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东盟深化蓝色经济伙伴关系探析

2023-11-30冯晓玲

当代世界 2023年11期
关键词:伙伴关系蓝色海洋

冯晓玲

【内容提要】中国—东盟蓝色经济伙伴关系既是中国东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建设海洋强国、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参与全球海洋治理的重要内容。近年来,中国—东盟蓝色经济伙伴关系在合作规模不断扩大、合作领域不断拓展、合作机制不断完善的同时,也面临东盟内部发展参差不齐、地缘政治形势复杂、生态环境问题凸显、高端产业不足等诸多挑战。鉴此,中国与东盟应充分利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生效的契机,在海洋贸易、海洋产业投入、海洋开发规则制定、海洋环境保护等领域深化合作,助推中国—东盟蓝色经济伙伴关系不断走深走实。

近年来,“蓝色经济”已成为中国与东盟备受关注的合作领域。在2018年签署的《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2030年愿景》中,中国和东盟同意在海洋科技、海洋观测和减灾等方面加强蓝色经济伙伴关系建设。在2021年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纪念峰会上,中国与东盟发表联合声明,提出双方将致力于建立“蓝色经济伙伴关系”,这是当今中国立足自身发展经验,就合理开发与利用海洋资源、促进海洋可持续发展等与东盟各成员国在海洋领域构建的开放包容、具体务实、互利共赢的友好关系。具体而言,中国—东盟蓝色经济伙伴关系是依托中国巨大的消费市场,以务实推进海洋渔业、邮轮旅游、海上交通运输、海洋油气、海洋环保等产业的开放合作为重点,做实海洋合作的自由贸易区网络,打造中国—东盟海洋经济国际合作的新机制、新平台。[1]加强中国—东盟蓝色经济伙伴关系建设既是中国东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应有之义,也是实现区域经济繁荣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对高质量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中国—东盟蓝色经济伙伴关系取得的主要进展

中国与东盟互为最重要的贸易伙伴、最具活力的合作伙伴、最富内涵的战略伙伴,是亚太区域合作中最为成功和最具活力的合作典范,双方不仅在海洋渔业贸易、海洋油气合作、海洋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等方面取得丰富成果,而且在自贸区建设、完善蓝色经济合作机制方面也取得了诸多进展。

一、经贸合作不断扩大

中国和东盟地缘毗邻,经济互补性强,近年来双方经贸关系进一步深化,为稳定中国外贸基本盘提供了有力支撑。2000年中国—东盟双边贸易额仅为395.22亿美元,2022年增长到9701.11亿美元,扩大了23.55倍,年均增长率高达15.66%。[2]从贸易位次看,2020年迄今,东盟已经连续三年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从海洋渔业贸易来看,东盟已成为中国第一大水产品贸易伙伴。2022年,中国与东盟双边水产品贸易总额达100.1亿美元,超过中国水产品贸易总额的20%。其中,中国对东盟出口水产品54.9亿美元,同比增长14.6%,占中国水产品出口总额的23.9%,东盟是中国第一大水产品出口市场;中国自东盟进口水产品45.2亿美元,增长48.8%,占中国水产品进口总额近20%。[3]同时,中国和东盟在海洋服务领域的经贸往来也愈发深入,旅游成为优先方向,双方互为重要的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2023年第一季度,东盟在中国旅行社出境旅游组织人次和入境旅游外联人次中分别占比46%和27%。[4]在海洋旅游合作领域,中国与越南岘港、新加坡、马来西亚巴生港等邮轮港口合作,推出了“一程多站式”精品旅游线路,注重开发生态观光、生态度假、水上运动和生态科普探险等多种形式主题游,促进海洋旅游产业及新业态发展,并取得丰硕成果。此外,在海洋油气贸易方面,近年来中国自东盟的原油进口量不断回升,2021年达2100万吨;东盟还是中国天然气进口的主要来源地之一,2021年中国自东盟国家进口天然气230亿立方米,约占天然气进口总量的14%。

这是在第19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上展出的海洋调查无人船(2022年9月17日摄)。

