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皖北非物质文化遗产唢呐的传承发展研究

2023-11-27

宿州学院学报 2023年10期
关键词:皖北唢呐艺人

梁 静

宿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安徽宿州,234000

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意见指出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1]。安徽省为深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出台相关法规条例的同时提出“五项行动”。各地市根据各地实际情况相继出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唢呐在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皖北唢呐作为众多唢呐派系中的一支,见证了皖北农村人的生老病死。在皖北农村流行的民俗仪式包括婚礼、丧礼、过寿、小孩十二天、小孩生日、子女升学、开业典礼上都会见到唢呐的身影,其中以婚、丧、嫁、娶最为常见。唢呐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在现代化的冲击下,唢呐面临使用场景减少,传承人缺失等问题,如何传承发展唢呐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唢呐在婚丧仪式中的运用

1.1 婚礼仪式与用乐情况

皖北农村婚礼仪式多为两天型,一般最主要的仪式迎亲、拜堂仪式选在第二天。现将农村婚礼仪式中唢呐的演奏情况介绍如下(表1)。

表1 婚礼仪式与唢呐用乐情况简表

1.2 丧礼仪式与用乐情况

在皖北农村地区嫁娶可以没有唢呐,但是殡葬必须有唢呐。丧礼仪式对唢呐的依赖性最强,使用率也最高。事主家即使经济比较拮据,也会找三两个唢呐手送逝者入土。究其原因,逝者为大,在葬礼期间棺棚的上方最中间的位置总是写上“当大事”三个醒目大字。丧礼的仪式性及唢呐用乐更加讲究。现将丧礼仪式及唢呐班演奏情况介绍如表2。

表2 丧礼仪式与唢呐演奏情况简表

2 皖北唢呐发展面临的困境

2.1 唢呐的依附性与形式化

皖北农村地区,婚、丧、嫁、娶、孩童满月、老人过寿等活动常见唢呐的身影,其中以婚、丧、嫁、娶使用频率较高,行话被叫做“红白喜事”。一般婚娶活动集中在农历腊月和一月,其他月份也会有婚丧嫁娶用到唢呐,但是频率降低很多,除却这些活动,其他文娱活动很少使用唢呐,所以说唢呐的依附性很强。唢呐的形式化主要是指唢呐在婚丧仪式中的演奏曲目及程序相对固定且单一,从表1、表2中婚丧仪式的唢呐用乐情况即可看出,曲目比较固定,演奏曲目与风格也不可随意变动[2]。唢呐的依附性及形式化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唢呐的使用场所,近年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婚丧仪式的举办环节不断简化,使用唢呐的更少。

2.2 唢呐的功能性减弱

在现代科技没有进入农村之前,传统的婚丧嫁娶全靠唢呐班子的吹拉弹唱。唢呐班子一般配备唢呐、笙、锣、鼓、梆子还有镲等民间传统乐器。唢呐班的开场演出是大约40分钟的乐器合奏,一般由唢呐领奏,其他乐器伴奏。随着电子音响和伴奏带的出现,当前唢呐班演出极少再见到大笙、小笙、梆子、小锣、司鼓、拔的踪影,仅剩的唢呐演奏很多时候也是假吹。人们不再期待唢呐班的乐器合奏,更期待歌曲、小品、杂技演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的“红白喜事”的操办形式也更加多样化。唢呐班演出不再是唯一的庆祝方式,旅行结婚、西式婚礼的出现,使唢呐班生意骤减,唢呐班为求生存,也在不断创新,舞台效果越来越绚烂,声光系统越来越高级,但唢呐演奏形式和曲目极少创新。原本在演出中占重头戏的唢呐演奏,也越来越不被重视。

2.3 缺乏新鲜血液注入

在皖北农村学习唢呐的方式一般来说是自学、师承,极少有人受过专业培训,这种传承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唢呐演奏技艺的高低。此外,唢呐演出不稳定,人员工资低、不体面,很多农村青年宁选择外出务工,也不愿学习从事唢呐演奏。农村大量青壮年人才的流失也影响着唢呐传承人队伍的壮大。更重要的一点,唢呐是一门难学的手艺。对于初学者来说,吹奏唢呐,要用手指把音孔完全按满。倘若音孔按不严,往往发出的声音就不准。吹唢呐不能间断,要在两腮肌肉收缩的间隙,用鼻子换气,过程不足一秒,拿捏唢呐的吹奏气息,也是一门学问,很多学徒因不得要领,中途放弃。当前皖北唢呐艺人年龄普遍偏大,极少见青少年唢呐艺人。唢呐艺人处于青黄不接的阶段,急需培养后备人才。

