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建构主义教学思想在民族民间舞教学中的应用

2023-12-04齐少萌

轻音乐 2023年10期
关键词:民间舞建构主义建构

齐少萌

建构主义是一种有关知识和学习的理论,兴起于20世纪80 年代,强调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并认为学习是基于主体原有认知经验基础之上,通过意义建构完成的,而这种建构的过程通常发生在一个特定的社会情境之中。其内在含义是当一个人在学习新的概念或技能时,他的思维并不是空白的,而是基于以往的生活经验之上,在头脑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认知模式。在民族民间舞课堂中,部分教师往往对学生采取单方面的知识灌输方式,偏重于对技能的传授,通过多次反复的训练实现风格的把握。这样教学的弊端是学生看似快速掌握了教师所教授的内容,但实际上教学成果过于表面化,学生无法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自主地做出舞蹈动作,并且在紧张的心理影响下,学生不会产生创作和发散的思维方式,这并不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改变教学方法。明确“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看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最为关键的体现,将建构主义教学思想融入民族民间舞教学实践中,能够摆脱传统教育观念和思想所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促进学生的多样化成长。

将建构主义运用于民族民间舞教学中,要求舞蹈教师要对学生所具备的能力及其自身情况进行分析,包括舞蹈专业能力、理论知识水平以及学生课堂状态等,充分发挥自我的引导作用,因材施教,提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动性,从而实现教学方法的革新。在民族民间舞教学中运用建构主义教学思想,不仅能为学生创设一个适宜的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帮助学生掌握和理解所学内容,切实提高舞蹈课堂的教学质量,这在民族民间舞教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

我国民族民间舞发展于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由世世代代各族人民所创造,根据地理位置、生活习惯和文化背景的不同,各民族舞蹈都有本民族的风格特点。原生的田野乡村是民间舞得以传承的天然舞台,这也是民族民间舞作为一门学科进入课堂的困难所在。因为大多数学生能够深入少数民族地区体验生活的机会少之又少,所以不能真切体会到民间活动中那种自娱自乐、热烈欢腾的景象,更不能感受到少数民族人民独有的动态语言。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不能只采用单一的模式与方法,在没有产生意义建构的前提下将动作直接“安装”在学生身上,程式化的课堂并不利于舞蹈教学的开展,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特定的情境引导学生,加强与民族舞蹈之间的情感联系,这也正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提倡的“情境教学法”的应用。

“情境教学”是建构主义理论中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舞蹈情境教学”顾名思义也就是将情境教学法运用于舞蹈教学中。舞蹈虽然是一种肢体的艺术,但若只强调肢体未免过于表面化,情绪、情感在舞蹈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情绪、情感”在一定程度上是依靠环境所产生的,具有一定的情境性,所以舞蹈情境教学法能帮助学生感受到情绪、情感的传递。然而在实际情境下进行民族民间舞教学显然是不现实的,学生感受不到情境中的形象性和独特性,就会出现学习者对于新知识的意义建构较为困难的情况发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生活情境,能够使学生身临其境,用心去感受舞蹈中的意境,将新知识与原有认知之间建立起某种联系,进而完成对舞蹈动作、艺术美感的把握,是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之一。

导入是教学过程中的首要环节,一个好的导入环节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起到激发学习动力的效果,可以说是学生能否顺利掌握舞蹈动作的前提。在民族民间舞课堂中,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环境是一种简单、高效的教学方法。教师可通过模象直观、言语直观等方式进行情境创设,模象直观即教师可运用各种图片、幻灯片、录像带等方式,使学生对模拟的事物形象进行直接感知;言语直观是运用更为广泛的,即教师通过形象化的语言,使学生对语言的物质形式进行感知,进而对语义产生的情境进行理解。通过以上直观方式引导学生“入境”,使学生开始学习前在头脑中先获得画面体验,激发学生的原有知识经验,有助于其更加投入后续的学习活动中。同时,教师以积极的情感感染学生,也能够在教学前形成师生间的情感共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维吾尔族舞蹈《摘葡萄》是一个蕴含着丰富的“生活化”动作语汇的优秀舞蹈作品,教师在教授该舞蹈时可以通过创设女孩在果园里摘葡萄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感受、表现葡萄由“酸”到“甜”的真实反应,与伙伴分享的喜悦,以及在摘满葡萄后大丰收的满足情感,所有的动作水到渠成,自然而生。通过对于所处场景的想象,将课堂情境与生活情境相连接,引导学生将动作、情感与情境相结合,塑造出立体的人物形象。

二、强调“协作与会话”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

民族民间舞作为一种依存于各民族文化所产生出的综合性表演艺术,对于其本身而言并没有固定性和唯一性,因此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个体可以在已有生活经验和舞蹈知识的基础上主动地对知识进行建构,自主探索舞蹈中动作、技巧、情感间的联系。而由于舞蹈的专业性特征,在部分院校的民族民间舞课堂上,教师具有绝对掌控和模板示范性的特点,针对相对固定的动作要求、风格特点等,主要采用“师徒相承”的教学模式,导致学习者在此过程中的参与程度不高,学生所做的更多是跟随、接受和消化,并未对学习内容主动进行建构,这与新课程改革后的教学要求和建构主义理论的相关思想并不相符。将建构主义教学思想渗透到民族民间舞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多看、多说、多思考,既锻炼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产生,改变“只动身体不动脑”的教学现象。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与所处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对后续学习内容所产生的理性认知起着关键性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和讨论,在表达自己观点的同时,聆听他人的想法,在此过程中进行内部协商和相互协商,通过对产生的疑问进行分析、讨论,进而对知识形成深度理解。在课堂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对产生的问题进行回答,小组中的人应当轮换回答,并在回答完相关问题后组织全体学生对该问题进行探讨进而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在完成全部教学后,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抛出扩展性的问题,要求学生在课后进行思考,进而提高教学深度,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全程处在引导地位。具备“协作与会话”的学习过程能够让个人的思想和智慧被群体共享,使整个学习群体都能对所学内容进行意义建构。

