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拓展、多元与创新:西宁FIRST青年电影展超短片单元研究

2023-11-28周晓瓯何晓燕

视听 2023年11期
关键词:影展媒介

◎周晓瓯 何晓燕

西宁FIRST 青年电影展(以下简称“FIRST 青年影展”)专注发掘、推广青年电影人及其作品,并以电影节为中心和平台,推动当下中国青年电影事业发展。FIRST青年影展起始于2006年中国传媒大学举办的大学生电影节,2011年落地青海省西宁市,2012年增加长片进入主竞赛单元,筛选、扶持青年电影人及其作品,持续为电影产业输入新锐力量。

2020 年,FIRST 青年影展首次设立超短片单元,征集时长为5 分钟内的超短片作品。超短片是一种正在发展中的影像形态,超短片单元作为“线下电影节展的附属性线上板块活动模式”①既给人新鲜感又引起思考:超短片究竟该如何定义?其与短视频平台中的影像有何不同?该单元的设置是新冠疫情阶段影片无法线下放映的短期应对策略,还是国内电影节展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本文写作的过程中,笔者结合2019年至2022年的超短片单元作品,将其与相邻的电影、短视频两类影像形式进行对比,通过媒介特性、创作特点来定义超短片,同时在阐述中探究电影节本体的文化、社会、商业三个方面的表现及其所取得的社会影响,以期为中国电影节展的未来发展提供新的思考,并对这一领域的进一步优化提供些许建设性意见。

一、超短片:电影节语境中的轻量化生产

通过查阅文献发现,学界对超短片暂无明确的定义。业界对于它的定义于2019 年由FIRST 青年影展在超短片单元征集要求中首次提出:5 分钟以内的短片作品,鼓励作者用轻量化的生产方式与便携式设备进行创作,关照世界,重塑影像的价值。②与短视频相比,超短片是在电影节语境中生发的概念,其遵循电影的叙事传统,题材选择集中在时代症候或当下热点,主题表达具有社会性功能。学者景义新、沈静在研究媒介智能时代的屏幕媒介变迁时提出,从电影到手机,“屏幕功能从呈现为本转向交互为本”③,因此从屏幕媒介的转换过程上看,短视频是在抖音、快手等“交互”屏幕媒介上进行创作与传播,超短片则会多经过一个以“呈现”为本的电影屏幕的评选与传播阶段。“轻量化”一词主要使用在工程设计领域中,如汽车设计、机械设计等,阐释其设计的方便、节能、减材、环保等目标。FIRST 青年影展利用这个词语强调超短片创作相较于电影创作的低成本与便捷性。在国内短片节展中,除FIRST 青年影展、上海国际电影节短视频单元对征集作品做了明确的5 分钟时间限定外,Nowness 天才计划、Hi Shorts!厦门短片周、青葱计划等节展虽有超短片作品的出现,但并未在展映中划分独立单元。

综上,笔者认为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上对超短片进行更为精准的定义。广义上说,时长为5 分钟以内的影像作品可称为超短片。狭义的超短片指集中出现在电影节展或其他影像节展中,具有叙事性,以手机、便携摄影机等设备拍摄,经过“呈现”屏幕评选或传播的,5 分钟以内的短片。本文的研究建立在狭义的超短片概念之上,文中的超短片单元针对FIRST 青年影展,以该单元自2019年来收到的2800部有效作品为样本展开研究。

二、青年影展的传播渠道拓展

媒介融合对于电影来说是客观发展趋势,“电影不会也不可能制度化和标准化地黏附于一种确定的媒介形式,它会伴随媒介技术的演进而演进。”④电影跨越胶片进入电视荧屏、电脑屏幕、流媒体等媒介渠道中,其生产、发行、放映,电影美学、视听语言、电影消费、观众心理等都发生了革命性变化,媒介渠道对电影的重要性由此凸显。电影节推广电影、评选电影,为电影人提供交流合作的平台,推动电影文化发展,媒介渠道在各环节发挥作用。FIRST 青年影展的传播渠道可被划分为网络媒介、线下媒介与消费媒介,三条传播渠道各司其职,分工均匀,在传播过程中实现表征信息的互融。主办方设立超短片单元,利用其媒介优势拓展传播渠道。就超短片单元而言,其在网络媒介与线下媒介上的渠道拓展是最为突出的部分。