2.4 唢呐曲目更新难

随着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乡村的文娱活动日益多样化,唢呐演出的吸引力越来越小,人们对唢呐的喜爱程度也逐渐减弱。皖北农村地区唢呐的使用场景相对固定,婚丧仪式中演奏的唢呐曲目有一定的程序性,曲目相对固定,创新需求很小。唢呐曲目的更新最大的难点在于农村唢呐艺人多未经过专业训练,没有改编创新的能力。且绝大多数唢呐艺人的主业或是务农,或是务工,唢呐演出只是兼职。技艺的不足加上时间投入较少都影响着唢呐曲目的更新。每个时代都应反映时代特征的代表性曲目,唢呐经久流传的曲目众多,但是反映当代人民风貌的曲目极少。

2.5 政策扶植力度不够

皖北各地市相继出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使得唢呐传承与保护有法可依,有规可循。但皖北唢呐分支和派系较多,仅皖北地区的亳州市、宿州市、淮北市及其下属的县、乡镇、村落就有上千个唢呐班子,加上安徽淮河边上的蚌埠市及其他地区,总体的数量更是不可估计[3]。如何将数量众多,分散在各地的唢呐传承人保护起来,需要政府做大量的调研。此外,唢呐传承保护还涉及唢呐制作工艺、唢呐曲目、唢呐演奏技艺等等。就目前情况而言,其扶植力度、扶植范围还远不能满足保护及发展的需要。

3 皖北唢呐发展与传承的途径

3.1 借助新媒体渠道传播

传统唢呐的传播空间主要为农村的婚丧嫁娶等仪式中,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西方文化的涌入,唢呐的生存空间越来越窄。有必要借助新媒体手段为唢呐传承与发展开辟新的传播空间。新媒体渠道的拓展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唢呐对于婚丧仪式的依附,弱化其功能局限性的弊端,发展其现代音乐属性和特征。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抖音、快手、小红书等平台的传播优势不断凸显,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互动性强、受众群体广泛,深受年轻人的喜爱。黄梅戏、京剧等传统文艺在新媒体平台上传播效果甚好,唢呐也可以搭载新媒体列车,实现多媒体渠道传播。以快手平台为例,在快手平台输入“唢呐”,便会出现“唢呐最火的歌曲”“唢呐丧事送路”“唢呐教学”等热门词条,点开词条“唢呐最火的歌曲”会出现《孤勇者》《百鸟朝凤》《西游记通天大道》等热门歌曲,点开“唢呐教学”词条会出现很多零基础学唢呐、一分钟教你吹唢呐、唢呐新手入门必看等视频。一些热门视频的点赞、评论、收藏数量非常可观。借助新媒体渠道传承唢呐技艺既能拓宽唢呐的传播空间,又能提高传播效果。

3.2 建立生态保护区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指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4],唢呐传承发展中面临的仪式功能减弱,生存空间减少等,可以通过建立生态保护区对其进行保护。在传承过程中,做到活态保护,有机发展,守护使用土壤。文化生态理论强调文化与环境是同一个生态整体,文化是在一定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发展过程中又与区域性的环境密切相连,但因人自觉且主动的创造文化过程,在不断适应环境的同时,又反过来对环境产生一定影响,文化与环境是彼此关联、相互作用的[5]。唢呐作为一种草根文化,其根脉和命源还是在民间、在田野、在乡村。乡村田野是唢呐文化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在唢呐传承与发展过程中非常有必要对乡村文化进行保护,对乡村环境进行保护。对于生存环境中不相适应的地方加以引导,给予修正[6]。唢呐在皖北农村地区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人们情感联系的纽带,可以唤醒人们的民族认同感和民族自信心。因此唢呐传承与发展要将唢呐技艺及其生态环境一并保护。

