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专利保护与专利密集型产业的竞合优势:理论与经验证据

2023-12-07庄芹芹

创新科技 2023年11期
关键词:密集型竞合权威

谭 畅,庄芹芹

(1.西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重庆 400715;2.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北京 100732)

0 引言

20 世纪80 年代中期开始,全球生产网络逐渐兴起,国际分工从按产品分工转变为按要素分工,从产业间水平分工转变为价值链分工,进而导致了国际市场竞争模式的两个主要转变。一是国家间的产业关系和企业关系由主体竞争或主体合作走向竞争与合作并存的状态,不同国家的产业和企业的相互依赖性大大提升,呈现出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局面。二是知识资本与知识产权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全球生产网络的价值分布呈U 形:制造是价值占有最少的环节,而高附加值活动发生在知识资本密集的上游和下游环节,国际竞争也从传统的低成本驱动向知识资本驱动转变[1]。知识资本可以通过知识产权制度得到保护,而专利制度是其中最重要的制度。美国、欧盟、中国等国家和地区已按照知识密集程度来划分产业。专利密集型产业及其价值高端环节正成为新一轮国际竞争中各个国家和企业竞相争夺的制高点。

当前,中国专利密集型产业同时面临着重大挑战与重要机遇。其中:重大挑战是,中国企业在掌握专利密集型产业的部分核心专利上与发达国家企业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同时又面临着全球生产网络中“低成本游牧”与“制造回流”两面夹击的风险,即技术含量低的制造代工环节被转移到成本更低的国家和地区;而发达国家除了继续巩固自己的高端技术优势,还主动推进高端制造业回流。这些都考验着中国专利密集型产业的韧性。重要机遇是,中国专利密集型产业作为突围的重要着力点,也迎来了发展的机会窗口。全球科技治理体系处于重构中,未真正定型,中国与发达国家一样,在大致相同的起跑线上。对于专利密集型产业而言,全球生产网络的分工与布局才刚刚开始,中国有巨大潜力成为塑造全球生产网络高端格局的主体之一。在此背景下,对于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中国专利密集型产业而言,其升级路径探寻需要同时具备对全球生产网络竞合关系情境的深刻认识,以及知识产权战略的协调配合。

然而,在全球生产网络中探寻专利密集型产业的升级路径并不容易。虽然现有研究不乏对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的关注[2-4],对产业升级路径的探索也未曾间断[5-7],但是,不论是影响因素探析还是升级路径分析,这些研究多是以“贸易合作”或者“产业竞争”的单个视角去分析产业关系。即使涉及“竞争互补”的特征分析,相关文献也多是将竞争性与互补性分开研究,聚焦于刻画“竞合韧性”。而竞争与合作交互作用形成的彼此牵制的稳态研究十分缺乏。另外,就专利密集型产业的影响因素而言,知识产权保护的作用一直备受关注,也颇具争议。有学者认为,其实质是一把“双刃剑”,具有“市场扩张”和“市场势力”的二重性[8],既可保护创新又可保护垄断。此二重性在全球生产网络的竞合关系情境下如何表现?而竞合情境下知识产权保护对专利密集型产业的影响机理也是一个亟待明确的重要议题。

因此,本文聚焦于全球生产网络中专利密集型产业之间的竞合韧性,分析由此确立的竞合优势,并对专利保护影响专利密集型产业竞合优势的机理进行研究。主要有以下贡献:一是基于竞争性依赖假设对产业竞合韧性的诠释,可以有效刻画全球生产网络中的产业关系,增加产业格局研究的实用性;二是对专利密集型产业竞合网络的构建与其中各个节点竞合优势的演化分析,有助于评估各个经济体的竞合表现与发展路径,达到具有战略意涵的“定位”之效;三是明确专利保护对专利密集型产业竞合优势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理,能够为解决全球生产网络下知识产权保护的两难选择提供有价值的参考。综合而言,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知识资本与知识产权的驱动作用,本文以此为中国专利密集型产业的前景探索、知识产权融入产业创新发展,以及国家产业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提升等提供崭新视角与科学依据,助力中国“十四五”时期经济高质量发展。

