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新”建设背景下生物医药领域创新型人才协同培养模式的探究

2023-12-07毕秀丽

高等药学教育研究 2023年4期
关键词:四新生物医药协同

杨 哲,李 辉,付 强,毕秀丽

(辽宁大学 生命科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6)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方向,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加快培养紧缺人才。这是习总书记对“四新”建设的重要指示[1]。在我国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许多学科发展都呈现出交互渗透、相互融合的新气象。高校培养人才的方向应以培养出专业水平突出、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为导向。因此,所培养的复合型人才不仅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更要有更加全面的知识结构体系和多方向的发展潜力。“四新”建设即着眼于学科的创新发展,在传统优势学科发展的前提下,增进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具有多学科背景的创新型人才[2]。

现代生物医药领域迅猛发展,是国家重要投入的发展领域之一,对人类健康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生物医药领域的基本概念和专业术语已经潜移默化地渗透和影响到其他学科的发展,甚至是人们的生活当中。近年来,在我国经济与科技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全国各大高校加速推进“四新”建设,力争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3],生物医药相关专业更需要在这种背景下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出更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水平人才。

辽宁大学是一所具备多学科门类的省属综合性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在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趋势下,辽宁大学作为一所综合性大学,为多学科交叉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在“四新”建设中具有较大优势。因此,如何在“四新”建设的背景下,发挥综合性大学的办学特点,将多学科领域的知识交叉融合,培养出具有多元化、高素质、全方面的复合型人才是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重要课题。因此,辽宁大学在政策的鼓舞与引导下,依托辽宁大学的综合性教学平台,构建创新型生物医药领域人才的协同培养体系,力求培养出高素质多元化的复合型人才以应对生物医药领域现代化的发展趋势。

1 “四新”建设下生物医药人才协同培养目标

传统的人才协同培养模式主要局限在于学生在课堂接受知识内容,在校园接受实验培训,在固定的时间段在企业中进行实习。这种模式使得学生的理论学习、实验操作、实践体验三者相互割裂,学生往往很难做到将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真正用于实际工作。而在教学的设计过程当中,课堂理论知识、实验基础技能以及实践操作环节,三者之间理应是存在紧密联系的。存在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在学习期间,将三个部分的学习孤立化,导致所学内容不能够相互联系。因此,学生很难做到理论知识的有效应用与转化,从而导致单纯的校企联合协同培养没有达到预期培养目的。学生在进入社会或继续进修学习的过程中,依然感觉十分迷茫,由此导致的最终结果是人才的培养难以满足生物医药行业的发展需求[4]。

在“四新”建设理念的倡导下,必须要创造一套创新型的协同培养模式,以更好地满足生物医药行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提高人才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促进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创新型的协同培养方案应主要满足以下几个方面:①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通过协同培养,既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生物医药领域的专业知识,又可以提高其综合素质和实际应用能力,与日渐发展的生物医药市场无缝对接。②推动行业创新:生物医药行业是一个高度创新和不断发展的领域,需要不断引入创新思维。通过人才协同培养,可以培养更多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才。③促进产学研结合:协同培养可以促进产学研的有机结合,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通过不同平台的协同合作,学生可以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高校也可以丰富科研资源及成果转化的渠道,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同时,企业也可以借助高校的人才和科研优势,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5]。

“四新”建设要求学科要交叉融合,创造新的研究领域,人才的培养要侧重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此背景下,人才协同培养要更加的多元化。因此,迫切需要在多年的实践教学基础上创造出一套更加合适的多维度协同培养模式。

2 “一培三化”协同培养模式

2.1 以人才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

在“四新”建设的背景下,人才的培养目标趋向于使人才具有更加多元化的能力。人才所具备的能力不再局限于知识的储备,而且要能够满足综合素质过硬、实践能力突出、创新思维活跃的全方面人才的特点,以应对生物医药领域的高速发展。

2.2 课堂主动化模式

传统教学模式侧重于知识的灌输,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为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及创新能力,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从往日的教师单向输出模式转变成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的模式,教师所设计的教学形式要更加多元化,从而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混合式教学就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近年来,随着国家的大力推行,基于互联网的课程学习资源日渐丰富。通过选用优质的在线资源来实现线上学习精品课程,是一种新型高效的教学模式。这种新型教学模式促使教育行业发生了较大的变革,它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实现了教学模式的实质性创新。教师在线下组织学生对线上所学习的知识加以讨论和交流,并设计丰富的互动教学内容,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改变传统的课上教师独自授课的教学模式,在翻转课堂上实现教师与学生互动。通过这种模式来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学生在主动的学习过程中更容易发掘出自己感兴趣的应用方向,发现知识可以应用的领域,为未来参与竞赛或进行科学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且,这种教学模式还可以锻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表达的能力,更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及优秀人才的筛选。