二、合作领域持续拓展

从2012年“蓝色经济”概念提出以来,中国同东盟各成员国间的蓝色经济合作领域不断拓展。首先,中国同东盟不断探索传统水产养殖业的新的合作模式。2022年11月,中国—东盟“蓝色转型战略下渔业和水产养殖可持续发展”国际论坛以线下线上相结合方式举行,中国在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东盟成员国域内相继建立17个渔业合作示范区,以进一步扩大渔业发展空间,探索水产品养殖加工和安全、促进渔业管理等领域的科技创新。其次,在海上油气开发方面,中国已与东盟建立了多个油气合作项目,包括中石化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的炼油厂,以及中海油在印度尼西亚的南苏拉威西深水天然气田等。再次,在海洋旅游合作方面,2015年,中国—东盟邮轮产业经济城市合作论坛通过《中国—东盟邮轮城市共同促进邮轮经济发展倡议》,促进了中国—东盟邮轮旅游通关便利,推动了邮轮旅游航线开辟,加强了邮轮旅游配套产业发展。2019年,中国南海航线共接待了超过100个航次的国际邮轮,其中大部分是从中国南方出发,途经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东盟国家。目前,中国和东盟利用区位优势加强邮轮旅游合作,逐渐形成世界知名的亚洲区域邮轮旅游品牌。最后,在海洋环保领域,2007年,第11次中国与东盟领导人会议将环境保护列为重点合作领域;为加强双方合作,中国于2011年设立了中国—东盟环境保护合作中心;2021年,双方通过《中国—东盟环境合作战略及行动框架(2021—2025)》。同时,中国和东盟共同推动海洋减塑行动,以减少塑料污染,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三、合作机制日益完善

中国与东盟国家围绕蓝色经济相关领域签署了多项合作协定,建立了多种机制化交流平台,如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和中国—东盟海洋合作中心,以加强双方在蓝色经济领域的交流等。中国与东盟国家还定期举办海事磋商机制会议、港口城市合作网络论坛,签订经贸合作领域的“迷你FTA”;在中国—东盟博览会框架下定期举办旅游展,与东盟成员国签订双边旅游合作协议等,以加强双方在经贸、海事和港口发展领域的合作。

2023年8月29日,在印度尼西亚中爪哇省三宝垄市,工人在福建淼天汇食品有限公司印尼公司的对虾加工生产线上工作。

与此同时,中国与东盟还建立了中国—东盟自贸区、中国—东盟博览会等多边机制,这些机制在促进中国与东盟的海洋合作和推动蓝色经济伙伴关系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东盟自贸区通过降低关税和减少贸易壁垒,促进了中国与东盟之间的海洋货物贸易和投资合作。中国—东盟博览会则通过展示和交流,为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蓝色经济合作提供了平台。此外,中国与东盟建立了多种专门推动蓝色经济伙伴关系发展的机制。例如,中国—东盟雅加达论坛、中国—东盟蓝色经济伙伴关系研讨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等,这些论坛和会议为双方提供了就蓝色经济发展进行深入研讨和交流的机会,有利于双方加强在蓝色经济领域的合作。

在针对专门领域的合作机制方面,除了上述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还有中国—东盟“蓝色转型战略下渔业和水产养殖可持续发展”国际论坛、中国—东盟国家海洋科技联合研发中心等。这些论坛、会议和组织涵盖一轨、一轨半、二轨等多个类型,为双方在特定领域的合作提供了平台和支持,也为中国与东盟蓝色经济伙伴关系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中国—东盟推进蓝色经济伙伴关系面临的挑战

经济发展是中国—东盟拓展海洋合作的基础,但东盟内部成员国之间资源禀赋差异明显,各国发展阶段也不尽相同,导致各国拓展海洋合作时利益出发点不同,不可避免地会对成员国合作意愿和政治互信产生冲击,限制现有海洋合作方案的落实。具体而言,中国—东盟深入推进蓝色经济伙伴关系主要面临如下挑战。

一、 域外势力干扰区域秩序

东盟扼守印度洋通向太平洋的交通要道,具有重要地缘意义和战略价值。域外势力为了制衡中国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共建国家和地区持续上升的影响力,不断制造摩擦,插手南海问题,成为阻碍中国—东盟蓝色经济伙伴关系发展的重要因素。美国不断在南海地区强化军事存在、构建针对中国的地区小多边机制,不断冲击以东盟为中心的区域合作架构。2021年,欧盟及其成员国相继发布所谓“印太战略”,都提到了在南海的部署和军事存在,欧盟甚至提出要统一成员国的军事力量,尽一切可能确保所谓南海航道“安全”。日本也期望借助美国“印太战略”不断升级在南海的军事和“准军事”存在以扩大自身影响力。大国博弈态势加剧不仅使中国—东盟蓝色经济伙伴关系面临日益复杂的地缘政治挑战,也可能使中国与东盟蓝色经济伙伴关系构建的收效低于预期。