1 理论分析

1.1 产业竞合的序幕:比较优势VS竞争优势

如何在国际产业竞争中持续占据有利地位是每个国家密切关注的战略性问题。早期对这一问题的探索存在著名的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之争[9]。在国际经济学领域,不论是经典贸易理论还是新贸易理论,处于中心地位的均是比较优势法则,即一个国家必须专注于那些具有相对生产效率优势的产品和服务,贸易则是具有“合作”意义的正和博弈。在管理学领域,战略管理专家Michael Porter 教授的竞争优势理论指出,国家竞争优势的来源依赖于“钻石模型”,即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支撑产业,企业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机会和政府等要素的相互关联,它驱动着国家优势产业集群的形成和不同阶段的产业结构转型[10]。竞争优势对“竞争”的聚焦使其成为一个与比较优势相对应的概念。国际经济学领域的学者对“钻石模型”提出了尖锐批评[11],认为其严重偏离了传统经济学思想。他们并不认可竞争力在国家层面上的应用,因为国际贸易不是零和博弈,本质上应该是“合作”的。

具有“合作”意涵的比较优势与具有“竞争”意涵的竞争优势在理论层面上的争议一直持续,但两者都认同基于出口数据的产业竞争力评价。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出口技术复杂度是基于比较优势的理论逻辑构建的[12]。其相关研究显示,结构转型的成功与否及效率存在明显的路径依赖,且与专业化模式的选择相关,由此引起了学术界对“出口结构”的关注。Hidalgo 等[13]创新性地基于相似性构建了产品空间并进行了可视化处理,发现产品空间呈现高度的异质性,并非如比较优势理论所预测的均匀分布。此后,刘林青等[14]同样基于相似性构建了国家空间,其中,两个国家的相似度越高,意味着两者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组合更为接近,就越容易产生竞争。与产品空间一样,国家空间也呈异质性分布,从而印证了国家层面上竞争效应的有效存在。后续涌现的经济复杂性[5]等类似研究进一步证实了相关结论。至此,产业竞争力评价的新发展均肯定了比较优势理论中要素禀赋在决定国家出口专业化模式上发挥的基础性作用,但其并不是唯一因素;国家之间的竞争效应同样影响着产业结构转型。这意味着竞争优势理论可以被视作比较优势理论的补充和发展,国际产业间合作与竞争并存的序幕被徐徐揭开。

1.2 产业竞合的深化:商品贸易VS任务贸易

以蒸汽机为代表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了生产和消费在地理空间上的第一次解绑,促进了国际贸易的爆发,国家间进行产业分工与贸易以提高收益,以“商品贸易”为特征的全球贸易模式就此形成[15]。不论是比较优势理论还是竞争优势理论都非常适用于解释第一次解绑。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纷纷通过离岸外包的方式在全球范围内布局生产和消费,形成全球生产网络,由此带来了生产和消费在地理空间上的第二次解绑,以“任务贸易”为特征的新全球贸易模式形成[15]。第二次解绑显然从根本上动摇了传统理论范式的核心假设,企业—产业—国家的嵌套关系被打破,产业边界和企业边界超越国家边界。比较优势原则依然有效,但需要按环节、活动和任务来解释。对“任务贸易”的聚焦使学者们的研究方向从水平竞争向垂直竞争、从贸易总量向贸易附加值、从贸易投资的二元分离向一体整合等转变,涌现出附加值贸易统计[16]、全球价值链治理[17]、属权贸易统计[18]、贸易互赖与产业格局[6,19]等多种新的评价维度。其中,伴随着大数据分析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加之全球生产网络本身具有非常鲜明的结构性特点,越来越多的学者青睐于用网络分析法等新型工具来实现全球生产网络的可视化,进而考察全球生产网络中的“结构性”效应。

在以“任务贸易”为特征的全球贸易模式中,产业竞争与企业竞争再也无法脱离全球生产网络而独立存在,产业关系中合作与竞争并存的状态变得更加鲜明。然而,现有研究多是采用“竞争”与“合作”分裂的视角,直接将产业间的竞争与合作效应区分开,单独分析产业的竞争态势或分工互补特征[6,20];而聚焦于刻画竞合韧性,即竞争与合作交互作用形成的彼此牵制的研究较为稀少。产业竞合韧性并不等同于简单的贸易联系,而是为了获取或交换资源而建立的竞争性依赖关系,是全球生产网络中产业关系情境的本质特征,亟待更进一步的研究。

1.3 知识产权保护的二重性:市场扩张VS 市场势力

全球贸易模式从“商品贸易”向“任务贸易”的转变,使知识资本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全球生产网络的价值分布通常呈U 形,即“微笑曲线”。其特征为:低附加值的制造处于中间,高附加值活动集中于知识资本密集的上游和下游位置。因此,产业竞争也由传统的低成本驱动向知识资本驱动转变。知识资本中可编码的部分通常是通过知识产权制度进行保护的,而专利制度是其中最重要的制度。专利保护、专利密集型产业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性地位,与全球生产网络的新兴价值占有和产业格局的高端升级密切相关。

