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语文审题能力的策略

2023-11-27唐庆华

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 2023年13期
关键词:中考复习

唐庆华

【摘 要】实践证明,审题不清是绝大部分学生中考失利的主要原因,也就是说决定学生中考成绩的重要因素就是审题能力。教师要重视审题策略的指导,在审出题意图、抓关键要素、读命题铺垫、审问题层次几个方面带领学生掌握审题方式。教师也要研读课程标准明教学方向,善用教材和留痕审题法,以限时和讲题的方式训练学生的审题能力。

【关键词】审题策略;试题解析;中考复习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的主要目的是在初中教育阶段结束时通过学生的学业质量表现检验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为高中学校招生录取提供依据,为评价区域和学校教学质量、改进教学提供参考。语文作为考试的首日首科,分值达到120分,在高中招生录取中有学科排序优先权,对于学生升学而言尤为重要,因此社会上对语文这一科目的关注度极高。

教学实践中发现,同等能力的学生到了考场,决定成绩的重要因素就是审题能力,也就是我们常对学生说的:得审题者得高分。那么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语文考试审题有哪些步骤,审题的方法有哪些,容易导致审题出现偏差的误区有哪些,教师又要如何在日常教学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审题能力呢?下面以2023年广西初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试题审题指导为例进行分析。

一、语文考试审题策略和方法

(一)审出题意图,柳暗花明知考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明确语文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原则是坚持素养立意。以核心素养为考查目标,通过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全面考查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教师指导学生审题,首先要揣摩出题者的意图,思考这道题考的是什么语文核心素养,保证审题方向的正确,假如方向不对就会导致南辕北辙的结果。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在语文试题的命题中,学生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文化自信的考查都以语言运用为基础,因此学生审题第一要明确这道题综合考查了哪些语文核心素养,具体的语言考点是什么。

以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试题9为例:“为什么说‘食以稻为先?请根据以上三则材料概括原因。”这道题主要考查学生的文化自信、语言运用和思维能力三个核心素养,材料二中提到“水稻不仅是续命养身的第一大主粮,还是孕育中华文化和塑造中华文明的重要作物”。该题选择了中国传统农作物水稻作为非连续性文本的命题材料,目的是通过阅读材料引导学生认同中华优秀文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题目考查了学生对材料的阅读能力、语言整体感知能力、信息筛选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学生要认真阅读材料,在原文中找到与“食以稻为先”相关的内容,分点罗列或进行概括后组织语言答题。材料三是一个表格,主要考查的是思维能力,具体考点是图文转化能力。思维能力是学生高层次能力的体现,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主要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教师要培养学生读图表的能力,指导他们将表格中稻谷、小麦和大豆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组织语言写出正确的结论。

再以现代文阅读试题12为例:“请从修辞角度赏析文章中画横线的句子。”(画横线的句子:俯瞰之下,黑得发亮,飘带似的山路,来往的车辆,和时光一起延展)这道题主要考查了学生的语言运用和审美创造两个核心素养,具体的语言考点是修辞。审美创造指学生通过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语言文字及作品,获得较为丰富的审美经验,初步具有感受美、发现美和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本题考查的是从修辞角度对一个句子进行赏析,看似常规简单的题目想要拿满分却不容易。判断修辞手法不难,难在要结合文本进行深入的赏析,这对学生的语言文字审美鉴赏能力要求较高。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深入理解全文和具体词句,落实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文的阅读理解原则,使学生明白全文的内容和中心是词句赏析的核心所在。

另外,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培育学生审题时能联系具备考点意识。这要求教师研讀、吃透课程标准,在平时的常规教学中坚持核心素养立意,教学设计时以课程标准为重要依据,通过丰富的阅读、体验、思考、合作、感悟等教学过程达成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目标,备考体系也要以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为抓手。这样才能避免全凭感觉“零敲碎打”式的复习和依靠经验与题海战术训练的事倍功半的低效备考。

(二)审关键要素,拨开云雾避误区

每次考试结束,很多学生都会懊恼地说:“这次考试因为审题丢了好多分,要是考试时我把题目再看仔细一些就好了。”因为审题不细致、不严谨导致答题有误有漏是大多数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题目中有一些关键字词,我们称之为“题眼”,这些“题眼”往往就是学生审题时特别容易掉入的“坑”。

1.避免审题范围有误的“坑”

