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个园改变一座城

2023-12-06邹孝听

现代苏州 2023年22期
关键词:产城苏州园区

记者 邹孝听

产城人融合是城市发展的一种态势,也是一种发展格局。在苏州工业园区,这种态势和格局一直在不断优化和提升。

陈杰/摄

1992年,苏州向西跨运河成立高新区;1994年,苏州向东拓展建立苏州工业园区,从此开启了苏州的现代化发展之路。工业、居住等用地在市区范围进行统筹布局,推动市级行政中心向新城搬迁。苏州“古今双面绣”的城市风貌特征逐渐成型,形成以“古城居中、东园(苏州工业园区)西区(苏州高新区)、一体两翼、南景北廊”的城市空间结构。

作为中国最具活力的开发区之一,苏州工业园区开发建设29年来,始终以勇挑大梁的魄力、敢谋新篇的勇气,在变与不变、快与慢、创新与坚守中收获成长。近年来,园区通过产城人融合发展、成长,不断崛起为理想之城,为构建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持续发力。

规划建设苏州城市新中心

每一段镌刻时代印记的岁月,都注定不凡。

29年,园区从“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到“国际合作的成功范例”,秉持规划先行、开放包容、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发展理念,不断书写新的传奇,日益展现苏州城市新中心的未来图景。

1994年至2000年,是园区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特征的工业化快速启动、城市化同步推进的重要发展阶段。园区在湖荡密布、阡陌纵横的农田水乡拉开了开发建设序幕,快速启动并基本完成首期启动区的开发建设和工业地块招商任务。

2001年至2005年,是园区以产城互动并进为特征的先进制造业加速集聚、现代化城市形态初步展现的重要发展阶段。这一时期,园区的产业竞争力加快形成,科技园、出口加工区、高教区等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成为全国发展水平最高、综合竞争力最强的开发区之一。与此同时,一系列公共服务设施、标志性建筑等相继落成,加之环金鸡湖商圈建设,加速集聚区域人气。

2006年至2017年,是园区以致力促进内涵提升为特征的产业转型升级、东部综合商务新城加快建设的重要发展阶段。以撤镇改街道为标志的区域一体化加快推进,伴随着斜塘老街、奕欧来精品购物村(现已更名为:比斯特苏州购物村)等一大批重点商贸项目;东方之门、苏州中心、国金中心等重点工程相继开工或建成;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社保等重点信息化民生工程相继落实……园区城市功能逐渐凸现。

2018年至今,园区通过“功能区负责经济发展,街道、社工委负责社会治理”,构建城市发展新格局。高端制造与国际贸易区重点发展智能制造、电子商务、仓储物流等产业,努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高地;独墅湖科教创新区以高端人才为引领、以合作办学为特色,加快建设成为一流的科教协同创新示范区;阳澄湖半岛旅游度假区以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企业总部基地为核心,打造国内一流的宜商、宜游、宜居新型旅游度假区;金鸡湖中央商务区集聚总部经济、流量经济、消费经济与城市功能要素经济,打造产城人融合先导区和宜居城市核心区。

于大刀阔斧中运斤成风,在千头万绪里振裘持领。如今的园区,向着“世界一流”奋勇迈进,摹画高科技园区新蓝图。

提升城市品质和人居环境

2023年,园区在商务部公布的2022年国家级经开区综合水平考核中实现“七连冠”。城市吸引力可见一斑。

在苏州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副院长、东吴智库研究院屠立峰看来,园区和国内其他开发区的“产业主导”、产业先于城市的发展理念不同,它在建设初期就以“产城均衡、产城融合、配套共享”作为城市规划发展的主导方向,充分融入人文、科技、绿色元素,坚持“创新、开放、低碳、人本、共生”五大理念。

他说:“一方面,园区坚持产城均衡,高起点规划城市空间。在功能分区上,合理配置了科技研发区、绿色生态区、公共服务区、生活居住区,层次分明而又综合利用,形成规模适宜的产城人融合型整体结构。另一方面,坚持以人为本,高品质配置生活配套。例如充分考虑入驻跨国公司和高端人才工作生活需要,规划配套核心区,集中建设公共服务设施。”

园区早已形成园林化、生态化、人文化的城市形态。自住型商品房、人才公租房、绿色住宅、专家公寓等,打造多层次人性化的居住场所;学校、医院、邻里中心、图书馆、体育馆等配套项目,为区域提供了和谐便利的人居环境;优质办公楼、高端酒店、精品商业区营造便利周全的商务交流环境;国际学校及国际医院满足个性化教育医疗需求;文化艺术中心、奥体中心等构筑园区丰富多样的文体生活。“园区力图通过打造环境优美、设施齐全、功能完备的配套体系,确保科研人员的居住、学习、休闲、购物、娱乐、社交等各类生活需求在这里都能得到满足。”屠立峰这样说。