一直以来,学术界就知识产权保护对于国际贸易的作用未能达成一致,认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存在“市场扩张”和“市场势力”两种相互抵消的影响效应[8]。一方面,知识产权保护强化了模仿壁垒,相当于一种变相的贸易保护,从而促使出口企业扩大对当地市场的出口规模;另一方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高了技术转移的成本,从而强化了出口企业在当地市场的垄断势力,最终会促使出口企业提高价格并减小出口规模。这种二重性演化成为知识产权保护策略中的强化论与宽松论。强化论的支持者认为,知识产权保护可以激励产业进行自主技术创新,实现产业升级,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质量和多样性;而宽松论的支持者则从发展中国家的立场出发,认为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恶化了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最终会导致创新率降低[21]。

理论上的不确定性使知识产权保护的影响效应成了一个基本的实证问题[21]。知识产权保护本质上是对当地企业模仿威胁的一种权衡处理。在专利密集型产业中,这种模仿效应更加显著,知识产权保护的二重性是否依旧存在?与此同时,当产业关系由单纯的竞争或合作转向竞合时,知识产权保护是应该“宽松”还是“强化”?这些都是值得探究的有趣议题。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探索两个重点内容。一方面,运用网络分析方法构建专利密集型产业之间的竞合关系,形成竞合网络,以此分析竞合网络中各节点竞合优势的特征与表现。产业竞合网络是用竞争与合作交互作用形成的彼此牵制的网络来表示的。竞合韧性存在多种表征形式,而本文是基于竞争性依赖的假设对其进行诠释。竞争性依赖关系也即竞争性合作关系,被依赖的一方具有较大的权力优势和议价能力。其与实际的贸易联系存在差异,是一种潜在的平衡状态。另一方面,实证检验专利保护对专利密集型产业竞合优势的影响效应。知识产权保护的二重性对这一竞争性依赖关系是否依旧适用?本文拟为全球生产网络的产业格局研究引入新的竞合视角,也为产业升级与知识产权保护领域贡献一些理论与实践价值。

2 研究设计

2.1 专利密集型产业的识别与数据来源

专利密集型产业是以知识产权为特性对产业进行的二次划分,一般以专利密度高低作为衡量指标。美国商务部和专利商标局于2012 年和2016 年发布的报告《知识产权和美国经济:聚焦产业》及其更新版中,对专利密集型产业的识别标准和方法具有较强的信度和效度,且北美产业分类系统(NAICS)与国际贸易标准分类的转化度较高,这是目前仅有的兼具合理性与大范围应用潜力的识别标准。基于此,本文采用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NBER)的NACIS 编码对SITC 编码的产业对应表进行产业匹配,在786 个产业中获得274个SITC编码的专利密集型产业。

本文从UNComtrade 数据库中获取SITC 编码系统下的原始贸易数据,选取的时间段是2010年至2019 年。接着,沿用哈佛团队的方法[5]对数据进行处理,包括纠正与核查数据以及选择有效的国家或地区范围等。最终获得128个国家或地区786个产业的进出口贸易数据,其贸易量占国际贸易的90%以上。基于这个基础数据集,本文对274个专利密集型产业的数据进行整理,并以此构建专利密集型产业竞合网络,进而考察竞合格局。

2.2 专利密集型产业竞合网络的构建

本文基于竞争性依赖的假设对产业竞合韧性进行诠释,表示竞争性合作关系,而多对竞合关系集中形成竞合网络,可以展示整体层面上的产业竞合格局。本文所探索的竞合网络将按以下方式构建:首先,沿用网络理论中的“依赖性”思想[22]构建产业合作网络,即国家或地区之间专利密集型产业的直接贸易关系越重要,两者合作程度越高,可以用两者之间出口贸易额占出口方总贸易额的比重衡量;其次,考虑“第三方竞争效应”,即两者之间专利密集型产业的可替代贸易,用双方的进出口集中度衡量[23],进出口集中度较高的国家或地区,可替代贸易相对而言较少,第三方竞争效应也较弱。两种效应综合形成竞合韧性,进而构建竞合网络,具体公式如下。