以试题2为例:“‘开篇画面解说词中有不少成语,请写出其中3个。”试题2所属大题创设了制作短视频的情境,要求学生阅读短视频的解说词并回答问题。试题2中的“题眼”是“开篇画面”,情境中的解说词有三类,分别是开篇画面、节日画面和体育画面,试题2指向开篇画面解说词,要求从中找出三个成语。如果有考生审题不严谨,忽略了这个重要信息——命题范围,写的是节日画面和体育画面中的成语,就会直接丢分。

2.避免审题有漏的“坑”

以试题11为例:“父亲具有哪些优秀品质? 请简要概括。”该道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学类作品的整体感知能力和人物形象概括能力,题目难度不大,区分得分的关键是考生审题是否细致。题目中的“哪些”提示考生要概括两个以上优秀品质。另外,由于本题赋分3分,也暗示了要从三个不同角度概括父亲的优秀品质。涉及多角度答题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审题时既要看关键词语也要看赋分,一般情况下,赋多少分,就要从多少个角度答题。

3.避免审题相反的“坑”

教师在指导学生审语文客观题时,要特别提醒学生找出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关键词语。如试题5“下列从语段中选出来的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试题7“下列说法与材料一、材料二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试题8“下列对材料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试题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这些试题中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字词就是决定学生审题是否准确的关键性词语,如果忽略,答题的方向就错了。

那么如何才能指导学生审准“题眼”呢?教师可以尝试在学生考试时与学生同步考试,而且考试时与学生的要求一致,闭卷并限时。只有离开了参考答案,全凭自己审题答题,亲自参与到考试中,加上时间有限的压力,教师才会因为心态的变化忽略了自己反复对学生的提醒。实践表明,有些教师因为担心时间不够,对题目一瞥而过而忽略了题目的“题眼”,导致出现题目“我都会”,审题“我失误”,答案“我答错”的结果。如有教师把对联题中要求“誊抄对联”的要求忽略,直接写对联的序号,令他们懊悔不已,此时才有了与学生一样的真实感受。事实证明,只有教师跳入题海,做到真考试、真审题,有了真实、深刻甚至失败的体验,才能在不断实践和总结后真正做到对学生考试和审题的有效指导。

(三)审命题铺垫,胸有成竹巧呼应

还有这样一种情况,那就是学生在审题时发现试题好像有一些“多余”的语言,往往会选择忽略,甚至为了节约时间一跃而过。教师要告诉学生,经过反复打磨修改的中考试题每一个字都有它存在的意义。有些试题的命制,在提出问题之前会有一些陈述性的语言,这些语言对审题和答题的方向起一定作用,绝不能轻视。

以试题19为例:“中国传统文学注重通过‘三的运用,合理铺设情节,如《水浒传》的‘三打祝家庄‘三败高太尉等。请你从甲文中列举两处与‘三相关的情节。”该题提出的问题是“请你从甲文中列举两处与‘三相关的情节”,如果学生不去研读题中陈述性的铺垫句,就不知道什么是命题人要求的“三”。教师应指导学生认真研读试题第一句,明确题中“三”的含义是中国传统文学中连续出现三次内容相似、互相关联并具有递进关系的情节。由此,学生再一次研读甲文,找出文中与“三”相关的情节有三问、三答、三比、三思、三赏、三进、三变,这样一来答题就变得既准确又快速了。

再以试题20为例:“在与人交往方面,甲、乙两文带给我们不少启示。请从两文中分别找一个角度,结合原文谈谈你的感悟。”本题的铺垫句是“在与人交往方面,甲、乙两文带给我们不少启示”,告知学生审题思考的方向是与人交往方面的启示,结合第二句的设问就明确了要结合原文在与人交往方面分别找一个角度谈感悟。经过严谨、深入地审题,我们明确答题不能谈其他方面的感悟,也不能只从一个角度谈感悟,这就保证了答题的精准和完整,避免扣分。

那么教师如何指导学生有效阅读命题中的铺垫句呢?可以试试删除对比审题法。教师可以提问假如这道题删去命题中的铺垫句,答题内容会有什么变化。还是以试题20为例,教师提问:请同学们删去命题中“在与人交往方面,甲、乙两文带给我们不少启示”这句铺垫句,答题内容有什么变化?学生可能会回答“答题范围变得广泛了”“不受‘在与人交往方面的限制了”等。教师追问:那如果不删除呢?学生就会明白,由于答题内容受到限制,只能从“与人交往方面”来写出自己的感悟,可见铺垫句不能忽略不看。教师指导学生用删除对比法来审题,既可以培养学生深度思维能力和对比思维能力,又能培养学生准确的读题能力,真是一举两得。