筑巢引凤构建人才高地

一座城市的发展史,总是写满人才的奋斗故事,源源不断的人才力量,蓬勃发展的创新创业态势,为园区发展贡献了“加速度”。

2016年,苏州益萃网络科技(中国)有限公司创始人王斌跨越5000公里,从新加坡飞到苏州,开启了新的征程,专注于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数字化解决方案,助力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4年后,公司被评为苏州工业园区第十四届科技领军企业。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感慨道:“苏州的营商环境很好,园区对创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很大,人才环境很好,对于公司储备互联网人才十分有利。”

在园区,像王斌这样的创业故事有很多。事实上,积极打造创业创新创优的人才高地,以人才高地构筑产业高地,以人才竞争力提升园区的综合竞争力,是园区近30年来成功的关键,也是园区品牌的吸引力、影响力、竞争力所在。

其实早在2002年,园区就开始探索一条以高端人才为引领、以合作办学为特色、以协同创新为方向的发展新路。从启动之初的“苏州研究生城”到后来的“独墅湖高教区”,再到现在的“独墅湖科教创新区”,名称的不断改变,实质上反映出园区为推进产城人互动而对区域功能定位的调整提升,通过搭建新平台、集聚新人才实现了发展新产业、建设新城市大愿景。

如今,独墅湖科教创新区高层次人才扎堆,不断提升区域影响力。无论是创业者、高校专家教授、在此深造的学子,抑或是慕名而来的“新苏州人”,无不称赞园区一流的人才环境。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精英们,筑起高质量人才高地,不断提升园区品牌影响力。

集聚人才、留住人才,更要为人才提供充分发挥才智的空间和舞台。园区努力打造高端人才资源、科技创新要素集聚的规模优势,建设以苏州纳米城、创意产业园、生物医药产业园等创新载体群,一批批高层次人才纷纷加入。截至目前,园区集聚科技创新型企业超万家、上市企业逾 60 家、国内外知名高校 30多家。苏州实验室、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等高端创新平台均已建成。这些平台载体将为园区筑巢引凤继续添砖加瓦。

打造全球领先产业集群

在与园区共同描绘产业升级“蓝图”的道路上,沛嘉医疗也一直在探索创新集群,其牵头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组建了苏州市介入医疗技术创新联合体,集聚企业、研究所、医院多方力量,加快攻克一批“卡脖子”技术,建设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载体。打造高端医疗器械协同创新平台和创新生态,助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沛嘉医疗创始人张一博士将这样一种“反哺”理解为创新之城里的一场双向奔赴。城市是产业发展沃土,要具有完备的产业生态链,同时,这条产业生态链在城市中要比较容易得到配套,产业价值链也比较容易得到延伸,从而实现产业的自我转型升级,不断提升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一直以来,园区始终致力于打造一个融合产业、城市和人的现代化新城,逐步形成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生态圈,为城市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依托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苏州纳米城、创意产业园、腾飞创新园、上市企业产业园等创新载体,新兴产业加速布局、快速成长,这里聚集了信达生物、同程艺龙、苏大维格、康宁杰瑞、华为、思必驰信息科技等超4000家技术先进、具有良好产业化前景的企业。借助跨国公司总部的品牌优势和带动作用,依托公共服务区的各个园中园,吸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和高端商务服务企业进驻,打造标杆企业总部、企业孵化器、加速器,把公共服务区建设成具有创新创业活力的高端产业先行区。

近年来,园区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业、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人工智能、现代服务业“2+3+1”现代化产业体系加速形成,创业创新主体规模与实力引领发展,高等与职业教育资源不断丰富,在提升园区产业整体发展层次的同时,也形成了区域核心竞争力,如园区纳米产业以科技创新载体为平台,拥有一批全国著名的领军人才,由此使园区一跃成为全国纳米产业发展风向标。

作为全球最大纳米技术产业应用社区,苏州纳米城营造的产业氛围得到了众多创业者的认可。苏州普希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林小锋对园区的产业环境十分满意,他说:“作为一家高新技术膜企,普希致力打造高端膜中国智造新高度。我们2017年入驻苏州纳米城,彼时周边环境已相对成熟,园区也有膜企业上下游产业链配套,我们与中科院苏州纳米所膜材料团队有很多交流机会,对公司发展很有帮助。”

相信未来,园区将继续深化产城人融合发展,努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创新高地、宜居宜业的国际化新城,构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幸福家园,实现“各美其美”,又“美美与共”的理想目标。

猜你喜欢

产城苏州园区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园区的开放样本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苏州一光
城市发展新结晶——产城融合一体化建设
品质西区聚高端 产城文景共一色
苏州十二忆
加快产城融合 建设优质园区——以南昌市为例
园区开发Ⅱ个股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