其中,Sij为i国对j国的专利密集型产业出口额占i国专利密集型产业总出口额的比重,Csi表示i国专利密集型产业的出口集中度,Cpj表示j国专利密集型产业的进口集中度,两者通过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HHI)来测量。i国对j国的竞合韧性Occij与出口比重Sij和i国的出口集中度Csi成正比,与j国的进口集中度Cpj成反比。本文据此获得专利密集型产业竞合关系的有向网络,并按照Hidalgo 等[13]精简产品空间网络的原则设定阈值,得到专利密集型产业竞合网络的主体结构。值得说明的是,按这一原则精简之后,十年的专利密集型产业网络密度保持稳定,均在0.03 左右,为分析网络演变提供了保障。

2.3 实证模型

竞合优势是对节点在竞合网络中所处位置的有利性与优越性的衡量,也即是节点的位置显度优势。在获得专利密集型产业竞合网络之后,本文重点检验专利保护对专利密集型产业竞合优势的影响效应,设计的计量模型如下。

其中,因变量CCA表示专利密集型产业竞合优势,用各节点在专利密集型产业竞合网络中的位置显度优势进行衡量。在网络理论中,网络节点在网络中的地位可以通过位置显度来体现[24]。现有文献中针对无向网络节点位置显度的研究颇多,节点中心性是常用指标,其中的特征向量中心性因考虑了节点每条直接连接关系和间接连接关系的权重而优于其他中心性指标。然而,本文构建的竞合网络是有向网络,不适合用无向网络的节点中心性指标。因此,创新性引入Kleinberg[25]的HITS 算法对有向网络的节点特征向量中心性进行计算,得到两种位置显度的指标——权威(Authority)优势和枢纽(Hub)优势。具体而言,对于专利密集型产业竞合网络A,节点枢纽值由矩阵Mh=AAT的特征向量中心性确定;而节点权威值相应由Ma=ATA的特征向量中心性确定。本文采用R 语言的network 包进行具体的数值计算。权威节点和枢纽节点在整体网络中均具有位置显度优势,但代表的意义存在区别。权威节点是被依赖关系的显著集聚点,在整体网络中最具权力优势和议价能力;而枢纽节点虽然在竞争性依赖关系的集聚度上弱于权威节点,但直接依赖于多个权威节点,帮助权威节点构筑位置优势,发挥着枢纽作用。

自变量PatPro表示专利保护力度,采用全球竞争力报告(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的知识产权保护指数进行衡量;Cont表示控制变量,包括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pc)、固定资本(Fixcap)、劳动力(Labor)、以受教育程度衡量的人力资本(Humancap)以及以人口密度衡量的自然资源禀赋(Resource),其中人力资本数据来源于人类发展报告(Human Development Report),其余变量数据均来源于世界银行(World Bank)数据库;i表示国家或地区;t表示年份;vi表示个体效应;ut表示时间效应;ɛit表示误差项。

3 专利密集型产业的竞合优势分析

权威优势和枢纽优势是产业竞合优势的两种表征。在专利密集型产业竞合网络中,本文以2010 年和2019 年两年竞合网络中权威节点与枢纽节点分布为代表,对整体网络层面上的竞合优势进行可视化处理,如图1所示。同时,为了更细致地分析中国权威优势与枢纽优势的变化情况,本文在整体网络可视化的基础上选取了美国、德国、英国、日本和印度等国家的十年竞合优势演变趋势,与中国进行对比分析,展现竞合视角下不同国家专利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路径,如图2所示。

图1 2010年和2019年的竞合优势

图2 2010—2019年的竞合优势演化

由图1(a)和图1(b)可知,专利密集型产业的权威优势主要集中在欧美区域,而中国也已崭露头角。2010 年的整体网络围绕数个权威节点分布,较为松散;至2019 年,整体网络更为集聚,且多数处于美国与中国的个体权威网之中,与德国的个体权威网有一定的区分,可见美国与中国所处的权威网有逐渐趋同的趋势。中国和美国之间的位置替代性更大,意味着两国存在更为直接的竞合压力。由图1(c)和图1(d)与图1(a)和图1(b)的对比,可以更直观地区分权威优势和枢纽优势的不同意涵。就枢纽节点而言,不论是2010年还是2019年,整体网络中的节点基本都是围绕着美国的,但美国自身的枢纽性较弱;结合其显著的权威优势可知,美国的专利密集型产业获得了较多的竞争性依赖关系,但对外依赖性弱,因此贸易自主性极强。而对于中国而言,枢纽优势与权威优势双管齐下。至2019年,中国已经进入了美国所处的主体枢纽圈中,这进一步证实了中国已开始直面与美国的替代性压力,处于专利密集型产业升级的关键时刻。

