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住宅景观动线营造要点与效果分析
——以杭州湾国际新城某地块为例

2023-11-28

四川水泥 2023年11期

诸 寅

(福州市建设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福建 福州 350000)

0 引言

景观动线主要由两部分内容组成,一是固定的物及景作为基础的景观元素,二是通过引导人的移动,串联起各景观元素,形成景观动线。通过景观动线的设计,将景观节点同景观路线深度结合,共同营造一个空间及氛围。本文以杭州湾国际新城某地块景观动线设计为例,充分从居住者的需求出发,打造功能性及游览性景观动线,探索景观动线营造要点及实际运用效果。

1 景观动线设置要点

在现代住宅社区需贴合居住者的使用场景,打造不同功能的景观节点,并通过不同规格的园路连接,引导居住者通行及游览形成了景观动线。景观动线主要根据居住者的使用场景分为功能性动线及游览性动线。

1.1 功能性动线

为满足居住者需求,景观动线需具有一定的功能性,常见的动线有管控动线,归家动线,后勤动线等。

1.1.1 管控动线

现代住宅多为封闭管控小区,主要管控人、车、非机动车通行。社区内以步行为第一使用需求,因此,为消除安全隐患,景观动线营造需重点考虑人车动线。

(1)人车分流原则。车行分流,地下车库出入口多设置于小区主次入口附近,便于最短路径将日常车辆引导至地库,减少与人行通道并行,避免在社区内部交叉。非机动车分流,宜设置独立的非机动车停放区及独立通行道路,并避开重要景观区域,同时需保持与建筑的距离,减小对底层住户的影响。

(2)封闭管控原则。人行封闭管控,在主次入口设置刷卡道闸,并结合24h门卫室,打造安全社区动线。

1.1.2 归家动线

每个居住者都有从社区入口到达楼宇入户口的需求,满足此需求的动线即为归家动线。归家动线并不是简单的两点一线,而需满足居住者在归家过程中完成身份的切换,从工作状态到家庭身份的状态切换,因此该路线可适度赋予社区场景、社区体验、社区人文。

(1)便捷到达。通过园路的导向,引导各栋人流最短路径到达楼宇入户口,避免绕路、回头路、过多台阶或过多弯道等,此动线宜设置1处以上景观节点。

(2)入口昭示。楼宇入户口作为归家动线的终点,应重点打造使用场景。在入户口区域宜设置观景节点,如入户景墙、入户logo等,同时通过优化入户区铺装,强化楼宇入口的昭示性,但不宜设置球场、儿童活动区等人流较大、较喧闹的场景,避免与入户的人流冲突。

(3)功能强化。分析每栋楼宇入口区域特点,根据楼宇入口的远近程度及居住者不同需求,可在归家动线中加入不同元素。如:老人归家路线可经过购物点、宠物乐园、健身器械;儿童归家路线可经过乐趣水景、儿童乐园、架空层(第四课堂)、科普小花园、阳光草坪;中青年归家路线可经过快递取件点、中央会客厅、中心观景区、宠物乐园。

(4)夜景突出。保证楼宇入口在夜间也有明显的昭示性,宜设置特色景观灯具,照度需满足门禁刷卡刷脸需求。

1.1.3 后勤动线

为响应垃圾分类相关政策,现代住宅一般设置有集中垃圾分类点,为满足此需求需设计后勤动线,避免垃圾的投放及清运对居住者产生不良影响。

(1)便利原则。优化布局,便于投放及清运路线。垃圾分类屋(亭)布局时,需优先考虑居住者的投放路线,短线通行即可到达,便于投放不走弯路。优先布置于车行道两侧,便于垃圾的清运;优先布置于楼宇西北角,避免气味污染。

(2)美观原则。优化位置,最大程度降低不良影响。垃圾分类屋(亭)不设置于主次入口周边,不设置于中心景观周边,不设置于居住者归家动线周边,不设置于居住者游园路线周边;垃圾清运路线不干扰停车区域,不干扰日常车辆通行,不干扰居住者日常活动区域。可优先设置于绿化带周边,周边有绿化遮挡。