(四)审问题层次,曲径通幽明思路

学生的审题能力也是阅读能力的呈现,能否从简洁的述题中读出多层次的问题和要求,从而明确解题和答题的思路,是确保学生审题、答题全面而完整的重要素养。以试题4为例:

(2023·广西)从下列句子中选出一副对联,将相应的序号填到横线处,使解说词内容连贯,上下联顺序正确。

①八桂团结谱新曲  ②四海风云增光辉

③九州奋发奏华章  ④五湖气象呈祥瑞

审题时应拟出做题的思路及解題先后顺序,如此才能厘清该题的四个层次。第一步,回到原文,研读带有横线的解说词处,概括该段文字主要讲了什么内容;第二步,从段落中选出与内容相关的句子;第三步,根据对联仄起平收的要求,研究句子最后一个字的读音,确定上下联;第四步,将相应的序号而非文字填到横线处。我们可以发现,做题的每一个步骤都藏在试题里,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充分审题,调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储备,结合试题进行分析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准确落实题目中的每一个要求,不留死角,方能考场不留遗憾。

以试题21第(2)小题为例:“【任务二:想象中话未来】班会上,同学们就‘未来生活的话题发挥想象,积极发言。请你根据语境将对话补充完整,要求清楚、连贯、不偏离主题。”该问贴近学生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抓住校园生活中常见的班会课真实场景,创设新颖、有趣、内涵丰富的情境,设计了口语表达考查任务,激发学生内在动机和探究欲望,考查学生在真实情境下沟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生在审题时应关注述题中的几个要求,整合述题信息,明确解题思路。第一步,题目要求“不偏离主题”,发言的主题是“未来生活”;第二步,题目要求“根据语境将对话补充完整”要“连贯”,这就要求我们回到原文,研读上下句,思考如何组织语言才能把上下文衔接起来;第三步,根据要求表达清楚,用口语表达观点,但要清晰、不含糊,还要符合初中生的特点。

我们发现,审题能力也是学生阅读中捕捉关键信息能力的体现,谁能在题目中发现的有效信息越多,考虑问题越全面,谁就能审得越全面。教师如何培养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审题的能力,功夫在日常教学中。教学设计中应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和阅读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充分的阅读和思考中,培养多角度思维能力,厘清作者和文章的逻辑层次,提升思维的全面性。

例如,在学习老舍的《济南的冬天》这篇写景抒情散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默读全文并思考问题:“作者所写的济南的冬天有着怎样的特点?他是通过哪些景物呈现这一特点的?”在充分地阅读和思考后,学生1回答:“最明显的是文章第一段,它总起全文,并在最后一句告诉我们济南冬天最主要的特点是‘温晴”。学生2回答:“作者通过写济南四周的小山得到陽光的朗照写出了济南的冬天温晴的特点。”学生3补充:“我觉得作者笔下薄雪覆盖下的山、城外的远山也是温晴的。”学生4补充:“不仅仅山是温晴的,水也是温晴的。大家看第6自然段:‘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反倒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事实证明,只要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留下充分阅读、思考和交流的时间,学生带着“温晴”这个核心词去阅读,有意识地去寻找相关的语句,有目的地去阅读和思考,学生就能在与其他学生思维的碰撞和相互借鉴中提升其捕捉关键信息的能力。由此可见,备考的主阵地一定是在课堂。

二、提升学生审题能力的建议

(一)研读课标明方向

课程标准明确语文学业水平考试的命题原则之二是坚持依标命题[1]50。也就是试题的命制要体现课程标准理念,严格依据学业质量要求命题,保证命题框架、试题情境、任务难度等符合学业质量要求。课程标准从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和课程实施六个板块为一线中学教师的教学指明了方向,在教、学、评工作上都给出了具体的建议。教师只有深入研读课程标准,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明确语文课程目标就是培养核心素养,才能把语文教学工作、备考工作做精做好,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终身提升的时代新人。

例如,课程标准在语文课程性质部分明确提出,语文要“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1]1。在研究全国中考试题后可以发现,每套试题一定会考查学生的三观,尤其是古诗文和现代文阅读类的试题,更是集中考查了学生对事件和人物的立场和评价。正确的三观是长期教育和引导的成果,语文学科德育工作任重道远,语文课堂就是完成语文课程指导思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

