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生命安全教育的实践路径研究*
——以道路交通安全教育为例

2023-11-26王雨朦

中国德育 2023年19期
关键词:生命安全道路交通校企

■ 王雨朦 刘 慧

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命安全教育。2021年10月,教育部印发《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为生命安全教育的改革提供了明确的方向指引。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也明确指出,“我们要坚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1]。如何进一步推动《指南》的落实,实现小学生命安全教育的系列化、常态化、长效化,加快构建高质量的小学生命安全教育体系,便成了“十四五”期间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关键问题之一。

为系统阐述清楚如何在实践层面落实好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本文以道路交通安全教育为例,从教育理念、内容体系、实施途径三个维度对道路交通安全教育的实践路径进行初步构建,以期提供参考。

一、以生命教育指导小学生命安全教育

为了能够真正提升生命安全教育的实效,必须首先明确生命安全教育的意涵。只有充分理解了生命安全教育的意涵,厘清开展小学生命安全教育的根本遵循,明晰落实《指南》的具体实践方向,才能真正开展好系列化、常态化、长效化的生命安全教育。

(一)生命安全教育是生命教育的组成部分

首先,从概念表述上看,在“安全教育”前增加“生命”二字,这说明安全是被“置于”生命之下的,安全教育与生命教育并不是“并列”存在的,而是“置于”生命教育之中的。这意味着,安全教育的开展要以生命教育为纲领。[2]其次,从视域上看,生命安全教育归属于生命教育领域的安全视阈。生命教育在二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在宏观的“大概念”中逐步形成了人生、生死、生命、安全、健康、教育的六大视域[3],“技、术、道”[4]三个层次,理念、原则、内容、方法等多个层面[5]。从《指南》的核心要点看,诸多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生命安全教育相关知识与技能要求也指向了生命教育“技”与“术”的层次。可见,生命安全教育的实践,应将生命教育作为总纲领与根本出发点,将“技”与“术”层面的生命安全教育与其他层面的生命教育共同置于同一空间坐标中审视,以保障生命安全教育的系统性与科学性。实际上,在2021年6月颁布的《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中已明确提出,要“树立以生命关怀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利用安全教育等专题教育,引导学生热爱生命,尊重生命”。这也是生命教育理念的纲领性角色在法律政策文本中的重要体现。

(二)生命安全教育发展的三个着力点

那么,如何以生命教育为纲推进生命安全教育?经过多年的探索,生命教育已经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实践体系、内容体系等,这些为生命安全教育的系列化、常态化、长效化发展提供了保障。具体而言,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

一是学校生命安全教育应坚持“生命至上,安全第一”。《指南》强调,要以坚持“生命至上”理念作为开展生命安全教育的原则。学校生命安全教育应坚持“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生命教育理念,通过生命教育改变原有教育观念,突破知识本位,将学生的生命安全放在教育工作的第一位。对此,教师要能理解有关生命与生命教育的理论,在生命教育理念指导下依托生命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体系来进一步开发生命安全教育的教研资源,设计生命安全教育的教学目标与内容,从而进一步推进生命安全教育的落实。通常,一场儿童交通安全事故对小学生的卷入会涉及生理、心理等多个层面。对此,生命教育理念引领下的道路交通安全教育,可以从关爱生命的视角分三个层面引导小学生树立“生命至上”的观念,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与安全观,即第一,基于理解生命价值认识生命;第二,强调“知危险、会避险”的安全知识与技能,第三,重视生命体验、强调角色责任,凸显“责任生命”的内容。相比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在生命教育理念指导下开展的道路交通安全教育更加有助于激发个体自觉践行的内在责任意识。