主办方、志愿者、参赛者、线下观众让渠道之间存在表征信息的共享和流动状态,超短片单元的设置能有效地强化媒介渠道的连接与传播力度。线下媒介是信息在现实场景中的传递和扩散渠道,FIRST 青年影展主办方作为传播者,利用影片、映后交流会、影展红毯、舞台和不同的场景来传递信息。受众可以主动选择参与并接收信息。线下传播方式可以传递大量的表征信息,但受到地域和时间的限制,影片放映的结束意味着线下传播的终止。相比之下,网络媒介的传播时间更自由,形式更多样,主要采用文字、图片和视频等符号形式。主办方作为传播者,在微信公众号、哔哩哔哩网站(简称“B站”)、抖音、视频号等社交媒体平台上建立账号,与年轻观众联系,传递包括影展现场的内容和场景布置等表征信息。这些社交媒体平台提供了影片与青年受众互动和交流的机会。同时,FIRST 青年影展志愿者群体提供了强大的表征信息,协助主办方内部运营团队共同完成网络信息传播。购买观影证的线下观众往往也是影片的传播者之一,他们会主动在网络上进行传播。超短片单元则更进一步拓展媒介渠道,强化传播力度。如2021年作品《嘣》获得B 站“人气短片大奖”,其导演是一位来自西安外国语大学的本科生、B 站UP 主——“185 同学”。作品以Vlog 的形式,采用自拍角度,呈现主人公在被窝里自白失恋后的情绪与心声,操场、教室、阳光、饮料、烟火……生活里细微的意象随着讲述的节奏呈现,让观众跟随少女的呓语感受青春的苦涩。该作品在B 站的播放量达到92.1 万次,弹幕和评论数超过4000条。导演在参与FIRST超短片单元的线下展映和颁奖典礼后,以FIRST 为主题创作的视频得到81.7 万次的播放量,并在评论区收获了大量的鼓励、赞美。以“185 同学”为代表的创作者们从线上走到线下,再回到线上,将FIRST 的价值观念传递给B 站的青年用户。如果将线下传播看作是更全面的文化表征呈现,那么在网络传播中,FIRST 青年影展主要面向网络群体,并通过无数次的碎片化信息对接来传播表征信息。

三、时代现状的多元表达

FIRST 青年影展致力于“激发青年人的创作勇气和艺术自信”。2022 年第三届FIRST 青年影展大赛的978 部作品中,有540 部使用手机拍摄,00 后创作者占到总人数的41.5%。⑤从数据上看,超短片单元已成为影展最年轻的创作聚集地。从“电影节的功能首先是文化性功能”⑥这一特性来看,年轻的超短片单元创作者们通过创作内容、分享方式、网站上传、评论转发扩大青年电影文化的影响,并在FIRST青年影展的场域中放大其传播力,强化身份认同。青年电影文化以其突出的“圈层化”属性,依托青年影人、青年导演作品呈现文化样貌,以电影为载体的一种身份认同是其文化内核,关注当下的社会问题是其突出的价值取向,其背后的商业影响也是不可忽略的部分。

回望卢米埃尔兄弟拍摄电影之初,《火车进站》《工厂大门》关注的是此刻与当下,“旅行、消遣、欢闹或醒目的事件,都是活动影像起源时所表现的内容。”⑦人类学家项飙提出“附近的消失”⑧,呼唤人们通过观察别人进而去理解别人,把自己问题化,重新定义现存的社会问题,寻求解决之道。超短片单元在设立之初便呼吁参赛者利用非专业设备,在保留传统叙事元素的基础上深入生活进行创作,在创作引导、评审机制上对单元的社会性表达功能予以保障。因创作者异质所形成的制作方式多样,超短片从主题、形式上完成对现状多元表达,推动青年电影文化的“出圈”。

从创作主题来看,单元入围、获奖的作品选取独居老人、童年创伤、少女心事等题材,从私人记忆到社会热点,都是时代情景的交融呈现,主题丰富多样。《时间病》《嘣》《家雀》呈现不同年龄段的烦恼。《如果可以》《吐车上两百》等影片讲述快递员、网约车司机、美发师等职业身份下发生的或温暖或悲伤的故事。《如何一秒打破女生安全感》《捉迷藏》呈现了对女性安全的思考,以及对家庭暴力的审视。这些作品从不同切口进入影像世界,完成对社会问题的回应。