1.2 游览性动线

在必备的功能性动线外,现代住宅根据社区空间条件设置各种主题活动区,串联起这些活动区和景观,产生了游览动线,主要有景观轴线、动静分线、环形动线等。

1.2.1 景观轴线

现代住宅内的景观轴线是最重要的游览动线,是整个景观设计布局的骨架结构,一般由入口开始直线贯穿整个社区,空间尺度较大,并在此轴线上设置城市客厅、中央广场及阳光草坪等适宜人群聚集停留的区域。

1.2.2 动静分线

作为景观次级动线,根据居住者使用场景不同,也产生了不同的动静分区及动线,合理结合地形设计,增加趣味性与体验性,如:串联起健身区、儿童活动区的动线为动态动线,因有一定的噪音影响不宜距离楼宇过近;串联起都市会客厅、休闲广场、环形步道的动线为静态动线,可多设置景观廊架及休息区满足休闲娱乐功能。

1.2.3 环型动线

现代住宅在管控中可达到人车分流,但因相应规范要求,在社区内仍有设置环行车道及消防登高面。在社区有限的空间内,为最大化满足居住者活动场景需求,不违反相关规范要求的情况下,应充分利用园区现有环线赋予景观特性,发掘活动功能。

(1)车行道景观化。优先结合跑道及不同铺装材质的变换,切分不同功能空间,可做成森林环跑道。

(2)消防登高面功能化。运动场景可做成夜光跑道、羽毛球场、低幼儿童区,休闲场景可结合可移动家具,作为户外休闲等候区。

2 景观动线设计案例分析

场景和空间会变化,但满足使用者需求的目标始终一致。在不同的社区景观设计中,应首先分析地块的区位、定位、特点、建筑语言等内容,通过分析地块特性以明确地块的用途及居住者需求,延续建筑语言,满足空间与功能需求。

2.1 工程概况

项目地位于跨海大桥南岸,被杭州湾包围,面朝水湾,东临滨海大道,西临规划路。项目占地面积约3 万m2,容积率2.1%,绿化率高达35%。地块建筑类型多样,设置有100-105m2户型的洋房共9 栋;165~185m2户型的叠拼1栋;21~30层92~105m2户型的高层共9栋,同时配建有社区幼儿园。建筑外立面采用金属、石材、玻璃、铝型材,主要呈现现代简约的建筑立面效果。

2.2 项目需求分析

本地块设置有多种类型的住宅,涵盖首次置业及首次改善人群,居住年龄段全面,对活动空间及感受要求各有不同。如92m2户型多为22~35岁,崇尚阳光活力、轻奢舒适生活方式的年轻人;100~105m2户型多为25-45 岁,崇尚自然浪漫、体验丰富的生活方式的中年人;165~185m2户型的家庭结构多为三代同堂,崇尚自然静谧、便捷雅致的生活方式的人群。在针对户型及居住人群的分析后,居住者覆盖幼、青、中、老年人全年龄段,需满足社交、展示、运动、游乐等社区活动需求,同时开发商同居住者都希望通过景观效果呈现,提升社区品质。

2.3 项目景观动线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该项目洋房区南侧日照充足,场地受楼间距影响,宅间绿地适合作为活动场地和休憩空间;高层区楼间距大,建筑南侧日照充足,宅间绿地可布置儿童游乐场、阳光草坪、中心广场等适合停留的空间,其余日照较差的区域,作为短暂的停留或通行空间。

项目地块整体形态方正,主次入口分别位于南面及西面,景观轴线清晰,但受总平面图限制,存在以下问题影响景观动线:

(1)主入口区为车行道,且据建筑较近,不利于景观中轴打造;

(2)部分非机动车位位于景观轴线两侧,部分非机动车位与楼栋距离过近,影响底层住户;

(3)高层消防登高场地与绿化形成锯齿缺口,且部分位于景观轴线上;