2.3 队伍年轻化培育

生物医药领域是前沿科技领域,其发展势头异常迅猛。因此,对于人才培养的要求也日益提升。生物医药领域本身与科研水平的发展息息相关,然而,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往往在本科三年级或者在本科毕业设计甚至在攻读研究生阶段,才会接触到科研领域的内容。近年来,随着各高校科研平台的日渐完善,为了更好的让学生体会到科研的重要性以及科研为生物医药领域发展带来的强劲推动力,有必要提早培育学生的科研意识。科研队伍年轻化培育理念可以帮助学生从本科一年级开始就接触科研的基本内容,提早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科研方向。专业教师应尽早组建本科生研究团队,通过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激发他们的创新及协作意识,为他们未来继续深造或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2.4 教学一体化培养

我国一直高度重视高等教育,对人才的多元化培养投入了相当大的精力,不同学科的各大机构组织了丰富的本科生竞赛,以激发学生们的创造能力。这同时也成为了展示人才协同培养成果的舞台。例如:在本科竞赛过程当中有“互联网+”、“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等多种实践类竞赛,还有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等专业类的竞赛项目。然而,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学生往往没有认真规划自身的发展方向,导致即使参加多项竞赛项目,进行了多个不同方向的科研兴趣培养,却都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因此,学生对于科研以及研究成果转化的理解,仅限于兴趣爱好的层面,缺乏深入系统的训练。为了使得本科生的研究更具有深度,通过建立本科生导师制度以及成立应用技术实践班等模式,组建本科生科研团队,并且在课程设置中增加创新型实验等课程内容,以满足学生对于科研投入的需要。指导教师可以将创新型实验内容进行应用方向的设计,或在应用技术实践班的模式下,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参加各类竞赛,检验研究成果的实际应用效果。进一步将以上成果与学生的本科毕业设计联系在一起,从而形成本科创新实验——各类竞赛实践——毕业论文设计的教学一体化培养模式。这样既可以够满足学生能力的培养要求,又能够让学生在科研与实践过程中有长时间的积累,从而真正做到有深度的学习。在这个不断积累的过程中,学生也容易获得较好的成绩,对未来的个人能力提升充满自信,并能够坚持在生物医药领域继续发展。

“一培三化”协同培养模式以人才能力培养为目标,通过课堂主动化、队伍年轻化、教学一体化改革最终培养出综合素质过硬、实践能力突出、创新思维活跃的全方位型人才(见图1)。该培养模式获得多项省级校级教学改革项目资助,包括2021年度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优质教学资源建设与共享项目(10140-23)、辽宁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JG2020YBXMO36;JG2020YBXM079;D272359099)、辽宁大学优秀主讲教师项目(d272359238)等。课程建设成绩突出,包括辽宁省一流课程建设项目《基因工程》《分子生物学》、辽宁大学本科课程思政建设项目《基因工程》、辽宁大学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项目《细胞信号转导与调控》、辽宁大学研究生双语课程建设项目《细胞信号转导与调控》《基因的分子生物学》等。

Fig. 1 Collaborative culture mode图1 “一培三化”协同培养模式

3 教学培养多元协同模式

在教学培养的过程中也要注重把握多元协同培养模式的特点,包括学生在学习知识过程中的“学—用”协同,在进行科研活动当中的“学—研”协同,以及参与竞赛活动过程中的“学—赛”协同。

3.1 “学—用”协同

“学—用”协同要求在教师教学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要注重知识学习与应用方向的结合。尤其是与生物医药领域的最新前沿科技发展相结合,通过拓展知识应用的视野,给学生足够的空间,挖掘自身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并通过呈现理论知识应用转化的细节引导学生大胆创新、勇于创造,鼓励学生在“四新”建设的背景下和学科交叉融合的浪潮中寻找新的创业突破口。这种协同培养模式有利于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

3.2 “学—研”协同

“学—研”协同要求教师在指导本科生科研活动中,以科学问题为导向,结合教师特有的研究平台,帮助本科生开展深入的科研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将研究生的教育与本科生的教育相互结合,以研究生教育带动本科生的科研活动。这样不仅为科研增添了活力,让本科生了解到科研对于生物医药领域发展的重要意义,有利于本科生日后进一步的学术深造,也让研究生了解到科研对于教学的重要指导意义,有利于对于科学问题的深入理解,这种模式有利于科研型人才的培养。

3.3 “学—赛”协同

“学—赛”协同要求以参加各类学生竞赛为契机,将平时科研活动与实践活动的成果加以整理,通过竞赛的形式加以呈现。学生们通过参与各类竞赛,不仅锻炼了完成项目的能力,而且促进了学生竞争意识的培养,让学生切身地感觉到科研成果是如何向应用方向转化的。这种协同模式十分注重与企业的相互联系,优秀的竞赛成果往往针对企业发展的具体需求,如在企业的帮助下实现成果转化,则更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生物医药市场的认识,做到与未来所从事的工作无缝衔接。这种协同模式有助于学生对未来就业方向的选择,也恰好满足了生物医药领域的就业需求[6]。