二是进一步解读与细化《指南》中生命安全教育的相关内容。《指南》中规定了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的具体要点,但如何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落实,仍需要从教学目标与内容上展开进一步的理论解读与细化。生命安全教育在知识与技能层面涉及不同的学科体系,且都是与生命紧密联系。就道路交通安全教育而言,道路交通系统是由人、车、路(环境)构成的动态系统。[6]其中,“人”的因素占有主导地位。对于整个社会而言,道路交通参与者缺乏法律法规意识,守法意识、安全意识淡薄,缺少作为道路交通参与者的社会责任感是导致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对此,在教学中,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交通事故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关注个体层面的交通安全,学会“知危险,会避险”的方法,做到既不主观制造交通事故,也尽量减少因外界他者因素而被动卷入交通事故的可能,同时一旦遇到危险也可以开展科学的“自救与互救”的行动,从而最大程度上保障生命的存在;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关注自我走向关注家人、关注社会,从而理解作为道路交通参与者的角色责任,树立起自我交通安全意识与社会交通安全密切关联的意识,并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维护社会道路交通安全的社会责任意识与自觉遵守交通法规的持续性内生动力,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与安全观。

三是要注重培养教师的生命教育能力。虽然《指南》的实践性、操作性很强,但是教师不能只站在安全知识与技术的视角开展“形而下”的实践操作,更应在“形而上”的理念下,从生命教育的实践路径出发,探索生命安全教育融入小学教育中的多重可能。如何在生命教育理念下科学地组织好生命安全教育活动呢?可以说,生命教育的生命叙事活动、生命教育绘本教学、生命教育主题活动、学科生命教育等实践模式,都能为教师开展生命安全教育指明具体路径,让教师在教育教学上有道可循。例如,在道路交通安全教育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国民交通安全系列公益宣传教育片《让生命无憾》中的“闯红灯篇”,组织学生们自主找出短片中造成事故的风险因素,交流自己生活中过马路的经历,自主探索更多存在潜在风险的危险行为,讨论对社会中不同过马路做法的观点。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们开展有关“有车辆让行时,应如何过马路”的生命叙事活动。生命叙事的教学,可以引导儿童用他们喜欢的语言来表达和建构他们的日常生活。在此基础上,教师要从学生们对经历的描述和表达中感受、体会儿童对法规、安全、生命的认知和理解,并进行针对性的引导。值得强调的是,开展生命安全教育活动,不仅要在前期的设计中精心谋划,在实施中体察学生的生命状态、关注教育的生成,在评价中,也要意识到生命安全教育效果的等待性,除了要关注生命安全教育相关知识与技能的习得外,也要重视学生在生命经历中的生命感悟、意识、情感与能力的潜在获得等。[7]

二、构建科学、系统的小学生命安全教育内容体系

在推进生命安全教育的系列化、常态化、长效化进程中,整体规划小学生命安全教育的内容,构建科学的小学生命安全教育内容体系是关键要点之一。2022年7月,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出台的《“十四五”全国道路交通安全规划》中明确强调,在道路交通安全教育上要充分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完善教育内容,优化教学方法,从而进一步强化教育比重,在此基础上构建更为系统、全面的教育内容体系和方法体系,推进交通安全真正走进学校教育,融入现代课堂教育体系。[8]

(一)坚持生命安全教育的科学性与小学教育的儿童性相统一的原则

对于道路交通安全教育的内容体系,要遵循道路交通安全的专业特性和知识逻辑,确保内容体系构建的规范性与科学性。一方面,内容必须严格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另一方面,内容必须遵循道路交通安全科学原理,保障道路交通安全知识的准确性、科学性、严谨性。道路交通安全是一门以交通工程为基础的科学[9],是一个跨学科的领域,主要涉及道路工程知识(交通信号灯、交通标志、交通标线等交通信号)、汽车工程知识(汽车制动性、汽车安全装置)、交通心理学(人与车辆、人与环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10]等。因此,小学道路交通安全教育的内容主题至少应包括交通信号、车辆知识(含车辆盲区、车辆惯性)等相关知识。

内容设计上,要立足小学教育的特征,符合小学教育的专业特性。小学教育的核心特征之一为儿童性。[11]小学道路交通安全教育可以在生命教育的引领下,进一步挖掘道路交通安全知识在小学教育中的基本形态,统筹构建符合不同年段教育对象认知水平的内容框架,从基本知识、呈现形式与理论深度上探索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系统性的道路交通安全教育内容体系。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也指出,对于道路交通安全教育而言,“当前教育的系统性比较薄弱……应以教育理论引领交通安全教育知识体系的完备与发展,构建符合不同年龄段儿童认知特点、心理特点,并与该年龄段儿童交通行为策略、喜好相吻合的更全面系统的知识体系”[12]。例如,对于车辆盲区主题,低年级学生应了解车辆有盲区,主动做到不靠近车辆,不在车边玩、不在车后站、不在车前跑;中年级学生应能够知道车辆所有静态盲区的具体位置,如大车盲区(死亡月牙);高年级学生应能够知道车辆在行驶中也存在动态盲区(A柱盲区),同时能够辨认出不同场景的危险因素,并掌握正确避险方法。