民族民间舞依托于各民族群文化所体现,如果说情感是民族民间舞中感性的体现,那文化就是其理性的支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目的地对所学内容进行知识拓展,强调文化的重要性,使学生在学习动作的同时,感知民族文化背景对舞蹈的影响,深刻理解动作内涵,最终做到文舞相融。例如,在进行蒙古族“顶碗舞”教学后,教师抛出与之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民族舞蹈——维吾尔族“顶碗舞”,在群体进行协商的过程中,循序渐进引导学生思考两者风格特征不同的原因,关注民族传统文化在舞蹈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在协作和会话间填补知识空缺,促进意义建构完成,进而加深对蒙古族“顶碗舞”的理解掌握。也可鼓励学生将所理解知识进行形象外化,运用编创训练、即兴训练等方法促进学生对原有知识结构进行重新建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继而训练思维的灵活性。

三、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

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强调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因此,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是学生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其建构的本质是:学生以头脑中存储的图式为前提,对所学内容的性质、规律以及与其他事物间的内部关系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所以,无论是创设情境,还是协作学习、独立探究,都是为了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这一最终原则而服务的。

在这一阶段,教师应对教学过程中所产生的知识进行梳理,对所学知识结构进行归纳和概括,使学习材料在学习者头脑中产生一定的联系,以完成认知的同化和顺应。学生通过前几个阶段的学习,已经对动作元素、风格动律、民族文化有了一定的掌握,因此在这一阶段,教师可以给予学生相应的角色设定,增强“身份感”,以身份的转变带动心态的转变,进而将由心而发的情感代入到舞蹈中,达到舞蹈动作、故事情节、背景文化、人物情感的高度融合,在个体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完成对所学知识内容的意义建构。同时,还能帮助学生在今后的实践中,在剧目、舞剧等演出中,更好地掌握自己的角色,避免将民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点、审美方式单一化,从而使其审美系统更加丰富。此外,针对学生原有经验不足而无法与现有知识建立起联系的情况,教师可采用“颜色暗示”的方法来帮助学生建立联系。“颜色”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起到刺激学生个体知觉,影响学生的情绪、认知以及行为产生的作用,通过“颜色”的心理暗示引导学生获得情感体验,能使学生更容易得到共鸣。比如在组合中进行“红色”的提示,学生便会产生热情、奔放的潜意识;“蓝色”是冷静、沉稳的象征;“绿色”则代表愉悦、具有活力。不同的颜色会带给学生不同的情绪体验,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引导学生进入角色,完成意义建构。老师们常说舞蹈是有“能量场”的,因此当学生在舞蹈中能够达到“身心合一”的层面时,即便再小的动作也会让观众感受到无限的能量,所以教师在完成动作元素、风格动律、文化情感的教学基础上,最重要的是在学习中使学生认知内心的能量,与内心对话,感受和聆听内心的真实表达。

当代社会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即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这就要求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同时,能够灵活地应用所学知识,并且具备自主处理问题的能力。目前大多数舞蹈专业的本科生都为中等专业院校毕业,根据舞蹈专业中职院校的招生要求,学生入学年龄普遍在11 ~12 岁,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思想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思维方法的关键时期。而大多数舞蹈专业学生在步入大学后,仅会跳学习过的组合动作,创造性的思维没有形成,仍处于“后中专时代”,因此在中专时期,教师就应有目的地改变教学方式,促使学生各方面能力初步发展。通过创设“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等理想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推动学生舞蹈表演、舞蹈艺术鉴赏、舞蹈创新实践等综合能力的开发,为培育应用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舞蹈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将建构主义融入民族民间舞课堂不仅对教学本身而言有诸多优势,而且带给学生的影响是深刻、持久的,尽管随着时间的推移,舞蹈动作本身已经忘记,但当再次跳起该民族舞蹈时,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的互动、思考,沉淀过后的风格、气质、韵味等内在感受会一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综上所述,将建构主义教学思想应用于民族民间舞教学实践是十分必要的,无论是对教学方法的变革,还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

结 语

当建构主义教学思想进入舞蹈课堂,不仅是教师对于学习环境的建构,同时也是学生对所学知识内容的建构,这里建构的知识结构是灵活的、多元的。目前建构主义在多种学科内已被广泛应用于实践,但对于舞蹈学科而言,关于建构主义理论相关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践相对欠缺。因此我们可以广泛汲取其他学科经验,对建构主义理论下的相关教学思想、方法充分重视,并将其及时、灵活运用于教学之中,从而为我国新时代高素质舞蹈人才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建构主义的提出是为了丰富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彻底地替代传统的授课方式,其二者都具有自身的优势,而如何实现传统教学与以“建构主义”为代表的创新教学之间的平衡,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则是一个开放的话题,有待于在今后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研究中不断地探索和发展。

猜你喜欢

民间舞建构主义建构
论民间舞课堂教学的继承与发展——以“东北秧歌典型人物精品课”为例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中国民族民间舞表演“外松内紧”的内涵与实践
旁批:建构主义视域下的语文助读抓手——以统编初中教材为例
芭蕾基训对民间舞教学的影响
借鉴建构主义思想培养财会专业人才
舞蹈系成功召开“天津民间舞项目研究
——教材内容”展示与研讨会
建构游戏玩不够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