层面的“真正认可”。迈克尔·乔丹坦言,计算机科学和数学在诺贝尔奖中“消失”了近百年,但对人类产生了巨大影响。“顶科论坛关注到这个领域,并为此设立国际科学大奖,将激励更多人投身于此。”

11月8日,包括16位诺奖在内的60余位全球顶尖科学家再次齐聚极具特色的莫比乌斯论坛,围绕“重塑科学教育,推动未来变革”(Transforming Science Education for the Future)这一主题展开思考与讨论。“相信科学”原本早已成为人类社会的重要共识,然而信息爆炸时代所暴露的全新问题是:未经甄别和严谨求证的虚假信息,披着科学的外衣充斥在生活之中。它们将导致人们逐渐丧失理性辨别的能力,并与科学断裂、脱节。这也正是科学教育变得尤为重要的原因:科学的思维方式、科学的研究方法、科学的求真精神,都有赖于此。而现在迫切需要重塑的对象,也包括科学教育本身。

科学家们积极反思了如今的科学教育与科学传播方式是否依然能够将真正的知识有效地传递给公众,并帮助人类更好地应对共同危机。同时,希望通过具有前瞻性的独特见解,以及蕴含科学深度和人文关怀的顶尖智慧交流,为科学教育变革和人类未来发展指引方向。

就在上个月,瑞典王家科学院宣布,将202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经济学家克劳迪娅·戈尔丁(Claudia Goldin),以表彰她在女性劳动力研究领域的突出贡献。评奖委员会指出,在全球范围内,约有50%的女性参与劳动力市场,而男性劳动者的比例则有80%,但女性的收入较低,且不太可能达到职业阶梯的顶端。“戈尔丁的研究揭示了变化的原因,以及仍然存在的性别差距的主要根源……首次全面阐述了几个世纪以来妇女的收入和劳动力市场参与情况。”

作为杰出女性的代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前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在“她论坛”上感慨,“女性”和“科学”,这两个主题,让她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年近九旬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匡廷云一袭紫色喇叭裤优雅亮相“她”论坛,全程英文演讲惊艳了所有人。

戈尔丁的获奖同时打破了两层玻璃天花板:她是历史上第一位单独获得这一荣誉的女性,她获奖的研究是女性第一次直接成为获奖的主题。

一个月后,201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法兰西公学院名誉教授塞尔日·阿罗什再次在顶尖科学家论坛上呼吁“所有科学家都认为,从事科学职业的女性人数应该增加,这是科学所面临的另一个挑战。我们如何才能创造条件,不仅能够改善妇女的职业命运,同时也能够更好地利用人类一半大脑中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阿罗什指出,由于历史和社会学的原因,女性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在很大程度上都远离了科学,这是一个科学教育的问题,科学教育应该不分性别,从孩子的幼年就開始。

而顶尖科学家论坛特别设立“她”论坛,也意欲聚焦女性科学家的创造力、领导力,倡导强化女科学家榜样形象,让成功女科学家更多发声,扩大行业模范的正面影响,帮助科研女性克服信心差异,给予女性科研工作者继续前行的勇气,激发多元创新活力。

作为杰出女性的代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前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在“她论坛”上感慨,“女性”和“科学”,这两个主题,让她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如果世界需要更多的工程师和科学家的话,那女孩和妇女们就是最大的未开发的群体,将成为下一代的工程师和科学家。这也是为什么教育如此重要,这也是为什么通过科学赋权女性是如此重要。尽管女性在提高高等教育参与率方面取得巨大进展,但是多年来,在世界各地的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学科的各个层面,仍然存在着巨大的性别差距。当我们谈到STEM中,女孩和妇女数量,每一寸、每一地都有不足,并且贯穿到整个生命周期。”

所以,谁更适合,或者更不适合从事STEM理工科相关的研究,这种刻板印象,严重阻碍了女性在这些方面的深造,最终会导致女孩缺乏相关的知识,没有这样的知识,就不会进一步深造,也不会有进一步兴趣去追求相关的工作。“我们要消除这些差距——机会的差距,数据的差距,政策的差距,等等。因为理工科是创新和技术进步的核心,是未来工作的来源,也会推进社会的福祉、包容性的增长和可持续的发展。”伊琳娜·博科娃说。

当年近九旬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匡廷云一袭紫色喇叭裤优雅亮相“她”论坛,全程英文演讲惊艳了所有人。匡廷云从事光合作用的研究达60年之久,在中国开辟了光合膜蛋白结构与功能研究的新领域,当她分享自己战胜乳腺癌、痛失爱人仍然全情投入科研工作的经历后,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在下面倾听的女科学家们纷纷与她紧紧拥抱,表达自己的敬意。这一美丽动人的场景让人感受到了女科学家娇小的身躯中所蕴含的无穷力量。

猜你喜欢

最强大脑顶尖科学家
假如我是科学家
胜 • 先于战 顶尖科技 助战里约
YWT回转顶尖
世上只有四种病——这几位顶尖医院院长,说出了健康真相
与科学家面对面
“最强大脑”哪家强
“立地”与“顶尖”都不应偏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