(二)以风险因素为原点构建知识框架

在内容框架上,要在生命教育理念的引领下,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道路交通安全风险因素为原点,构建起道路交通安全教育系统的知识框架。“风险因素是指引起或增加风险事故发生的机会或扩大损失幅度的原因和条件,它是风险事故发生的潜在原因,是造成损失的内在或者间接的原因。”[13]以风险因素为原点构建知识框架将能够引导交通参与者从源头上有效规避交通事故风险,预防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如何以道路交通安全风险因素为原点构建知识框架呢?在当前,引发道路交通事故的风险因素很多,95%以上交通事故的发生都和交通参与者的交通违法行为相关联。[14]我们可以聚焦交通参与者的交通违法行为,分别从驾驶人与行人的视角来审视事故中存在的交通安全风险,从而进一步构建道路交通安全教育的知识框架。

第一,在行人造成的交通事故中,违法横穿车道始终是事故的重要原因。[15]闯红灯、横穿机动车道、过马路后突然中途折返、不遵守道路通行规定(例如:滑板不能作为交通工具)等现象仍然层出不穷。对此,一方面,驾驶人应了解行人的交通特性;另一方面,行人应掌握重要的交通信号与道路通行规定。第二,许多交通事故都是车辆盲区内发生的。对此,一方面,驾驶员应熟悉自身车辆的结构盲区,并在驾驶时及时查看、避让盲区中可能出现的行人;另一方面,行人应观察车辆动态来掌握安全通过马路的方法。第三,很多驾乘人员对驾车与乘车中佩戴安全带存在误区,导致在我国安全带的使用率不高。大量道路交通实例表明,安全带能有效减少交通事故致死率和重度创伤发生率。相关统计结果显示,安全带能使所有伤害的危险减少40%—50%,使重度损伤人数减少43%—65%,使死亡人数减少40%—60%。[16]身高1.4米以下,体重36公斤以下的儿童,应乘坐儿童安全座椅同时使用儿童专用安全带,而不应使用成人安全带。有家长认为乘车时候儿童由家长怀抱着或者坐在成人腿上是对儿童的有效保护。事实上,一旦车辆发生紧急制动,儿童可能在巨大的惯性作用下“脱手而出”。[17]对此,无论是驾驶人还是乘车人,都应重点掌握正确使用安全带的方式方法。

三、组建“校企共同体”,协同开展小学生命安全教育

当前,关于小学生命安全教育的内容,在《指南》中有了详细的一级、二级目标内容解读与各学科覆盖建议,并已写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与有关教材中,这是生命安全教育有机融入课程的重要保障,但还不够,还需要制订具体实践方案。

(一)构建“校企共同体”协同育人模式

当前,从实践上进一步推进《指南》的落实,还需两个方面的突破。

其一,大学与小学协同开展小学生命安全教育实践的相关研究,为推进《指南》有效落地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撑。如何结合小学特性制定更加适合本学校落实《指南》的方案与具体措施,需要通过课题研究、课例研究、教育教学研讨会等形式开展相应的实践研究。就道路交通安全教育而言,梳理《道德与法治》的课标,并围绕教材开展相关教学策略的研究;开展小学道路交通安全教育主题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等教学实践研究;研发小学低、中、高段的道路交通安全教育内容体系等,都可以进一步推动《指南》的落实。在研究层面,单独依靠小学的研究仍然远远不够,高校教师可以发挥研究优势,积极为小学生命安全教育的课程改革探索提供专业指导,引导小学探索系列化、常态化、长效化的生命安全教育实践模式。