(二)善用教材练审题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配套的课后习题紧扣文本、命制严谨、质量过硬,涵盖了对学生整体感知能力、对比阅读思辨能力、审美与创造能力等能力的考查与培养,充分体现了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导向。纵观近年来全国各地的语文中考命题,很多都是以课后习题为母题,变形命制而成。教师应重视对教材课后习题的研究,巧妙引导学生研读,从中总结规律、提升审题能力,起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桃花源记》的课后习题第6题就可以用来进行审题训练:“结合课文及下面节引的《桃花源诗》中的诗句,讨论:‘世外桃源有哪些吸引人的地方?作者借桃花源表达了怎样的社会理想?”该题意在引导学生在赏析《桃花源诗》的局部内容时,进一步理解“世外桃源”中表达的理想生活图景,明了作者描写世外桃源生活的用意,考查的是学生对古诗文的拓展阅读能力和主旨归纳能力。在明确了出题意图和考点后,教师再引导学生看清审题中容易遗漏的坑是“结合”和“哪些”,最后指导学生按照试题的三个要求厘清三个层次的答题方向去组织语言答题即可。

(三)审题留痕求准确

用眼睛审题很容易忽略重点和关键要素,因此教师指导学生审题时要主动调动更多感官投入其中,做到用眼、用心、用笔来审题。用心指要综合运用多种审题方法进行审题,用笔指学生在审题过程中要用笔在试卷上圈出试题的关键要素并一一落实,为准确、全面、深入地解题、答题找到依据,落实细节,避免因审题有误而导致失分。

例如利用《三峡》课后习题第2题开展审题留痕训练,教师提出要求:“现在我们进行审题留痕训练,请同学们认真阅读习题‘写景要抓住景物特征。说说作者笔下三峡不同季节的景物各有怎样的特征,然后拿出笔,把你认为关键的词语画出来,并说出理由。”有的学生画的关键词是“景物特征”,有的学生画的是“概括”,还有学生画出的是“不同”和“各有”,这些细节都是答题关键,一个也不能遗漏。

(四)限时训练提速度

语文科目考试限时150分钟,题量又比较大,很多学生因为审题能力不足、读不懂题目、审题速度慢怕考试时间不够而匆忙审题,导致审题有误。因此,教师要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限时审题训练并指导学生提升审题速度。

比如,教师可以特意安排限时审题训练,一套题限时20分钟,要求认真审题,明确写出考点,画出关键字词,写出答题思路。审题训练结束后,学生依照学习小组由组长组织队员开展交流研讨,各抒己见,取长补短,再推出小组代表全班交流,最后教师进行点拨、指导和总结。

(五)讲题比赛提能力

考试试卷讲评是语文常规教学的重要环节,常用的方法是教师讲、学生听,但结果是教师讲得兴趣盎然、热情澎湃,学生听得索然无味、效率低下。不论何时,教师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当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时,才能提升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内驱力,提高学生审题能力的途径和思路同样的道理。

例如,教师不妨把平时讲评作业和试卷的任务交给学生,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展开讲题比赛,每道题都要讲清考点、审题思路、审题易错点、关键要素、答题思路。讲题比赛结束后,教师可以对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无法解决的问题进行点拨和指导,最后组织学生评出最佳讲题能手进行表扬,让学生相互借鉴、合作学习、共同进步。学生经过思考、表达和评价的过程,既有效提升了审题能力,也提升了语文核心素养。

培养和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终身发展,提升学生的审题、做题能力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学习语文永远是一个水磨功夫的过程,但只要教师坚持研读和落实课程标准,研究教材和命题方向,深入研究学生的需求和差异,完善教、学、评三个重要环节,一定能实现核心素养发展和顺利升学的双赢,教师也定能实现“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教学和备考境界。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责任编辑:朱晓灿)

猜你喜欢

中考复习
转换审题角度 注重规范答题
谈中考专题复习之动态型问题的教学
谈中考专题复习之动态型问题的教学
谈中考专题复习之动态型问题的教学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的中考复习策略
初中历史中考复习教学浅见
减轻师生负担,提高复习效率
抓住重点和热点,搞好中考思品复习
浅谈如何提高中考数学复习效率
中考数学复习有效性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