3.3 注入新鲜血液

唢呐的传承发展离不开人才,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唢呐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当前唢呐人才培养模式一是自学,二是师承,三是学院培养。在农村地区自学、师承的方式比较常见,早一批的唢呐艺人因为热爱,因为勤奋,已蜕变为成熟的唢呐艺人,但是皖北农村地区唢呐派别很多,各派系之间隔阂较多,很难形成合力来发扬唢呐技艺。在皖北农村这片广阔的土地上,唢呐传承发展必须打破各家族各派系的隔阂,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充分发挥优秀的唢呐艺人的领头羊作用,形成合力共同致力于培养下一代唢呐艺人。与此同时,唢呐艺人还要加强民众文化自觉性,认识到保护这些器乐文化的重要性,建立起传承与保护体系;在保持传统文化特征的同时尝试着将新鲜的文化元素融入其中,使之更加符合现代人审美;唤醒全民文化情感[7]。

相比较自学与师承方式培养唢呐艺人,学院在培养唢呐艺人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学院在人才培养上专业化程度更高,拥有的教学资源、师资力量、表演舞台等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人才培养的质量。专业院校要主动承担起时代使命,在培养学院派唢呐艺人的同时为民间唢呐艺人提供一条进修的通道,让更多非专业人才得到提升。培养唢呐新人还有很多,唢呐进校园、唢呐进景区、建立唢呐传承人工作室、博物馆等。唢呐传承既要保护老人,也要关注孩童,让孩子从小了解中国传统乐器,确立文化自信心。

3.4 加大曲目创新力度

唢呐想要更好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唯有创新,唢呐才能适应当前的生存空间。首先是曲目上的创新,唢呐经历几千年的沉淀,很多优秀的曲目一直流传至今,但是也应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进行曲目创新,扩充唢呐曲库。曲目上的创新能够让唢呐赢得更多年轻受众的关注和喜爱。“万曲皆可唢呐”,唢呐演奏的《孤勇者》《耍猴儿》《踏山河》等曲目深受年轻受众的喜爱,也使得唢呐演奏减小对农村的婚丧嫁娶仪式的依赖,独立呈现在各种舞台上。

创新离不开人才,新生代唢呐演奏者闫永强自小学习唢呐,接受过专业的唢呐学习。在电视节目中多次吹奏唢呐乐曲,且同传统的凡调子曲目不同,对热门歌曲进行改编,其演奏的《咆哮》《幽灵》等曲目,现场感染力强大,很多观众为之震撼,在各自媒体平台上播放量非常可观,且得到官方媒体的肯定。闫永强的出圈为民族乐器的传承与保护带来希望,激励着更多的喜爱民族乐器的人坚守初心,砥砺前行。唢呐传承需要老艺术家们,更需求那些既掌握演奏技艺,又有改编创新能力的年轻人们,他们能够用年轻人喜爱的方式展示唢呐,让更多的人们产生情感共鸣,如此唢呐传承发展才能看见希望。

3.5 加大政府扶植力度

唢呐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非遗条例的出台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此项非遗项目,但还远不够,还需要通过推出一系列相关举措,将政策落实落细。唢呐的没落从根源上看是传统民俗文化的没落,地方政府要从根源处着手保护唢呐文化,组织各种形式的民俗文化节目,让唢呐有更多展示的机会,也从官方上给予唢呐文化更多认可[8]。当前宿州市已采取的措施是将唢呐文化与梨花文化融合一起保护,部分地市采取的“非遗+研学”“非遗+体验”“非遗+文创”“非遗+工坊”等方式在传承唢呐技艺上也取得一定成果。皖北地市文旅部门可以开拓多种形式的唢呐活动,让唢呐这门艺术真正被人们所热爱。

4 结 语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风情。唢呐见证了一代又一代皖北人的生老病死,传播发展唢呐亦是保护皖北人民的精神寄托。守护唢呐、传承唢呐、发展唢呐最有效的方法是让唢呐重新回归现代生活,把唢呐运用到很广泛的现代生活中去。这既需要政府的有效引导,还需要唢呐自身突破局限,加大曲目创新,借助新媒体渠道传播,同时注重人才的培育。

猜你喜欢

皖北唢呐艺人
摄影·美好安徽
皖北“民间艺术之乡”生态化发展机制
又听唢呐
皖北小麦病虫害防治
老艺人的匠心
王君安:尹派守艺人
花灯艺人
那些吹唢呐的孩子
皖北区域社会保障服务水平实证分析
评弹艺人的雅号与别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