其二,企业与小学协同加强师生生命安全教育的技能演练,助力师生提升安全素养。《指南》中的小学生命安全教育内容均是围绕生命安全教育的知识与技能而开展的。当前,小学教师的专业知识储备与教学技能训练较难以应对专业、系统的生命安全教育的教学活动。与此同时,小学也缺乏相应的实训场地和应急演练的实践资源。这些都不利于切实将生命安全教育落到实处。这就要求小学要将安全教育工作的实践思路向校外进行拓展。在社会层面,各地公共安全教育馆、交通安全教育基地等都具备丰富的实践资源,可以供学生了解并掌握应急避险的相应实践技能,提升学生的风险防范意识、应急避险和自救能力等。就道路交通安全教育而言,北京市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基地展区中的“车辆翻滚体验”“安全带碰撞体验”可以使学生切实感受遭受撞击后安全带的保护作用;“文明及防御驾驶”展区的VR防御性驾驶体验设备可以使学生体验危险源辨识、车辆盲区等80个场景中的风险因素。基于此,通过构建“高校—企业—小学”的“校企共同体”,可以将校企优质资源进行有组织的有序整合,协同探索生命安全教育全面融入小学教育体系中的具体方式方法。2023年1月,教育部等十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提出“要建立多部门协调配合的学校安全工作机制”,并建议学校“要主动加强同社会有关单位的联系沟通,建立相对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和资源目录清单,依据不同基地资源情况联合开发社会实践课程,有针对性地常态化开展安全教育等”。这也是我国从政策层面为生命安全教育的落实指明了进一步探索的方向,即充分利用好校外的公共安全教育资源,是当下推进生命安全教育的重要渠道之一。

(二)“校企共同体”推进生命安全教育的实施要点

“校企共同体”推进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还需要从三点进行突破,本文仍以道路交通安全教育为例。

一是协同提升一线管理者的生命安全教育活动组织能力。“校企共同体”可以协同开发学校内部与学校周边的常态化交通安全事故预防与处置机制,同时通过组织专题讲座、教育基地实景演习演练、急救培训等提升学校中层干部的道路交通安全教育知识、技能与管理素养。

二是协同建设提升师范生与小学教师的道路交通安全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教师教育课程。在课程体系框架上,“校企共同体”可以立足生命教育视阈,积极探索构建“线上+线下”“理论+实训”“立足本土,面向国际”的小学道路交通安全教育的职前、职后一体化研究与实践课程体系,实现小学教师培养课程体系的进一步丰富与拓展。一方面,师范院校应将道路交通安全教育知识与教学技能(含急救技能)纳入本科生的实习实践课程。“校企共同体”可以基于VR防御性驾驶体验技术协同开发出适用于师范生与小学教师的防御性交通安全教育体验系统与防御性交通安全教育课程,供师范生与一线教师体验、参观、实训、研讨。另一方面,“校企共同体”可以协同探索道路交通安全教育融入小学教育体系的多样化课程形态,开发优质课程案例,如学科融入课程(道德与法治、语文、科学、班会、少先队活动课等)、节日课程(如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12·2全国交通安全日) 、地方课程(结合区域交通安全特点,为城区、郊区、城乡结合部、山区学校等开发的专题特色课程)、课后服务课程等。

三是协同建设道路交通安全教育的教研资源库。“校企共同体”可以协同开发道路交通安全教育的教学资源包,包含教学课件、案例视频、教案、学案、教学设计案例、主题活动案例、学生读本等。

值得强调的是,建立“校企共同体”是贯彻推进生命安全教育有效落实的发展路径之一,然而这些也不应只是“校企共同体”各方的责任。期待社会各界都能意识到《指南》的重要意义,积极参与到生命安全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的建设中来,为学生的“健康生命”奠基。

猜你喜欢

生命安全道路交通校企
生命安全教育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设置的困境与策略研究
《道路交通安全法》修改公开征求意见
新都区:强化工伤源头治理 筑牢生命安全防线
守护“洲岛”民众生命安全的卫士
公路生命安全防护工程设施选用经济性分析——以G312无锡段为例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现代道路交通文化景观探究与实践
欢迎订阅2017年《道路交通管理》杂志
欢迎订阅2017 年《道路交通管理》杂志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