二、海洋生态环境问题凸显

目前,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危机和海洋垃圾是中国—东盟发展蓝色经济面临的三大挑战。持续的气候变暖引起海平面上升,导致湿地洪水、含水层和农业土壤盐化等问题加重,对受影响地区的旅游业和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也对部分动植物沿海栖息地造成毁灭性影响。同时对近海矿产资源长期高强度的开发、水体污染等使近海鱼、虾种群量不断减少,海洋生态系统退化,一些传统海洋物种消失,生物多样性降低。海洋垃圾破坏了海洋生物的栖息环境,严重威胁海洋生物生存,海洋微塑料问题已被联合国列为“全球十大新兴环境问题”之一。[5]废弃渔具等大型海洋垃圾不但威胁船只航行安全,而且对沿海地区航运和港口业务造成影响。随着东南亚地区港口网络建设的推进,航运业产生的废气、废水、噪声等污染也会增加,对沿线海域的生态环境将产生不利影响。因此,中国与东盟在深化蓝色经济伙伴关系的过程中,在如何保护沿海区域的海洋环境和优化资源利用等方面面临新的挑战。

三、海洋合作领域过度集中且资金保障不足

当前,中国—东盟蓝色经济伙伴关系的重点合作领域仍是海洋渔业,大量资本向养殖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倾斜,传统海洋产业转型升级迟缓、增长动力不足,“双碳”目标也给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在中国与东盟经贸当前合作中,海洋第二、三产业所涉领域产能明显不足,未能充分发挥区域内各成员国的资源优势,在高端海洋工程与技术的装备研发、海洋油气开采等领域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同时,海洋养殖、装备研发等规模以上企业资金需求量大,涉及的研发、生产和营销等环节成本较高,传统的投融资业务难以满足涉海企业的融资需求。此外,涉海产业资金周转时间较长、风险较大,目前的海洋保险业务对海上风险的保障并不全面,这导致规避风险、谨慎经营的投资银行难以对此类企业提供大规模融资支持。

中国—东盟深化蓝色经济伙伴关系的路径探索

随着中国与东盟多项区域自贸协定安排落地实施,双方合作迈入了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中国和东盟成员国应坚持打造面向新时代的中国东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把握《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生效契机,提升贸易投资的便利化、自由化水平,科学规划海洋空间,提升海洋治理能力,同享机遇、共创繁荣,推动蓝色经济伙伴关系行稳致远。

一、充分利用RCEP扎实推进双多边经济合作

RCEP中关于简化海关程序、打破贸易壁垒以及降低关税等相关举措,不但降低了中国—东盟贸易合作的成本,而且为双方加强在海洋渔业、科技等领域的合作提供了有利条件,进而为推进中国—东盟蓝色经济伙伴关系的发展提供了便利。同时,RCEP中关于自然人临时跨境流动的便利条款,有助于推动中国—东盟海洋旅游业发展。RCEP中关于技术合作与能力建设的条款,有利于促进海洋市场良性竞争和持续发展。具体来说,RCEP为成员国之间的合作创新交流提供了良好平台,中国、新加坡等国在部分海洋科技领域相对领先,可以帮助东盟成员国解决发展转型的部分瓶颈;而东盟各成员国具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和广阔的区域内市场,可以RCEP的自贸区建设为主线,加强产业互补,推动海洋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海洋交通运输、邮轮旅游、海洋环保等产业的开放合作,参与重大海洋国际合作项目,促进海洋文化交流,使双多边经济合作真正成为中国—东盟蓝色经济伙伴关系的“压舱石”和“稳定器”。

二、参与制定海洋开发规则以提升海洋治理能力

海洋开发规则由国际海洋法、国际海洋公约等共同构成,其中包括《1972年国际海上避碰规则公约》《1972年防止倾倒废物及其他物质污染海洋公约》《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国际航标组织公约》等。上述规则勾勒的国际海洋秩序是一个开放、平等的多边海洋秩序网络,需要世界各国共同维护。中国和东盟应在其中发挥相应作用,坚定支持真正的多边主义,寻求共同利益,在南海问题上积极推动区域合作,加强对话与协商,维护区域和平与稳定,建立多边机制,达成维护海洋安全和可持续利用的共识;加强在海洋科技领域的合作,共同推动海洋资源开发和利用,同时关注海洋环境保护,确保蓝色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推动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相关目标,联合国大会将2021—2030年定为“海洋十年”并通过了实施计划,“海洋十年”与“一带一路”倡议以及《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2030年愿景》的有关内容高度契合。[6]中国和东盟国家可以通过深度参与“海洋十年”实施计划,全方位提升参与全球和区域海洋治理的能力,通过研究机构、民间社会组织和企业等有关各方之间的深度链接,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处理机制和平台,将科技成果转化为海洋治理工具和公共服务产品,从而在高质量完成“海洋十年”实施计划的同时,为中国—东盟蓝色经济伙伴关系高效赋能。