(4)地块主入口与市政道路交接处有较大高差。

3 案例工程景观动线营造及效果分析

3.1 景观动线硬景效果的营造

根据景观动线营造要点,应结合建筑实际情况进行空间布局,优化景观内容,合理配置景观节点串联景观动线,使景观动线更适合居住者需求,将设计语言转化为落地实景。

3.1.1 优化入口,提升项目品质

确保主次入口宽度及纵深度,结合建筑门楼的两侧增加昭示景墙,并结合花坛设计,充分加大门楼视觉面宽,有效提高入口昭示性。同时在主次入口区域,重点打造礼仪性入口,整体进行铺装设计。道路中增加绿岛,进入后有组团对景,设置3排行道树形成林荫大道,视觉上更突出了入口轴线仪式感。主入口区原状平面见图1所示。主入口区优化平面见图2所示。

图1 主入口区原状平面

图2 主入口区优化平面

3.1.2 重点打造景观轴线

本项目主要打造两条贯穿社区的景观主轴线。

(1)南北景观轴线充分利用车行道,通过特色铺装提升为景观大道,结合中心广场,以“动”为轴线主题,串联起林里荟(草坪休闲区)、轻氧居(康养健身区)、私想家(家庭聚会区)等重要景观区域。

(2)东西景观轴线充分利用楼宇间绿化带,以“动”为轴线主题,通过林荫夹道,打造山水涧(亲水迎宾区)、漫悦庭(会客交流区)、野趣林(趣味活动区)等重要景观区域。

3.1.3 优化社区内外管控

地库出入口皆结合主次入口设置,在行车动线中尽早将车辆引入地库,人行动线独立设置,单独管控通道并配置保安岗亭,部分非机动车位位于景观轴线两侧,部分非机动车位与楼栋距离过近,有一定的噪音影响。在满足报规条件的情况下,微调部分非机动车位,保证景观效果以及居住者生活的私密性。

3.1.4 全地形设计整理

地块出入口与市政道路约有1m 高差,在景观营造中注重铺装线条与市政道路垂直相交,通过线条对视线的引导,强化轴线,减弱高差感。社区内部地块较为平整,根据车行道的走向,适当设置排水坡度。为更好地营造景观效果,在社区内通过拉开区域标高,中央草坪较园路降低30cm,既满足游园趣味性,又贴合海绵城市的需求。在儿童游乐区适当抬高坡度,自然形成草坡形态,在满足安全的前提下,又增加了儿童游乐的空间。

3.2 景观动线软景效果的营造

受到场地、建筑等多方限制,在社区景观内无法复制大自然的壮丽场景,但这并非缺点,在软景营造中,应重点针对人视点区域,突出端景、对景效果,同时结合项目内多条功能性及游览性动线需求,配置相应的软景效果。项目实景照片见图3所示。

图3 项目实景照片

3.2.1 动线绿化

在景观轴线区域通过选用大规格,树形优美的大乔木列植,打造简洁、大气的入口景观空间,起到引导视线的作用。在住宅道路通过使用大乔、中乔、小乔、灌木等搭配形式,形成丰富的植物空间层次,并选用色相较好的色叶树进行点缀。种植形式多以列植为主,在局部节点处设计植物组团,更好的为空间增添绿意。

3.2.2 区域绿化

公共区域的功能以散步、交流、游玩为主,整体风格为休闲、生态。通过使用乔、灌、藤、草的合理搭配,形成丰富的植物空间层次,并选用优美的色叶树种来提升季相景观。宅前绿化整体风格舒适宜人,搭配桂花、石楠等常绿中层,局部点缀樱花、紫薇等,提升四季观赏效果。下层灌木选用较为自然的形式来软化边界。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现代住宅景观设计中,以居住场景为基础,形成功能性动线及游览性动线两条动线,相对独立,互相交融,串联起整体景观框架。对景观动线的分析及设计不仅满足居住者居住体验,更是通过不同动线的配置营造不同景观效果,丰富居住区内景观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