超短片的形式有Vlog、拼贴、竖屏、桌面电影等,作者们在时长限制下利用更多富有实验精神的摄制手段来讲述故事。《个命虚拟》《厄运锦鲤》利用直播界面本身去探讨直播,二者都有鲜明的风格、独立自洽的镜头语言,将观众引入虚拟的世界去反观、审视与互联网的关系。《三月美术馆》《让我们相爱吧》《火锅》都利用了定格动画这一制作方法,分别结合黏土、监视器视角、剪纸等元素描摹不同人物的状态。《让我们相爱吧》让家中稀松平常的物件运动起来,反映中年男子独居生活的落寞。《火锅》获得“人文创作奖”,将一个女生在当下都市生活中所面对的焦虑,以及最终被亲情与友情拯救的温情时刻生动地呈现出来。《烟火》利用52 个特写镜头,在两次反转中引发观众对独居老人现状的思考。《捉迷藏》利用巧妙的分屏设计和银幕外的空间与声音,在对比和并置中记叙了一段童年难以释怀的心结。

根据FIRST 影展的官方统计,超短片单元的创作者的年龄和身份层面多种多样,有高中生、院线导演、银行职员、航天工程师等。他们的创作不是遵循标准程式进行“好莱坞式”的类型片制作,而是将素材前置、创作先行,根据人物量身定制剧本,挑战宏大叙事,体现着在技术革命和新媒介涌现的时代,影像文化逐渐走向边缘和民间。与此同时,在“碎片化”影响下,影像文化的内容也从宏大叙事逐渐转向微小叙事,注重个体的话语表达和艺术的生活化。

超短片单元评审机制给予推选作品社会性表达的保障。评选一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由影展组委会对参赛作品进行筛选;第二阶段由知名艺术家或电影业内专业人士担任初审评委,他们评审入围作品并最终选出入围名单;第三阶段是终审阶段,由电影行业各领域的专家级人物担任专业评委进行最终评审。梳理三届单元的评委构成(表1)可知,超短片单元的评委身份与其艺术风格、价值追求同样促成了超短片的多元化。艺术家曹斐认为,移动终端能够协助我们对这个时代进行速写,训练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观察习惯,它是养成我们对世界敏感度的一个关系媒介。⑨在她的个展“时代舞台”现场,她所搭建的拼贴异世界景象,混生着成长的南方,作品中的新城与大厂、媒介、建筑、舞台、幻象,公众、城市、宇宙、梦想……学者戴锦华在节展后接受采访时谈到超短片评审过程中的共识与分歧,评委们试图厘清的不只是作品的高下,还有更深刻的关于媒介变化与创作社会性的关系。通过多层次的评委组合,参赛作品可以得到从影像制作、表达到学理层面的全面评价。这种评审方式不仅提高了评选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同时也保障了超短片作品的社会表达功能。

表1 历届超短片单元评审专家

四、策展资源的创新适配

相较于上海、北京两大竞赛电影节,FIRST 青年影展规模较小,类似于独立影展、艺术影展。其现有结构板块与国际电影节基本一致,在竞赛板块设有主单元(13 个奖项)、超短片单元、第一帧、先锋创作荣誉、纪录片实验室单元。在电影市场板块,FIRST青年影展已有运行成熟的创投会、产业放映、训练营,利用行业资源进行青年电影人的培育与辅导。电影理论学者兼电影项目策划人开寅认为,“电影节远远不止‘艺术推广’这样简单,它是很多作者型电影的孵化器,更为影片的艺术价值转化为商业价值提供了一套完整的运作系统。”开寅对于电影节的阐释说明了电影节不断走向商业化的必然性。⑩2011 年,FIRST青年影展落地西宁,受到三年政府资金支持后,达到了高度市场化,行业赞助占70%,传统品牌商业赞助占20%,另外10%的空缺由影展票房收入和衍生品销售收入给予一定的补充。⑪