三、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旅游合作

在发展蓝色经济的同时,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至关重要。中国可与东盟建立共同渔业管理机制,通过数据分享畅通政府与渔民之间的沟通渠道,支持民间社会组织在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在海洋渔业发展和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之间寻找平衡点。面对塑料垃圾对海洋资源与蓝色生态环境造成的系统性破坏,可以依据《中国—东盟环境合作战略及行动框架(2021-2025)》,加强双方协同合作与有效监管。南海区域各国以海相邻、以河相通,未来中国可以协同东盟各成员国打造“内水—领海—大陆架”海洋环境污染防控联动机制,通过陆海统筹、海陆区域协同联动,有效减少污染物排放和生活垃圾倾倒入海,进而有效减轻各沿海城市海洋环境治理压力,实现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同时,各国政府可运用东亚海域环境管理区域合作计划(PEMSEA)的海岸地区管理系统,监督旅游业对海岸地区环境的综合影响,为当地旅游业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依托中国巨大的消费市场,充分利用亚太地区丰富的海洋旅游资源,携手开展滨海度假、邮轮游艇、海洋公园、海岛娱乐等形式的旅游合作,推动海洋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四、科学规划海洋空间和新兴产业发展

中国是最早编制海洋空间规划的国家之一,[7]与多国达成了合作意向,与柬埔寨、泰国进行过多次深入交流,并签署了海洋空间规划相关协议,不断推进海洋空间规划体系的有益实践,使其成为双多边深化合作的加速器。中国当前可重点关注海洋空间规划应用评价体系不健全、上位规划与下位规划不协调等问题,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国和东盟可秉持创新发展与区域合作并重的理念,依托海洋资源和临港产业优势,在保持海洋渔业、海洋船舶、海洋油气、临港产业等传统产业稳步发展的同时,加大对滨海旅游、海洋科研与环境保护、海洋教育与文化交流等新兴产业的资源投入,突出发展碳汇渔业,充分利用东盟各成员国的碳汇渔业资源禀赋,形成优势互补的多元化碳汇渔业贸易发展格局;重点布局高质量、高附加值的海洋产业,加速海洋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释放区域经济一体化红利,实现海洋产业与区域合作的高质量协同发展。

五、聚焦陆海贸易大通道搭建深入交流新平台

完善的交通运输体系是中国—东盟开展贸易合作的基础,交通运输合作是双方落实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首要工作。近年来,中国与东盟在铁路建设运营、公路桥梁建设、海运海事、航空运输等方面的合作已取得较大进展。如由中国企业承建的马来西亚东海岸铁路计划在建项目,是中马两国之间最大的经贸合作项目,预计在2027年正式通车,建成后将极大缩减马来西亚东西海岸间的旅行时间,成为马来西亚东海岸各州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中国同东盟之间的合作今后可以进一步聚焦铁路、公路、水运、民航的互联互通,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倡议与《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2025》的对接合作,进一步畅通跨境运输通道,增强物流供应链的韧性和弹性,以确保全球产业链稳定畅通。同时,积极推动中国国际可持续交通创新和知识中心与东盟有关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加强可持续交通运输领域的交流合作,为深化蓝色经济伙伴关系、促进全球交通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添砖加瓦。

结语

中国“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开局良好,深化中国—东盟蓝色经济伙伴关系对于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深度参与“联合国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的治理和协调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中国—东盟蓝色经济伙伴关系正在从“凝聚共识阶段”迈向“实践探索阶段”,构建相互尊重、具体务实、互利共赢的蓝色经济伙伴关系是契合双方长远发展战略的建设性尝试,也是形成中国—东盟经济合作新发展格局的基础。将中国—东盟蓝色经济伙伴关系推向纵深,既呼应了中国与东盟双方蓝色经济的发展诉求,又顺应了全球海洋治理体系包容性、公平性与可持续性发展的时代需要,必将推动中国东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再上新台阶。

猜你喜欢

伙伴关系蓝色海洋
蓝色的祝愿
蓝色的祝愿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蓝色使命
爱的海洋
蓝色的五月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的专利条款研究
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国有企业透明度规则
2013年中欧城镇化伙伴关系论坛在京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