教学培养过程中的多元协同模式注重根据学生的不同发展方向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实现其独有的人生志向,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个性发展、术业有专攻(见图2)。

Fig. 2 Multi-collaborative mode of teaching and training图2 教学培养多元协同模式

4 不同平台多元协同培养模式

生物医药人才不同平台多元协同培养模式是指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等不同平台通过协同合作共同培养具有高度专业化水平和交叉学科背景的生物医药人才。

4.1 “校—校”协同

“学—用”协同侧重于在教学过程中的学生培养,学生培养的模式需要高校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借鉴,因此,“学—用”协同促进了高校间的教学合作,形成了“校—校”协同培养模式。通过高校间的合作,让学生能够利用跨校修读的模式选择其他高校优质课程选课平台上的优势课程。在这种“校—校”协同培养模式下,不同高校间可以以课程为纽带增进教师间的教学经验交流。通过不同学科教师的充分交流、相互合作、互通有无,可以满足“四新”建设背景下学科交叉融合的需求,也为培养出具有多学科背景的生物医药人才提供了可能[2]。

4.2 “校—研”协同

“学—研”协同侧重于学生在科研活动过程中的培养,加快了高校建立重点科研平台的步伐,并促进了高校与不同科研机构的相互交流,形成的“校—研”协同模式对于人才的科研能力培养十分重要。科研是生物医药领域发展的原动力,而高校则是科研人员的摇篮。因此,以国家及地方关注的研究方向为重点打造特色科研平台,增进高校科研平台与科研院所间的交流,一方面,能够开阔学生的科研视野;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人才在科研平台的助力下继续深造,助力学生投身于更加前沿的生物医药相关研究[7]。

4.3 “校—企”协同

“学—赛”协同有利于学生面向就业,适应生物医药领域行业的就业需求,因此,“学—赛”协同促进了高校与企业间的紧密联系。高校与企业构建“校—企”协同培养模式,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十分必要。高校提供研究平台和教育资源,帮助学生掌握生物医药相关技术手段,并鼓励学生参与各类竞赛,展现研究成果,完成与企业的对接。企业提供实践机会和行业专家指导,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研究成果应用到实际生产生活中。在这种相互协同的过程中,高校不仅向企业输送了具有应用实践能力的优质人才,同时也可以根据企业及市场的需求,不断调整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方向,培养出与时俱进的高技术人才。企业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得到了可以转化的科研成果,而且也能收获有利于企业发展的优质人才,这种协同模式真正实现了双赢的发展目标[8-9]。

通过不同平台的多元协同培养模式,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能够共享资源,实现教学资源和科研资源的相互促进,以及科研资源与企业资源的成果转化,实现资源积累与优势互补[3]。多种协同模式相互对应、交互联系,这种不同平台多元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推动学科的交叉和融合,达到“四新”建设的目的。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还能够推动生物医药领域的创新和发展(见图3)。

Fig. 3 Multiple collaborative culture mode of different platforms图3 不同平台多元协同培养模式

5 结论与展望

目前,生物医药产业是当前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领域之一,也是我国“十四五”规划中的重点发展领域。2022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实施《“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将“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生物医药”作为生物经济四大重点领域之一,并对推动医疗健康产业发展做出专门部署,强调要贯彻落实好《“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推动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升级。因此,生物医药产业的重要性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10]。近年来,在国家大力推行东北全面振兴的政策前提下,辽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受到政府与人民的高度重视。辽宁生物医药产业本身具有一定的基础,但整体规模有待进一步提升,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与发展潜力。因此,对于生物医药领域高端人才的需求十分巨大[11-12]。然而,由于生物医药领域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和交叉性,目前,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无法满足该领域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在“四新”建设背景下建立的生物医药领域创新型人才协同培养模式正好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

生物医药人才的协同培养机制是一种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其通过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之间的合作,能够培养出具有高度专业化和交叉学科背景的生物医药人才。实践证明,这种培养模式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促进科技创新,推进学术研究,同时,也能进一步推动学科的交叉和融合。这种创新型协同人才培养模式,不仅符合生物医药领域的发展方向,更是突出了多学科交叉融合不断开拓创新的特点,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引导学生在自身专业学习的基础上多向联系、广泛发展,最终在“四新”建设背景下成长为优秀的创新型人才。然而,协同培养机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合作机制的不完善、资源共享的不充分、跨学科教育的难度高等。未来,人才培养应适应“四新”建设新形势下的高等教育理念,进一步深化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完善资源共享机制,优化跨平台跨学科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更好地培养出具备创新能力和实践经验的生物医药人才,为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和服务于国家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四新生物医药协同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彭州市:“四新”创建廉洁城区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浅谈勘察设计企业促进科技成果产品产业化的几点思考
“四新”驱动:从制造到“智造”
协同进化
生物医药洁净管道系统
生物医药洁净管道系统
生物医药洁净管道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