影展整合商业资源,与什么样的品牌合作,品牌的资源适合什么样的创作者、观众,决定着电影节系统能否高效运作。vivo 已连续三届与FIRST 青年影展联合发起超短片单元,突出手机“轻量化”创作,超短片单元的发展伴随着品牌的产品迭代。由该品牌手机拍摄的开幕影片《当我们决定放弃的夜晚》《伶仃》捕捉日常、审视自我、回应时代。超短片单元与vivo的“联合发起”实则是一种品牌冠名行为的创新适配。学者戈诗卉在研究品牌冠名时指出,冠名是一种符号“运算”过程,它能够将不同意义的符号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新的符号文本。⑫具体而言,冠名者(品牌)和被冠名的事物(例如电影节)会通过选择冠体,在冠主和冠体两个符号的并置方式下,建立一种邻接性关系,形成一个新的符号文本。这个过程同时也是一种转喻过程,即将冠体的意义转移至冠主,从而为品牌带来更多文化含义和象征意义。无论以何种方式达成冠名协议,它都是一个能够丰富品牌意义和内涵的过程。除了vivo 外,FIRST 青年影展每年还会与其他品牌进行合作,以品牌冠名的形式设立荣誉奖项,并且奖项下设立的影片主题、风格与品牌相吻合。这既是在商业逻辑上进行品牌塑造的选择,也是保持电影节价值的体现。2022年FIRST青年影展与香奈儿合作推出“第一帧”关注女性议题,在与BMW合作中推选先锋创作,通过多种渠道,不断与潜在用户接触并重复品牌信息,让品牌逐渐形成一种特殊的象征意义,在获取知名度的同时提升品牌代表的特定价值观和文化认同。

五、结语

20世纪90年代,中国第一个电影节诞生。中国电影节随着社会背景的不同,展现出不同的面貌。在新技术、全球化浪潮与国内外线上电影节加速发展的背景下,FIRST 青年电影展超短片单元应运而生,其传播青年电影文化,激发了大众影像创作热情,关照现实,回应时代,开启策展资源的新探索。但目前,不论是业界还是学界对于超短片概念的认知度都不高,与短视频、短片等影像形式混为一谈,众多入围影像中也呈现出媒介自觉性弱、独白倾向严重、叙事密度不足的问题。笔者从西宁FIRST 青年电影展切入,讨论超短片的概念以及超短片单元在电影节上的设置原因及成效。我们应当清晰地认识到,媒介对电影的影响不容忽视,面对新的影像形式的诞生,国内电影节展该如何继续发掘新锐导演、培育观众的审美、发挥移动影像作用、构建文化价值体系,是我们在未来还应继续探讨的问题。

注释:

①沙丹.春潮暗涌:后疫情时代国内线上影展的实践与思考[J].当代电影,2021(11):16-25.

②信息来源于FIRST青年电影展官方网站https://www.firstfilm.org.cn.

③景义新,沈静.屏幕媒介的变迁:渊源、衍变与未来——移动智媒时代“从屏幕到界面”的思考[J].当代传播,2017(06):26-28+46.

④徐红.媒介融合、渠道拓展与国产电影的市场策略[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8(03):47-53.

⑤电影还在[EB/OL].FIRST青年电影展,2022-08-30.https://mp.weixin.qq.com/s/FMuN58k34WbPIoBz4Z sv0Q.

⑥杨晓娟.我国电影节管理模式与发展对策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10.

⑦[澳]保罗·谢奇·乌塞.电影之死:历史、文化记忆与数码黑暗时代[M].李宏宇,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⑧十三邀|牛津大学教授项飙:未来的丈母娘是房地产的最大推动者[EB/OL].https://m.v.qq.com/z/msite/play-short/index.html?cid=&vid=o3026pze76s.

⑨曹斐:媒介技术正在给影像重新布局[EB/OL].CITY来不,2021-08-05.https://mp.weixin.qq.com/s/EQYy-OBN31Fe_evfrQijSw.

⑩开寅.艺术与商业的“合流”:透视西方电影节系统的运作[J].电影艺术,2017(01):15-22.

⑪黄隽华.本土青年电影节的国际化尝试:FIRST青年影展策展与扶持机制研究[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8(06):128-133.

⑫戈诗卉.广告间接传播效果分析[D].长春:吉林大学,2016.

猜你喜欢

影展媒介
浅析新媒介文学中媒介的影响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第二届澳门国际影展 甄子丹等人担任明星大使
“普通人的2016影像记忆”影展(长沙站)正式开幕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2016年各类国际影展金奖作品鉴赏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
媒介延伸下的当代设计媒介转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