由图2(a)和图2(b)可知,在专利密集型产业竞合网络中,6 个国家呈现出5 种各具特色的发展路径。十年里,美国的权威优势一直在整体网络中保持着最高,而枢纽优势略有上升,整体仍属于最具权力优势和议价能力的权威节点;中国的权威优势在平稳中略有上升,但枢纽优势在减弱,意味着中国正致力于扩大自己的直接影响力范围;德国和日本趋同,德国权威优势逐步下降,日本权威优势本就不明显,但也呈下降趋势,而两国的枢纽优势均大幅度提升,因此德国呈现的转型特征更为突出;英国的权威优势大幅度下降,而枢纽优势波动剧烈;相比而言,印度的权威优势和枢纽优势都较为平稳,在十年间变化不大。综合而言,在专利密集型产业竞合网络中,中国、德国、日本均在经历一定差异化模式下的优势转型,中国在争取权威优势,而德国和日本的枢纽优势有所提升。此外,中国的发展前景与美国的现有模式更为趋同,但在现有的权威优势上,中国与美国还存在较大差距,需要同时找寻实现自身产业升级与应对来自美国竞合压力的突破口。

4 实证分析

4.1 描述性分析

根据所设计的实证模型,本文搜集相应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各变量的描述性分析如表1所示。与此同时,对变量进行VIF 检验,数值在1.10~3.65 范围内,表明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26]。本文可据此进行模型的后续分析。

表1 变量的描述性分析

4.2 实证结果

本文采用面板数据的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基准回归结果如表2 所示。由表2 可知,作为竞合优势的两个表征,权威优势和枢纽优势的来源存在明显差别。就控制变量而言,固定资本(Fixcap)、劳动力(Labor)和人力资本(Humancap)显著影响权威优势,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pc)、固定资本(Fixcap)和自然资源禀赋(Resource)却是枢纽优势的有效来源,进一步验证了两种优势存在不同特点。就本文所关注的专利保护力度而言,其对权威优势呈现显著的正向影响效应,而对枢纽优势的影响并不显著。结合理论部分的知识产权二重性分析得出,影响出口规模的“市场扩张”和“市场势力”两种互相抵消的作用效应,在竞合韧性关系中也有相对应的作用体现,即“强化依赖”与“削减依赖”。对于权威优势而言,专利保护力度的“强化依赖”效应更为明显;而对于枢纽优势而言,存在相互抵消作用,导致结果不显著。

表2 基准回归模型

4.3 稳健性检验

为了进一步验证基准模型的回归结果,本文采取两种方式进行稳健性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首先,对上述基准模型进行稳健性—标准误回归估计,结果如模型3a 和3b 所示;然后,将十年数据分为两个五年数据进行分类估计,结果如模型4a 和4b,以及5a 和5b 所示。由表3 可知,稳健性检验验证了前述基准分析的实证结果。在3个模型中,专利保护力度对专利密集型产业的权威优势均呈现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对枢纽优势的影响仍旧不显著,且在分年度模型中,影响系数还出现正负变化,侧面证明了“强化依赖”与“削减依赖”两种效应的存在。因此,对于专利保护力度的具体把握,不同国家或地区应根据自身专利密集型产业的竞合优势模式进行针对性调整,如此才能有效助力产业升级。

表3 稳健性检验模型

4.4 专利保护力度的机理分析

结合知识产权二重性的理论分析与实证模型检验结果,本文得出专利保护力度对竞合韧性关系存在“强化依赖”与“削减依赖”两种相互抵消的效应。具体而言:对于权威优势,综合作用下“强化依赖”效应更为显著;对于枢纽优势,则因为效应抵消而呈现不显著影响。为了进一步探究与验证这一影响机理,本文选取以关系形成为研究对象的指数随机图模型(ERGM)进行分析。其工作原理是利用马尔可夫链蒙特卡罗极大似然估计法或极大伪似然估计法进行拟合,通过估计、仿真、诊断、比较和改进等步骤对模型进行模拟与参数修正,促使模型的参数估计趋于稳定。该模型可以在排除网络内生结构影响的情况下,检验节点的外生属性对网络关系形成的影响[27]。模型的一般模式如下:

其中:c是一个标准化常量,用于确保模型的概率分布是适当的;t是时间变量;z(y)、za(y,x)和zb(y,g)分别表示影响网络关系的内生结构变量、外生网络协变量和外生节点属性变量;θT、和分别是与之对应的估计参数向量,这些变量是否具有统计显著性表示该变量是否对网络关系形成具有重要影响。本文采用R 语言的statnet和btergm 包完成机理检验,在控制内生结构效应的基础上,重点关注专利保护力度作为外生节点属性对竞合关系的影响,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ERGM模型的机理分析结果

由表4 可知,专利保护力度加强对于节点发出竞争性依赖关系呈显著的负向影响,对接收竞争性依赖关系呈显著的正向影响,即验证了“强化依赖”与“削减依赖”是两种可以作用在同一个节点上的相对效应。权威节点是接收竞争性依赖关系的集聚点,专利保护力度的加强有利于巩固这种优势;而枢纽节点则是兼具竞争性依赖关系发出与接收的类型,专利保护力度的加强对枢纽节点的影响表现为不显著。因此,中国作为竞合网络中较为明显的权威节点,且发展方向也是趋向于进一步巩固权威优势,应加强专利保护力度。

5 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

本文基于竞争性依赖的基础假设对竞合韧性进行诠释,构建了专利密集型产业竞合网络,并通过网络分析法来衡量一国在此网络中的两种差异化竞合优势,即权威优势与枢纽优势,接着考察了专利保护对于两种竞合优势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理,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产业关系的本质既非单纯合作也非纯粹竞争,而是由竞争与合作交互作用形成的彼此牵制的稳态,即具有竞合韧性。竞争性依赖关系是对竞合关系的一种有效探索。其不同于实际发生的贸易网络,而是一种潜在的平衡状态。在二元层面上,被依赖的一方更具权力优势与议价能力。在整体网络层面上,存在权威优势与枢纽优势两种不同的竞合优势。权威节点和枢纽节点在整体网络中均具有位置显度优势,但权威节点是被依赖关系的显著集聚点,在整体网络中最具权力优势与议价能力;而枢纽节点在竞争性依赖关系的集聚度上弱于权威节点,但其直接依赖于多个权威节点,帮助权威节点构筑位置优势,发挥着枢纽作用。

第二,在专利密集型产业竞合网络中,中国具有显著的权威优势,为很多竞合伙伴所依赖,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影响力范围。但相比于其他国家或地区,中国和美国之间的位置替代性更大,使得中国直面着来自美国的竞合压力。就发展路径而言,中国、德国、日本均在经历差异化的优势转型。中国在争取权威优势,而德国和日本的枢纽优势有所提升,但中国的发展前景与美国的现有模式更为趋同。因此,现阶段的中国专利密集型产业需要同时关注内部产业转型升级的突破与外部竞合压力的应对。

第三,在专利密集型产业竞合网络中,加强专利保护可显著促进权威优势的巩固,而对枢纽优势未有显著的影响。知识产权保护的二重性,即影响出口规模的“市场扩张”和“市场势力”两种互相抵消的作用效应,在竞合韧性关系中也有相对应的作用体现,即“强化依赖”与“削减依赖”。具体而言,加强专利保护对节点接收竞争性依赖关系呈显著的正向影响,对发出竞争性依赖关系呈显著的负向影响;加强专利保护更有利于巩固权威优势。

基于以上研究结论,针对中国专利密集型产业的优势巩固与升级路径,可获得如下政策启示:①加大创新投入,依托创新专项计划鼓励替代性较弱的核心技术研发,支持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促进科技创新与实体贸易深度融合;②巩固现有的单边或双边专利密集型产业贸易伙伴关系,重点支持因技术优势、地理限制、双边贸易协定等因素形成的替代性较弱的贸易关系的发展;③着手打造专利密集型产业的国际合作平台,通过“一带一路”倡议等发挥大国引领作用,对产业链上的相关企业进行贸易辐射和贸易渗透,加强中国平台与全球创新生态的协同;④提高竞合意识,有效管理多极化网络关系,密切关注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的产业发展动态,做好合作协同与竞争应对;⑤加强专利保护,尤其是使高价值专利获得有竞争力的保护,营造重视专利保护的文化环境。

猜你喜欢

密集型竞合权威
压痛点密集型银质针温针灸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临床观察
各大权威媒体聚焦流翔高钙
银行理财子公司:开辟大资管竞合之道
密集型快速冷却技术在热轧带钢生产线的应用
不作为的过失竞合
密集型自动化立体仓库解析
跟踪督察:工作干得实 权威立得起
权威发布
知识密集型组织的商业模式创新策略——以网络教育组织为例
竞合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